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3)-
平常走路或在郊野散步,腳踩青草之時不會感覺有所干礙。放眼所見蒼翠,誰也不會有任何的特殊的反應。可是老祖母很在乎這些野草,她老人家常說:「這些野草是人間之寶」,原因為何?未曾做過深入之探索。
其實在古早時期,草本植物,一向都被認為是中藥的基礎呢。因此,識者認為百草是寶,不知者就不在乎它是啥麼了。先人從神農嚐百草起,開始確立了中藥的基礎。其間經歷數千年的傳承和研發,遂創立出中藥之穩固地位。通常在民間,草藥也廣受歡迎。
迨至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成書,從此人們對本草中藥之實體,有著更進一步之註腳與爰用。而人們對中藥的信賴度,至此已被推上巔峰矣!前陣子,當大家廣泛討論外來物種入侵,危害到本省動植物界之生態時,對於百草又有了新的看法。其中之一,有人在媒體上談論到蒲公英,他說它是野草不是寶的說法。
我個人對此公之說法,的確是大吃一驚。心想:「這種從小就與我同在的植物,竟然會被冠以這麼嚴苛的名詞,真讓我於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去應對才好?」記得從前農業時代,每年的冬春之交,總有一段或長或短的菜荒期出現。
而在此期間,園裏正值翻土新種,寸綠不見。因此,日常所需的蔬菜立即陷入青黃不接之期。這時候,家家唯有求助於平日醃製的酸菜,或者曝曬的菜亁蘿蔔乾墊檔。然而農家餐餐無綠難以下飯,於是郊野的野菜如水蕨、水芋梗、豬母奶、咸豐草或蒲公英等等、全都被摘回家當青綠蔬菜食用。
這些野菜各具特色,滋味酸甜苦辣各有所好。儘管它們味道各異,但到了巧婦手中,很容易就變成為一道道可口的佳餚。我們家的山田面積小,一年僅收一季,其他時間種菜彌補不足。
蒲公英在這段蔬菜的空窗期裡,生長得特別茂盛。我們拔它玩家家酒當菜煮,但若遇到菜荒期來臨,它又摇身一變成為我們農家的餐桌之寶。台灣本土種蒲公英,葉片柔柔嫩綠,多半開著黃花。一些開淺紅色花者,那是近年才有的品種。
它也就是我們所知的外來種,而我們採來當蔬菜的,就是台灣原生種蒲公英,因為它的澀度較淡苦味較輕。那年的菜荒期特別長,平常最快可以收成的小白菜和萵苣菜,不知是何因遲遲不長?而當時天亁不雨狀況,百年難得一見。其所造成的乾旱程度,更是空前僅見。
說得誇張一點,真讓人有著赤地千里一草不長之感覺。這天是星期日,父母親到河邊抓魚去。臨行叫我兄弟去對岸的崗坳,看看是否有野菜可摘?任務交代下來,吃過飯立即叫老三去隔壁,邀同小三子一起去郊外採摘野菜。恰巧他已出門去另處尋找野菜,所以,我只好將家事交代給大妹,然後帶著三弟同行。
我們涉水過河到對岸,爬過山崗深入坳內很遠的山角下,幸運的讓我們發現一大片的蒲公英丘原。兄弟倆衝過去俯身拼命的採摘,沒多久已經採滿一大簍意猶未盡。後來在休息時間裡,我一再叮嚀弟弟勿將此地點向外洩漏。而我家就依賴這片蒲公英,安然的渡過了那年長長的菜荒時期。
長大上學校讀書之後,每逢老師或同學談論蒲公英,我都會收斂精神仔細締聽他們所談之內容。有位博物老師東北人,他告訴全班同學說蒲公英可以做藥。因它富含醇素、葉黃素、與葉酸、這些元素對人體的肺部和胃腸很有幫助。他又說:「本土的蒲公英比外來蒲公英的藥效好,臨床效果頗受重視。」
可惜很多人不知道它之寶貴,硬想將它視作野草予以剷除。這位博物老師,他是東北大學農學系菁英。張大帥本部曾有屯兵計畫,準備安插這些農科學生,讓他們能夠學以致用。然而,因為當時之時局一日數變,加上東北諸省屢受日軍騷擾,老師遂毅然投筆從戎加入軍隊。
之後國內情勢丕變,遇上國共激烈的內戰。國民政府軍失利,一退再退,最後部隊撤轉台灣移師北部駐防。不久,台灣成為反攻大陸基地,老師便自軍隊退役下來。他一度曾在農會上班,後來因為反對外來種蒲公英之引入,他與上級直接卯上。最後不得不再度轉職,於是他又回到學校來教書啦。
野菜在我山村極為珍貴,村中大人殷殷告誡自家小孩,絕對不可以蹂躪野菜。年長經生時常奔波異國之間,無情的鄉愁時時啃嚙著我的心胸。原以為只有故鄉才有野菜,但在荷蘭見到咸豐草開花,一股鄉愁便會沒來由的湧上心頭。
在奈及利亞見到昭和草飆筍,我還以為是台灣人帶過來的野菜。文豪周作人曾經說過:「處處無家處處家」,於是我也有樣學樣說出:「處處無鄉,鄉愁處處」的句子。這是一種自我安慰的心思,但它還是無法遏止鄉愁,毫無顧忌的啃嚙著我。
所謂的「野菜」,它所指的是在野地生長的蔬菜。換言之,它就是生長於山野郊地,非人所栽種的食用植物。它跟栽培的蔬菜一樣,有著季節性的變化與成長。它也與家常蔬菜一般,包括有葉菜類、莖菜類、根菜類、果菜類、水果類等等。
由於野菜沒有經過馴服與改良,所以,它的滋味與口感都還帶有原始之苦澀。話雖如此,只須烹調成為料理,它照樣被端盤上桌來當成美味佳餚。家鄉的野菜,除了可以直接烹炒煮成新鮮料理之外,鄉人還將它浸漬成泡菜,或者鹽醃過的醬菜。而家鄉之野菜食用方法繁多,煎炒煮炸樣樣好吃。
有一種相貌不像芹菜的「山芹菜」,馨香味濃,炒以豬肉或牛肉滋味絕佳。早年鄉下家家窮苦無著,只能以汆燙然後沾蒜蓉醬油,它就能讓我一口接一口的將它送入胃囊。它的孿生兄弟「水芹菜」,滋味不遑多讓於前者,它也是我喜歡的野菜之一。
「水芹菜」,顧名思義就知道,它是生長在水源豐富地方的野菜。它喜歡棲息於水塘邊或溪畔水窪附近。質地細嫩的水芹菜口感爽脆,生吃熟食都很過癮。 它可食用的部位是幼莖嫩葉,可以清炒或與肉絲同炒。它可以煮湯可以當做火鍋料,也有人將它脆嫩的莖葉以鹽抓去澀做成小菜生吃。
那年家鄉秋收殺豬公酬神。母親用豬公肉炒水芹菜,家人個個吃得眉開眼笑油嘴生光。還有一種叫做「鵝兒草」的野菜,它的繁殖力強盛,在鄉下的田野郊野處處可見其蹤。尤其是在撬冬之田裡,到處可以見到它鮮嫩翠綠迎風招搖的身影。
通常它是野放鴨鵝之飼料,因為鵝最喜歡吃它,所以才被農家稱呼它叫「鵝兒草」。 鵝兒草可食用的部位是幼苗和嫩莖葉,可爆蒜清炒或加其它佐料拌炒,滋味清馨口感爽脆。
它也可以用開水 燙熟,再加入調味料做成涼拌,鮮脆香鹹十分下飯。原住 民最原始的吃法,那就是將它與溪蝦一起煮湯。春天閒暇到郊外踏青,幾乎到處都可見到野刺莧的身 影。接近紫紅油亮的菜梗,長滿利刺扎手很痛。
我們將它整株割下,然後去刺切成兩寸長之小段。利用開水汆燙熟透之後,去水將它與碎蒜鹽巴翻拋做成涼拌。食用將其段端輕含嘴唇,然後用力吸出嫩肉,再扒口白飯拌和,輕輕咀嚼蒜香滿嘴,咕嘟一聲吞下肚裡,打個蒜嗝也是一種享受。
野刺莧梗亦可清炒,先將其梗段燙熟,再放些許之油下鍋爆蒜,聞到蒜香之後,將刺莧熟梗下鍋翻炒。只要用上十株左右分量,它就可炒上一大盤 上桌。其嫩芯及嫩葉皆可食用。它的嫩芯嫩葉可以煮湯,加入小魚乾或魩仔魚同煮,湯鮮味美滿嘴魚香。
不過這種湯只有富家可以享用,窮家只能下溪抓蝦同煮罷了。野刺莧的採集季節,通常是從春天採至秋季,但是在初夏期間之口感最棒!家鄉野菜品目眾多。俯身摘取十分方便,數量之多不須搶摘。除了上述之外,還有昭和草、龍葵、山茼蒿、野杓菜。此外,野蕨野芋、紫雲英、 咸豐草......等等,族繁不及備載,四時不斷不勝枚舉。
戰爭末期至台灣光復後的十餘年內,民生凋蔽家家窮苦。這些野菜就是當時的救命菜,鄉下孩子幾乎天天去郊外採摘野菜,習以為常。小小年紀練就一身功夫,哪種野菜可以吃?哪個季節採啥種野菜?我們都能清楚明白,誤食或誤採之事從未發生。 [待續]。
平常走路或在郊野散步,腳踩青草之時不會感覺有所干礙。放眼所見蒼翠,誰也不會有任何的特殊的反應。可是老祖母很在乎這些野草,她老人家常說:「這些野草是人間之寶」,原因為何?未曾做過深入之探索。
其實在古早時期,草本植物,一向都被認為是中藥的基礎呢。因此,識者認為百草是寶,不知者就不在乎它是啥麼了。先人從神農嚐百草起,開始確立了中藥的基礎。其間經歷數千年的傳承和研發,遂創立出中藥之穩固地位。通常在民間,草藥也廣受歡迎。
迨至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成書,從此人們對本草中藥之實體,有著更進一步之註腳與爰用。而人們對中藥的信賴度,至此已被推上巔峰矣!前陣子,當大家廣泛討論外來物種入侵,危害到本省動植物界之生態時,對於百草又有了新的看法。其中之一,有人在媒體上談論到蒲公英,他說它是野草不是寶的說法。
我個人對此公之說法,的確是大吃一驚。心想:「這種從小就與我同在的植物,竟然會被冠以這麼嚴苛的名詞,真讓我於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去應對才好?」記得從前農業時代,每年的冬春之交,總有一段或長或短的菜荒期出現。
而在此期間,園裏正值翻土新種,寸綠不見。因此,日常所需的蔬菜立即陷入青黃不接之期。這時候,家家唯有求助於平日醃製的酸菜,或者曝曬的菜亁蘿蔔乾墊檔。然而農家餐餐無綠難以下飯,於是郊野的野菜如水蕨、水芋梗、豬母奶、咸豐草或蒲公英等等、全都被摘回家當青綠蔬菜食用。
這些野菜各具特色,滋味酸甜苦辣各有所好。儘管它們味道各異,但到了巧婦手中,很容易就變成為一道道可口的佳餚。我們家的山田面積小,一年僅收一季,其他時間種菜彌補不足。
蒲公英在這段蔬菜的空窗期裡,生長得特別茂盛。我們拔它玩家家酒當菜煮,但若遇到菜荒期來臨,它又摇身一變成為我們農家的餐桌之寶。台灣本土種蒲公英,葉片柔柔嫩綠,多半開著黃花。一些開淺紅色花者,那是近年才有的品種。
它也就是我們所知的外來種,而我們採來當蔬菜的,就是台灣原生種蒲公英,因為它的澀度較淡苦味較輕。那年的菜荒期特別長,平常最快可以收成的小白菜和萵苣菜,不知是何因遲遲不長?而當時天亁不雨狀況,百年難得一見。其所造成的乾旱程度,更是空前僅見。
說得誇張一點,真讓人有著赤地千里一草不長之感覺。這天是星期日,父母親到河邊抓魚去。臨行叫我兄弟去對岸的崗坳,看看是否有野菜可摘?任務交代下來,吃過飯立即叫老三去隔壁,邀同小三子一起去郊外採摘野菜。恰巧他已出門去另處尋找野菜,所以,我只好將家事交代給大妹,然後帶著三弟同行。
我們涉水過河到對岸,爬過山崗深入坳內很遠的山角下,幸運的讓我們發現一大片的蒲公英丘原。兄弟倆衝過去俯身拼命的採摘,沒多久已經採滿一大簍意猶未盡。後來在休息時間裡,我一再叮嚀弟弟勿將此地點向外洩漏。而我家就依賴這片蒲公英,安然的渡過了那年長長的菜荒時期。
長大上學校讀書之後,每逢老師或同學談論蒲公英,我都會收斂精神仔細締聽他們所談之內容。有位博物老師東北人,他告訴全班同學說蒲公英可以做藥。因它富含醇素、葉黃素、與葉酸、這些元素對人體的肺部和胃腸很有幫助。他又說:「本土的蒲公英比外來蒲公英的藥效好,臨床效果頗受重視。」
可惜很多人不知道它之寶貴,硬想將它視作野草予以剷除。這位博物老師,他是東北大學農學系菁英。張大帥本部曾有屯兵計畫,準備安插這些農科學生,讓他們能夠學以致用。然而,因為當時之時局一日數變,加上東北諸省屢受日軍騷擾,老師遂毅然投筆從戎加入軍隊。
之後國內情勢丕變,遇上國共激烈的內戰。國民政府軍失利,一退再退,最後部隊撤轉台灣移師北部駐防。不久,台灣成為反攻大陸基地,老師便自軍隊退役下來。他一度曾在農會上班,後來因為反對外來種蒲公英之引入,他與上級直接卯上。最後不得不再度轉職,於是他又回到學校來教書啦。
野菜在我山村極為珍貴,村中大人殷殷告誡自家小孩,絕對不可以蹂躪野菜。年長經生時常奔波異國之間,無情的鄉愁時時啃嚙著我的心胸。原以為只有故鄉才有野菜,但在荷蘭見到咸豐草開花,一股鄉愁便會沒來由的湧上心頭。
在奈及利亞見到昭和草飆筍,我還以為是台灣人帶過來的野菜。文豪周作人曾經說過:「處處無家處處家」,於是我也有樣學樣說出:「處處無鄉,鄉愁處處」的句子。這是一種自我安慰的心思,但它還是無法遏止鄉愁,毫無顧忌的啃嚙著我。
所謂的「野菜」,它所指的是在野地生長的蔬菜。換言之,它就是生長於山野郊地,非人所栽種的食用植物。它跟栽培的蔬菜一樣,有著季節性的變化與成長。它也與家常蔬菜一般,包括有葉菜類、莖菜類、根菜類、果菜類、水果類等等。
由於野菜沒有經過馴服與改良,所以,它的滋味與口感都還帶有原始之苦澀。話雖如此,只須烹調成為料理,它照樣被端盤上桌來當成美味佳餚。家鄉的野菜,除了可以直接烹炒煮成新鮮料理之外,鄉人還將它浸漬成泡菜,或者鹽醃過的醬菜。而家鄉之野菜食用方法繁多,煎炒煮炸樣樣好吃。
有一種相貌不像芹菜的「山芹菜」,馨香味濃,炒以豬肉或牛肉滋味絕佳。早年鄉下家家窮苦無著,只能以汆燙然後沾蒜蓉醬油,它就能讓我一口接一口的將它送入胃囊。它的孿生兄弟「水芹菜」,滋味不遑多讓於前者,它也是我喜歡的野菜之一。
「水芹菜」,顧名思義就知道,它是生長在水源豐富地方的野菜。它喜歡棲息於水塘邊或溪畔水窪附近。質地細嫩的水芹菜口感爽脆,生吃熟食都很過癮。 它可食用的部位是幼莖嫩葉,可以清炒或與肉絲同炒。它可以煮湯可以當做火鍋料,也有人將它脆嫩的莖葉以鹽抓去澀做成小菜生吃。
那年家鄉秋收殺豬公酬神。母親用豬公肉炒水芹菜,家人個個吃得眉開眼笑油嘴生光。還有一種叫做「鵝兒草」的野菜,它的繁殖力強盛,在鄉下的田野郊野處處可見其蹤。尤其是在撬冬之田裡,到處可以見到它鮮嫩翠綠迎風招搖的身影。
通常它是野放鴨鵝之飼料,因為鵝最喜歡吃它,所以才被農家稱呼它叫「鵝兒草」。 鵝兒草可食用的部位是幼苗和嫩莖葉,可爆蒜清炒或加其它佐料拌炒,滋味清馨口感爽脆。
它也可以用開水 燙熟,再加入調味料做成涼拌,鮮脆香鹹十分下飯。原住 民最原始的吃法,那就是將它與溪蝦一起煮湯。春天閒暇到郊外踏青,幾乎到處都可見到野刺莧的身 影。接近紫紅油亮的菜梗,長滿利刺扎手很痛。
我們將它整株割下,然後去刺切成兩寸長之小段。利用開水汆燙熟透之後,去水將它與碎蒜鹽巴翻拋做成涼拌。食用將其段端輕含嘴唇,然後用力吸出嫩肉,再扒口白飯拌和,輕輕咀嚼蒜香滿嘴,咕嘟一聲吞下肚裡,打個蒜嗝也是一種享受。
野刺莧梗亦可清炒,先將其梗段燙熟,再放些許之油下鍋爆蒜,聞到蒜香之後,將刺莧熟梗下鍋翻炒。只要用上十株左右分量,它就可炒上一大盤 上桌。其嫩芯及嫩葉皆可食用。它的嫩芯嫩葉可以煮湯,加入小魚乾或魩仔魚同煮,湯鮮味美滿嘴魚香。
不過這種湯只有富家可以享用,窮家只能下溪抓蝦同煮罷了。野刺莧的採集季節,通常是從春天採至秋季,但是在初夏期間之口感最棒!家鄉野菜品目眾多。俯身摘取十分方便,數量之多不須搶摘。除了上述之外,還有昭和草、龍葵、山茼蒿、野杓菜。此外,野蕨野芋、紫雲英、 咸豐草......等等,族繁不及備載,四時不斷不勝枚舉。
戰爭末期至台灣光復後的十餘年內,民生凋蔽家家窮苦。這些野菜就是當時的救命菜,鄉下孩子幾乎天天去郊外採摘野菜,習以為常。小小年紀練就一身功夫,哪種野菜可以吃?哪個季節採啥種野菜?我們都能清楚明白,誤食或誤採之事從未發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