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5)-
食衣住行,民生必須。酸甜苦辣,眾味調和。「味噌」是日本人最喜愛的調味品之一,它與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天早晨要不來碗味噌湯,這日一整天就會懶洋洋不想工作。
至於烤飯糰之時,飯糰的表面若不抹些味噌,吃起來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不僅是大人反應如此,就連小孩子也會覺得食之無味咧。而一些利用味噌醃漬的瓜果蔬菜,更是成為男人下酒不可或缺的好小菜。由此觀之,味噌簡直就是日本人的生活上的萬能補品嘛。
古早時代的味噌,其製作之素材以米麥和黃豆居多。閩南人稱它叫做「豆醬」,客家人則稱它為「米醬」。由此稱呼上去追索,可見味噌之素材絕對脫離不了米、麥和黃豆、但也聽過用玉米做成的,只是從未見過,故爾不敢斷言。
若以市面販售之味噌來判斷,黃豆為材之味噌,其外觀比較粗粒,故爾它又有個「粗醬」之稱呼。而米麥製作之味噌,外觀較為細緻,所以,它就被稱之為「細醬」。姑且不去討論它的製作素材,但從它的用途上去分析。味噌除了可以煮湯之外,凡是燒烤魚肉、蒸物之參與、以及醬漬蔬菜瓜果等等無它不可。
從上面之描述哩,在在皆顯示出,「味噌」是日本生活中之主醬。而這個觀點之成立,相信是無庸置疑的。從前五分埔鐵路宿舍內,暫時寄居一些遲緩遣送回國之日本人。我們與他們的孩童時有接觸,對於日本人的生活習慣,以及她們的生活目標,多多少少會有些認識的。
我曾見到他們之中,曾經有人每天早晨,因為喝不到噌湯而抓狂起瘋。也曾見到他們的小孩子,因為烤飯糰沒有塗抹味噌而大哭者。更有家庭的男人,因為家中味噌接續不上,因而大發雷霆的呢。種種跡象顯示,味噌對於她們日常生活之影響,實在大得令人覺得意外。
某日,我去一個熟識的日本家庭找友伴。這家夫人因為忘記買味噌煮湯,結果被先生拳打腳踢一頓,弄得鼻青臉腫羞於見人。當時我是不速之客,見到場景當場傻眼。也正因為我的出現,她的先生才不敢繼續施暴。
那時候日本戰敗之鬱卒,竟然發洩在味噌頭上,不免讓人有著啼笑皆非的感覺。特別是在候船遣返之最後階段裏,這種味噌施暴事件,似乎是層出不窮。猶記得最後一班遣送船抵達前一天,三條通許多日本家庭,竟然拿著心愛之物,找我們換取味噌呢。此事雖然經過許久,但當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如昨。
家母生前喜歡用味噌封肉,或者用它來當做魚料理之調味品。尤其在早年家窮時期,一條魚必會用許多味噌參與料理。魚肉已經吃完就用湯汁澆飯,其滋味至今令人念念不忘。
有時候父親買回便宜的豬稠頭肉,肥滋滋的見不到一點瘦肉。這種豬肉透過味噌料理之後,肥膩感覺消失口感滋味都還不錯。豬肉吃完剩下的湯汁,泡入冷飯之中加以攪拌,其風味絕佳可以連吃多碗。我與父親最喜歡這種泡飯,每回父子兩都在比賽誰吃的多咧。
家用青黃不接之際,用味噌拌飯或加入稀飯內,無菜照樣三碗下肚回味無窮。有位日本老醫生說:「味噌營養豐富可以抗百病。」他說味噌中的酵素,可以抗癌治百病之外,還可以健胃整腸。不過,諷刺的是日本人是全球最長壽民族,但他們也是全球腸胃癌罹患率第一的國家呢。
相傳日本的味噌製作方法傳自中國,遣唐使之中有位廚師。他是一位冒名頂替者,綽號叫做「百味中村」。此人對於異國料理,以及調味品之研就格外用心。據說這回之遣唐使不同其他,而是要去中國學習廚藝,所以,他才會替故鄉一位生病的廚師前去中國接受訓練。
中國味噌製做技術傳入日本之後,無論都市或鄉下,到處都有味噌之蹤影。據說日本廚師善於使用味噌,所以許多所謂的味噌旬菜出現在魚市場上。日本的味噌,種類繁多口味各異。而在日本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味噌之行業存在。
各地技術與口味迥異,其味噌產品類項高達數百種之多。偌多的生產味噌工廠,歷史長達數百年之久者不在少數。當地人製作味噌之時,主要原料黃豆加入麴菌及鹽巴,經過一段不算短時間之發酵作用而成。
因為發酵熟成時間的長短各不相同,故爾它所製做出來之味噌,在色澤上與風味上大不相同。由於日本味噌加入各不同種類的麴菌,如米麴、麥麴、豆麴,因此製做出來的味噌,種類如米味噌、麥味噌、豆味噌。而日本味噌之中,以米味噌居多,台灣人比較熟悉的「信州味噌」,就屬於米味噌之代表。
而在豆味噌的產品裡,名氣最大的是愛知縣岡崎市特產的「八丁味噌」。 日本味噌種類之多,也有以顏色作區別者。僅就所知,其主要產品可分為「白味噌」、「淡色味噌」、「赤味噌」等三大類。
通常味噌在日本家庭裡,大多視為主要配料之一。若以口味來分有「甘口味噌」(偏甜、淡),以及「辛口味噌」(偏鹹)之區別。它是依放入麴菌和鹽的比例不同而定,麴菌放得多者屬於甘口味噌。倘若鹽巴放得多些,它就是屬辛口味噌啦。
至於從產地來看,日本關東地區及氣候較寒冷的地方(如北海道、東北),它的料理本就偏於重口味,這些地區生產的味噌,皆以「辛口味噌」佔多數。但在日本關西地區的飲食偏向清淡,因此,該地區生產的味噌以「甘口味噌」比較多。
味噌在日本除了做味噌湯之外,它在日本家庭料理中的用途相當廣泛。從醃漬小菜如醃漬白蘿蔔、小黃瓜、茄子等。由於它味道特殊,所以在都市裡少見到,但是在鄉下極為普遍。此外在料理上的淋醬或拌醬,燉煮料理(如青花魚味噌煮)、燒烤料理(如西京燒)、到鍋類湯底等等,處處有可見到味噌的蹤跡。
日本各地也有味噌燒煮的名菜佳餚,或者是地方特殊習俗的吃法。例如京都的「西京燒」,是用本地特產的「西京味噌」(白味噌)將魚類(一般是用鱈魚)醃漬一兩天讓它入味,然後再用炭火燒烤。還有日本過年初一到初三,京都人會吃白味噌煮年糕來慶祝。
北海道的「石狩鍋」,主要食材是當地秋季捕獲的鮭魚。搭配著胡蘿蔔、高麗菜、洋蔥等大量蔬菜,用北海道生產的赤味噌為湯底,煮成的鍋類料理。此鍋滋味甜淡中帶有辛辣,吃進胃囊熱呼呼得很舒服。
台灣人使用味噌,多半只用一種來調味。或許因為台灣人認識味噌不深,故其是用上就狹窄許多了。日本人始用味噌花樣多,從來少用單味,他們經常得混合兩種以上的味噌,比如白味噌配上赤味噌,運用於許多不同性質的料理上。
因為用心仔細,所以,每個家庭都有其獨門的自家味道。「白味噌」和「紅(赤)味噌」在日本家庭裡,或者在料亭中,它們是不可少的角色。此外還有八丁味噌、信州味噌,以及自行調配的味噌,也是重要的調味料。
至於如何搭配其他佐料做出想要的味噌口味,這完全要靠頭腦去調配。單一味噌的味道往往缺少變化,可能不是偏甜就是太鹹,而混合搭配過的綜合味噌,比較能表現有層次又調合的味道,因此它在日本甚受歡迎。[待續]`。
食衣住行,民生必須。酸甜苦辣,眾味調和。「味噌」是日本人最喜愛的調味品之一,它與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天早晨要不來碗味噌湯,這日一整天就會懶洋洋不想工作。
至於烤飯糰之時,飯糰的表面若不抹些味噌,吃起來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不僅是大人反應如此,就連小孩子也會覺得食之無味咧。而一些利用味噌醃漬的瓜果蔬菜,更是成為男人下酒不可或缺的好小菜。由此觀之,味噌簡直就是日本人的生活上的萬能補品嘛。
古早時代的味噌,其製作之素材以米麥和黃豆居多。閩南人稱它叫做「豆醬」,客家人則稱它為「米醬」。由此稱呼上去追索,可見味噌之素材絕對脫離不了米、麥和黃豆、但也聽過用玉米做成的,只是從未見過,故爾不敢斷言。
若以市面販售之味噌來判斷,黃豆為材之味噌,其外觀比較粗粒,故爾它又有個「粗醬」之稱呼。而米麥製作之味噌,外觀較為細緻,所以,它就被稱之為「細醬」。姑且不去討論它的製作素材,但從它的用途上去分析。味噌除了可以煮湯之外,凡是燒烤魚肉、蒸物之參與、以及醬漬蔬菜瓜果等等無它不可。
從上面之描述哩,在在皆顯示出,「味噌」是日本生活中之主醬。而這個觀點之成立,相信是無庸置疑的。從前五分埔鐵路宿舍內,暫時寄居一些遲緩遣送回國之日本人。我們與他們的孩童時有接觸,對於日本人的生活習慣,以及她們的生活目標,多多少少會有些認識的。
我曾見到他們之中,曾經有人每天早晨,因為喝不到噌湯而抓狂起瘋。也曾見到他們的小孩子,因為烤飯糰沒有塗抹味噌而大哭者。更有家庭的男人,因為家中味噌接續不上,因而大發雷霆的呢。種種跡象顯示,味噌對於她們日常生活之影響,實在大得令人覺得意外。
某日,我去一個熟識的日本家庭找友伴。這家夫人因為忘記買味噌煮湯,結果被先生拳打腳踢一頓,弄得鼻青臉腫羞於見人。當時我是不速之客,見到場景當場傻眼。也正因為我的出現,她的先生才不敢繼續施暴。
那時候日本戰敗之鬱卒,竟然發洩在味噌頭上,不免讓人有著啼笑皆非的感覺。特別是在候船遣返之最後階段裏,這種味噌施暴事件,似乎是層出不窮。猶記得最後一班遣送船抵達前一天,三條通許多日本家庭,竟然拿著心愛之物,找我們換取味噌呢。此事雖然經過許久,但當時的情景依然歷歷如昨。
家母生前喜歡用味噌封肉,或者用它來當做魚料理之調味品。尤其在早年家窮時期,一條魚必會用許多味噌參與料理。魚肉已經吃完就用湯汁澆飯,其滋味至今令人念念不忘。
有時候父親買回便宜的豬稠頭肉,肥滋滋的見不到一點瘦肉。這種豬肉透過味噌料理之後,肥膩感覺消失口感滋味都還不錯。豬肉吃完剩下的湯汁,泡入冷飯之中加以攪拌,其風味絕佳可以連吃多碗。我與父親最喜歡這種泡飯,每回父子兩都在比賽誰吃的多咧。
家用青黃不接之際,用味噌拌飯或加入稀飯內,無菜照樣三碗下肚回味無窮。有位日本老醫生說:「味噌營養豐富可以抗百病。」他說味噌中的酵素,可以抗癌治百病之外,還可以健胃整腸。不過,諷刺的是日本人是全球最長壽民族,但他們也是全球腸胃癌罹患率第一的國家呢。
相傳日本的味噌製作方法傳自中國,遣唐使之中有位廚師。他是一位冒名頂替者,綽號叫做「百味中村」。此人對於異國料理,以及調味品之研就格外用心。據說這回之遣唐使不同其他,而是要去中國學習廚藝,所以,他才會替故鄉一位生病的廚師前去中國接受訓練。
中國味噌製做技術傳入日本之後,無論都市或鄉下,到處都有味噌之蹤影。據說日本廚師善於使用味噌,所以許多所謂的味噌旬菜出現在魚市場上。日本的味噌,種類繁多口味各異。而在日本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味噌之行業存在。
各地技術與口味迥異,其味噌產品類項高達數百種之多。偌多的生產味噌工廠,歷史長達數百年之久者不在少數。當地人製作味噌之時,主要原料黃豆加入麴菌及鹽巴,經過一段不算短時間之發酵作用而成。
因為發酵熟成時間的長短各不相同,故爾它所製做出來之味噌,在色澤上與風味上大不相同。由於日本味噌加入各不同種類的麴菌,如米麴、麥麴、豆麴,因此製做出來的味噌,種類如米味噌、麥味噌、豆味噌。而日本味噌之中,以米味噌居多,台灣人比較熟悉的「信州味噌」,就屬於米味噌之代表。
而在豆味噌的產品裡,名氣最大的是愛知縣岡崎市特產的「八丁味噌」。 日本味噌種類之多,也有以顏色作區別者。僅就所知,其主要產品可分為「白味噌」、「淡色味噌」、「赤味噌」等三大類。
通常味噌在日本家庭裡,大多視為主要配料之一。若以口味來分有「甘口味噌」(偏甜、淡),以及「辛口味噌」(偏鹹)之區別。它是依放入麴菌和鹽的比例不同而定,麴菌放得多者屬於甘口味噌。倘若鹽巴放得多些,它就是屬辛口味噌啦。
至於從產地來看,日本關東地區及氣候較寒冷的地方(如北海道、東北),它的料理本就偏於重口味,這些地區生產的味噌,皆以「辛口味噌」佔多數。但在日本關西地區的飲食偏向清淡,因此,該地區生產的味噌以「甘口味噌」比較多。
味噌在日本除了做味噌湯之外,它在日本家庭料理中的用途相當廣泛。從醃漬小菜如醃漬白蘿蔔、小黃瓜、茄子等。由於它味道特殊,所以在都市裡少見到,但是在鄉下極為普遍。此外在料理上的淋醬或拌醬,燉煮料理(如青花魚味噌煮)、燒烤料理(如西京燒)、到鍋類湯底等等,處處有可見到味噌的蹤跡。
日本各地也有味噌燒煮的名菜佳餚,或者是地方特殊習俗的吃法。例如京都的「西京燒」,是用本地特產的「西京味噌」(白味噌)將魚類(一般是用鱈魚)醃漬一兩天讓它入味,然後再用炭火燒烤。還有日本過年初一到初三,京都人會吃白味噌煮年糕來慶祝。
北海道的「石狩鍋」,主要食材是當地秋季捕獲的鮭魚。搭配著胡蘿蔔、高麗菜、洋蔥等大量蔬菜,用北海道生產的赤味噌為湯底,煮成的鍋類料理。此鍋滋味甜淡中帶有辛辣,吃進胃囊熱呼呼得很舒服。
台灣人使用味噌,多半只用一種來調味。或許因為台灣人認識味噌不深,故其是用上就狹窄許多了。日本人始用味噌花樣多,從來少用單味,他們經常得混合兩種以上的味噌,比如白味噌配上赤味噌,運用於許多不同性質的料理上。
因為用心仔細,所以,每個家庭都有其獨門的自家味道。「白味噌」和「紅(赤)味噌」在日本家庭裡,或者在料亭中,它們是不可少的角色。此外還有八丁味噌、信州味噌,以及自行調配的味噌,也是重要的調味料。
至於如何搭配其他佐料做出想要的味噌口味,這完全要靠頭腦去調配。單一味噌的味道往往缺少變化,可能不是偏甜就是太鹹,而混合搭配過的綜合味噌,比較能表現有層次又調合的味道,因此它在日本甚受歡迎。[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