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
母親最拿手的絕活是蒸蘿蔔糕,只要新蘿蔔一出場,她就會蒸幾籠給大家過過癮。媽媽的蘿蔔糕配方獨到,蒸熟不黏布,好切好煎口感超棒,左鄰右舍吃過一次,便會念念不忘。蒸蘿蔔糕的重要部份是磨米漿,從前只用石磨費時又費力,如今只用電動馬達,瞬間便可磨細完工。
不過根據饕家所言:「石磨米漿蒸出的蘿蔔糕,口感扎實而有嚼勁。電動馬達磨出之米漿,蒸熟後有點糜爛軟弱的口感。然因石磨早已被淘汰了,所以,大家只好遷就於馬達磨出的米漿了。」
其實,磨米漿只是蒸蘿蔔糕的部份工作罷了。米漿抬回家中,母親開始忙著刨刷蘿蔔絲備用。我在一旁當跑腿,母親性子急躁想到啥就要啥,她經常的誤下口令,害得我白跑了好幾趟。不過,一想到有蘿蔔糕可吃,再大的埋怨也就消失無形了。
母親的誤下口令似乎習慣成自然,一會兒叫我去大姑家拿粄布,下子又要我去二姑家拿蝦米,在完工上蒸之前,我都忙得像隻無頭蒼蠅,半刻也別想休息。蘿蔔絲準備好大鍋水也熱得夠火,母親站在灶頭上,忙著將蝦米與豬油先行下鍋爆香。待那香味飄滿廚房,蘿蔔絲倒入大鍋內翻炒,待其稍稍透明起鍋。
大自然對待我們真好,今年的蘿蔔生長得堅實多汁,一放下鍋熱氣裏,立刻騰起一股甜香味道。而刨出的蘿蔔絲韌長不斷,下鍋翻炒起來也非常方便。母親將蘿蔔絲炒至七分熟,用鍋杓打起晾在一旁降溫。
她先將米漿攪拌放些鹽巴調味,然後將炒好降過溫的蘿蔔絲倒入攪拌均勻。這時大鍋內的水已經滾開,我經驗的將蒸籠擺上去,拿過水絞乾的濕粄布舖入蒸籠。迅速幫母親提起攪拌好的蘿蔔絲米漿,小心的倒入蒸籠內,注滿七分趕快在蒸籠四角落插上排氣竹管。
前置作業已經完成,母親點一柱香插在蒸籠旁。一柱香燒完需時三、五十分鐘,燒完蒸籠內的蘿蔔糕也已熟透。為了安全起見,母親會用一支筷子插入粿內,拔出看其顏色判斷是否熟透?通常,前置作業之後我的任務是看顧灶火。
蒸蘿蔔糕的灶火不勻,蒸出的蘿蔔糕口感就差。一籠蘿蔔糕需要時間蒸燜,火勢水分掌控不好,蒸出之蘿蔔糕必然不好吃。我對火勢掌控頗具水準,所以,這項任務自然落上我的雙肩。
有一回我在灶前顧火,一時尿急離開十分鐘不到,蒸出的品質不佳,立刻被母親抓包說我偷懶,結果挨了一頓狠揍印象深刻。我們家的蘿蔔糕是用在來米對糯米,八二分攤一點也不能錯誤。比例放對蒸出來的蘿蔔糕口感最好,冷吃、熱吃、或煎、或煮無不趁手。
大姑小姑常嫌母親炊事不佳,唯獨對母親的蘿蔔糕不敢批評。油煎蘿蔔糕煎至雙面金黃,趁熱沾蒜瓣醬油或桔子醬風味絶佳。母親最會煮蘿蔔糕湯,用蝦仁與青蔥爆香之後放入清水,煮至滾燙漿蘿蔔糕放入。試試鹹甜就可起鍋,起鍋前放入芫荽,頓時香氣四溢引人垂涎。任何人一吃,肯定就會上癮。
母親蒸粄作粿手藝一把罩,兄弟散居每逢年節才有時間相聚。團聚目的,竟然只為想嚐嚐媽媽的味道。母親鶴駕西歸之後,只有內人學會她的手藝。年年親自蒸粿分送給兄弟,如今夫妻年老體力日衰,不禁想起母親往昔之辛勞,於是更加懷念起媽媽了。
大嬸婆是母親的嬸嬸,中年守寡,常來我家走動。嬸婆長相福泰,噸位奇重身材滾圓。一付大餅臉,近看分不出五官。她老人家的臉部表情豐富,看家本領就是說故事,所以,她老人家到處受到小孩子的歡迎。
她還有一項與眾不同的本領,那就是善於重編故事之本事。許多不起眼的小故事,或者淡然無味的民間傳說,經由她的巧思重組瞎編之後,孩子們個個都聽得津津有味。以下一則大嬸婆說過的故事,表象看來,雖然微不足道,但我們卻唸唸不忘這則故事的內涵。
客家人對「粄」有著深厚的感情,然因工商社會取代農業社會,人們已經很少有,這份做粄子的閒情逸緻啦。怪不得!現在年輕人對於「粄」的概念,早已模糊不清啦。甚至有些「粄」的名目,張冠李戴屢見不鮮。
列舉一個實例:各位可曾知道,啥麼是「蝦公卵粄」嗎?這種隱含著親情之客家傳統米食,相信有九成以上的客家鄉親,根本不懂它是啥麼碗糕?現在就讓我將其來龍去脈,向大家做個交代,與大家一起來分享吧。
話說在滿清時代裡,福建永安鄉下,有位員外富甲一方。子女成群,個個成長順利,男婚女嫁各都非常體面。或許環境使然,不論兒子或女兒全都注視物質享受。每每聚會一起,所談論到的話題,總離不開誰家擁有多寡,或者他家聚守長短。員外知道孩子個性已經定型,所以懶得再去干涉他們啦。
這天,老員外在家做其六一大壽。兒媳女婿齊聚一堂,又是互吹互捧各顯神通。正堂三桌壽宴坐得滿滿,獨獨主位空空如也。吉時鞭炮響起,長子入內請壽星就位。老員外心情懊惱,遂對長子交代說,自己有些私事要辦,他要長子告知大家,先行開動隨後他就會過來。
壽宴席上大夥開動,你我敬酒熱鬧洋溢。員外覺得哪是幫他做壽,簡直就是在幫他們,舉辦吹牛比賽嘛!員外有一小女兒,嫁給窮家安分守己。今天父親大壽,因為女婿正在幫工忙碌,所以要妻子先行回家。么女夫婦常被兄嫂妹夫奚落,不過,她們自己明白家窮並無怨言,只是和他們之間,漸行漸遠罷了。
明日將是她父親之六一大壽,么女丈夫忙碌無法一起出席,家中也無餘裕可以購買壽禮。費盡腦筋換得三斤糯米,想用它做些老爹愛吃的菜包。但她找遍櫥櫃,並無乾濕香料肉餡可以包菜包。
最後在鴨舍內撿出三顆鴨蛋,恰巧丈夫拿回一包溪蝦。於是她就利用鴨蛋與溪蝦,加些乾蘿蔔絲做成內餡。當晚蒸好菜包,溫度稍涼之後將它放入茶壽內保溫。翌日不敢太早去父親家中拜壽,臨近中午才捧著菜包去父家。
她自後門走過穿堂,看見父親一人獨坐閒房內。於是她繞道進入閒房內,父親正在沉思沒見么女進來。迨至女兒出聲喊他,父親才之么女也回來了。女兒見父親滿臉倦容,一為父親身體不舒服,趕緊放下菜包走過去查看。她用小手摸他額頭,檢查父親的體溫是否發熱?老員外告訴她沒病,只是不耐大堂上的熱鬧罷了。
么女放心陪著父親,拿出菜包向老爹拜壽。老員外見是菜包老懷開暢,於是父女兩人一起享用菜包。員外吃了一個覺得味道不錯,問她女兒是啥麼粄呀?女兒情急生智回答說:「這是蝦公卵粄呀!」
原來她把溪蝦鴨蛋攪在一起取名,客語鴨蛋稱鴨卵,蝦子稱蝦公,合在一起就稱它為「蝦公卵粄」啦。這個名詞很新趣,相信知道它的人並不多。至於現代年輕客家人嘛,那就更不用說啦! [待續]。
母親最拿手的絕活是蒸蘿蔔糕,只要新蘿蔔一出場,她就會蒸幾籠給大家過過癮。媽媽的蘿蔔糕配方獨到,蒸熟不黏布,好切好煎口感超棒,左鄰右舍吃過一次,便會念念不忘。蒸蘿蔔糕的重要部份是磨米漿,從前只用石磨費時又費力,如今只用電動馬達,瞬間便可磨細完工。
不過根據饕家所言:「石磨米漿蒸出的蘿蔔糕,口感扎實而有嚼勁。電動馬達磨出之米漿,蒸熟後有點糜爛軟弱的口感。然因石磨早已被淘汰了,所以,大家只好遷就於馬達磨出的米漿了。」
其實,磨米漿只是蒸蘿蔔糕的部份工作罷了。米漿抬回家中,母親開始忙著刨刷蘿蔔絲備用。我在一旁當跑腿,母親性子急躁想到啥就要啥,她經常的誤下口令,害得我白跑了好幾趟。不過,一想到有蘿蔔糕可吃,再大的埋怨也就消失無形了。
母親的誤下口令似乎習慣成自然,一會兒叫我去大姑家拿粄布,下子又要我去二姑家拿蝦米,在完工上蒸之前,我都忙得像隻無頭蒼蠅,半刻也別想休息。蘿蔔絲準備好大鍋水也熱得夠火,母親站在灶頭上,忙著將蝦米與豬油先行下鍋爆香。待那香味飄滿廚房,蘿蔔絲倒入大鍋內翻炒,待其稍稍透明起鍋。
大自然對待我們真好,今年的蘿蔔生長得堅實多汁,一放下鍋熱氣裏,立刻騰起一股甜香味道。而刨出的蘿蔔絲韌長不斷,下鍋翻炒起來也非常方便。母親將蘿蔔絲炒至七分熟,用鍋杓打起晾在一旁降溫。
她先將米漿攪拌放些鹽巴調味,然後將炒好降過溫的蘿蔔絲倒入攪拌均勻。這時大鍋內的水已經滾開,我經驗的將蒸籠擺上去,拿過水絞乾的濕粄布舖入蒸籠。迅速幫母親提起攪拌好的蘿蔔絲米漿,小心的倒入蒸籠內,注滿七分趕快在蒸籠四角落插上排氣竹管。
前置作業已經完成,母親點一柱香插在蒸籠旁。一柱香燒完需時三、五十分鐘,燒完蒸籠內的蘿蔔糕也已熟透。為了安全起見,母親會用一支筷子插入粿內,拔出看其顏色判斷是否熟透?通常,前置作業之後我的任務是看顧灶火。
蒸蘿蔔糕的灶火不勻,蒸出的蘿蔔糕口感就差。一籠蘿蔔糕需要時間蒸燜,火勢水分掌控不好,蒸出之蘿蔔糕必然不好吃。我對火勢掌控頗具水準,所以,這項任務自然落上我的雙肩。
有一回我在灶前顧火,一時尿急離開十分鐘不到,蒸出的品質不佳,立刻被母親抓包說我偷懶,結果挨了一頓狠揍印象深刻。我們家的蘿蔔糕是用在來米對糯米,八二分攤一點也不能錯誤。比例放對蒸出來的蘿蔔糕口感最好,冷吃、熱吃、或煎、或煮無不趁手。
大姑小姑常嫌母親炊事不佳,唯獨對母親的蘿蔔糕不敢批評。油煎蘿蔔糕煎至雙面金黃,趁熱沾蒜瓣醬油或桔子醬風味絶佳。母親最會煮蘿蔔糕湯,用蝦仁與青蔥爆香之後放入清水,煮至滾燙漿蘿蔔糕放入。試試鹹甜就可起鍋,起鍋前放入芫荽,頓時香氣四溢引人垂涎。任何人一吃,肯定就會上癮。
母親蒸粄作粿手藝一把罩,兄弟散居每逢年節才有時間相聚。團聚目的,竟然只為想嚐嚐媽媽的味道。母親鶴駕西歸之後,只有內人學會她的手藝。年年親自蒸粿分送給兄弟,如今夫妻年老體力日衰,不禁想起母親往昔之辛勞,於是更加懷念起媽媽了。
大嬸婆是母親的嬸嬸,中年守寡,常來我家走動。嬸婆長相福泰,噸位奇重身材滾圓。一付大餅臉,近看分不出五官。她老人家的臉部表情豐富,看家本領就是說故事,所以,她老人家到處受到小孩子的歡迎。
她還有一項與眾不同的本領,那就是善於重編故事之本事。許多不起眼的小故事,或者淡然無味的民間傳說,經由她的巧思重組瞎編之後,孩子們個個都聽得津津有味。以下一則大嬸婆說過的故事,表象看來,雖然微不足道,但我們卻唸唸不忘這則故事的內涵。
客家人對「粄」有著深厚的感情,然因工商社會取代農業社會,人們已經很少有,這份做粄子的閒情逸緻啦。怪不得!現在年輕人對於「粄」的概念,早已模糊不清啦。甚至有些「粄」的名目,張冠李戴屢見不鮮。
列舉一個實例:各位可曾知道,啥麼是「蝦公卵粄」嗎?這種隱含著親情之客家傳統米食,相信有九成以上的客家鄉親,根本不懂它是啥麼碗糕?現在就讓我將其來龍去脈,向大家做個交代,與大家一起來分享吧。
話說在滿清時代裡,福建永安鄉下,有位員外富甲一方。子女成群,個個成長順利,男婚女嫁各都非常體面。或許環境使然,不論兒子或女兒全都注視物質享受。每每聚會一起,所談論到的話題,總離不開誰家擁有多寡,或者他家聚守長短。員外知道孩子個性已經定型,所以懶得再去干涉他們啦。
這天,老員外在家做其六一大壽。兒媳女婿齊聚一堂,又是互吹互捧各顯神通。正堂三桌壽宴坐得滿滿,獨獨主位空空如也。吉時鞭炮響起,長子入內請壽星就位。老員外心情懊惱,遂對長子交代說,自己有些私事要辦,他要長子告知大家,先行開動隨後他就會過來。
壽宴席上大夥開動,你我敬酒熱鬧洋溢。員外覺得哪是幫他做壽,簡直就是在幫他們,舉辦吹牛比賽嘛!員外有一小女兒,嫁給窮家安分守己。今天父親大壽,因為女婿正在幫工忙碌,所以要妻子先行回家。么女夫婦常被兄嫂妹夫奚落,不過,她們自己明白家窮並無怨言,只是和他們之間,漸行漸遠罷了。
明日將是她父親之六一大壽,么女丈夫忙碌無法一起出席,家中也無餘裕可以購買壽禮。費盡腦筋換得三斤糯米,想用它做些老爹愛吃的菜包。但她找遍櫥櫃,並無乾濕香料肉餡可以包菜包。
最後在鴨舍內撿出三顆鴨蛋,恰巧丈夫拿回一包溪蝦。於是她就利用鴨蛋與溪蝦,加些乾蘿蔔絲做成內餡。當晚蒸好菜包,溫度稍涼之後將它放入茶壽內保溫。翌日不敢太早去父親家中拜壽,臨近中午才捧著菜包去父家。
她自後門走過穿堂,看見父親一人獨坐閒房內。於是她繞道進入閒房內,父親正在沉思沒見么女進來。迨至女兒出聲喊他,父親才之么女也回來了。女兒見父親滿臉倦容,一為父親身體不舒服,趕緊放下菜包走過去查看。她用小手摸他額頭,檢查父親的體溫是否發熱?老員外告訴她沒病,只是不耐大堂上的熱鬧罷了。
么女放心陪著父親,拿出菜包向老爹拜壽。老員外見是菜包老懷開暢,於是父女兩人一起享用菜包。員外吃了一個覺得味道不錯,問她女兒是啥麼粄呀?女兒情急生智回答說:「這是蝦公卵粄呀!」
原來她把溪蝦鴨蛋攪在一起取名,客語鴨蛋稱鴨卵,蝦子稱蝦公,合在一起就稱它為「蝦公卵粄」啦。這個名詞很新趣,相信知道它的人並不多。至於現代年輕客家人嘛,那就更不用說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