(711)-
朋友!當你抬頭望見夕陽之時,你的第一反應是啥麼?是讚美它的金黃柔和呢,還是滿懷心事或者憂心忡忡呢?其實,觸景生情各人皆有反應,而且個個的反應截然不同。而這許多的反應各自千秋,甚至有些還真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就我個人而言,我對夕陽感受是充滿著懊惱與反省。但是仔細的想想,卻又有著一種說不出的懷念。話說家母雖然没受過學校教育,但她對孩子的教育期望頗高。每回到學校看我,她總會順帶的對我的級任老師說:「我家的孩子很牛,請老師不用客氣,做錯事就請好好教訓他一頓!」
她還在話中吊一句俗云:「竹子幼嫩走歪不予糾正,長大之後可就無法糾正了!」母親授權給了個個老師,讓他們有所憑藉,因此,每次老師罰我都是振振有詞,害得我在班上幾乎抬不起頭來。
更糟的是每位老師都認識我母親,而且個個都收到她的授權,所以,我的小學生活裏,天天都有各色名菜可以享受。那年頭體罰是每個家長的要求,不打學生之老師,常被冠以「不會教書」的頭銜而另眼看待。
若是放諸今日,學生或家長動不動就告老師,法律也明文規定不准體罰學生。其立意雖然不錯,奈何師道貶值倫理喪失,這就難怪會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也更不像學生了。
某日音樂課老師臨時有事,她要我們自習看書不得吵鬧。老師一走我以為有機可乘,於是招呼蛤蟆與臭頭一起去外面踢毽子。那時候踢毽子在學校大為流行,有的用銅錢包紙做成紙毽子,有人則用雞毛與膠皮做成雞毛毽子。花樣之多不勝枚舉,而且還各種毽子各有玩法呢。
我們三人在空地上開踢,我背著教室只顧著踢著玩著。因為我踢得太好,兩人只有在一旁看著我踢玩乾著急。正值我們樂在興頭之時,音樂老師出現站在臭頭背後,三人都全心投入玩耍,根本沒人沒發覺老師已來。待臭頭回身見到老師,三人嚇得臉色蒼白,無路可逃,當場被逮個正著,人贓俱獲,無所遁形矣。
這次的懲罰別開生面,三人被關在音樂教室裡反省。音樂老師向來不打學生,風評不錯,她是學生眼中的好老師。她也知道三人頑皮難馴,反省反會給我們做亂機會。此時她見黑板上,有前班留下的「送別」這首歌詞。於是老師就地罰我們,下課前務必背熟整篇的歌詞。
老師臨走還警告我們說:「背漏一句打十下,要多要少請自便!」這是她來學校之後,下達最為嚴厲的一次處罰命令。首次看見老師說得那麼認真,反讓我們心中忐忑不安起來。「識時務者為俊傑」,我們三個都是豪傑,所以就乖乖的聽話,將那首歌詞背得滾瓜爛熟。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晩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一遍又一遍的默唸不休,漸漸默記純熟且又順嘴,不知不覺裏三人都唸出聲音,越念越覺這首歌詞不錯。它是我們首次投入心血的背誦,我們入味的反覆背誦,歌詞默記得特別深刻。
寒假前學校舉行音樂比賽,我們班上的「三人小組」,以「握別」這首歌獲得冠軍。領回獎盃那天,老師要臭頭上台發表得獎感言。這傢伙不爭氣,講不上三句話竟然抽泣起來。他斷斷續續的說完感想,我與蛤蟆也淚眼相陪到底。唉!這傢伙也真是的......。
小學時代音樂是我的最愛,除此之外,我喜歡聆聽來自雨中的聲音。自從陪老祖父有過一次「雨中聽蛙」之經驗後,我開始對蛙族有了偏好的傾向。我喜歡晨昏聽蛙鳴,我也喜歡在雨中聽蛙群鼓譟爭鳴,咕咕嘓嘓各逞其能,將一池之春水弄得激盪不已,場面也跟著熱鬧起來。
或許因為我經常得與蛙族接觸,從蛙鳴聲中可以辨別出,它是屬於何種蛙族之鳴聲。蛤蟆之低沉聲音傳遍水塘,這種聲音恰似合唱之起頭,隨後必會友它蛙之唱何。竹蛙之聲入耳尖銳,它與樹蛙敦厚短促之叫聲相互輝映。
夏日雨前雨後之蛙鳴,甚至晴天陰天或雨天,它們的名叫聲音頻皆不相同。特別是在災禍即將臨之前,鳴叫聲顫抖不順,聲聲充滿著恐懼與驚慌,讓人聽了心中會有恐懼之共鳴。
牛蛙超低聲與超高音之間的頻寬驚人,只要聽到它的鳴聲古怪,準有哪隻小青蛙又要倒楣了。果不其然,它的鳴聲剛落,耳畔就可聽到另種青蛙的慘叫聲傳來。牛蛙是台灣在地青蛙之殺手,它的個體大貪吃且又兇猛,如今它已是養殖戶的累贅。由於當年檢驗查出,它的體內蘊含有過量之抗生素,對於人體健康十分不利。
消息確認無誤,蛙肉市場受到打擊,牛蛙變成食客之拒絕往來戶。牛蛙惡名昭彰,它不僅在台灣逞兇鬥狠,戕害在地蛙族生態。世界上有許多地方,同樣也面臨到相同問題。雖然對策都有,可是大夥對它依然是無可奈何。
牛蛙之繁殖率驚人,數量不斷地向四面八方擴散。不瞬間之繁衍,台灣水域已然淪為它的天下矣。而它的族群之擴大,造成在地原生蛙類,逐漸得衰減乃至消失。不過令人感到好奇之處,牛蛙到底是何時移民來台的?
根據熟識的縣農會牛蛙養殖小組長告知,牛蛙遷移來台的歷史,至少已有半個世紀之久。最早在民國40年代之時,它由農復會向日本引進來的。初批之引進只有數隻牛蛙蝌蚪及幼蛙,並交由水產試驗所進行培育及繁殖。但當時牛蛙養殖技術不純熟,因此,首批的牛蛙移民全部喪命成績掛零。
跟隨著經驗的累積,再加上台灣氣候條件適宜,牛蛙終於在台灣繁殖成功啦。當時政府推行高經濟之農經政策,所以,農會便將牛蛙之養殖技術轉移民間。而此一技術之轉移,為台灣淡水養殖業推入一個新的紀元。
台灣的牛蛙養殖事業,從此開始逐步深入農村。然而百密一疏,完全沒有料到蛙卵隨水漂流,流到野外變另個牛蛙世界。隨著維生食物之需求,牛蛙開始向在地蛙展開攻擊。
因為她的行動迅速手段兇狠,在地蛙無法抵擋牛蛙之攻擊,逐漸儘滅絕之命運。造成牛蛙猖狂之另一原因,那就是善心人士之放生行為。放生對某些宗教團體來說,它是修行必須要做之事,而且它還是好事一樁呢。
就在你放生我也放生狀況之下,蛙類也被列入放生類種之一,於是牛蛙就藉著這個機會,堂而皇之的闖入台灣各地之水域內。這個原因比飼養場逃跑的衝擊更大,而且每一次放生的數量都很大。
曾經有人有過一次放生就放了一萬多隻的牛蛙。在青蛙的生存原則裡,個體比自己小的就是食物。體型和自己差不多的是伴侶,個子比自己大的就是敵人啦。根據這個生存原則推論,所有台灣的原生蛙類都有可能成為牛蛙的食物。
由於牛蛙具有相當的領域性,再加上牛蛙有大型的鼓膜,經常製造出噪音擾人,復因它的智慧為後盾,對於周遭的動靜瞭如指掌,任何小型蛙族都難躲它的凌虐。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同為蛙類,會出現的地方其實都差不多,所以,其他蛙類自然成為牛蛙攝食的最好的對象啦。
牛蛙之鳴聲低沉遠傳,聲音之頻率之頻距寬廣。因此每當它在鳴叫之時,捕蛙人經常會弄錯方向。各位可別看小看牛蛙,它的外表笨笨的以為牠很溫馴,那可大錯特錯矣。在下曾經親眼見過它,利用Z字跳躍法躲過蛇吻。
我也曾經看過它,如何弄混池水逃過頑童之捕捉。曾有人以大塊雞內臟釣牛蛙,垂釣老半天沒有收獲,一氣之下將餌丟棄準備走人,可是棄餌剛丟入水,立即被牛蛙吞食矣。據說水族業者在飼養牛蛙之時,為了滿足牛蛙的胃口,將活生生的小白鼠丟入蛙池。
但聞叭喳一聲過處!被丟入池的小白鼠,還沒弄清方向就被牛蛙一口銜住,接著脖子往前一伸,小白鼠就乖乖的滑落到它的肚子裡去了。各位想想,一隻小白鼠體積多大,它都可以一口匢圇吞下,那其他蛙類不就更容易成為它的美食了嗎?由此可見,稱呼牛蛙是蛙族殺手,一點也不冤枉,一點也不過份。[待續]。
朋友!當你抬頭望見夕陽之時,你的第一反應是啥麼?是讚美它的金黃柔和呢,還是滿懷心事或者憂心忡忡呢?其實,觸景生情各人皆有反應,而且個個的反應截然不同。而這許多的反應各自千秋,甚至有些還真會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就我個人而言,我對夕陽感受是充滿著懊惱與反省。但是仔細的想想,卻又有著一種說不出的懷念。話說家母雖然没受過學校教育,但她對孩子的教育期望頗高。每回到學校看我,她總會順帶的對我的級任老師說:「我家的孩子很牛,請老師不用客氣,做錯事就請好好教訓他一頓!」
她還在話中吊一句俗云:「竹子幼嫩走歪不予糾正,長大之後可就無法糾正了!」母親授權給了個個老師,讓他們有所憑藉,因此,每次老師罰我都是振振有詞,害得我在班上幾乎抬不起頭來。
更糟的是每位老師都認識我母親,而且個個都收到她的授權,所以,我的小學生活裏,天天都有各色名菜可以享受。那年頭體罰是每個家長的要求,不打學生之老師,常被冠以「不會教書」的頭銜而另眼看待。
若是放諸今日,學生或家長動不動就告老師,法律也明文規定不准體罰學生。其立意雖然不錯,奈何師道貶值倫理喪失,這就難怪會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也更不像學生了。
某日音樂課老師臨時有事,她要我們自習看書不得吵鬧。老師一走我以為有機可乘,於是招呼蛤蟆與臭頭一起去外面踢毽子。那時候踢毽子在學校大為流行,有的用銅錢包紙做成紙毽子,有人則用雞毛與膠皮做成雞毛毽子。花樣之多不勝枚舉,而且還各種毽子各有玩法呢。
我們三人在空地上開踢,我背著教室只顧著踢著玩著。因為我踢得太好,兩人只有在一旁看著我踢玩乾著急。正值我們樂在興頭之時,音樂老師出現站在臭頭背後,三人都全心投入玩耍,根本沒人沒發覺老師已來。待臭頭回身見到老師,三人嚇得臉色蒼白,無路可逃,當場被逮個正著,人贓俱獲,無所遁形矣。
這次的懲罰別開生面,三人被關在音樂教室裡反省。音樂老師向來不打學生,風評不錯,她是學生眼中的好老師。她也知道三人頑皮難馴,反省反會給我們做亂機會。此時她見黑板上,有前班留下的「送別」這首歌詞。於是老師就地罰我們,下課前務必背熟整篇的歌詞。
老師臨走還警告我們說:「背漏一句打十下,要多要少請自便!」這是她來學校之後,下達最為嚴厲的一次處罰命令。首次看見老師說得那麼認真,反讓我們心中忐忑不安起來。「識時務者為俊傑」,我們三個都是豪傑,所以就乖乖的聽話,將那首歌詞背得滾瓜爛熟。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晩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一遍又一遍的默唸不休,漸漸默記純熟且又順嘴,不知不覺裏三人都唸出聲音,越念越覺這首歌詞不錯。它是我們首次投入心血的背誦,我們入味的反覆背誦,歌詞默記得特別深刻。
寒假前學校舉行音樂比賽,我們班上的「三人小組」,以「握別」這首歌獲得冠軍。領回獎盃那天,老師要臭頭上台發表得獎感言。這傢伙不爭氣,講不上三句話竟然抽泣起來。他斷斷續續的說完感想,我與蛤蟆也淚眼相陪到底。唉!這傢伙也真是的......。
小學時代音樂是我的最愛,除此之外,我喜歡聆聽來自雨中的聲音。自從陪老祖父有過一次「雨中聽蛙」之經驗後,我開始對蛙族有了偏好的傾向。我喜歡晨昏聽蛙鳴,我也喜歡在雨中聽蛙群鼓譟爭鳴,咕咕嘓嘓各逞其能,將一池之春水弄得激盪不已,場面也跟著熱鬧起來。
或許因為我經常得與蛙族接觸,從蛙鳴聲中可以辨別出,它是屬於何種蛙族之鳴聲。蛤蟆之低沉聲音傳遍水塘,這種聲音恰似合唱之起頭,隨後必會友它蛙之唱何。竹蛙之聲入耳尖銳,它與樹蛙敦厚短促之叫聲相互輝映。
夏日雨前雨後之蛙鳴,甚至晴天陰天或雨天,它們的名叫聲音頻皆不相同。特別是在災禍即將臨之前,鳴叫聲顫抖不順,聲聲充滿著恐懼與驚慌,讓人聽了心中會有恐懼之共鳴。
牛蛙超低聲與超高音之間的頻寬驚人,只要聽到它的鳴聲古怪,準有哪隻小青蛙又要倒楣了。果不其然,它的鳴聲剛落,耳畔就可聽到另種青蛙的慘叫聲傳來。牛蛙是台灣在地青蛙之殺手,它的個體大貪吃且又兇猛,如今它已是養殖戶的累贅。由於當年檢驗查出,它的體內蘊含有過量之抗生素,對於人體健康十分不利。
消息確認無誤,蛙肉市場受到打擊,牛蛙變成食客之拒絕往來戶。牛蛙惡名昭彰,它不僅在台灣逞兇鬥狠,戕害在地蛙族生態。世界上有許多地方,同樣也面臨到相同問題。雖然對策都有,可是大夥對它依然是無可奈何。
牛蛙之繁殖率驚人,數量不斷地向四面八方擴散。不瞬間之繁衍,台灣水域已然淪為它的天下矣。而它的族群之擴大,造成在地原生蛙類,逐漸得衰減乃至消失。不過令人感到好奇之處,牛蛙到底是何時移民來台的?
根據熟識的縣農會牛蛙養殖小組長告知,牛蛙遷移來台的歷史,至少已有半個世紀之久。最早在民國40年代之時,它由農復會向日本引進來的。初批之引進只有數隻牛蛙蝌蚪及幼蛙,並交由水產試驗所進行培育及繁殖。但當時牛蛙養殖技術不純熟,因此,首批的牛蛙移民全部喪命成績掛零。
跟隨著經驗的累積,再加上台灣氣候條件適宜,牛蛙終於在台灣繁殖成功啦。當時政府推行高經濟之農經政策,所以,農會便將牛蛙之養殖技術轉移民間。而此一技術之轉移,為台灣淡水養殖業推入一個新的紀元。
台灣的牛蛙養殖事業,從此開始逐步深入農村。然而百密一疏,完全沒有料到蛙卵隨水漂流,流到野外變另個牛蛙世界。隨著維生食物之需求,牛蛙開始向在地蛙展開攻擊。
因為她的行動迅速手段兇狠,在地蛙無法抵擋牛蛙之攻擊,逐漸儘滅絕之命運。造成牛蛙猖狂之另一原因,那就是善心人士之放生行為。放生對某些宗教團體來說,它是修行必須要做之事,而且它還是好事一樁呢。
就在你放生我也放生狀況之下,蛙類也被列入放生類種之一,於是牛蛙就藉著這個機會,堂而皇之的闖入台灣各地之水域內。這個原因比飼養場逃跑的衝擊更大,而且每一次放生的數量都很大。
曾經有人有過一次放生就放了一萬多隻的牛蛙。在青蛙的生存原則裡,個體比自己小的就是食物。體型和自己差不多的是伴侶,個子比自己大的就是敵人啦。根據這個生存原則推論,所有台灣的原生蛙類都有可能成為牛蛙的食物。
由於牛蛙具有相當的領域性,再加上牛蛙有大型的鼓膜,經常製造出噪音擾人,復因它的智慧為後盾,對於周遭的動靜瞭如指掌,任何小型蛙族都難躲它的凌虐。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同為蛙類,會出現的地方其實都差不多,所以,其他蛙類自然成為牛蛙攝食的最好的對象啦。
牛蛙之鳴聲低沉遠傳,聲音之頻率之頻距寬廣。因此每當它在鳴叫之時,捕蛙人經常會弄錯方向。各位可別看小看牛蛙,它的外表笨笨的以為牠很溫馴,那可大錯特錯矣。在下曾經親眼見過它,利用Z字跳躍法躲過蛇吻。
我也曾經看過它,如何弄混池水逃過頑童之捕捉。曾有人以大塊雞內臟釣牛蛙,垂釣老半天沒有收獲,一氣之下將餌丟棄準備走人,可是棄餌剛丟入水,立即被牛蛙吞食矣。據說水族業者在飼養牛蛙之時,為了滿足牛蛙的胃口,將活生生的小白鼠丟入蛙池。
但聞叭喳一聲過處!被丟入池的小白鼠,還沒弄清方向就被牛蛙一口銜住,接著脖子往前一伸,小白鼠就乖乖的滑落到它的肚子裡去了。各位想想,一隻小白鼠體積多大,它都可以一口匢圇吞下,那其他蛙類不就更容易成為它的美食了嗎?由此可見,稱呼牛蛙是蛙族殺手,一點也不冤枉,一點也不過份。[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