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

從小到老,我和火車與火車站似乎特別有緣。因為父親在鐵路局服務的關係,我對火車和火車站,都有著深厚且濃濃的情感。八歲那年,我生平第一次搭乘火車從苗栗到松山。可能年輕記憶力特別好?

年紀小記憶好,沿途的車站我都能背得滾瓜爛熟,比起某位電視上的諧星還要熟記。堂堂一個八歲子罷了,能將沿途廿餘個火車站,竟然背誦得滾瓜爛熟,怎不會讓左鄰右舍朋友讚嘆不已呢!

沿途的車站,我之所以能夠記得清清楚楚,並非我的腦筋特別好,而是各個車的特色,不論是建築、人文、或月台上叫販聲音,在在印象深刻令人難忘嘛。當時我曾和朋友打賭,用布巾矇住雙眼從任何地方的車站上車。

往南往北或走支線任意亂選,每停一站或多站後問我,沒有一站落空誤答。當時尚無電視,要不然,我可能早就成為名人啦。從苗栗站搭火車往北走,第一個車站是北勢[豐富]。因為兩站距離最短,一過鐵橋很快就要停車。

從前山線從這裡開始單線,之後,改雙線南下北上,但列車許多班次仍習慣在此站等車錯車。所以,對這中途小站印象很深。再往北走經造橋至竹南,這裡是山線與海線的分水站。

海線的兩頭是南彰化北竹南,很多乘客不知或忘記,往往在這裡誤車等車等得心裏發慌。通常在苗栗站有月台小販之外,中間點點稀疏,需至竹南站才聽得到小販的叫賣聲。這裡的販賣商品較單純,以便當與柿乾最常見到。

夏季裏,偶而還會有剖好的西瓜片叫賣。此站因屬雙線交會站,人來人往熱鬧,故爾小販生意好得不得了。經常可見到他們,隨著開動的火車,邊跑邊交貨或收錢找錢給顧客,技術之純熟令人嘆為觀止。

竹南崎頂過香山至新竹,香山至新竹是火車往北距離最長的車站。沿途可以看到台灣海峽的的波浪,大人都會哄小孩,說那波浪是「苦吉拉」(鯨魚)的泳浪。崎頂是小站但有海水浴場,故於夏季在此上下車的旅客特別多,其他日子上下車之旅客,只有小貓兩三隻罷了。

待那列車繼續北上至新竹,這裡是北上車站的大站,在這裡上下車旅客也不少,故爾停車時間較長,月台上小販叫賣聲也特別響亮。早期新竹特產新竹碰粉與米粉,都曾出現在小販肩揹的物架上。新竹車站也有橘子應景水果,西瓜脆柿蓮霧都曾見過。

此站之便當比較接近都市味,但內涵則不怎樣。過了新竹是竹北、湖口(新豐)、和楊梅。竹北本是個清靜的小車站,自從菲律普在此設廠之後,旅客流量開始增加啦。湖口老地方,客家人都講海陸豐腔調之客家話。除了會車之外,這裏停車時間不長,但小販叫賣非常認真。

湖口與楊梅車站的便當,裝在薄木片飯盒內,米飯與配菜有股木香。飯Q菜不多,不過吃起來還算可口。中壢往北越往上走越熱鬧,車站的建築物越來越好看。上下旅客甚多,經常可聽到小孩被擠得哇哇叫哭喊聲,至桃園站車內才稍見寬鬆。

但是火車行至板橋站,上下車旅客皆多,因已接近台北都會區,車站小販所賣大都是輕食較多。至於萬華車站,日據舊式建築頗具歷史。然因它與台北車站,僅有三、五分鐘之車程,故爾旅客對他印象不深。

一般而言,我自苗栗搭車北上松山,車行至松山鐵路機械廠前,我就會習慣的起身,將放在置物架上的行李,先行取下放在身畔或手提準備下車。那年代火車是平價交通工具,我是鐵路員工眷屬,搭乘火車都是免費優待,所以,我常利用鐵路員工家屬招待券南下北上。

當時上學也是使用招待月票,三個月更換一次十分方便。區間搭乘習慣了,車上查票員都已熟悉,不用查看就可以自由搭乘。火車乘客來自四面八方,乘客之個性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倘若您若能靜下心來觀察那些旅客,您將會發現人生百態樣樣皆有。儘管蒸氣火車、柴油機車、電聯車乃至今日的三鐵共構之高級車輛來往,車站總是聚集人氣的好地方。我喜歡在火車站裏留連,更喜歡觀察那些進進岀岀的旅客。當然最難忘的還是那些,火車站上形形色色的火車便當啦!

火車進入桃園縣境,埤塘是這一帶的特殊景觀。昔日桃園台地因為灌溉儲水之需要,處處可見到先民拓墾留下之埤塘。儘管農業時代已經過去,古早存留下來的埤塘依然健在者為數不少。但是面積規模如龍潭陂廣闊者,絕無僅有難得一見。

這座龍潭陂早年塘內長滿野菱,故亦有人將它稱呼為「菱潭陂」。由於閩南語和客語之輾轉傳遞,所以,今天才會有「龍潭」名稱之出現。根據地方耆老之說法,水潭之南角水底有個噴泉口,週遭圍堆砌以白色石頭,而這堆白石頭就是潭水豐枯之指標。

乾旱枯水期間,水位降低白石露出。待至白石露頭之際,噴泉口便大量湧出泉水,迅速補足消退之水量。因是之故,陂內之潭水永不枯乾。這則傳說口口相傳至今,真實是否如此所說?則因年代久遠已無從查考矣。反正傳奇就是痣樣,大家不妨姑且聽之信之。

我家大妹嫁至關路缺附近,夫家祖厝距離龍潭陂不遠,每次我門前去探望大妹,必會停歩在其附近小吃店打尖。用完餐點之後,大夥就在潭畔散歩幫助消化。我因好奇而問起潭名之由來,上述故事就是出自一位,與妹婿相熟的老廟祝之口。

之後多次光臨附近的小吃店,用餐完畢一定會在潭畔徜徉漫步,心滿意足之後,大夥才肯起步離開。某次我們抵達妹婿家裏,是日恰逢神誕之日。龍潭陂附近搭野戲台一座,將會連演三天的大戲祝賀神誕。

這日外來之食客成千上萬,就連各地之乞丐,也都連夜間關趕過來乞討。難得熱鬧喧天,加上當地人的熱情佈施,乞丐們不但獲得食物,還分得一些小錢呢。一些老丐彈著月琴唱出乞食調,琴聲叮咚歌聲滄涼,引來更多的同情與佈施。他們挨家挨戶獻唱,家家主人都部會吝嗇給予。

丐者吉祥話語滿口說,佈施多到不行。其中一位老丐記憶驚人,南北歌曲小調都能露上一手。國台客愈還家英日語,十項全能博得滿堂喝采。據說,他從前是龍潭陂附近,某姓富豪人家之後裔。年輕時期不學無術,吃喝嫖賭樣樣精通。

然而,吃喝嫖之所費有限,豪賭才是他最大的致命傷。誠如俗話所說「十賭九輸」,這個無底洞改變了他的一生。在一次豪賭之中被設局出千,偌大家產一夜輸得精光。樹倒猢猻散,昔日吃喝嫖賭之友伴,一聽他輸得精光,個個迅速的離他遠去。

就在無錢無友注況下,他四處求助碰壁走投無路,最後只好走上乞討一途謀取生活。或許他感觸自己人生之窮絕悲哀,唱起歌來特別得滄涼悽楚。平時他四處流浪乞討,只有龍潭陂神誕日才回到故鄉,這段故事也是老廟祝所告知。

老廟祝面貌與那老丐神似,但不知他們是否也著血緣關係?礙於禮貌不敢詢問,即便是問起妹婿,他也搖頭推說不知道。而這個答案讓我耿耿於懷,沒想到它也在我日記中留下問號迄今。

而那位老廟祝健談很會說故事,這日他還述說一則龍潭陂的另則故事。他說:「其實龍潭陂的傳說很多,一則常被提到的傳說,其內容大致是這樣的。他說:「古早的傳說龍潭陂內,有條巨大的黃龍因與北海黑龍纏鬥。結果黃龍受傷而潛入菱潭底下養傷。每逢陰晦之日,它必會在潭內游行走運動。」

他說:「由於它的身軀龐大,稍稍游動就會掀起濤浪。潭水枯降期間,它就會竄身騰空興雲佈霧,引得雨水降落滿潭之時,他立即潛回潭底繼續養傷。」老人說到這裡頓住,稍頃之後繼續說道:「嗯!或許因為有這則故事之烘托,所以,這才會有「龍潭」地名之由來吧?」話說至此便無下文矣。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