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8)-
讓一個不喜歡喝粥吃稀飯的人,提筆來寫吃稀飯喝白粥的文章,實在是有點兒不太對盤。可是已經洗頭了,不剃也無法對人交代嘛,所以,請大家多多包涵,好歹也將此文讀完它。
提到「粥」它就是稀飯啦,它是中國傳統的米食之一。古代人稱它為「糜」(閩南人亦如此稱呼)。至於「粥」這個稱呼始自周朝,客家人也是如此稱它。粥雖不像飯那麼正式般,但烹調簡單四季皆宜,冷吃熱食口感風味各異其趣。
中國人食用之粥,因地域所屬取材不同,加以熬煮與調味方式各自不同,因此,所烹煮出來的粥品,有雜糧有白米各具滋味。古人有云:「見水不見米,見米不見水,均非粥也。米水融合一起,柔膩互為表裡,如此方謂之粥也」。
由此看來,心急之人無法煮粥,他也不懂粥的妙處。唯有讓自己練到一手不徐不疾的火候,心態持久平和,如此方能熬出一鍋好粥。當您為瑣事困擾而感心煩之時,不妨靜下心來走進廚房,為自己熬煮一碗軟糯可口之糜粥,用來撫慰一下自己的心靈吧!
中國地大物博,文化悠久,粥也隨著地理環境、氣候與出產生活方式的不同,各自呈現了不同的風貌。粥粥各自特色,糜糜口感各異,啜吸入嘴裡軟糯順口,於是讓食者欲罷不能,一口接一口地往嘴裡送。不知不覺裡腹肚餐飽,勞什子煩惱早已淨空啦。
中國之粥有雜糧、白米之分,亦有鹹、甜之區別。粥上餐桌可俗可雅,文人風雅之士,市井飯夫走足之流,對它各有不同品味的愛好。中國之粥,內容可繁可簡,隨地取材,各盡其藝而烹煮出不同的粥品。
至於中國粥品之材料,如以河流文化來看,黃河流域多產雜糧,故以雜糧粥為主角。長江流域盛產稻米,所以白粥是其主打。各粥各具特色,口感滋味亦各有所強。南方之珠江流域,因為氣候與環境因素之混合,故爾其粥演變為料多味繁之廣東粥品,最為人所樂道之廣東粥,它是廣東人發明的米粥的吃法。
材料豐富,皮蛋瘦肉就是普遍之素材。香港台灣也可見到廣東粥之蹤跡,傳統的港式廣東粥, 是以煲湯方式利用砂鍋煲煮出來的。在煲之前,就已把粥的材料放進粥裡一起煲燉。此粥吃起來不會有顆粒的感覺,而是滿口軟糯綿綿的口感。
廣東粥是米食文化中的異彩,而「九龍廣東粥」更具龍傳人之精神。它是廣東粥的精緻表現,比「香港廣東粥」之演出更精采。它不僅在選料用心精準,尤其在粥底的調製上,更是得自名師的指點,故爾將廣東粥之「煲功」發揮得淋漓盡致。
九龍廣東粥在火侯與時間的拿捏上,將所有取料的精髓,完完全全的煲熬出來,這也就是九龍廣東粥的最大的特色。是故,九龍廣東粥不只營養,而且風味十分的特別,它絕非一般粥品可與之相提並論的。
台灣坊間烹煮的廣東粥,其實,它是潮州粥與廣東粥之綜合體。因為在台灣吃到的廣東粥,,糜粥是分開煮好的,客人點粥的時候,店家才把白粥放在一個小鍋裡加熱, 再加入材料調味而成的。這種廣東粥吃起來之時,嘴內會有顆粒之感覺。只有在香港的潮州人,才會這樣的煮粥方式。
為了區別上避免被食客混淆,所以,才會有「潮州粥」之名詞出現。廣東人喜歡吃粥者不在少數,而在香港吃到的廣東粥,因為距廣府不遠,至少在煲煮上道地,而且在粥的品類上,比在台灣吃的還要多四、五種,。
例如:柴魚花生粥、及第粥、螃蟹粥或雞蓉粥等等,這些之品類在台灣難得一見。廣東粥除在取料上講究營養可口之外,更在粥底的調製上特別用功。一碗真正可口的廣東粥,不祇色、香、味、齊全,而且可以調節臟腑機能的平衡。
廣東粥因以營養為主,故爾它具有養生保健,以及延年祛病的功效。特別是對慢性病,腸胃不適,牙齒病痛的人,常吃可以慢慢恢復健康。此外,它還可以保持身體營養的均衡,進而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如此便可預防疾病發生之機率減少。
午夜夢迴,每每想起「吹氣一陣浪,啜吸一條巷。」心有餘悸。這就是我們早年窮困時期,家中三餐所吃的稀飯。整碗的米粥只見湯水見不到米粒,一頓飯喝它三、五碗也無法止飢,如今想起它們心中還有點怕怕的哩。
「喝碗鹹粥可以暖暖胃!」每於冬寒早晨,老祖母喜歡用這句或做開場白。我們客家人把稀飯說成「粥」,閩南人則將它稱為「糜」。待自大陸人來台之後,「稀飯」就成為它的新名詞。台灣人的知識吸收能力很強,所以,不管是粥是糜或是稀飯,在這裡都可以通啦!
農業時代之鹹稀飯,早已距離遙遠不再被人想起,但是視粥如敵的我,對於稀飯之印象永難忘懷。此時若將記憶的黑盒子打開,昔日家窮喝粥之慘境立即浮現眼前。那種稀飯米粒寥少,一頓喝上三碗亦無法擋飢。
往事歷歷如昨,不堪回首風雨中。老祖父的詩句:「吹去一陣浪,吸來一條巷。」稀飯之內涵薄湯,由此可見一斑。然而時光之流竄,現時人之對稀飯已然改觀,尤其是對於內容花俏的鹹稀飯,更是呵護備至。故爾常會聽到:「秋風起,天地涼。鹹稀飯,正風光。」的吟詠句讀來。
每天時間恰好卡在下午三點左右,早不早,晚不晚,嘴巴卻是扯淡無聊之時。此刻若有一碗燒燙燙的鹹粥入嘴,那個餓得半癟的胃囊,馬上就會把饑餓之感覺驅逐出境。那種衍生出來的滿足感,筆墨也難以形容它。
鹹粥的烹煮非常簡單,想吃清淡可以利用舊飯烹煮,想吃濃稠就用新米去熬煮。只要稍懂家事者,此一問題立可迎刃而解。至於搭料任憑自由,想加啥就加啥,並無硬性之規定。
尋常所知之鹹粥搭料,素食材料有芋頭,竹筍,香菇,絲瓜,青菜,豆仁,胡蘿蔔等等。若是葷材則有各種肉類,鮮魚,蚵仔,蛤蜊,蝦子,蝦皮,乾蝦仁,排骨等等。至於調味料包括香菜,蔥蒜薑韮,鹽巴醬油,味精胡椒粉等等。
這些材料取得容易,可變化之花樣卻是不多。我家的鹹粥內容簡單,通常只有單樣蔬菜加入而已,時而搭以蝦皮時而蜆子,奢侈些則是多加個蛋花如此而已。家中有人患病或身體不舒服導致胃口不佳,母親會熬煮薑片鹹粥伺候。薑片鹹粥所用之薑,必須是足分的老薑。
薑是老的辣,生薑越老辣勁越強,煮出來的薑片粥辣味十足,一碗下肚渾身暖和大汗直冒。乾毛巾擦後神清氣爽,腹肚積存之鬱氣煙消雲散矣。農忙之時請人下田工作,鹹粥當點心司空見慣。家母的鹹粥用料不手軟,每煮鹹粥香氣四飄。加上味精肯放,吃過之人莫不稱讚家母煮鹹粥之豪氣。
熬煮鹹粥很簡單,想吃清淡多放水,要吃濃粥用新米,至於搭料葷素可自便。若想鹹粥香氣好,蔥蒜爆香不可少。蝦皮蝦米多放些,鮮味十足滋味好。不過熬煮鹹粥下搭料須用腦筋,耐煮者可以先放,不耐煮這後放之。
如果有人偷懶省步,夯部啷噹的一鍋放煮,包準它會變成一鍋口感差勁的糊塗粥。在我家鄉習慣,若是媳婦煮出糊塗粥來,肯定會遭到鄰居三姑六婆之閒言瘋語霸凌。上村張家新娶之小媳婦,就是因為遭到這樣的語言霸凌而輕生的。
吃鹹粥最好趁熱吃,哈氣燙舌滋味萬千,惟其如此方可吃出美味。冷吃不是不可以,只是那種陰沉滋味逗留胃部,令人感到極不舒服罷了。況且吃冷粥之時,還會給人一種寂寞孤獨之感覺呢。
吃熱燙之鹹粥加些胡椒粉,口感滋味又是另番境界。深秋隆冬喝碗鹹粥,一碗下肚通體舒泰精神舒暢。春暖喝鹹粥,一路暖心窩。夏暑喝鹹粥,大汗淋漓好滋味,涼風一吹飄飄欲仙。若是有人問我,喝鹹粥之身體反應如何?我只能用一個「爽!」字來回答他了。[待續]。
讓一個不喜歡喝粥吃稀飯的人,提筆來寫吃稀飯喝白粥的文章,實在是有點兒不太對盤。可是已經洗頭了,不剃也無法對人交代嘛,所以,請大家多多包涵,好歹也將此文讀完它。
提到「粥」它就是稀飯啦,它是中國傳統的米食之一。古代人稱它為「糜」(閩南人亦如此稱呼)。至於「粥」這個稱呼始自周朝,客家人也是如此稱它。粥雖不像飯那麼正式般,但烹調簡單四季皆宜,冷吃熱食口感風味各異其趣。
中國人食用之粥,因地域所屬取材不同,加以熬煮與調味方式各自不同,因此,所烹煮出來的粥品,有雜糧有白米各具滋味。古人有云:「見水不見米,見米不見水,均非粥也。米水融合一起,柔膩互為表裡,如此方謂之粥也」。
由此看來,心急之人無法煮粥,他也不懂粥的妙處。唯有讓自己練到一手不徐不疾的火候,心態持久平和,如此方能熬出一鍋好粥。當您為瑣事困擾而感心煩之時,不妨靜下心來走進廚房,為自己熬煮一碗軟糯可口之糜粥,用來撫慰一下自己的心靈吧!
中國地大物博,文化悠久,粥也隨著地理環境、氣候與出產生活方式的不同,各自呈現了不同的風貌。粥粥各自特色,糜糜口感各異,啜吸入嘴裡軟糯順口,於是讓食者欲罷不能,一口接一口地往嘴裡送。不知不覺裡腹肚餐飽,勞什子煩惱早已淨空啦。
中國之粥有雜糧、白米之分,亦有鹹、甜之區別。粥上餐桌可俗可雅,文人風雅之士,市井飯夫走足之流,對它各有不同品味的愛好。中國之粥,內容可繁可簡,隨地取材,各盡其藝而烹煮出不同的粥品。
至於中國粥品之材料,如以河流文化來看,黃河流域多產雜糧,故以雜糧粥為主角。長江流域盛產稻米,所以白粥是其主打。各粥各具特色,口感滋味亦各有所強。南方之珠江流域,因為氣候與環境因素之混合,故爾其粥演變為料多味繁之廣東粥品,最為人所樂道之廣東粥,它是廣東人發明的米粥的吃法。
材料豐富,皮蛋瘦肉就是普遍之素材。香港台灣也可見到廣東粥之蹤跡,傳統的港式廣東粥, 是以煲湯方式利用砂鍋煲煮出來的。在煲之前,就已把粥的材料放進粥裡一起煲燉。此粥吃起來不會有顆粒的感覺,而是滿口軟糯綿綿的口感。
廣東粥是米食文化中的異彩,而「九龍廣東粥」更具龍傳人之精神。它是廣東粥的精緻表現,比「香港廣東粥」之演出更精采。它不僅在選料用心精準,尤其在粥底的調製上,更是得自名師的指點,故爾將廣東粥之「煲功」發揮得淋漓盡致。
九龍廣東粥在火侯與時間的拿捏上,將所有取料的精髓,完完全全的煲熬出來,這也就是九龍廣東粥的最大的特色。是故,九龍廣東粥不只營養,而且風味十分的特別,它絕非一般粥品可與之相提並論的。
台灣坊間烹煮的廣東粥,其實,它是潮州粥與廣東粥之綜合體。因為在台灣吃到的廣東粥,,糜粥是分開煮好的,客人點粥的時候,店家才把白粥放在一個小鍋裡加熱, 再加入材料調味而成的。這種廣東粥吃起來之時,嘴內會有顆粒之感覺。只有在香港的潮州人,才會這樣的煮粥方式。
為了區別上避免被食客混淆,所以,才會有「潮州粥」之名詞出現。廣東人喜歡吃粥者不在少數,而在香港吃到的廣東粥,因為距廣府不遠,至少在煲煮上道地,而且在粥的品類上,比在台灣吃的還要多四、五種,。
例如:柴魚花生粥、及第粥、螃蟹粥或雞蓉粥等等,這些之品類在台灣難得一見。廣東粥除在取料上講究營養可口之外,更在粥底的調製上特別用功。一碗真正可口的廣東粥,不祇色、香、味、齊全,而且可以調節臟腑機能的平衡。
廣東粥因以營養為主,故爾它具有養生保健,以及延年祛病的功效。特別是對慢性病,腸胃不適,牙齒病痛的人,常吃可以慢慢恢復健康。此外,它還可以保持身體營養的均衡,進而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如此便可預防疾病發生之機率減少。
午夜夢迴,每每想起「吹氣一陣浪,啜吸一條巷。」心有餘悸。這就是我們早年窮困時期,家中三餐所吃的稀飯。整碗的米粥只見湯水見不到米粒,一頓飯喝它三、五碗也無法止飢,如今想起它們心中還有點怕怕的哩。
「喝碗鹹粥可以暖暖胃!」每於冬寒早晨,老祖母喜歡用這句或做開場白。我們客家人把稀飯說成「粥」,閩南人則將它稱為「糜」。待自大陸人來台之後,「稀飯」就成為它的新名詞。台灣人的知識吸收能力很強,所以,不管是粥是糜或是稀飯,在這裡都可以通啦!
農業時代之鹹稀飯,早已距離遙遠不再被人想起,但是視粥如敵的我,對於稀飯之印象永難忘懷。此時若將記憶的黑盒子打開,昔日家窮喝粥之慘境立即浮現眼前。那種稀飯米粒寥少,一頓喝上三碗亦無法擋飢。
往事歷歷如昨,不堪回首風雨中。老祖父的詩句:「吹去一陣浪,吸來一條巷。」稀飯之內涵薄湯,由此可見一斑。然而時光之流竄,現時人之對稀飯已然改觀,尤其是對於內容花俏的鹹稀飯,更是呵護備至。故爾常會聽到:「秋風起,天地涼。鹹稀飯,正風光。」的吟詠句讀來。
每天時間恰好卡在下午三點左右,早不早,晚不晚,嘴巴卻是扯淡無聊之時。此刻若有一碗燒燙燙的鹹粥入嘴,那個餓得半癟的胃囊,馬上就會把饑餓之感覺驅逐出境。那種衍生出來的滿足感,筆墨也難以形容它。
鹹粥的烹煮非常簡單,想吃清淡可以利用舊飯烹煮,想吃濃稠就用新米去熬煮。只要稍懂家事者,此一問題立可迎刃而解。至於搭料任憑自由,想加啥就加啥,並無硬性之規定。
尋常所知之鹹粥搭料,素食材料有芋頭,竹筍,香菇,絲瓜,青菜,豆仁,胡蘿蔔等等。若是葷材則有各種肉類,鮮魚,蚵仔,蛤蜊,蝦子,蝦皮,乾蝦仁,排骨等等。至於調味料包括香菜,蔥蒜薑韮,鹽巴醬油,味精胡椒粉等等。
這些材料取得容易,可變化之花樣卻是不多。我家的鹹粥內容簡單,通常只有單樣蔬菜加入而已,時而搭以蝦皮時而蜆子,奢侈些則是多加個蛋花如此而已。家中有人患病或身體不舒服導致胃口不佳,母親會熬煮薑片鹹粥伺候。薑片鹹粥所用之薑,必須是足分的老薑。
薑是老的辣,生薑越老辣勁越強,煮出來的薑片粥辣味十足,一碗下肚渾身暖和大汗直冒。乾毛巾擦後神清氣爽,腹肚積存之鬱氣煙消雲散矣。農忙之時請人下田工作,鹹粥當點心司空見慣。家母的鹹粥用料不手軟,每煮鹹粥香氣四飄。加上味精肯放,吃過之人莫不稱讚家母煮鹹粥之豪氣。
熬煮鹹粥很簡單,想吃清淡多放水,要吃濃粥用新米,至於搭料葷素可自便。若想鹹粥香氣好,蔥蒜爆香不可少。蝦皮蝦米多放些,鮮味十足滋味好。不過熬煮鹹粥下搭料須用腦筋,耐煮者可以先放,不耐煮這後放之。
如果有人偷懶省步,夯部啷噹的一鍋放煮,包準它會變成一鍋口感差勁的糊塗粥。在我家鄉習慣,若是媳婦煮出糊塗粥來,肯定會遭到鄰居三姑六婆之閒言瘋語霸凌。上村張家新娶之小媳婦,就是因為遭到這樣的語言霸凌而輕生的。
吃鹹粥最好趁熱吃,哈氣燙舌滋味萬千,惟其如此方可吃出美味。冷吃不是不可以,只是那種陰沉滋味逗留胃部,令人感到極不舒服罷了。況且吃冷粥之時,還會給人一種寂寞孤獨之感覺呢。
吃熱燙之鹹粥加些胡椒粉,口感滋味又是另番境界。深秋隆冬喝碗鹹粥,一碗下肚通體舒泰精神舒暢。春暖喝鹹粥,一路暖心窩。夏暑喝鹹粥,大汗淋漓好滋味,涼風一吹飄飄欲仙。若是有人問我,喝鹹粥之身體反應如何?我只能用一個「爽!」字來回答他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