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3)-
家鄉蔬菜之中,空心菜與芹菜和莧菜並稱「青菜三劍客」。「莧菜」又稱做「杏菜」,古文裏則是將它稱為「荇菜」。它是一種極為平凡之蔬菜,可是不見得人人都會喜歡它。由於它富含鐵質與蛋白質,曾經是皇宮中專用之蔬菜,
數千年前幾度輾轉之後,終於普及成為民間蔬菜,並被歸類於普通家用蔬菜之行列。古印加民族非常重視它,因而將它列為說菜之至寶。他們只吃菜葉不吃菜梗,種籽則被磨粉製作甜醬,或者摻入餅乾中增加香氣。
台灣人對莧菜並不陌生,因它具有健胃整腸之功效,古早鄉下人便將它當作治療祕結之利器。遇上農村菜荒期間,莧菜則變成不可或缺之桌上佳餚。家鄉的莧菜品種很多,在我記憶裏至少有青莧菜、紅莧菜、野莧菜與野刺莧等等。
老祖母喜歡用莧菜煮麵線,口感軟爛好嚼老少咸宜。每次煮好一大鍋上桌,瞬間就被大夥通掃精光。二姑最愛吃它,每次都用大海碗盛滿,連吃兩大碗面不改色。至於莧菜炒蒜頭,這種吃法在鄉下十分普遍。莧菜盛產期間,家家蒜頭爆香氣味飄揚空間。大人小孩聞到此味,就知某家又在蒜炒莧菜矣。
紅莧菜質地較為粗硬,適於利用與魩仔魚一起煮湯。炎炎夏日溽暑難耐,有碗冷莧菜湯下肚,頓時心涼脾度開暑氣不見啦。而莧菜之粗大莖梗,撕去外皮留下嫩芯與蝦皮蒜頭同炒十分對味。家中若出現此未料理,鐵定當晚白飯一定要多煮些才夠吃。
從前農家養豬爲節省飼料開支,經常會命令家中孩子去野外,割取野菜回家當飼料餵豬。這些野菜包括野莧、刺骨莧、馬齒莧與野杓菜等等。它們不論是生切或煮熟之後,與番薯和米糠拌合一起,豬隻吃了容易長肉增肥。
馬齒莧因其葉片似馬齒而得名,四時花開黃色小朶質地細嫩微帶小酸。因為它到處都見得到,村童對它都不屑一顧。可是將它連花帶莖同炒薑蒜,滋味雋永一吃難忘。有一回小姑用馬齒莧炒豆腐渣,不知是味精提味還是豆腐渣可以去酸?端上桌來瞬間盤底見光,就連湯汁也涓滴不剩。
總之,每次若有馬齒莧炒豆腐渣,都會被家人清理得精光。野莧菜因為它的品質粗礪不利人吃,鄉下人只用它來餵禽畜罷了。不過我曾見死黨家中,摘取它尾端將開花之嫩莖葉煮稀飯。因為沒有食用過,故爾不知它的滋味如何?
野莧家族之親戚赤骨莧,將它粗大的莖梗去除葉刺,切成食指長之段落,利用開水汆燙熟透,然後濾乾水份拋以蒜頭鹽巴,再加入少許之米酒香油。氣味馨香引人口水溢滿口中。
小時候酷愛表現耍小聰明,將汆熟拋過鹽巴蒜頭之小段,利用牙齒青咬一端,藉著用力一吸便將其嫩肉吸入嘴裏,細細咀嚼其滋味。這種童呆性的吃法,山村之人不論男女老少,幾乎都知道這種吃法。
莧菜與人類都很早就存在地表上,這種植物之活力十分旺盛。土地營養差或生存環境不佳,它都能夠活得十分自在。它整株都可食用,而且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萊氨酸。它對人類消化系統之效用不錯,從小家長便會強迫小孩子吃它。
古早時候的孩子比較聽話,家長要他吃都不敢違背。要是現在的孩子別說強迫他吃,光是聞到他那特殊之味,怕不早就逃之夭夭。因是之故,現代孩子身體不如古早孩子。而他們之間所以會有如此差別,這大概就是飲食習慣上的差別,之所造成的吧?
故鄉空地上栽種兩壟A阿菜,綠意盎然迎風招搖。所謂的「A阿菜」,它就是閩南語對「萵苣」的稱呼。如果你在小吃攤上要盤汆燙A阿菜,付個三、五十元就可享受一盤翠綠鮮嫩的青菜,論真說來還真的是有物超所值之感覺。
不過,您可知道此菜之來歷嗎?據所瞭解,此菜是地中海蔬菜中之貴族。這種疏燦嬌生慣養,大約在十世紀左右傳入中國。當它傳入中國之初期,只有宮中之皇親貴族才可享受得到。由於當時銷售每束價值千金,故爾它就有個「千金菜」的綽號啦。
然而它傳入台灣之後,隨著歲月之漂洗,加上廣泛的種植,它的身價已成為低價的普通蔬菜了。閩南人稱它叫「A阿菜」,那是因為它是從「萵葉菜」之發音轉化而來的。客家人將他稱作「脈A」(讀音),因為客語無適當字眼可用,故只以挨近之唸音稱呼它。
近年來諸多萵葉菜類品種輸入台灣,但它已有個統一的名字叫做「萵苣」。且莫去討論它的唸音如何?相信大家已知它是何種蔬菜類啦。故鄉的萵葉菜有多種,葉色白梗綠呈牛舌狀之萵葉菜,閩南人稱作「牛舌萵」。客家人則稱它為「白脈ㄟ」,或者叫它為「劍脈ㄟ」。
這種萵葉菜成長容易且速度快,一陣雨水滋潤它就活得欣欣向榮。通常閩人將它餵雞鴨,客家人則將它以蒜頭爆香連葉一起清炒,或者去葉留梗汆燙後拋以鹽巴和蒜頭,滋味馨香可口非常下飯。這種萵葉菜我喜歡它的清甜無苦之滋味,以及它那爽脆無絲之口感,
舌狀萵葉菜之生命力很強,種籽與蒲公英一樣有絨毛。秋季風吹緊湊,它便隨著風飄揚四飛,飛到哪便在那裡萌芽成長。土地不論貧癘或肥沃,它都能生長得葉茂茁壯。家中菜園內的各個角落裏,都可見到它那英挺的葉片迎風招搖。心血來潮順手抓把回家,用汆燙或清炒都讓人吃得津津有味。
自從定居於都市之後,每次回鄉都想見它一面,可惜每次只有失望而回罷了。家鄉另有一種葉片皺摺之萵葉菜,我們稱它為「油脈ㄟ」。葉色紅紫帶綠油亮油亮的,折斷處會流出白乳狀黏液,沾於衣服或用具上,迅速的氧化變成黑色十分難洗。油窩葉菜的菜葉,可以清炒或汆燙與蒜頭料理。
它的口感軟軟十分順嘴,湯汁澆飯味道不錯。一般農家是剝葉留芯讓它繼續生長,其芯去皮鹽醃成為水菜,切片放入醬油味精涼拌,入嘴爽脆十分可口,搭配以稀飯豆腐乳,滋味雋永令人吮指回味。
不知從哪年開始,台灣的萵葉菜種類變得更多。百家爭鳴,各有忠實的擁護者。綠葉水栽萵葉菜產量驚人,有段時間裡幾乎充斥於市。法國生菜之入植帶來一窩風,高級餐廳爭相將它列入食譜,於是造成市場之供不應求。
然因生長環境挑剔,所以栽植農家不是很多。之後因為市場需情擴張,許多農家紛紛跟進,結果又造成了市場之供過於求。菜農對於栽種無法控制,結果弄到最後徒勞無功。結球包心萵葉菜的出現,還有梗粗的萵苣加入戰局。台灣的萵葉菜進入戰國時代,各類萵葉菜各具市場。
我喜歡粗梗之萵苣,去皮涼拌或者鹽醃味道都好。如過將它切片炒以肉絲,新的滋味令人百吃不厭。滾刀切片與排骨一起熬湯,久煮不爛口感鮮脆。不過與牛肉同炒略帶酸味,這種滋味有人喜歡有人拒絕,直到今天它的銷售依然不旺。
台灣的農作物改良技術一級棒,任何地方傳入之蔬菜或水果,我們的農技人才,不需多久它就會脫胎換骨,變成為另種新花樣。萵葉菜在此很適應,所以生長得欣欣向榮。相信再過不久時間之後,它又將會出現許多相同血統的新客來。[待續]。
家鄉蔬菜之中,空心菜與芹菜和莧菜並稱「青菜三劍客」。「莧菜」又稱做「杏菜」,古文裏則是將它稱為「荇菜」。它是一種極為平凡之蔬菜,可是不見得人人都會喜歡它。由於它富含鐵質與蛋白質,曾經是皇宮中專用之蔬菜,
數千年前幾度輾轉之後,終於普及成為民間蔬菜,並被歸類於普通家用蔬菜之行列。古印加民族非常重視它,因而將它列為說菜之至寶。他們只吃菜葉不吃菜梗,種籽則被磨粉製作甜醬,或者摻入餅乾中增加香氣。
台灣人對莧菜並不陌生,因它具有健胃整腸之功效,古早鄉下人便將它當作治療祕結之利器。遇上農村菜荒期間,莧菜則變成不可或缺之桌上佳餚。家鄉的莧菜品種很多,在我記憶裏至少有青莧菜、紅莧菜、野莧菜與野刺莧等等。
老祖母喜歡用莧菜煮麵線,口感軟爛好嚼老少咸宜。每次煮好一大鍋上桌,瞬間就被大夥通掃精光。二姑最愛吃它,每次都用大海碗盛滿,連吃兩大碗面不改色。至於莧菜炒蒜頭,這種吃法在鄉下十分普遍。莧菜盛產期間,家家蒜頭爆香氣味飄揚空間。大人小孩聞到此味,就知某家又在蒜炒莧菜矣。
紅莧菜質地較為粗硬,適於利用與魩仔魚一起煮湯。炎炎夏日溽暑難耐,有碗冷莧菜湯下肚,頓時心涼脾度開暑氣不見啦。而莧菜之粗大莖梗,撕去外皮留下嫩芯與蝦皮蒜頭同炒十分對味。家中若出現此未料理,鐵定當晚白飯一定要多煮些才夠吃。
從前農家養豬爲節省飼料開支,經常會命令家中孩子去野外,割取野菜回家當飼料餵豬。這些野菜包括野莧、刺骨莧、馬齒莧與野杓菜等等。它們不論是生切或煮熟之後,與番薯和米糠拌合一起,豬隻吃了容易長肉增肥。
馬齒莧因其葉片似馬齒而得名,四時花開黃色小朶質地細嫩微帶小酸。因為它到處都見得到,村童對它都不屑一顧。可是將它連花帶莖同炒薑蒜,滋味雋永一吃難忘。有一回小姑用馬齒莧炒豆腐渣,不知是味精提味還是豆腐渣可以去酸?端上桌來瞬間盤底見光,就連湯汁也涓滴不剩。
總之,每次若有馬齒莧炒豆腐渣,都會被家人清理得精光。野莧菜因為它的品質粗礪不利人吃,鄉下人只用它來餵禽畜罷了。不過我曾見死黨家中,摘取它尾端將開花之嫩莖葉煮稀飯。因為沒有食用過,故爾不知它的滋味如何?
野莧家族之親戚赤骨莧,將它粗大的莖梗去除葉刺,切成食指長之段落,利用開水汆燙熟透,然後濾乾水份拋以蒜頭鹽巴,再加入少許之米酒香油。氣味馨香引人口水溢滿口中。
小時候酷愛表現耍小聰明,將汆熟拋過鹽巴蒜頭之小段,利用牙齒青咬一端,藉著用力一吸便將其嫩肉吸入嘴裏,細細咀嚼其滋味。這種童呆性的吃法,山村之人不論男女老少,幾乎都知道這種吃法。
莧菜與人類都很早就存在地表上,這種植物之活力十分旺盛。土地營養差或生存環境不佳,它都能夠活得十分自在。它整株都可食用,而且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萊氨酸。它對人類消化系統之效用不錯,從小家長便會強迫小孩子吃它。
古早時候的孩子比較聽話,家長要他吃都不敢違背。要是現在的孩子別說強迫他吃,光是聞到他那特殊之味,怕不早就逃之夭夭。因是之故,現代孩子身體不如古早孩子。而他們之間所以會有如此差別,這大概就是飲食習慣上的差別,之所造成的吧?
故鄉空地上栽種兩壟A阿菜,綠意盎然迎風招搖。所謂的「A阿菜」,它就是閩南語對「萵苣」的稱呼。如果你在小吃攤上要盤汆燙A阿菜,付個三、五十元就可享受一盤翠綠鮮嫩的青菜,論真說來還真的是有物超所值之感覺。
不過,您可知道此菜之來歷嗎?據所瞭解,此菜是地中海蔬菜中之貴族。這種疏燦嬌生慣養,大約在十世紀左右傳入中國。當它傳入中國之初期,只有宮中之皇親貴族才可享受得到。由於當時銷售每束價值千金,故爾它就有個「千金菜」的綽號啦。
然而它傳入台灣之後,隨著歲月之漂洗,加上廣泛的種植,它的身價已成為低價的普通蔬菜了。閩南人稱它叫「A阿菜」,那是因為它是從「萵葉菜」之發音轉化而來的。客家人將他稱作「脈A」(讀音),因為客語無適當字眼可用,故只以挨近之唸音稱呼它。
近年來諸多萵葉菜類品種輸入台灣,但它已有個統一的名字叫做「萵苣」。且莫去討論它的唸音如何?相信大家已知它是何種蔬菜類啦。故鄉的萵葉菜有多種,葉色白梗綠呈牛舌狀之萵葉菜,閩南人稱作「牛舌萵」。客家人則稱它為「白脈ㄟ」,或者叫它為「劍脈ㄟ」。
這種萵葉菜成長容易且速度快,一陣雨水滋潤它就活得欣欣向榮。通常閩人將它餵雞鴨,客家人則將它以蒜頭爆香連葉一起清炒,或者去葉留梗汆燙後拋以鹽巴和蒜頭,滋味馨香可口非常下飯。這種萵葉菜我喜歡它的清甜無苦之滋味,以及它那爽脆無絲之口感,
舌狀萵葉菜之生命力很強,種籽與蒲公英一樣有絨毛。秋季風吹緊湊,它便隨著風飄揚四飛,飛到哪便在那裡萌芽成長。土地不論貧癘或肥沃,它都能生長得葉茂茁壯。家中菜園內的各個角落裏,都可見到它那英挺的葉片迎風招搖。心血來潮順手抓把回家,用汆燙或清炒都讓人吃得津津有味。
自從定居於都市之後,每次回鄉都想見它一面,可惜每次只有失望而回罷了。家鄉另有一種葉片皺摺之萵葉菜,我們稱它為「油脈ㄟ」。葉色紅紫帶綠油亮油亮的,折斷處會流出白乳狀黏液,沾於衣服或用具上,迅速的氧化變成黑色十分難洗。油窩葉菜的菜葉,可以清炒或汆燙與蒜頭料理。
它的口感軟軟十分順嘴,湯汁澆飯味道不錯。一般農家是剝葉留芯讓它繼續生長,其芯去皮鹽醃成為水菜,切片放入醬油味精涼拌,入嘴爽脆十分可口,搭配以稀飯豆腐乳,滋味雋永令人吮指回味。
不知從哪年開始,台灣的萵葉菜種類變得更多。百家爭鳴,各有忠實的擁護者。綠葉水栽萵葉菜產量驚人,有段時間裡幾乎充斥於市。法國生菜之入植帶來一窩風,高級餐廳爭相將它列入食譜,於是造成市場之供不應求。
然因生長環境挑剔,所以栽植農家不是很多。之後因為市場需情擴張,許多農家紛紛跟進,結果又造成了市場之供過於求。菜農對於栽種無法控制,結果弄到最後徒勞無功。結球包心萵葉菜的出現,還有梗粗的萵苣加入戰局。台灣的萵葉菜進入戰國時代,各類萵葉菜各具市場。
我喜歡粗梗之萵苣,去皮涼拌或者鹽醃味道都好。如過將它切片炒以肉絲,新的滋味令人百吃不厭。滾刀切片與排骨一起熬湯,久煮不爛口感鮮脆。不過與牛肉同炒略帶酸味,這種滋味有人喜歡有人拒絕,直到今天它的銷售依然不旺。
台灣的農作物改良技術一級棒,任何地方傳入之蔬菜或水果,我們的農技人才,不需多久它就會脫胎換骨,變成為另種新花樣。萵葉菜在此很適應,所以生長得欣欣向榮。相信再過不久時間之後,它又將會出現許多相同血統的新客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