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

算算時日,已經很久沒去橫山鄉的豐鄉村探望姨婆了。要不是她老人家吩咐表弟前來催駕,我還不知該如何向老人家說明理由咧?姨婆居住在大山背,印象中的大山背,擁有著蓊鬱的山林和蒼翠的山頭。這一趟過來,青山依舊在,只是又多了不少新的建築物,視覺上覺得有點不太習慣。

停靠好車子,我們走出車外,迎面撲鼻而來的,正是陣陣清馨帶點甜味的芬多精空氣。都市住久肺部不振,這時不免多做幾個深呼吸,吸入新鮮的芬多精空氣,以洗淨肺內長年的積塵。這一呼吸果然有效,頓時精神舒爽,腳步不自覺的也輕鬆起來了。

走過竹林已近姨婆的家,一大票的表哥表弟表姐妹們,早已在竹林那頭的路口等候著我們。真不好意思勞師動眾,不免加緊腳步向前走,一路頻頻哈腰口說抱歉!轉個小角坳踏上曬穀場,姨婆龍鍾體態已經出現眼前。見她步履蹣跚不穩,眼眶一熱,趕緊加快腳步迎上前去,眼淚差點就模糊視線啦!

山區天黑得特別快,寒喧已畢,夕陽已經西下,客廳頓時暗了下來。表哥打開電燈,霎那光明滿堂。就在明亮燈光照射下,姨婆滿臉的皺紋更加清晰,不禁慨歎歲月之匆匆,如似過眼駒隙。遙想昔日姨婆之青春健壯,彷如昨日,歷歷在目,令人迴念不已。

大夥聚在一起聊天,姨婆精神不濟,所以我扶她回房休息。於是我在房間和姨婆聊了一會,再回到客廳晚餐已經上桌。水煮五花肉在大嫂的精巧刀工之下,切得片片晶瑩剔透,引人垂涎。我迫不及待的挾塊豬肉,沾點桔醬便往嘴裡送。一陣微嗆的馨香,更加促進我的食慾。

一大盤白斬放山雞油皮嫩肉,還是沾上桔醬入口,牙齒和舌頭變忙碌起來!而那陶鍋內,利用山胡椒與刺蔥燉煮的雞湯,淡雅順口十分好喝。大嫂說,這道鮮湯是她從一位,泰雅族親戚家中學來的料理啦。泰雅族稱這湯叫「打那瑪奧雞湯」,我們卻稱它為「番親家雞湯」。名字雖然不很文雅,但我覺得給名十分貼切。

翌日早起,山地氣候涼爽,盥洗完畢進用早餐。大表哥說,餐後要帶我們去「大山背客家人文物館」參觀。我一聽有文物館可以參觀,精神為之振奮。快馬加鞭用完早餐,稍事休息並向姨婆報告行止之後,一行五人開步走向文物館而去。

這座文物館的前身是「豐鄉國校」,她民國72年起,因為招生不足,學生逐漸減少而廢校。所有校園教室,因此而閒置任其陳舊。之後,在客委會的金援之下,將這些閒置校舍開闢為「客家人文物館」,用以儲存大山背的客家文史,供後進客家子弟們,追念先民拓荒之精神與成果。

這座文物館,主體建築分成客家文化館、蕨類館與多媒體放映室。以文字來解說,大山背的客家人山村與人文歷史。搭配著文物的展示,真是一座難得的客家文化寶庫。尤其在深山僻鄉有此建置,更足以顯示客家人開疆闢土之艱辛與毅力。

參觀過客家文物館,本想順道去拜訪騎龍古道,但因山雨濛濛,水滴路滑,大表哥考慮我們的年紀,為免年青人擔憂,遂打消了這個拜訪的念頭。大表哥帶我們在文物館餐室,點了一些輕食與咖啡補充腹肚。這裡也仿多角經營法,兼賣各種紀念物與外來品,因此,我在這裡買些禮品送給姨婆。

另外,我還買些帶回故居分贈親友們。下午兩點起程北返,臨走之前,姨婆在車後箱內,塞滿桔醬山果和桔仔餅,以及一大瓶自泡之桔子醋。另外,還有三隻肥碩的放山大閹雞。

半年後姨婆往生,接道訃聞之後,我與弟弟再度回到大山背幫姨婆送行。但是這趟之心情大為不同,滿懷哀思與回憶,想到老人家過往對我之疼愛,不知不覺眼眶已經熱起來啦。

姨婆家的紜紜表姐,那年遠嫁雲林的古坑鄉。表姐夫老家在白華山附近,雲林縣古坑鄉的白華山區,它是台灣咖啡之原生地。呼朋引伴去白華山喝咖啡,正如邀請朋友去巴黎左岸喝咖啡一樣,令人嚮往且又充滿著遐思。這天與小侄阿璋去古坑探往雙親,他的伯父先帶我們上白華山遊覽。

沿途看到紅紅綠綠的咖啡豆生長在樹上,我不禁興奮的叫喊出來。還來不及聽阿璋的伯父說明,我已取出袋內的相機,在咖啡樹下猛按取景。準備將它的華麗與樸實,老老實實的呈現在我的日記簿內。大夥拍照意猶未足,已然來至文學步道上。眼前的展現,又是一番難得之景緻。

這條不到一公里長的文學步道,遊者可以逐步認識一些,俗且不易記住的台灣文學字句。沿著河畔漫步,利用生態工法改造出來的溪流,結合著人文與大自然,展現出人類生存環境之美。許多初來之遊客,都被附近景緻所迷而流連忘返。

阿璋分家居住在雲林崙背,地窮人多又近海口。記得首次陪他回家之時,征塵未洗他就揹起蓄電池,帶我去虎頭埤偷電魚。那時埤內剛放鱸魚苗不久,我們全然不知。當他將電棍往水中一掃,一片浮白讓我們興奮得不得了。

阿璋技術不賴,但見他左撈右掃,瞬間已收穫不少。正當我門高興之際,埤頭傳來「捉偷電魚的夭壽骨嘔!」的喊叫聲,這時我們才曉得已經闖禍,趕忙熄燈收起電棍逃之夭夭!

黑暗中路徑不熟,只好揹著魚簍,跟著阿璋一高一低的向前狂奔。夜色昏暗追兵孔急,就在他們吼叫聲漸息之時,我與阿璋終於逃離他們的追趕。在重劃區的排水溝上,二人氣喘如牛挨坐於地面。檢查一下魚獲,因為沿途逃命要緊任其掉落,現在只剩三分之一不到心痛至極。

回程沿著重劃區的排水溝,朝向燈光處急行軍而過。夜色漸深星兒已稀,排水溝內蛙鳴徹夜。這時阿璋將燈照像水溝,見兩隻碩大牛蛙正在進行春禮。於是他將電棍與電網一起運作,二蛙嘓嘓兩聲便落網矣。阿璋邊走邊照水溝內,竟然讓我們抓到不少的牛蛙,剛好補上方才掉落的損失。

我們這一逃東西不辨,待那曙光放亮,才知我們已逃到斗六。二人又沿著公路走回阿璋家,他大哥罵我們眼睛糊著蛤蜊肉,竟然把人家剛放的魚苗偷電,怪不得會被人罵賊。是夜輾轉難眠,連連夢見被追的惡夢。翌日早起頭痛欲裂,未吃早餐就搭車北返。回到家提及此事,還被父母臭罵一頓咧。

回憶當中,我們已經走完文字步道。阿璋的伯父又引領著我們,邁步前往雅竹步道走走。這條步道因竹得名,沿途修竹森森,萬籟俱寂,只有幾隻不甘寂寞的草蟬「知知……」的叫個不停。

嘶嘶野風穿透竹林,在尾梢興風作浪起來。竹浪颯颯配合蟬鳴唧唧,一曲大自然樂章,合作天成。一路上,眼見新筍競飆,生氣蓬勃,真讓人有著俗慮全消之感覺。竹林內的生態豐富,斜砍留下的竹頭內,一條青竹絲見人走過,立即昂首吐信,示威牠的地盤不容侵犯。

偶然抬頭望蒼穹,綠色鬱鬱透著湛藍。蝶兒雀兒飛過林空,翩翩蝶舞配合雀鳴啾啾,靜肅竹林竟也熱鬧起來。石階古道人跡寥寥,見那些竹筍,勇敢的自石縫裂隙破土而出,令人不得不佩服它的旺盛活力。

走出竹林豁然開朗,看看天色已是入暮時分。於是阿璋他伯父催促他快去取車,再不快些五臟廟可要掀起革命了。回到斗六才進晚餐,害的我一路胃酸倒溢難過死了。找到飲食店,口水不自覺的猛吞,真奇怪!這一吞口水,竟然將胃酸壓抑消失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