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5)
眾所喜歡的火鍋菜「茼蒿」,它屬於菊科植物種植非常容易。如果讓它任性的一直成長,它可以生長超過人高。不過在台灣只吃它的嫩株,所以,沒有人見過人高之茼蒿。日本人給它一個很美的名字叫「春菊」,台灣卻給它一個「打某菜」的稱呼。這個稱呼之由來充滿故事性,且讓筆者將它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話說從前在台灣北部,有位傢俱工廠之工人。平時省吃儉用習以為常,家人更是節儉不可亂花。這一日下班經過果菜市場,見菜攤上一簍青菜便宜出售。他認為機會難得便將它買下。
帶回家中交給妻子下廚烹煮,晚餐青菜上桌只有一小碗,讓他火冒三丈以為妻子偷嘴。他狠狠的教訓妻子一頓,並還要她以後莫要再犯。妻子善良無所辯白,只有忍痛默默度過一夜。
翌日,那男人上工之後與大夥提及此事。友人問他買的是啥菜?他振振有詞高聲說是「茼蒿」,旁人聽了哈哈大笑。男人不解大家為何哈哈大笑,問及旁人無人給他答案。他悶悶不樂走回工廠,找上好友工頭評評理。
工頭聽完經過之後,沉默好久才對男人說:「茼蒿經煮容易縮水,你誤會妻子偷吃,難怪別人會笑你嘛。」男人一聽十分後悔自己的孟浪,當晩回家尷尬的向妻子道歉。故事傳出之後,「打某菜」之名不逕而走,至今茼蒿是打某菜的故事仍舊廣為流傳著咧。
七歲那年我初次下廚,鄰居送來一籃茼蒿未做任何交代人便離去。我覺得此菜氣味不錯,利用爐灶餘火將鍋內之水燒開,然後抓一把下鍋汆燙。顏色變成深率便將它撈入碗內,灑些鹽巴便將它夾吃試味。初次自煮自吃滋味不錯,於是再抓一把下鍋燙熟吃之。越吃越順嘴,不知不覺一籃茼蒿已經全部落入我肚。
晚上母親從外頭回來,她準備要煮茼蒿當晚餐之菜。但見她左右尋找遍尋不獲,遂開口問我可曾見過它?此時方知我已闖禍,但我還是坦承被我吃掉了。結果換來一頓海扁,痛得我齜牙咧嘴的眼淚猛飆。我的第一次下廚就出大糗,至今印象深刻難忘,而整件事之過程歷歷在目,猶如昨日剛發生之事呢。
茼蒿何時傳入台灣無從查考,來自何方更是無人知曉。由於它的屬性不耐炎熱,故其播種時間只在涼秋或冬季。它的萌芽速度稍慢,但出土之後的成長速度很快。其成熟上市時間,自今年十一月至來年三月之間。
秋末冬初台灣多雨,所以它的成長速度極為迅速。而它的盛產期間正逢過年,因此,它就成為火鍋主要食材之一。或許因為如此,於是它又有個「「火鍋菜」」之稱號。每年二、、三月間氣候溫暖,農家便趁此機會進行育種。他們選擇成長茁壯之植株,移植到菜園角落裏讓它繼續成長,直到它開花結秄再行採種。
成熟之種秄曝曬乾燥之後,明年播種季節一到,它就成為新生代的茼蒿矣。因為茼蒿不耐久存,不堪重力擠壓,並且容易枯萎乃至腐爛,故爾必須趁其新鮮食之,如此才可吃出它的美味。茼蒿整株都可食用,嫩葉嫩芯不論炒煮滋味都好。
清炒搭以蒜頭爆香,汆燙或輕涮容易熟透。它的滋味馨香順口,甚受家庭主婦與火鍋饕客之喜愛。將它與嫩豆腐同煮炒,亦可成為一品佳餚,鄉下農家常用此法去料理它。
江子翠農家每至秋末,農家在其園裏撒播茼蒿,年關時節家家戶戶忙著收割,並將它送到中央市場去批發拍賣,每年之收入相當可觀。儘管茼蒿之來源出處無從查考,但從許多文獻中找到的資料顯示:「中國人是全世界第一個吃茼蒿之民族」那是無庸置疑的資訊。
早年物質缺乏的時代裏,在軍中服務的大堂姊夫,每月放假回來都會帶一小包黃豆。雖然只有三、五斤之重,但它卻是家中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家人將它視為珍貴,人人都珍惜它的存在。
老祖母將它水煮,熟後先撈一小碗給老祖父之外,其餘所剩就由家人分著吃它。家人對於豆類好惡各異,大姑小姑喜歡吃紅豆,尤其是細緻的紅豆沙是她們的最愛。堂姊夫和小表弟喜歡黃豆,尤其黃豆滷牛肉更是狂愛不捨百吃不厭。然因成本過高,一年內能吃上兩回就夠棒的啦。
老祖父和老祖母喜歡敏豆與豇豆,用它與米飯或稀飯同煮,清香潤口滑順好吃,經常使人一碗接一碗吃個不停。至於我和父母么叔的腸胃屬於雜食,任何豆類都來者不拒。老祖母愛惜物質,一絲一縷從不丟棄。家中衣服一補再補毫不浪費,無法再補才將它們剪裁做成抹布。
祖厝旁侧有塊小空地,老祖母將它開闢為菜園。園內種植許多青蔬瓜果之外,老人家還在小小的空地上,點播著幾株肉豆與狗爪豆(皇帝豆)。這些豆類都是多產品類,每至豆熟時期滿棚皆長滿豆莢。
豆莢嫩老都有,採摘下來之後,嫩豆莢用煮用炒皆可口好吃。老豆莢則識破莢取豆,留下作為種籽可再播新株生生不息。老祖母喜歡種植它們,原因是它門存活容易,只需小小照料結果甚多。
老祖母也種豇豆(長豆),只要好好照顧收穫期長。用它做酸豆或煮稀飯,口感特殊並帶豆香百吃不厭。家中每有煮豆粥或燜豆飯,大家的食量很難控制。人人多愛吃,家中之食米消耗量大,因此老人家嚴格限制,久久才可吃上一兩次。
「清明後,好種豆。」這是老祖母的口頭禪,平時我們盡量收儲豆種,清明節次日立即將它們點播於菜行空間。新播種知新豆種,不需多久便可看到新株纏竹,綠意盎然的迎風招搖。在我家嫩豆葉也不浪費,將它汆燙去菁除掉澀味之後,蒜頭爆香下鍋快炒,陣陣清香撲鼻入口咀嚼風味絕佳。
若是將它與肉絲同炒,肯定又是白飯不夠啦。那年家父自友人家獲得半斤多之大花豆,家母捨不得一下子吃完它,留下一小撮當做豆種。清明節後第二天剛好星期天,家人就在家母率領下將它點播在屋空地上。
我們總共點播兩壠四排卅餘洞,一星期後尚未見到萌芽,母親以為它們是不發芽之死豆。就在母親對它們失望的時候,她竟對豆籽撂下狠話說:「再不爆芽就要挖給雞吃!」嘿嘿!母親的狠話果然奏效,三天後已有多洞的豆種冒出新芽。
待它生長約三吋高度,我們將它分株每洞僅留一株。於是又多出一壠兩排之豆行。四月五月經過至六月中旬,棵棵結莢滿株十分醒眼。成熟之後摘曬剝豆收穫,總計約有十餘斤的豆子。母親留下兩斤當種籽,其餘預備將它煮成甘納豆。
甘納豆就是將花豆煮熟餞糖,收乾之後晶瑩剔透,而且會有一層白色之糖霜。吃入嘴裏十分膩甜,它是小時後還們最想吃的小零嘴。此物係日本人留下來的做法,母親是從日本遣僑西野太太傳授學來的。
甘納豆儲放在透明玻璃瓶內,色澤紅紅白白非常誘人。有一次三弟想偷幾顆甜納豆享受,誰知手小瓶滑,一不小心整瓶落地,瓶子破碎納豆撒滿一地,下場當然就是遭受到母親,一頓粗飽的海K囉![待續]。
眾所喜歡的火鍋菜「茼蒿」,它屬於菊科植物種植非常容易。如果讓它任性的一直成長,它可以生長超過人高。不過在台灣只吃它的嫩株,所以,沒有人見過人高之茼蒿。日本人給它一個很美的名字叫「春菊」,台灣卻給它一個「打某菜」的稱呼。這個稱呼之由來充滿故事性,且讓筆者將它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話說從前在台灣北部,有位傢俱工廠之工人。平時省吃儉用習以為常,家人更是節儉不可亂花。這一日下班經過果菜市場,見菜攤上一簍青菜便宜出售。他認為機會難得便將它買下。
帶回家中交給妻子下廚烹煮,晚餐青菜上桌只有一小碗,讓他火冒三丈以為妻子偷嘴。他狠狠的教訓妻子一頓,並還要她以後莫要再犯。妻子善良無所辯白,只有忍痛默默度過一夜。
翌日,那男人上工之後與大夥提及此事。友人問他買的是啥菜?他振振有詞高聲說是「茼蒿」,旁人聽了哈哈大笑。男人不解大家為何哈哈大笑,問及旁人無人給他答案。他悶悶不樂走回工廠,找上好友工頭評評理。
工頭聽完經過之後,沉默好久才對男人說:「茼蒿經煮容易縮水,你誤會妻子偷吃,難怪別人會笑你嘛。」男人一聽十分後悔自己的孟浪,當晩回家尷尬的向妻子道歉。故事傳出之後,「打某菜」之名不逕而走,至今茼蒿是打某菜的故事仍舊廣為流傳著咧。
七歲那年我初次下廚,鄰居送來一籃茼蒿未做任何交代人便離去。我覺得此菜氣味不錯,利用爐灶餘火將鍋內之水燒開,然後抓一把下鍋汆燙。顏色變成深率便將它撈入碗內,灑些鹽巴便將它夾吃試味。初次自煮自吃滋味不錯,於是再抓一把下鍋燙熟吃之。越吃越順嘴,不知不覺一籃茼蒿已經全部落入我肚。
晚上母親從外頭回來,她準備要煮茼蒿當晚餐之菜。但見她左右尋找遍尋不獲,遂開口問我可曾見過它?此時方知我已闖禍,但我還是坦承被我吃掉了。結果換來一頓海扁,痛得我齜牙咧嘴的眼淚猛飆。我的第一次下廚就出大糗,至今印象深刻難忘,而整件事之過程歷歷在目,猶如昨日剛發生之事呢。
茼蒿何時傳入台灣無從查考,來自何方更是無人知曉。由於它的屬性不耐炎熱,故其播種時間只在涼秋或冬季。它的萌芽速度稍慢,但出土之後的成長速度很快。其成熟上市時間,自今年十一月至來年三月之間。
秋末冬初台灣多雨,所以它的成長速度極為迅速。而它的盛產期間正逢過年,因此,它就成為火鍋主要食材之一。或許因為如此,於是它又有個「「火鍋菜」」之稱號。每年二、、三月間氣候溫暖,農家便趁此機會進行育種。他們選擇成長茁壯之植株,移植到菜園角落裏讓它繼續成長,直到它開花結秄再行採種。
成熟之種秄曝曬乾燥之後,明年播種季節一到,它就成為新生代的茼蒿矣。因為茼蒿不耐久存,不堪重力擠壓,並且容易枯萎乃至腐爛,故爾必須趁其新鮮食之,如此才可吃出它的美味。茼蒿整株都可食用,嫩葉嫩芯不論炒煮滋味都好。
清炒搭以蒜頭爆香,汆燙或輕涮容易熟透。它的滋味馨香順口,甚受家庭主婦與火鍋饕客之喜愛。將它與嫩豆腐同煮炒,亦可成為一品佳餚,鄉下農家常用此法去料理它。
江子翠農家每至秋末,農家在其園裏撒播茼蒿,年關時節家家戶戶忙著收割,並將它送到中央市場去批發拍賣,每年之收入相當可觀。儘管茼蒿之來源出處無從查考,但從許多文獻中找到的資料顯示:「中國人是全世界第一個吃茼蒿之民族」那是無庸置疑的資訊。
早年物質缺乏的時代裏,在軍中服務的大堂姊夫,每月放假回來都會帶一小包黃豆。雖然只有三、五斤之重,但它卻是家中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家人將它視為珍貴,人人都珍惜它的存在。
老祖母將它水煮,熟後先撈一小碗給老祖父之外,其餘所剩就由家人分著吃它。家人對於豆類好惡各異,大姑小姑喜歡吃紅豆,尤其是細緻的紅豆沙是她們的最愛。堂姊夫和小表弟喜歡黃豆,尤其黃豆滷牛肉更是狂愛不捨百吃不厭。然因成本過高,一年內能吃上兩回就夠棒的啦。
老祖父和老祖母喜歡敏豆與豇豆,用它與米飯或稀飯同煮,清香潤口滑順好吃,經常使人一碗接一碗吃個不停。至於我和父母么叔的腸胃屬於雜食,任何豆類都來者不拒。老祖母愛惜物質,一絲一縷從不丟棄。家中衣服一補再補毫不浪費,無法再補才將它們剪裁做成抹布。
祖厝旁侧有塊小空地,老祖母將它開闢為菜園。園內種植許多青蔬瓜果之外,老人家還在小小的空地上,點播著幾株肉豆與狗爪豆(皇帝豆)。這些豆類都是多產品類,每至豆熟時期滿棚皆長滿豆莢。
豆莢嫩老都有,採摘下來之後,嫩豆莢用煮用炒皆可口好吃。老豆莢則識破莢取豆,留下作為種籽可再播新株生生不息。老祖母喜歡種植它們,原因是它門存活容易,只需小小照料結果甚多。
老祖母也種豇豆(長豆),只要好好照顧收穫期長。用它做酸豆或煮稀飯,口感特殊並帶豆香百吃不厭。家中每有煮豆粥或燜豆飯,大家的食量很難控制。人人多愛吃,家中之食米消耗量大,因此老人家嚴格限制,久久才可吃上一兩次。
「清明後,好種豆。」這是老祖母的口頭禪,平時我們盡量收儲豆種,清明節次日立即將它們點播於菜行空間。新播種知新豆種,不需多久便可看到新株纏竹,綠意盎然的迎風招搖。在我家嫩豆葉也不浪費,將它汆燙去菁除掉澀味之後,蒜頭爆香下鍋快炒,陣陣清香撲鼻入口咀嚼風味絕佳。
若是將它與肉絲同炒,肯定又是白飯不夠啦。那年家父自友人家獲得半斤多之大花豆,家母捨不得一下子吃完它,留下一小撮當做豆種。清明節後第二天剛好星期天,家人就在家母率領下將它點播在屋空地上。
我們總共點播兩壠四排卅餘洞,一星期後尚未見到萌芽,母親以為它們是不發芽之死豆。就在母親對它們失望的時候,她竟對豆籽撂下狠話說:「再不爆芽就要挖給雞吃!」嘿嘿!母親的狠話果然奏效,三天後已有多洞的豆種冒出新芽。
待它生長約三吋高度,我們將它分株每洞僅留一株。於是又多出一壠兩排之豆行。四月五月經過至六月中旬,棵棵結莢滿株十分醒眼。成熟之後摘曬剝豆收穫,總計約有十餘斤的豆子。母親留下兩斤當種籽,其餘預備將它煮成甘納豆。
甘納豆就是將花豆煮熟餞糖,收乾之後晶瑩剔透,而且會有一層白色之糖霜。吃入嘴裏十分膩甜,它是小時後還們最想吃的小零嘴。此物係日本人留下來的做法,母親是從日本遣僑西野太太傳授學來的。
甘納豆儲放在透明玻璃瓶內,色澤紅紅白白非常誘人。有一次三弟想偷幾顆甜納豆享受,誰知手小瓶滑,一不小心整瓶落地,瓶子破碎納豆撒滿一地,下場當然就是遭受到母親,一頓粗飽的海K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