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
童年時代,經常聽小姑教小表弟唱著一首回娘家的童謠。其內容是:「羊咩咩,十八歲,坐火車,轉妹家,火車唏咻唏咻到屋家。阿婆看到笑咪咪,帶我灶下食粢粑。粢粑安大盤,阿婆介粢粑揾糖沙,婆孫兩人食到笑哈哈!」客家語「粢粑」就是「蔴糬」,它是客家人喜慶節日不可或缺的吉祥食物之一。
傳統的客家粢粑是用糯米磨漿,押乾水分進行搓揉成糰上蒸。蒸熟之後取出放入木臼中,用力捶打至口感紮實之粄糰為止。至於口感之紮實與否?由木臼旁翻粄的長輩試吃來判定。
口感試吃通過之後,方可取出粄糰搓揉成條。接著再用手斷出一個個小小的圓糰,沾上用糖粉與芝麻末、花生末、或黃豆粉拌成之沾料就可食用了。其實,傳統做法麻煩已經少有人用此法,反倒是鄰國日本心堅仍保存這種做法。
窮則變,變則通。聰明的客家人另有新法打粢粑,它將糯米蒸熟之後倒入木臼中捶打至糜爛凝結成糰,接下來的手續相同。這種方法省時省力,不過,有了機器代勞之後,客家粢粑遂進入一個新的紀元。客家粢粑全糯米製作居多,斷成小粄團的個體大小,可依各人之習慣為之,粄糰大小並不影響口感。
再說傳統的客家粢粑不包餡,只將斷好之粢粑沾糖沙豆粉或花生粉吃。有人喜歡吃鹹粢粑,則可沾用蒜蓉醬油吃。鄉中耆老阿添伯吃法不同,他喜歡將粢粑沾桔仔醬入嘴。老人家說這種吃法是正統,可是他家只有他一人這種吃法。
另一鄰居阿發嫂家窮,她們家的粢粑是沾鹽水吃,儘管如此,她家七口大小都吃得和樂融融的。吃粢粑宜慢條斯理細嚼慢嚥,一旦猴急容易哽住喉嚨。尤其是老年人吃粢粑更須留意,因此喪命之老者時有所聞。上屋人瑞阿森伯婆,聽說就是被粢粑哽死的。
年輕人紹文哥賭性堅強,某次與好友阿木仔打賭吃粢粑,半個鐘頭內看誰吃得快吃得多。剛開始兩人狼吞虎嚥,可是越吃速度越慢。眼看時間將到,阿木仔一口氣吞吃兩個。結果哽在喉嚨不上不下,幸好旁人幫他搥背催吐,這才救回一命。不過自此之後,他再也不敢吃粢粑了。
每年的送灶君返回天庭,進行其呈報人間善惡之日,客家人習慣用粢粑封灶君之嘴。此法與閩南人之習俗,在送灶君之日用甜湯圓封灶君之口,希望早君返回天庭多說好話的意思一樣。
人心真是有趣,平日冷落神祇了少供奉,但卻希望祂返回天庭幫他說說好話。更妙的是人們,以為給神祇吃些小小甜頭,就可掩飾他自己的惡行,這不是太天真的想法嗎。
從前在家鄉打粢粑是件盛事,婦人家將糯米蒸熟之後,一聲呼喊:「打粢粑囉!」大人小孩立即齊聚於曬穀場上。男人主槌女人助翻,一時啟動嘿哈之聲不絕於耳。小孩子在一旁,利用鳳梨罐頭之空罐,將炒好花生去皮捶成花生粉,準備拌合糖粉作成沾料。
客家人打粢粑之過程中,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努力。不管你家我家,做成的粢粑人人有份。打好之粢粑粄糰上桌,大夥一起搓粄揉成長條,然後斷塊大家搓成圓糰待那粢粑完成一起分享,你一顆我一粒的往嘴裏送。一切辛勞煙消雲散,看著大夥笑容滿面,喜氣洋洋的又過一天啦。
由於自然環境之影響,在大陸渡台之先民拓墾時代,客家人晚來台灣,故需深入不毛尋找開墾耕地。他們每日與瘴嵐為伍,一不小心便會命喪荒野。因此,如何防止瘴癘侵體極為需要。
蒜、薑與桔仔醬、可說是當時的防瘴三寶。家家戶戶不管多窮,都會準備這些以應需要。至於客家食物重油重鹽,乃是為補充體力之消耗所需。而在深山僻地裏討生活,更非有油鹽之支持不可。
客家人的醬料不多,紅糟醬與桔子醬算是代表。這些醬料都是經過長時間之淬煉,去蕪存菁,越醞越熟,風味獨特。每每掀開醬缸或罐蓋,一股難以形容之香氣立刻飄盪空間,越聞越香,越聞也就越是愛它。
經過紅糟醬料泡過,或塗抹過的魚、肉、青蔬等等,發酵過後,不僅色澤鮮豔引人垂涎,而那多出來的醇郁馨香,更是令人百吃不厭。這些魚肉蔬菜,滋味甘甜順嘴之外,冷吃或熱食各具風味。
「紅糟醬」製作方法簡單,習慣做法是一斤糯米煮熟之後放涼,再對上二兩紅麴與一斤米酒。密封存放一星期後,它就變成為又香又甜的紅糟醬啦。方法簡單,人人會做,但他諄諄告誡使用者,凡患糖尿病之人切勿多食。至於女性吃它,養顏美容維護健康又一定之效果。不過他補上一句說:「他可沒保證可以美白喲!」
至於「桔仔醬」製作方法也不太難,每年秋後結仔成熟,滿山遍野人來人往摘桔忙。家家熬桔製醬非常忙碌,婆婆媳婦被那柴火煙燻雙眼紅腫,為的只想趁著旺季多做些保存。要是當年沒有製醬,那一年必然過得不太順暢。
製醬用的桔仔有圓有橢圓,個個黃澄澄的飽含著汁液。採擷回家的桔仔洗滌去梗,然後置入蒸鍋灑以鹽酒同蒸至熟透。接著,將蒸熟的桔仔用石磨模成果醬,不過,現在已有果汁機取代石磨,因此,不用像過去推磨那樣推得死去活來。
可是用果汁機磨出的桔醬,總讓人覺得好像缺少了某種風味。裝醬的容器有人用甕有人用玻璃瓶,為防它在發酵時漲破容器,故爾每瓶只裝八分,留些空間讓酵素可以活動。成熟的桔醬,掀開容器立即有股香氣溢出容器外。
汆熟的五花肉雞鴨鵝肉沾它入口,初戀滋味也比不上它耐人尋味。桔子醬放置陰暗處讓其熟成,他的風味更是雋永。我喜歡食用精少肥多的五花肉,將它入水汆熟後撈起,再快刀切成薄片,片片晶瑩剔透,令人食指大動。
趁熱舉筷挾起一片,反覆沾上一些桔仔醬,塞入嘴中芳香甜辣微帶酸味,瞬間在口中化開填充滿腔,滋味之令人永難忘。這種客家美味,代代相傳口味不變。家祖父在世之時,遇上喜事或者值得喝采之事,必然會交代老祖母上市場,別忘了買一塊五花肉回來打牙祭。
通常,這種情況老祖母最瞭解。但在婦人不多問的規矩下,大家都心照不宣。我們小輩則因有肉可吃,個個高興雀躍不已。老祖父去世很久,家中依然保留這個習慣。當我小學畢業獲的縣長獎,家中窮得一文不名,家母仍咬緊牙關,向阿木哥之豬肉攤賒塊五花肉慰勞我。
那天晚上弟妹們很高興,我卻含著眼淚和飯吞下。印象深刻,老二不知家窮還硬要沾桔子醬吃,我氣得當場呼他一巴掌,他哭了一整夜,害得我從此再也不敢,隨便的出手揍他啦。 [待續]。
童年時代,經常聽小姑教小表弟唱著一首回娘家的童謠。其內容是:「羊咩咩,十八歲,坐火車,轉妹家,火車唏咻唏咻到屋家。阿婆看到笑咪咪,帶我灶下食粢粑。粢粑安大盤,阿婆介粢粑揾糖沙,婆孫兩人食到笑哈哈!」客家語「粢粑」就是「蔴糬」,它是客家人喜慶節日不可或缺的吉祥食物之一。
傳統的客家粢粑是用糯米磨漿,押乾水分進行搓揉成糰上蒸。蒸熟之後取出放入木臼中,用力捶打至口感紮實之粄糰為止。至於口感之紮實與否?由木臼旁翻粄的長輩試吃來判定。
口感試吃通過之後,方可取出粄糰搓揉成條。接著再用手斷出一個個小小的圓糰,沾上用糖粉與芝麻末、花生末、或黃豆粉拌成之沾料就可食用了。其實,傳統做法麻煩已經少有人用此法,反倒是鄰國日本心堅仍保存這種做法。
窮則變,變則通。聰明的客家人另有新法打粢粑,它將糯米蒸熟之後倒入木臼中捶打至糜爛凝結成糰,接下來的手續相同。這種方法省時省力,不過,有了機器代勞之後,客家粢粑遂進入一個新的紀元。客家粢粑全糯米製作居多,斷成小粄團的個體大小,可依各人之習慣為之,粄糰大小並不影響口感。
再說傳統的客家粢粑不包餡,只將斷好之粢粑沾糖沙豆粉或花生粉吃。有人喜歡吃鹹粢粑,則可沾用蒜蓉醬油吃。鄉中耆老阿添伯吃法不同,他喜歡將粢粑沾桔仔醬入嘴。老人家說這種吃法是正統,可是他家只有他一人這種吃法。
另一鄰居阿發嫂家窮,她們家的粢粑是沾鹽水吃,儘管如此,她家七口大小都吃得和樂融融的。吃粢粑宜慢條斯理細嚼慢嚥,一旦猴急容易哽住喉嚨。尤其是老年人吃粢粑更須留意,因此喪命之老者時有所聞。上屋人瑞阿森伯婆,聽說就是被粢粑哽死的。
年輕人紹文哥賭性堅強,某次與好友阿木仔打賭吃粢粑,半個鐘頭內看誰吃得快吃得多。剛開始兩人狼吞虎嚥,可是越吃速度越慢。眼看時間將到,阿木仔一口氣吞吃兩個。結果哽在喉嚨不上不下,幸好旁人幫他搥背催吐,這才救回一命。不過自此之後,他再也不敢吃粢粑了。
每年的送灶君返回天庭,進行其呈報人間善惡之日,客家人習慣用粢粑封灶君之嘴。此法與閩南人之習俗,在送灶君之日用甜湯圓封灶君之口,希望早君返回天庭多說好話的意思一樣。
人心真是有趣,平日冷落神祇了少供奉,但卻希望祂返回天庭幫他說說好話。更妙的是人們,以為給神祇吃些小小甜頭,就可掩飾他自己的惡行,這不是太天真的想法嗎。
從前在家鄉打粢粑是件盛事,婦人家將糯米蒸熟之後,一聲呼喊:「打粢粑囉!」大人小孩立即齊聚於曬穀場上。男人主槌女人助翻,一時啟動嘿哈之聲不絕於耳。小孩子在一旁,利用鳳梨罐頭之空罐,將炒好花生去皮捶成花生粉,準備拌合糖粉作成沾料。
客家人打粢粑之過程中,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努力。不管你家我家,做成的粢粑人人有份。打好之粢粑粄糰上桌,大夥一起搓粄揉成長條,然後斷塊大家搓成圓糰待那粢粑完成一起分享,你一顆我一粒的往嘴裏送。一切辛勞煙消雲散,看著大夥笑容滿面,喜氣洋洋的又過一天啦。
由於自然環境之影響,在大陸渡台之先民拓墾時代,客家人晚來台灣,故需深入不毛尋找開墾耕地。他們每日與瘴嵐為伍,一不小心便會命喪荒野。因此,如何防止瘴癘侵體極為需要。
蒜、薑與桔仔醬、可說是當時的防瘴三寶。家家戶戶不管多窮,都會準備這些以應需要。至於客家食物重油重鹽,乃是為補充體力之消耗所需。而在深山僻地裏討生活,更非有油鹽之支持不可。
客家人的醬料不多,紅糟醬與桔子醬算是代表。這些醬料都是經過長時間之淬煉,去蕪存菁,越醞越熟,風味獨特。每每掀開醬缸或罐蓋,一股難以形容之香氣立刻飄盪空間,越聞越香,越聞也就越是愛它。
經過紅糟醬料泡過,或塗抹過的魚、肉、青蔬等等,發酵過後,不僅色澤鮮豔引人垂涎,而那多出來的醇郁馨香,更是令人百吃不厭。這些魚肉蔬菜,滋味甘甜順嘴之外,冷吃或熱食各具風味。
「紅糟醬」製作方法簡單,習慣做法是一斤糯米煮熟之後放涼,再對上二兩紅麴與一斤米酒。密封存放一星期後,它就變成為又香又甜的紅糟醬啦。方法簡單,人人會做,但他諄諄告誡使用者,凡患糖尿病之人切勿多食。至於女性吃它,養顏美容維護健康又一定之效果。不過他補上一句說:「他可沒保證可以美白喲!」
至於「桔仔醬」製作方法也不太難,每年秋後結仔成熟,滿山遍野人來人往摘桔忙。家家熬桔製醬非常忙碌,婆婆媳婦被那柴火煙燻雙眼紅腫,為的只想趁著旺季多做些保存。要是當年沒有製醬,那一年必然過得不太順暢。
製醬用的桔仔有圓有橢圓,個個黃澄澄的飽含著汁液。採擷回家的桔仔洗滌去梗,然後置入蒸鍋灑以鹽酒同蒸至熟透。接著,將蒸熟的桔仔用石磨模成果醬,不過,現在已有果汁機取代石磨,因此,不用像過去推磨那樣推得死去活來。
可是用果汁機磨出的桔醬,總讓人覺得好像缺少了某種風味。裝醬的容器有人用甕有人用玻璃瓶,為防它在發酵時漲破容器,故爾每瓶只裝八分,留些空間讓酵素可以活動。成熟的桔醬,掀開容器立即有股香氣溢出容器外。
汆熟的五花肉雞鴨鵝肉沾它入口,初戀滋味也比不上它耐人尋味。桔子醬放置陰暗處讓其熟成,他的風味更是雋永。我喜歡食用精少肥多的五花肉,將它入水汆熟後撈起,再快刀切成薄片,片片晶瑩剔透,令人食指大動。
趁熱舉筷挾起一片,反覆沾上一些桔仔醬,塞入嘴中芳香甜辣微帶酸味,瞬間在口中化開填充滿腔,滋味之令人永難忘。這種客家美味,代代相傳口味不變。家祖父在世之時,遇上喜事或者值得喝采之事,必然會交代老祖母上市場,別忘了買一塊五花肉回來打牙祭。
通常,這種情況老祖母最瞭解。但在婦人不多問的規矩下,大家都心照不宣。我們小輩則因有肉可吃,個個高興雀躍不已。老祖父去世很久,家中依然保留這個習慣。當我小學畢業獲的縣長獎,家中窮得一文不名,家母仍咬緊牙關,向阿木哥之豬肉攤賒塊五花肉慰勞我。
那天晚上弟妹們很高興,我卻含著眼淚和飯吞下。印象深刻,老二不知家窮還硬要沾桔子醬吃,我氣得當場呼他一巴掌,他哭了一整夜,害得我從此再也不敢,隨便的出手揍他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