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
鄉下的黃昏多采多姿,牛隻踩著悠閒步伐,跟在主人後頭回家。偶有機會靠近路旁之稻禾,牠總會趁機叼上一口,然後悠哉晃著牛步慢慢前進。牠邊走邊咬嚼嫩嫩稻禾,享受稻草之鮮甜美味。
牛的主人明知牛兒會偷吃,但他們頂多拽牠兩下,嘴裏猛喊:「哈!」的一聲便無下文了。牛兒似乎也知道住人縱容牠,一臉得意的晃動牛步,嘴巴不停的咀嚼著剛剛偷叼上口的稻禾。趁著夕陽欲下的黃昏餘光,逍遙自在的往家裡走去。
黃昏是孩子們的最愛,他們幫忙將鷄鴨趕入塒欄,然後去曬穀場收拾曝曬的柴火。如有多餘的時間,拿起柴刀快速將那些柴火砍成小段,然後將它扎成柴結。雖然這份工作枯燥無味,但因養成了習慣,所以做起來毫無怨言。
鄉村的黃昏有兩大來客,它們都是在空中飛翔的族群。一是體型巨大的芒蚊,一是喜歡補食芒蚊的蝙蝠。此時芒蚊滿天飛舞,努力尋找目標進用晚餐。而蝙蝠嗜食芒蚊,欇綜而至大快朵頤。大自然的食物鏈,未免也組編得太湊巧了吧。
芒蚊喜歡追逐熱氣,因此黃昏之時,回家的人和牛隻頭頂上,都會出現成群的芒蚊在飛儛。它們不會螫叮人畜,但其振翅嗡嗡聲音十紛擾耳。芒蚊喜歡出現在雨後之黃昏,蝙蝠則藉黃昏之便好好的加菜一番。
蝙蝠相當聰明,牠會選擇大群芒蚊下手。一旦發現目標,牠的嘴裏會興奮的發出吱吱叫聲。然後是一個強力的俯衝或仰衝,貫穿蚊群張口便猛吃一頓。經過幾個來回的衝刺捕食,再大團的蚊群都會被瓦解落入其腹。
蝙蝠戰術堅璧清野,直至芒蚊吃淨才找尋下個目標。一群芒蚊何止千萬隻聚結,可是蝙蝠一吃再吃毫不嘴軟。見過多次牠的捕蚊技倆,方知蝙蝠食量相當驚人。根據資料顯示,一隻成年蝙蝠之食量,一口氣可以吃下數萬隻芒蚊咧。如此驚人之食量,若非生產率極高之芒蚊,怎麼能夠滿足蝙蝠之食慾呢。
空中飛行的蝙蝠,牠在空氣中之觸覺反應極為靈敏。如似雷達之搜索一般,牠的敏銳度立刻能辨別出來,面對之物是否可食?是否美味可口?孩提時期,村童喜歡撿拾泥塊丟弄牠。我們對空試丟一小塊泥土,牠的第一反應是速飛趨近泥塊,一覺反射波長不對,立即轉身飛避泥塊之攻擊。
我們常玩這種遊戲,儘管大人會苛責或追打,我們依然是樂此不疲。我們除了經常丟泥塊作弄蝙蝠之外,我們還會手持長竿搖舞晃動,藉以引誘蝙蝠過來。當牠飛近竿尾之際,突然一個出其不意之揮竿動作。蝙蝠一時措手不及,「啪!」的一聲中竿應聲落地。
但見牠拍翅亂撲想要逃避,可惜腳短翅寬不善快跑,頂多只能撲走三幾歩路罷了,我們牠抓住蝙蝠之後,隨即將牠放入早已準備好的竹籠內。通常被捕獲的蝙蝠,放在籠內極度焦躁不安。
牠的反應極為激烈,嘶、撲、咬、晃之外,想要掙脫的動作頻頻。它那付像老鼠般的尖嘴,吱吱亂叫不吃不喝,大有一死拼命之決心似的。我們玩弄蝙蝠之情形,一旦落入大人眼中,經常會招來一頓教訓,或者被K得滿頭肉疱。
孩子們被大人處罰之後,他便心不甘情不願的將牠放生。而那恢復自由的蝙蝠,牠在上空盤旋數圈之後,這才搖晃雙翼飛走。其意思好像是在嘲笑我們,最後還不是乖乖的放牠回去。
我討厭牠的嘴臉長相,貌似老鼠有副尖嘴。吱吱亂叫醜惡猙獰,身上還帶著一股腐朽臭味。家居附近的山角凹內,有個巨大的蝙蝠洞穴。洞內棲息很多黑色蝙蝠,蝙蝠排泄物滿地堆積。
有人入洞立即引起騷動,吱吱喳喳叫聲擾亂人耳。大人們進入洞內,利用鐵抓耙耙走牠的糞便當肥料。我常入洞協助長輩們,耙挑蝙蝠的糞便入田,經常的被其糞臭薰得頭昏腦脹。如今我的年紀已近耄耋,對於蝙蝠依然沒有好感咧。
年幼時期,經常跟著表兄弟去內山相思林中,揀拾乾枯落地之柴火,挑回家裡當做燒煮之燃料。相思林畔有許多龍眼樹和其他雜樹,樹上常常棲息一群群的鶴鳥。小時候喜歡胡思亂想,因此,時時提出一些莫名奇妙之問題,打擾表哥表弟們。
儘管表哥性情溫和,但有時還是會踩到紅線,招來一頓火爆栗子,敲得我滿頭疱凸。或許個性使然,我總會抓住機會詳問,絕不害怕表哥的火爆栗子。某次我問他一些與貓頭鷹相關之問題。或許是提問到他的最愛?所以他很興奮的回答它。
提起貓頭鷹,孩子們第一印象所想到者,可能是哈利波特裡的「魔法郵差」。牠是一隻貓頭鷹,利用夜間高來飛去,專為魔界與人類遞送郵件和包裹。或許因為牠的腳色突出,所以,孩子們對他印象才會如此的深刻。
其實,牠是屬於夜行動物,晝伏夜出,遂給人一中無法磨滅的神秘感。牠的同系所屬「梟」也一樣,因為謠傳他們是不祥之鳥,所以人類對他們敬而遠之,能不接觸就不接觸。若從學理角度去探索,牠們事實是標準益鳥,專門捕食有害農作物之害虫呢。
「梟」與「貓頭鷹」在學理上涇渭分明,但在民間常將牠們混為一談,無人能夠嚴謹將牠們分辨清楚。其實這個並非重點,重要乃在於牠們都是保育類,但又不甚受歡迎之禽鳥。儘管他們不是歡迎,今天全球到處仍可見到牠們的蹤跡。
1992年的晚春,我人在斐濟群島(Fiji)的首府蘇瓦(Suva)訪商。印度裔商友巴拉嘎哇家中飼養一窩貓頭鷹。一母三子但有一隻形象有點差別。經商友之解釋,我才知道牠是斐濟群島,唯一存活至今的貓頭鷹別親-倉梟。
當地人稱呼牠叫「剃頭」(Tyto)、「阿霸」(Alba)或「魯魯」(LuLu)。牠僅棲息於西部的韋堤雷伍島上(Vitilevu Is.),島民又稱他為「韋韋瓦」(Vevewa)。這類倉梟,分佈於全球永不結冰的雨林區內。早年經過人類的過度之撲殺,眼前只有剩下少數的碩果,牠們分佈於熱帶雨林區內。
吾友告訴我說:「梟鷹與貓頭鷹同屬,它們都屬夜間活動之類群。牠們的聽覺敏銳無與倫比,能在黑暗的森林裏自由飛翔,不需依賴任何的光線。」據說牠的視覺,百倍優良於人類視覺。
夜間裡獵食百發百中,從無任何獵物能夠逃過牠的追捕。牠的雙耳聽覺也不賴,右耳比左耳更靈光。這種不對稱的耳朵結構,帶給牠更敏銳的聽覺,它能巧妙的捕捉到週遭的任何音源。特別在深黑的暗夜裡,右耳比聲納還來得管用。
老鼠是倉梟與貓頭鷹的最愛,昆蟲與小鳥牠們也不放過,「多多益善」就是牠們的生存原則。由於牠們善於捕鼠,所以與農家關係友善且密切。農家與貓頭鷹的故事,只要有牠出現的地方就有流傳。
牠的負面傳奇也少不了,人們將牠與黑暗、病毒、惡魔、巫術連結一起,創造出許多扯不清的關係,讓牠背負著許多不白之寃。但也有人賦予牠們智慧與聰明的評價,漫畫將牠塑造成充滿知識與慈祥的博士,贏得許多小孩子的喜歡與稱頌。不過說真實的,每於夜半牠的「咕咕」啼叫聲,的確聽了讓人覺得毛骨悚然。
斐濟群島對於倉梟有著許多的不佳傳聞,當地人對於「LuLu」的出現,有著許多不同的解讀。當牠在黃昏出現於家中,那就表示,這家人將會有潛藏性的危險降臨。午夜聽到牠淒厲的咕咕聲,表示屋內將會有人罹患不治之疾。如果在黎明聽到牠的叫聲,屋裡將會有不受歡迎的小生命要降生。
假使貓頭鷹停歇載屋頂上,這個家庭將會有意想不到的霉運到來。在斐濟群島的某些島嶼上,習俗禁止島民撫摸貓頭鷹的頭部。他們認為犯禁者,厄運即將隨之而至。除了上述的不佳禁忌之外,相信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禁忌。至於在斐濟群島上,會有這麼多的貓頭鷹禁忌原因何在?
專家認為,那是島民的民族性使然。島民認為貓頭鷹是不祥的代表,他們認為牠像一個失貞的女孩。沒有丈夫卻偷偷的懷孕,這是不純潔的象徵。還有傳說信信有詞:說這些失貞女孩都生女童,全都被遺棄在法國南部某些隱密的地方。無稽之談瀰漫全島,因此,島民對於貓頭鷹之厭惡千年不變。
斐群島係南太平洋美拉尼西亞島群區之一,「美拉尼西亞」意即黑人之島,島上原住民皮膚黝黑捲髮,與南太平洋多數民族一樣樂天知命與世無爭。1970年10月10日獨立,她的地理位置,恰座落於國際換日線上,氣候炎熱異常。首府蘇瓦人口最多,但財政經大都掌握在印度人手中。我在此有兩個客戶,每年採購量不多,但來往已有卅餘年之歷史,他們也都是印度人之後裔。 [待續]。
鄉下的黃昏多采多姿,牛隻踩著悠閒步伐,跟在主人後頭回家。偶有機會靠近路旁之稻禾,牠總會趁機叼上一口,然後悠哉晃著牛步慢慢前進。牠邊走邊咬嚼嫩嫩稻禾,享受稻草之鮮甜美味。
牛的主人明知牛兒會偷吃,但他們頂多拽牠兩下,嘴裏猛喊:「哈!」的一聲便無下文了。牛兒似乎也知道住人縱容牠,一臉得意的晃動牛步,嘴巴不停的咀嚼著剛剛偷叼上口的稻禾。趁著夕陽欲下的黃昏餘光,逍遙自在的往家裡走去。
黃昏是孩子們的最愛,他們幫忙將鷄鴨趕入塒欄,然後去曬穀場收拾曝曬的柴火。如有多餘的時間,拿起柴刀快速將那些柴火砍成小段,然後將它扎成柴結。雖然這份工作枯燥無味,但因養成了習慣,所以做起來毫無怨言。
鄉村的黃昏有兩大來客,它們都是在空中飛翔的族群。一是體型巨大的芒蚊,一是喜歡補食芒蚊的蝙蝠。此時芒蚊滿天飛舞,努力尋找目標進用晚餐。而蝙蝠嗜食芒蚊,欇綜而至大快朵頤。大自然的食物鏈,未免也組編得太湊巧了吧。
芒蚊喜歡追逐熱氣,因此黃昏之時,回家的人和牛隻頭頂上,都會出現成群的芒蚊在飛儛。它們不會螫叮人畜,但其振翅嗡嗡聲音十紛擾耳。芒蚊喜歡出現在雨後之黃昏,蝙蝠則藉黃昏之便好好的加菜一番。
蝙蝠相當聰明,牠會選擇大群芒蚊下手。一旦發現目標,牠的嘴裏會興奮的發出吱吱叫聲。然後是一個強力的俯衝或仰衝,貫穿蚊群張口便猛吃一頓。經過幾個來回的衝刺捕食,再大團的蚊群都會被瓦解落入其腹。
蝙蝠戰術堅璧清野,直至芒蚊吃淨才找尋下個目標。一群芒蚊何止千萬隻聚結,可是蝙蝠一吃再吃毫不嘴軟。見過多次牠的捕蚊技倆,方知蝙蝠食量相當驚人。根據資料顯示,一隻成年蝙蝠之食量,一口氣可以吃下數萬隻芒蚊咧。如此驚人之食量,若非生產率極高之芒蚊,怎麼能夠滿足蝙蝠之食慾呢。
空中飛行的蝙蝠,牠在空氣中之觸覺反應極為靈敏。如似雷達之搜索一般,牠的敏銳度立刻能辨別出來,面對之物是否可食?是否美味可口?孩提時期,村童喜歡撿拾泥塊丟弄牠。我們對空試丟一小塊泥土,牠的第一反應是速飛趨近泥塊,一覺反射波長不對,立即轉身飛避泥塊之攻擊。
我們常玩這種遊戲,儘管大人會苛責或追打,我們依然是樂此不疲。我們除了經常丟泥塊作弄蝙蝠之外,我們還會手持長竿搖舞晃動,藉以引誘蝙蝠過來。當牠飛近竿尾之際,突然一個出其不意之揮竿動作。蝙蝠一時措手不及,「啪!」的一聲中竿應聲落地。
但見牠拍翅亂撲想要逃避,可惜腳短翅寬不善快跑,頂多只能撲走三幾歩路罷了,我們牠抓住蝙蝠之後,隨即將牠放入早已準備好的竹籠內。通常被捕獲的蝙蝠,放在籠內極度焦躁不安。
牠的反應極為激烈,嘶、撲、咬、晃之外,想要掙脫的動作頻頻。它那付像老鼠般的尖嘴,吱吱亂叫不吃不喝,大有一死拼命之決心似的。我們玩弄蝙蝠之情形,一旦落入大人眼中,經常會招來一頓教訓,或者被K得滿頭肉疱。
孩子們被大人處罰之後,他便心不甘情不願的將牠放生。而那恢復自由的蝙蝠,牠在上空盤旋數圈之後,這才搖晃雙翼飛走。其意思好像是在嘲笑我們,最後還不是乖乖的放牠回去。
我討厭牠的嘴臉長相,貌似老鼠有副尖嘴。吱吱亂叫醜惡猙獰,身上還帶著一股腐朽臭味。家居附近的山角凹內,有個巨大的蝙蝠洞穴。洞內棲息很多黑色蝙蝠,蝙蝠排泄物滿地堆積。
有人入洞立即引起騷動,吱吱喳喳叫聲擾亂人耳。大人們進入洞內,利用鐵抓耙耙走牠的糞便當肥料。我常入洞協助長輩們,耙挑蝙蝠的糞便入田,經常的被其糞臭薰得頭昏腦脹。如今我的年紀已近耄耋,對於蝙蝠依然沒有好感咧。
年幼時期,經常跟著表兄弟去內山相思林中,揀拾乾枯落地之柴火,挑回家裡當做燒煮之燃料。相思林畔有許多龍眼樹和其他雜樹,樹上常常棲息一群群的鶴鳥。小時候喜歡胡思亂想,因此,時時提出一些莫名奇妙之問題,打擾表哥表弟們。
儘管表哥性情溫和,但有時還是會踩到紅線,招來一頓火爆栗子,敲得我滿頭疱凸。或許個性使然,我總會抓住機會詳問,絕不害怕表哥的火爆栗子。某次我問他一些與貓頭鷹相關之問題。或許是提問到他的最愛?所以他很興奮的回答它。
提起貓頭鷹,孩子們第一印象所想到者,可能是哈利波特裡的「魔法郵差」。牠是一隻貓頭鷹,利用夜間高來飛去,專為魔界與人類遞送郵件和包裹。或許因為牠的腳色突出,所以,孩子們對他印象才會如此的深刻。
其實,牠是屬於夜行動物,晝伏夜出,遂給人一中無法磨滅的神秘感。牠的同系所屬「梟」也一樣,因為謠傳他們是不祥之鳥,所以人類對他們敬而遠之,能不接觸就不接觸。若從學理角度去探索,牠們事實是標準益鳥,專門捕食有害農作物之害虫呢。
「梟」與「貓頭鷹」在學理上涇渭分明,但在民間常將牠們混為一談,無人能夠嚴謹將牠們分辨清楚。其實這個並非重點,重要乃在於牠們都是保育類,但又不甚受歡迎之禽鳥。儘管他們不是歡迎,今天全球到處仍可見到牠們的蹤跡。
1992年的晚春,我人在斐濟群島(Fiji)的首府蘇瓦(Suva)訪商。印度裔商友巴拉嘎哇家中飼養一窩貓頭鷹。一母三子但有一隻形象有點差別。經商友之解釋,我才知道牠是斐濟群島,唯一存活至今的貓頭鷹別親-倉梟。
當地人稱呼牠叫「剃頭」(Tyto)、「阿霸」(Alba)或「魯魯」(LuLu)。牠僅棲息於西部的韋堤雷伍島上(Vitilevu Is.),島民又稱他為「韋韋瓦」(Vevewa)。這類倉梟,分佈於全球永不結冰的雨林區內。早年經過人類的過度之撲殺,眼前只有剩下少數的碩果,牠們分佈於熱帶雨林區內。
吾友告訴我說:「梟鷹與貓頭鷹同屬,它們都屬夜間活動之類群。牠們的聽覺敏銳無與倫比,能在黑暗的森林裏自由飛翔,不需依賴任何的光線。」據說牠的視覺,百倍優良於人類視覺。
夜間裡獵食百發百中,從無任何獵物能夠逃過牠的追捕。牠的雙耳聽覺也不賴,右耳比左耳更靈光。這種不對稱的耳朵結構,帶給牠更敏銳的聽覺,它能巧妙的捕捉到週遭的任何音源。特別在深黑的暗夜裡,右耳比聲納還來得管用。
老鼠是倉梟與貓頭鷹的最愛,昆蟲與小鳥牠們也不放過,「多多益善」就是牠們的生存原則。由於牠們善於捕鼠,所以與農家關係友善且密切。農家與貓頭鷹的故事,只要有牠出現的地方就有流傳。
牠的負面傳奇也少不了,人們將牠與黑暗、病毒、惡魔、巫術連結一起,創造出許多扯不清的關係,讓牠背負著許多不白之寃。但也有人賦予牠們智慧與聰明的評價,漫畫將牠塑造成充滿知識與慈祥的博士,贏得許多小孩子的喜歡與稱頌。不過說真實的,每於夜半牠的「咕咕」啼叫聲,的確聽了讓人覺得毛骨悚然。
斐濟群島對於倉梟有著許多的不佳傳聞,當地人對於「LuLu」的出現,有著許多不同的解讀。當牠在黃昏出現於家中,那就表示,這家人將會有潛藏性的危險降臨。午夜聽到牠淒厲的咕咕聲,表示屋內將會有人罹患不治之疾。如果在黎明聽到牠的叫聲,屋裡將會有不受歡迎的小生命要降生。
假使貓頭鷹停歇載屋頂上,這個家庭將會有意想不到的霉運到來。在斐濟群島的某些島嶼上,習俗禁止島民撫摸貓頭鷹的頭部。他們認為犯禁者,厄運即將隨之而至。除了上述的不佳禁忌之外,相信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禁忌。至於在斐濟群島上,會有這麼多的貓頭鷹禁忌原因何在?
專家認為,那是島民的民族性使然。島民認為貓頭鷹是不祥的代表,他們認為牠像一個失貞的女孩。沒有丈夫卻偷偷的懷孕,這是不純潔的象徵。還有傳說信信有詞:說這些失貞女孩都生女童,全都被遺棄在法國南部某些隱密的地方。無稽之談瀰漫全島,因此,島民對於貓頭鷹之厭惡千年不變。
斐群島係南太平洋美拉尼西亞島群區之一,「美拉尼西亞」意即黑人之島,島上原住民皮膚黝黑捲髮,與南太平洋多數民族一樣樂天知命與世無爭。1970年10月10日獨立,她的地理位置,恰座落於國際換日線上,氣候炎熱異常。首府蘇瓦人口最多,但財政經大都掌握在印度人手中。我在此有兩個客戶,每年採購量不多,但來往已有卅餘年之歷史,他們也都是印度人之後裔。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