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4)-

中國人好吃會吃天下皆知,食物落入其口,舌尖立可判定滋味與口感之好壞。這種敏銳的食物感覺,與大自然運行之節氣息息相關。吃若對時對節滋味好,若是時節不對沒滋味。古早人對吃與節氣貫串一起,演繹出許多特殊的飲食文化,傳衍至今依然是飲食之圭臬。

人生兩件大事不可或缺,一是睡眠一是飲食。您若不按時睡眠必定影響次日之精神,若是不按時節飲食,絕對吃不出食物的滋味和口感。中國人的飲食文化,隨著時空之更移而有所變化。然而,萬變不離其宗。不論食物如何的產生變化?它還是脫離不了吃得依時,吃得對時,與吃得及時的潛在原則。

季節對於吃的影響至鉅,啥麼季節該吃啥麼,似乎是饕家無法突破自然法則。聰明的中國人,為了飲食與節氣之對應,將一年分成許多節氣。黃曆劃分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它們是中國節氣的四大支柱,它們也是中國人養生取材之依憑根源。

家鄉中醫師天祥伯善於養生之道,年紀老邁猶似中壯。腰桿挺直健步如飛。村人每每問他養生之道,它必定會說出一大篇道理讓人信服。他常向問者說:「養生之道無他,春日養肝重調節,夏季護心顧脾胃,秋時須潤肺,冬來養腎機。」

道理成篇洋洋灑灑,咬文嚼字囉哩叭唆。聽入文盲的鄉下人耳裡,彷彿是鴨子聽雷有聽沒有懂。「不時不食,不烹不食」是他拿捏飲食之分寸。這種說法更使鄉下人聽了,如似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啦。總之,鄉下人羨慕他的養生有成,卻是不瞭解他所說出來的養生絕招。

其實,古早人對於飲食之時機訂立清楚明白。立春立秋就試飲食重要時機。每個人的體質雖然有所差異,但是飲食之時機大都相同。雖說飲食準則各有不同,但是飲食之間的重點,似乎又是大同小異。因是之故,中國人養生之道與節氣,始終是不即不離的互相牽連著。

為了符合養生之道,在食物的取材方面,必須做到依時按節之要求。如果違背取材原則,食材的滋味將會大打折扣。春天吃藕。夏天吃藕,乃至秋天吃藕,它的滋味與口感絕對不會一樣。

春筍秋筍各具其味,搭配野味或家畜之肉,滋味口感上亦各自千秋。過年時節天氣冷冽,斯時新飆之高麗菜筍,清鍋快炒翻鏟成熟,起鍋之前撒些米酒,滋味口感之好,凡是吃過之人必會吮指回味不已。但是過此時節之高麗菜筍,相同方法快炒出來的滋味口感,絕對不會超過春季之高麗菜筍。

依時符節滋味好,千年歲月皆不變。通常,中國廚師璧精通節氣之劃分。他們熟知季節與飲食的關係,因為節氣就是他們食物取材之依歸。他們不會使用不符節氣之食材,不符節氣之食材會影響到他們的廚藝。

家庭主婦雖然別無選擇,可是何食烹煮何物,她們各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否則,她必無法擒伏家人的胃囊。中國人以食物拴住世界人之味覺,相信他們也是利用節氣之助力。吃對時機,吃對食材,享受滋味,享受人生,善莫大焉。

退伍返鄉兼程返回苗栗探親,是日大雨傾盆只好在火車站避雨。車站販賣部有人在賣炸物,前去一看神似蚵嗲。於是掏錢買個品嚐味道,邊吃邊看老闆表演炸技。但見她輕鬆的用個小弧杓,輕舀一些麵漿填入韮菜與碎肉,然後再用麵漿蓋住上頭加兩隻小溪蝦點綴。

接著,她再將那麵餅放入油鍋內慢炸,表皮稍硬自動脫落入鍋。她邊炸邊翻,一直炸至兩面焦黃,這才挾起放在鍋緣上之瀝油網內。瀝乾油份開始包裝給買客。這些油炸動作看似簡單,不過火候很不容易拿捏。炸炸賣賣,她一個人可忙得不亦樂乎。

看著婦人熟練的動作,以及鍋內浮起一個一個像幽浮似的炸物。我的思緒隨著鍋油在漂浮,油面漸漸顯出一幕前線的往事。當年我們一行十二人,甫出中心便抽中「金馬獎」。探親假休完之後,立即剋日啟程上前線報到。經過一晝夜的航行,我們終於安抵最前線的金門島。

海軍「中字號」登陸艇,平安的靠岸拋下鐵錨之後,大夥揹著行李下船,跟著一位政工官步行至鐵絲網附近的曠地上,等候各部隊派員前來領人。弟兄們在船上大吐特吐,個個臉色青黃像似害過重病。如今下船個個暈頭轉向,好不容易走進帳棚紛紛倒地喘氣。

我能適應顛簸,故爾狀況比他們好得太多了。此時黎明曙光已經透露,晨曦散出金黃光芒照耀著沙灘。藉著光線看清位置,才知道我們是在一座駁崁附近。鐵絲往外許多小販提著籃子在兜售食物,有人賣燒餅油條和米奶,有人賣的是花生餅,名堂許多不一而足。

大夥看見有吃精神恢復特快,但見他們個個掏錢買吃。在我們大夥之中,有個傢伙故意刁難小販。他對小販說;「我要一份荷包蛋夾燒餅。」他見籃子內沒這玩意兒故意弄鬼。他冷笑看著小販如何應付?

萬沒想到,僅僅眨眼功夫,他要的燒餅夾荷包蛋已送至眼前。這下換他傻住了!為了好好下台,他不得不掏出鈔票,買下那付燒餅夾荷包蛋。他的尷尬窘相,引來大夥哈哈大笑。

當時,我因囊空如洗,没有錢可以亂花,所以摘下軍帽蓋臉假寐。一陣輕微的聲音飄入我耳,好像小孩聲音:「要買蚵嗲嗎?」聲音之細有如蚊哼,抬眼一看是個瘦弱的小女孩。

她的小手挽著一只大竹籃,裡面裝著一個個炸的金黃的麵餅。我第一次看到這種食物難免好奇,於是向夥伴「爛腳」借五十元買幾個試吃。這玩意兒約有拳頭大,形狀很像幽浮上下突出。熱呼呼的拿在手上香氣四溢,咬上一口汁液橫射。內容是結實的石蚵與韮菜,吃入嘴裏燙香鮮甜,我竟然莫名其妙的連吃五個。

問明價格每只五角,這更激起我的食慾又連吃五個方休。我所借到的五十元,就這樣的花去了五元。當時我的薪水每月只有一百元,五元用得讓我心痛不已。之後,我在金馬地區將蚵嗲當作好友,每有機會必定大吃一頓,最高紀錄我曾一口氣吃下廿個,因此在部隊裏博得一個「蚵爹」之美名。

前不久我到東石訪友,在農會斜對面看到「港墘蚵嗲」的店招。很久沒吃蚵嗲引起我的回憶,於是快步走過去買份過癮。這家的蚵嗲可真不含糊,個兒大塊不說,它的外皮脆酥內餡也很充實。豬肉蚵仔與高麗菜搭配得天衣無縫,加上私家之醬料提味,一口咬下好吃得沒有話說。

看著顧客川流不息就知道這家的生意有多好了。店家大小忙得汗流浹背,但没人為此而埋怨。這家的蚵嗲料多味美口感不錯,雖然初次相會卻讓我回味無窮。因此,在這裏我很想大聲的對大家說:「蚵嗲真好吃,我喜歡!」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