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3)-
台灣光復之後十年內,時間大約是民國34年至45年之間,百廢待興景氣蕭條,人們生活清苦,但是大家都非常的努力。當時街頭交通工具部外乎是拖板車(里阿卡)、人力車與腳踏車。汽車非常稀少,僅只公家機關的幾部罷了。
待至五O年代,台灣開始風行三輪車。當時所留行之三輪車,至今還可以在高雄旗津見到它的身影。這種人力踩踏之三輪車,它的構造十分簡單。前半部是腳踏車之單輪半身,後部主要的是車廂。車廂本體爲木製呈半圓形,可以並排乘坐兩個人。車廂上安裝有可以摺叠的防雨篷,下面裝有彈簧和兩個車輪。
車子的座位下,有一個木箱可以活動開啟,內裡存放著車夫使用的工具與雜物。乘客的座位上,有著用布和棉絮做成的坐墊,下方有寬長的腳踏板,人坐上去還算舒服。車廂前面兩個掛鉤,可以掛上防風防雨的門簾,門簾一般用帆布或油布做成,冬季則改用棉門簾,擋風避寒。
那時候的三輪車夫之一般裝扮,通常是頭戴一頂斗笠,頸上掛著一條毛巾,隨時可以擦汗之用。無論是烈日當空,或者是傾盆大雨,為了養家活口,他們必須風雨無阻出車載客。即便是有病在身,為了全家人的温飽還須抱病踩踏。
車夫非常辛苦,一日工作十多個小時,微薄的收入僅夠一家溫飽難得有餘。車夫這個職業很特殊,當時的年輕人很少人會進入此行。通常在人浮於事的狀況下,也只有退役之老兵或無業中年人,他們才會不得不投入這個行業。
小時候兒歌「三輪車」曾流行一段時間,歌詞這樣寫著:「三輪車跑得快,車上做個老太太。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然而,那位要五毛給一塊的老太太,車夫們一輩子也都載不到。而在當時社會人之眼裡,三輪車夫之地位是排在九流之微末,甚至有些人還會鄙視,從事這個行業之人呢。
家鄉在冬季裡吹刮的是九降風,車夫遇上它可就有苦頭吃啦。它的風裙劈里啪啦呼嘯掃過,並且還夾帶大量的沙塵。強勁的風力迎面吹來,讓迎面逆踩的三輪車夫雙眼難睜。兒娜車子載著乘客,在強風中亦寸步難行。平時空車逆風踩踏已夠費力了,更何況車上載人,以及車後還有一個風阻很大的車廂呢。
若是在強風豪雨之中載客,穿着雨衣踩車動做很不利索。半路上車夫踩不動之時,他還得下車用盡全力,拉著沉重的人車向前走。一路上之艱辛,可想而知。當個三輪車夫,一年四季裡不論天氣好壞都得出門載客。無論晴雨乾濕或刮風,三輪車夫都很不好受。拉車拉人或拉貨物,沉重壓身,汗流浹背,乃司空見慣之事。
晴天吃風沙,雨天過泥濘,道路平坦還可以好走,要是崎嶇起伏之路徑可就讓他夠受了。為了服務客人送逹到目的地,也為了那一點微薄的血汗錢,再大的辛苦再大的難受,他們都得硬挺下去。
如果幸運踩踏的是娃娃車,或者是公司用的私家車,每天工作是上下班制,那可還算是輕鬆。若是遇上全天候制的公司老板車,一天廿四小時都須待命用車,所有時間都被綁住,半夜裡若有差事,那可就有得麻煩囉!
在集終站內排般要看人臉色,有時候還得靠運氣照拂。車夫若有自家車子,時間上可以自由運用。若是向車行租車可就不輕鬆,車子有問題需要修理或者需要保養,好老闆會對開分攤。要是遇上嚴苛小氣的老闆,全部費用自己負擔之外,還得接受他的碎唸與風涼話呢。
三輪車夫之辛酸外人很少知道,遇上好乘客心情好,踩踏起來就覺得輕鬆許多。載送到目的遞給點小費,那就更是僥天之倖啦。遇上嘴賤心壞的乘客,啥樣委屈都得忍耐下來。因為與客人爭執倒楣的總是車夫,吃虧了還真是哭訴無門咧!
某日見到一車夫,不幸遇上一個趾高氣昂的女乘客,滿口髒話狂飆還夾帶著三字經。但見她對車夫罵得狗頭淋血,車夫彎腰合什向她道歉,口中還頻頻對她說對不起!對不起!此女囂張瘋狂之行徑,就連旁人見到也為之氣結不已。
有次見她遇到火爆車夫予以反擊,她嚇得渾身發抖的模樣兒,還真的是大快人心。人家是為生活而忍氣吞聲,妳卻小人得勢凌辱人家。如今受到強烈之反擊,誰也不會替妳幫腔解圍的。
記得那天的天氣陰沉欲雨,北風勁吹風沙很大。一位滿懷心事的車夫,雙眼空洞的望著前方行進。暗淡神色肇滿黑臉,有氣無力的踩踏車子向前走。那位兇婦攔下他的車子,指名要去迪化街。途中車夫失神走錯路,兇婦立即發飆狂罵。她又是老毛病再犯,髒話三字經接連出口。
車夫本就心事重重,婦人之罵引起他的反感。剛開始他還儘量的忍耐,可是那兇婦卻越罵越起勁。那車夫忍耐已達極限,但那婦人猶然漫罵不肯停嘴。此石車夫突然停下車子,嚴厲出聲要那婦人立即下車。兇婦還不知趣,賤嘴繼續嘮叨聒噪。
車夫怒不可遏,開口大吼出聲罵道:「妳是在討打嗎?幹XX,再囉嗦就給妳好看!」兇婦嚇傻愣住了,兩眼空洞的望著車夫。見到車夫臉色鐵青手握著拳頭,這時她才意會出事態嚴重,於是混身顫抖掏錢付帳,連找零都沒拿就匆匆離開啦。
三輪車夫人多個性各有差別,龍蛇混雜水平不一。由於些許人之行為不當,結果讓一般人對他們印象不佳。他們每日都集結在車站,戲院門口,或者花街柳巷口等候乘客。空閒時間一多,聚賭嚼檳榔或穢鹽滿口,引來過路人側目。一些心智不夠堅強者,長受同行之污染者大有人在。
一些心地善良者,他們有心想要改變環境,奈河積習已深想要扭轉並非易事。之後,三輪車夫越規行為越演越烈,引來治安單位之關注。相關單位政要出手佳以整頓之時,計程車之出現將三輪車淘汰,於是這顆毒瘤字然消失,同時,三輪車這行業也就走入歷史啦。 [待續]。
台灣光復之後十年內,時間大約是民國34年至45年之間,百廢待興景氣蕭條,人們生活清苦,但是大家都非常的努力。當時街頭交通工具部外乎是拖板車(里阿卡)、人力車與腳踏車。汽車非常稀少,僅只公家機關的幾部罷了。
待至五O年代,台灣開始風行三輪車。當時所留行之三輪車,至今還可以在高雄旗津見到它的身影。這種人力踩踏之三輪車,它的構造十分簡單。前半部是腳踏車之單輪半身,後部主要的是車廂。車廂本體爲木製呈半圓形,可以並排乘坐兩個人。車廂上安裝有可以摺叠的防雨篷,下面裝有彈簧和兩個車輪。
車子的座位下,有一個木箱可以活動開啟,內裡存放著車夫使用的工具與雜物。乘客的座位上,有著用布和棉絮做成的坐墊,下方有寬長的腳踏板,人坐上去還算舒服。車廂前面兩個掛鉤,可以掛上防風防雨的門簾,門簾一般用帆布或油布做成,冬季則改用棉門簾,擋風避寒。
那時候的三輪車夫之一般裝扮,通常是頭戴一頂斗笠,頸上掛著一條毛巾,隨時可以擦汗之用。無論是烈日當空,或者是傾盆大雨,為了養家活口,他們必須風雨無阻出車載客。即便是有病在身,為了全家人的温飽還須抱病踩踏。
車夫非常辛苦,一日工作十多個小時,微薄的收入僅夠一家溫飽難得有餘。車夫這個職業很特殊,當時的年輕人很少人會進入此行。通常在人浮於事的狀況下,也只有退役之老兵或無業中年人,他們才會不得不投入這個行業。
小時候兒歌「三輪車」曾流行一段時間,歌詞這樣寫著:「三輪車跑得快,車上做個老太太。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然而,那位要五毛給一塊的老太太,車夫們一輩子也都載不到。而在當時社會人之眼裡,三輪車夫之地位是排在九流之微末,甚至有些人還會鄙視,從事這個行業之人呢。
家鄉在冬季裡吹刮的是九降風,車夫遇上它可就有苦頭吃啦。它的風裙劈里啪啦呼嘯掃過,並且還夾帶大量的沙塵。強勁的風力迎面吹來,讓迎面逆踩的三輪車夫雙眼難睜。兒娜車子載著乘客,在強風中亦寸步難行。平時空車逆風踩踏已夠費力了,更何況車上載人,以及車後還有一個風阻很大的車廂呢。
若是在強風豪雨之中載客,穿着雨衣踩車動做很不利索。半路上車夫踩不動之時,他還得下車用盡全力,拉著沉重的人車向前走。一路上之艱辛,可想而知。當個三輪車夫,一年四季裡不論天氣好壞都得出門載客。無論晴雨乾濕或刮風,三輪車夫都很不好受。拉車拉人或拉貨物,沉重壓身,汗流浹背,乃司空見慣之事。
晴天吃風沙,雨天過泥濘,道路平坦還可以好走,要是崎嶇起伏之路徑可就讓他夠受了。為了服務客人送逹到目的地,也為了那一點微薄的血汗錢,再大的辛苦再大的難受,他們都得硬挺下去。
如果幸運踩踏的是娃娃車,或者是公司用的私家車,每天工作是上下班制,那可還算是輕鬆。若是遇上全天候制的公司老板車,一天廿四小時都須待命用車,所有時間都被綁住,半夜裡若有差事,那可就有得麻煩囉!
在集終站內排般要看人臉色,有時候還得靠運氣照拂。車夫若有自家車子,時間上可以自由運用。若是向車行租車可就不輕鬆,車子有問題需要修理或者需要保養,好老闆會對開分攤。要是遇上嚴苛小氣的老闆,全部費用自己負擔之外,還得接受他的碎唸與風涼話呢。
三輪車夫之辛酸外人很少知道,遇上好乘客心情好,踩踏起來就覺得輕鬆許多。載送到目的遞給點小費,那就更是僥天之倖啦。遇上嘴賤心壞的乘客,啥樣委屈都得忍耐下來。因為與客人爭執倒楣的總是車夫,吃虧了還真是哭訴無門咧!
某日見到一車夫,不幸遇上一個趾高氣昂的女乘客,滿口髒話狂飆還夾帶著三字經。但見她對車夫罵得狗頭淋血,車夫彎腰合什向她道歉,口中還頻頻對她說對不起!對不起!此女囂張瘋狂之行徑,就連旁人見到也為之氣結不已。
有次見她遇到火爆車夫予以反擊,她嚇得渾身發抖的模樣兒,還真的是大快人心。人家是為生活而忍氣吞聲,妳卻小人得勢凌辱人家。如今受到強烈之反擊,誰也不會替妳幫腔解圍的。
記得那天的天氣陰沉欲雨,北風勁吹風沙很大。一位滿懷心事的車夫,雙眼空洞的望著前方行進。暗淡神色肇滿黑臉,有氣無力的踩踏車子向前走。那位兇婦攔下他的車子,指名要去迪化街。途中車夫失神走錯路,兇婦立即發飆狂罵。她又是老毛病再犯,髒話三字經接連出口。
車夫本就心事重重,婦人之罵引起他的反感。剛開始他還儘量的忍耐,可是那兇婦卻越罵越起勁。那車夫忍耐已達極限,但那婦人猶然漫罵不肯停嘴。此石車夫突然停下車子,嚴厲出聲要那婦人立即下車。兇婦還不知趣,賤嘴繼續嘮叨聒噪。
車夫怒不可遏,開口大吼出聲罵道:「妳是在討打嗎?幹XX,再囉嗦就給妳好看!」兇婦嚇傻愣住了,兩眼空洞的望著車夫。見到車夫臉色鐵青手握著拳頭,這時她才意會出事態嚴重,於是混身顫抖掏錢付帳,連找零都沒拿就匆匆離開啦。
三輪車夫人多個性各有差別,龍蛇混雜水平不一。由於些許人之行為不當,結果讓一般人對他們印象不佳。他們每日都集結在車站,戲院門口,或者花街柳巷口等候乘客。空閒時間一多,聚賭嚼檳榔或穢鹽滿口,引來過路人側目。一些心智不夠堅強者,長受同行之污染者大有人在。
一些心地善良者,他們有心想要改變環境,奈河積習已深想要扭轉並非易事。之後,三輪車夫越規行為越演越烈,引來治安單位之關注。相關單位政要出手佳以整頓之時,計程車之出現將三輪車淘汰,於是這顆毒瘤字然消失,同時,三輪車這行業也就走入歷史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