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台灣鯛」,其實牠就是吳郭魚的改良新生代。半世紀之前,吳姓和郭姓青年,二人合作自南洋引進牠們之後,牠將台灣的養殖研究帶入一個新的紀元。累經水產人員日夜的研究配種,終於培育出到處受到歡迎的「台灣鯛」新品種。

台灣鯛之母體吳郭魚的生殖力特強,環境適應力也不錯。任何在惡劣的水域牠都能活,即使髒污死水裏牠也照活不誤。起初我對牠們沒甚興趣,然而,自從我在桃園某電台服務之後,竟然不知不覺的和牠們,建立起一層深厚的莫名關係。

在我服務的電台內,因為避雷針的洩電設置需要,因而在天線高塔腳下,挖出一個長方形之水池。這口水池面積不大,但也有卅來坪之大。池內蓄水便於導電,又可當成消防用水以備不時之需。水池四周為了美化環境,老闆特別下令管理員,在水池邊得堤防上栽種了數十株水柳樹。

水柳賤命生長迅速,怎麼種怎麼活,因此種沒多久便已綠葉垂條。春天到來之時,樹葉呈現一片鵝黃綠綠。風兒輕輕拂過立即搖曳生姿,放眼遠眺真是賞心悅目。池水因無魚居而清澈見底,池底黃泥斑駁與岸柳形成強烈的對比。

這日我閒著沒事走到池畔,不知誰將魚苗放入水池內飼養?小魚在這寬廣池裏悠哉游哉,幾日不見,牠們都已長成指寬之大。三數星期之後再到池邊觀看,魚兒已經長得三指寬長約十數公分。

牠們一見人影出現池邊,馬上就會游聚於池邊等待餵食。又過半月之後再去,嘿嘿!滿滿池塘到處魚蹤。我因每天板橋桃園之間通勤不便,所以向電台申請宿舍一間。是年八月我進住宿舍,閒暇無處可去,一人就到池邊垂釣消磨時間。

每天上班時間之外,幾乎都是膩在池畔釣魚休閒。釣到的魚兒起初隨釣隨放,之後實在漁獲量太多,遂將牠們送去廚房烹煮加菜。廚師關大爺的魚料理不賴,時而清蒸時而酥炸。有時糖醋有時三杯,花樣百出大家吃得眉開眼笑。

這天他去榮家探望朋友,我釣十來條大魚無人收拾。大家眼看著魚跳,妳望著我我望妳,對著魚兒不知如何是好?為了不讓大家失望,我親自下廚料理牠們。這十多條吳郭魚都很大,我將牠們一半煮湯一半做成豆鼓蒸魚。

豆鼓魚是關大爺的拿手料理,他已將做法全教給我,所以我的作品一端上桌,迅速就被掃光不留餘滴,大家吃過也都讚不絕口。鮮魚煮湯最為簡單,我將牠們刮鱗去腮掏淨魚肚,然後放入鍋內兩面煎黃,之後放水煮湯,待魚湯熬煮至色白如牛奶。這才將那薑片放入再煮一會,起鍋前放把九層塔提香。

上桌的魚湯滿屋生香,聞之讓人猛吞口水不已。當然這一頓魚料理‵大家也都吃得眉開眼笑囉。退伍返鄉之時我骨瘦如柴,又黑又瘦甚是不得人緣。但在電台住宿不到半年,可能是天天吃魚加上生活平穩?

我的噸位迅速飆升,體重自五十二公斤升至七十五公斤,不久又超過了八十大關。那年代流行「君子不重則不威」,因此,我的長肉沒人笑我,反有許多排骨漢對我羨慕不已。這些年來漁民過度的漁撈,環境污染魚資源逐漸枯竭。此外還有溫室效應的影響,造成漁獲銳減海洋資源大為減少。

而吳郭魚改良成功,恰好補上這個空缺。牠們原本不甚起眼的小魚種,累經水產人員長期的投入改良。自吳郭魚而福壽魚,再由福壽魚至台灣鯛,牠們竟已成為動物蛋白的供應者。這次能獲歐美速食業者之青睞,千萬業者是否能真正的受益?這才是值得我們關注的焦點哩。

說到吃魚逸趣橫生,但是說到體重就讓我心生警惕。平時坐慣了辦公室,因為運動稀少,所以鮪魚肚逐漸的成形。為了消除凸肚之尷尬,健行成為我日常運動的一部分。只要是有空閒時間或例假日,我就會呼朋引伴前去健行。

健行路程長短不拘,高度難度也不去管它,只要能讓我出一身大汗,這樣就能滿足我的要求了。那年的盛夏,早晨六點左右,陽光強力的照射著,地面炙熱得可以燙熟一顆雞蛋。

我們兩個家庭五個人,安步當車走向居家附近的森林步道。行進空間裏。一絲絲的微風也沒有。不過才走了十餘分鐘罷了,我們很快的便額角見汗。多汗的老五速度不快,但他早已汗流浹背,滿臉通紅,我真擔心他的體能狀況。

還好他說没問題,但大夥的心情早已繁亂,路旁野花雖然開得燦爛,可是大夥都沒有心情去欣賞它們。大夥的行蹤走過一條木棧橋,橋底溪水潺潺流過巨石,激起浪花如似白玉飛湍。映入眼簾興起一股涼意,真想脫下鞋襪入水取涼。

沿途崖壁連聳翠意迎人,稍早之燥熱至此煙消雲散。不久,眼前出現一片湖景,廣袤汪汪。偶有水鳥低空飛過,留下波光閃爍不已。老五走在最前面,他高舉著右手,示意大夥把眼光移向湖景。湖水盪漾面積廣闊,一望看不見它的邊際。

山色融入湖中萬籟俱寂,除了蟲鳴蟬聲之外,耳邊只聽到微風拂過之聲響。不遠處突然傳來,一陣陣山雀啾啾之對話聲,像似三姑六婆們,在聊談別人的是非長短。沿途景緻隨著時空產生變化,陽光水色山景交織就像一幅圖畫。

眼前美景一幕幕連續出現,遠比坐在室內觀看電影來得過癮。這時我們的腳步已踩上碎石路,鞏音沙沙回應山林,很像部隊在行進。路旁遺留著一些先民開闢山林之工具,一組「木馬」一套「流籠」,供遊客懷古憑弔。而那窄窄的輕便車鐵軌,更是激起更多童年的回憶。

又走不遠,山壁漸近,耳際又傳來雄壯嘩啦的流水聲音。快步過去瞧個究竟,才知這是流水沖刷溪石所引起的聲音。一行轉過山角踏上了向陽坡道,此時的心情又是另番的感受。叢生矗立的筆筒樹,頂端一簇簇金黃色的絨毛,緊緊包住筆筒樹的嫩芽。

那絨毛俗稱「金狗毛」,早年醫藥尚未普及,它就是用來止血的最佳材料。間雜著是一些疏落的楓樹,聽說秋天來到樹色多變。時而綠黃時而黃紅,迨至深秋紅得耀眼美麗。溪谷邊際留有木棧道之遺跡,沿著溪流走向舖成弧形。

它的存在足以印證先民的智巧,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若無他們的巧智,許多山產便無從運輸至城市售賣。接著走上一段陡梯,傾瀉而下的瀑布水聲彷彿就在耳邊。路過瀑布身旁,被它澎湃的水聲感應,渾身如入煉丹爐內冷熱兼具。溪床清澈的水流中,魚兒群群悠游穿梭,一眼瞧見,心情也跟著活躍起來。

再往上走巨石處處,它們的族群包括有石英頁岩板岩,我們在岩區找到一個蔭涼地方,坐著聽故事心情挺好,山風習習吹過沁涼消暑,我們坐著傾聽山溪流水聲與鳥鳴,都市帶來之疲憊一掃而光,神清氣爽,舒服得不得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