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3)-

中年失業的鄰居阿標叔,從幼稚園起就常跟著他的阿公,去山城附近的海鮮餐廳吃宴席。剛開始他最愛吃炸花枝丸與叉燒肉,不過,某次在海霸王與紅蟳米糕邂逅之後,他的胃囊就被這到美食緊緊的揪住。於是這道在當時很時髦的食品,也就成了他的最愛。廿餘年來,他的這項嗜好始終未曾改變。

他為了能夠常常吃到這道美食,曾透過友人之介紹,向城外一位紅蟳米糕的名厨學習製作技術。他很認真的學習,可惜沒料理的天份,雖然認真的照單抓藥試過幾次,就是無法做出讓自己滿意的紅蟳米糕來。為此他曾找我家老三協助他調理,做到一半交到他手上,又是被他弄得一塌糊塗。

某日他來我家作客,家母知道他喜歡吃糯米飯,於是買了五、六斤糯米回來,燜了一大鍋的客家糯飯請他吃。這傢伙邉吃邉搖頭,表情好像不太滿意的樣子。家母燜製糯米飯的技巧,可說是鐵路宿舍內的第一把交椅,任何人吃過她親手燜煮的糯米飯之後,哪個人都會念念不忘。

當時阿標叔的反應我很生氣,他看苗頭不對這才改口說:「伯母蒸的糯米飯是不錯吃啦,可是我比較喜歡吃紅蟳米糕嘛!」為了不撕破臉傷害友誼,我叫他把紅蟳米糕做法告訴我,讓我請母親幫他煮煮看。

阿標叔一聽有紅蟳米糕可吃,樂得毫無保留的,把他學到的方法和盤托出。家母也答應他,下次再來之時,一定會依照所告知之方法做給他試吃。臨走之前,他還認真的對我們解釋說:「紅蟳米糕好吃的重點在糯米,家用的圓糯米飯粒黏糯口感差。如果改用長糯米取其乾糯特點,吃起來口感就清爽多了。」

略頓之後他繼續說:「其次是蒸燜的器具,用木蒸桶蒸出來的飯最好吃。它不會有鐵銹味,反而木質經過水蒸氣的燻燜,飯粒就會含有松木或檜木的自然香味。」說完前段,他還特別加了一則但書說:「蒸米飯之火熄滅後,桶內的米飯還需讓它多燜一會,這樣米飯才會熟透香Q可口。至於配料不必太多,紅蟳之外加些蝦米香菇與肉丁就夠了。」

他接著又說:「坊間許多紅蟳米糕佐料太多,反而搶走紅蟳米糕的獨特味覺。」聽他口吻十分刁鑽,於是我便將它先交炊事技巧不錯的老三試作。老三是我們家的炊事天才,對於料理喜歡別出心裁。他說紅蟳不易取得價錢也貴,不知毛蟹可不可以代用?

我說不妨試試看,於是我們去溪溝抓些螃蟹,特選幾隻個兒大的母蟹備用。這天的天氣溫和,陽光普照,兄弟倆下水後立即展開抓蟹作業。不知是我們運氣好?還是螃蟹倒楣?

半小時不到,我們已抓獲不少個兒碩大的毛蟹。為能符合米糕之製作要求,我們只選母蟹運用。特別是秋末冬初之母蟹,蟹黃飽滿聚集成塊,顏色橙紅鮮豔。兄弟倆將母蟹處裏乾淨,去螯除毛腳尖,然後剁成方塊方於一旁。接著三弟洗淨糯米,我則生火洗鍋,然後再將生薑蒜頭入鍋內爆香。

三弟將其洗好之糯米甩乾水份,倒入爆香之鍋內翻炒。兄弟倆輪流用鍋鏟翻炒糯米,直到糯米炒有七、八分熟,再將它剷入準備好的蒸籠內。此時之糯米已有七、八分熟,香氣四溢引人垂涎。稍頃,這些七、八分熟的糯米飯全部剷入蒸籠內。

接著三弟便將蟹塊蟹蓋與蟹黃舖魚飯上,再放上滾開的水鍋上蒸。半小時之後,先開蒸籠試吃一口,覺得糯米飯軟Q可口,毛蟹之鮮甜與香氣都已沁入米飯裏。遂由五弟前去通知阿標叔過來試吃。試吃現場圍著弟妹們,但見阿標叔先用鼻子聞一聞飯香,然後挖一口入嘴細嚼,他瞇著雙眼慢慢體會其味。

之後,他則快速扒飯入口。吃相難看,一大碗的毛蟹糯米飯,瞬間被吃得碗底朝天。向來嘴叼的阿標叔,這會兒拼命讚賞味美,還涎著臉想再來一碗。這時弟妹們早已按捺不住,爭先恐後的各挖一碗在手,等阿標叔走到蒸籠邊,蒸籠內已經顆粒不剩矣。

毛蟹米糕之成功,三弟對自己的手藝更具信心。這日佳忠正好要做米苔目,他自告奮勇下廚幫助。其實,製作米苔目他已見過多次,只不過這次是需要親自下海,心裡上總是有點忐忑罷了。

昔時農耕生活裏,每逢插秧割稻或重要田事之時,家家都得提供五餐慰勞工作者。這五餐包括三頓正餐與兩頓點心,此外,完工那頓晚餐務必澎湃滿桌,這樣才不為被譏為「凍霜」(小氣的意思)。至於點心並無刻意之要求,無非是簡單之時物應卯一下罷了。不過也有特別用心之農戶,提供出來的點心可比美於正餐。

通常古早味的點心較受歡迎,如湯圓、紅豆或綠豆湯、或炒麵炒米粉等等。米苔目是其中最常出現之點心,不論煮鹹煮甜、或是冰鎮或是糖水、普遍都受到工作者之歡迎。鹹煮之米苔目各家各有特色,有人蝦米韮菜還加肉末,有人則是油湯肉片毫不吝嗇。

上屋吳家媳婦巧手出名,一道臘肉炒米苔目遠近馳名。因此輪到她家農事招工之時,幾乎人人都會爭先恐後的前去爭取工作。家母是個愛面族,每次農事都辦得非常豐富,因此,在招請師傅上也非常容易。

我最怕家母以米苔目當點心,因為從磨粄、搓粄、趖製米苔目、乃至劈柴燒水、我都逃不過母親的徵調。製作米苔目之前置作業,必須洗淨一大桶的在來米。然後用水浸泡兩三小時,之後才可上石磨磨米漿。

磨好的米漿必須押乾水份,無水之米糰搓揉段成粄糰備用。接下來的工程是取火燒水,待那鍋水完全滾開,這才將亞鉛粄打孔做成之趖板架放鍋上,將粄糰放至在趖板上推趖出生米苔目。

趖入水鍋中之生米苔目,燒煮至顏色變白浮出水面,立即用杓籬打出水鍋,然後放入冷水去溫,再撈出水桶濾乾水份就是米苔目之成品。白皙近於透明之熟米苔目,口感Q彈順嘴製作全程至此全部完工。

古早製作米苔目耗工費時,現在大都已經機械化比較簡單。可是機械押出的米苔目,口感不如手工米苔目之外,其成品似乎缺少了人情味成份。故爾吃將起來總讓人有著不對味之感覺。

吃食米苔目之花樣不少,各家各自特色之外,還有許多說不出名堂的吃法。通常想要吃甜的,只需加上糖水就可以了,想吃鹹的就需看煮者之心意。家母煮鹹的米苔目是屬大手筆煮法,高湯先用豬大骨熬煮,直到湯汁乳白油亮方止。

佐料方面也不馬虎,青蔥、蝦米、三層肉片、以及香菇和魷魚片樣樣俱全。醬油味精、鹽巴胡椒粉完全供應不缺。佐料爆香加入高湯成為色香味調和之油湯,入鍋煮滾之後再將米苔放入小煮。母親親自試味,完全不假手於他人。

由於母親不惜成本,味精又放得足夠,故爾煮出之油湯滋味圓潤可口。母親親手煮出來的米苔目,香飄四周人人喜歡。煮好之米苔目打入桶內加上香菜,挑稻田頭讓師傅們享受。師傅們滿口稱讚,一大桶瞬間吃光涓滴不剩,母親見狀得意之心情寫滿臉上。

米苔目滑溜順口,細細咀嚼口感Q彈還帶有米香。喜歡吃甜加以糖水就可食用,若是加上紅豆或綠豆更為正點。如果喜歡吃鹹的,加入魷魚干丁、肉絲、芹菜、蝦米等佐料,再加上油湯之滋潤,吃將起來滿嘴油香。

它可當點心亦可當成正餐,即便是坐在田埂上享用,它的滋味依然令人念念難忘。自從棄農改商之後,我家已經很久未再製作米苔目了。偶而經過米苔目小攤子,買上一碗吃吃過癮,總覺得他的滋味比不上我家自製的米苔目咧。[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