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
提起客家料理,總給人們一個肥鹹油膩又大塊的第一印象。其實,現代的客家料理,經過多次的改良之後,口味已經變得清淡許多。就是刀工與廚藝上也有不少的變化。不過說句良心話,不鹹不油不大塊,那就失去客家口味之精華啦。
從小到老,在下對客家料理始終不離不棄。對於新潮派的客家料理,我則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料理隨時在變的道理我懂,但是變得突然,變得離譜,就會讓人排斥。古早之客家料理太鹹太油膩我也知道。但若是爲市場普及化而抽除固有之精華者,這點實在是令在下難以接受。
在一般人的養生觀念中認為:「想要健康就得捨棄美味」。對於這話敝人不敢茍同。又有人說:「為了美味必須革命,更改食物之內涵。」儘管如此,本人還是認為,客家料理必須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唯有如此,方可品嚐出客家料理滋味之美。
客家料理之烹飪手法,基本功不外乎是蒸、燉、燜、封與快炒。雞鴨魚肉大塊剁盤,則是顯示主人不怕客人吃的精神。談及客家料理之炒功,分有大炒、小炒、快炒、熱炒、以及混合熱炒等等。
大原則上「炒」是要時間短速度快,這樣才可炒出食材之鮮甜脆嫩滋味。燉燜與封講究的是火侯,不論是水蒸汽蒸或燻蒸,時間掐得準確不急不徐,食材之成熟程度恰到好處,即便食材稍微差些,它照樣亦可烹出美味來。
通常火候控制最是麻煩,火候控制得宜清水變雞湯,要是控制失常,或者過與不及,那麼烹煮出來食物滋味可想而知。從小我就與老祖母或姑姑們守灶門,學習添柴減柴加減火力。因此對於火候之控制,我可以說是深知其中三昧。
每次遇上神誕之日,或者是年節婚慶的大日子,我家需要烹煮大量的食物敬神請客,廚房裏的大灶小灶火爐齊開,所有火爐大灶之火候控制,捨我之外絕無第二人選。就連要求嚴苛的老祖母,她也認為非由我來擔當不可。
客家料理之蒸燉燜封,或者是快炒熱炒,若是火候控制得宜,食物自然保住鮮甜華潤滋味。若是火候控制不當,再是珍貴之食材亦無法料理出美味來。有次三姑在燉羊蹄豬腳,因為我去學校上課,家中無人掌控添柴顧火之工作。
偏偏那些食物必須趕上午餐,而且此味又是老祖父的最愛。倘若無法及時上桌,肯定會招來一陣強烈之指責。爲了渡過眼前難關,堂姊被抓公差負責管火添柴木。堂姊一向少上廚房幫忙,平日她只喜歡與同學到處遊玩。這會兒,蜀中無大將抓她當先鋒。嘿嘿!弄得滿臉烏黑骯髒之外,並將那鍋羊蹄豬腳搞砸啦。當天午餐時間老人家發火,堂姊躲在閨房裏哭泣,連午餐晚餐都沒出來吃呢。
客家料理的主項有大封、小封、四炒、四燜。大封是指紅燒東坡肉、紅燒蹄膀、或者雞鴨鵝等等。小封則是紅燒筍乾、冬瓜、或釀肉或釀魚漿的苦瓜或大黃瓜等等。至於四炒是薑絲或蒜苗炒豬腸、鳳梨木耳炒豬肺或豬腸、三層肉炒豆腐乾芹菜或韭菜花。此外,還有一炒就是蝦米韭菜炒米粉啦。
四燜是蘿蔔燜豬大骨、筍乾木耳豆腐燜排骨、四季豆乾燜排骨、梅乾菜燜豬肚等等。這些都是客家料理的基礎,一眼看來有點粗俗,吃入嘴裏滋味絕佳。雖無色香味俱佳之程度,但嚐過一次就會讓人念念難忘。品嚐客家料理吃得實在飽足,它的滋味還帶有著濃濃的思鄉情懷咧。
傳統的客家料理,講究的是大塊朵頤,食不求精但求實在,因此,在從前很多人不敢到客家人家中作客。原因是客家人的雞肉或豬肉,都是剁得大塊大塊疊盤上桌,一筷子挾起怕不有半斤重吧。當然這是笑話啦,不過所謂「擺桌心」的雞鴨鵝肉,剁大塊裝大盤卻是實情。
記得我當兵放探親假之時,回營前一夜晚,母親殺了一隻火雞綁粽子,讓我帶回部隊去做公關。一隻七、八斤重的火雞,撕下雞肉只綁成廿個大粽子而已。通常,一隻雞鴨剁盤,絶不會超過廿五塊肉。即便是身體巨大的火雞或鵝肉,一盤也不會超過五十塊肉。由此可見,客家人的手筆有多大啦。
然而,現代的客家雞鴨肉,已不再是從前的剁大塊裝大盤了。甚至很多筵席場合裏所見者,已不是豪氣的用剁大塊而是用切成小片啦。或許是考慮到成本,有些師傅的雞鴨肉切得薄可透明。不知該讚嘆他手藝好,還是該虧他小氣呢?
這種變化,老實說落在老人家眼裏,還會以為請客人小氣怕被人吃垮哩。鹹豬肉爌肉與封肉,是客家人料理豬肉的三大支柱。早期的客家媳婦,人人都會做這三種豬肉料理,若是不會料理它,廚房的日子就會很難熬過。
這三種典型的豬肉料理,家家都有但滋味各有千秋。現在客家媳婦已逐漸退化,能做這三種豬肉料理者已不多見。尤其「封肉」之技術,幾乎要被埋沒啦。其實,客家之封肉料理技術並非消失了,而是轉化成滷肉或東坡肉技術罷了。
客家封肉鹹香下飯,入口即化是其經典。這種封肉原屬老人家之私房菜,但因老人家疼愛家人,遂將它公開變成全家共享之美味。封肉充分反映出客家精神,簡單淳樸有福同享之倫理。儘管這種料理簡單,卻最能夠吃出豬肉的原味來。客家人的封肉類似滷肉或東坡肉,也有人喜歡稱它為紅燒肉或爌肉。
「封肉」的做法十分簡單,以五花肉為主材,梅乾菜或酸筍絲為輔。將五花肉切成大肉方,肉底墊以酸筍絲或梅乾菜,用砂鍋燜燉並加入五香八角提香,再放入些許冰糖增潤肉色。不放冰糖則加入生甘蔗亦可以。封肉之墊底,除上述之酸筍絲、或筍乾、或梅乾菜之外,也有人用福菜或高麗菜乾,也有人以花椰菜乾墊之。
不管利用何物墊底,其目的就是要利用它吸去油脂。這些墊底之輔材,務必以清水洗泡去其酸澀。如此方不至於搶味,這才可封出味美郁潤之好肉方。家中老祖母與三叔公最喜歡吃封肉,餐桌上要是超出兩個月没封肉上桌,老人家就會說:「腹內齋得連蛔蟲都要抗議啦!」詼諧之比喻,常是媳婦們下廚之指標。
案是已經下達,媳婦若還不做封肉上桌,老人家可會翻臉的。家母最拿手做封肉,我常在她身側陪班,所以,我對封肉做法略有心得。母親的封肉做法簡單,可是一吃令人難忘其滋味。她的做法是:先將三層肉或蹄膀拔毛洗淨。放入砂鍋用福菜墊底,同時將調味料放入一起燜燉。
先用猛火煮沸之後,改以細火慢燉。兩小時後用筷子戳豬皮,能穿透表示肉已熟透,意即表示那鍋封肉可以上桌了。家母製作的封肉,喜歡用紅花增潤肉色。她所封出之肉方鹹香恰到好處,豬皮紅潤晶瑩剔透。端上桌來香氣氤氳,挾肉入口滋味立即化開,滿嘴甜潤馨香難以形容。
某次公司有日客來訪,恰逢母親來公司探望。她在廚房裏做封肉,肉香飄揚引人垂涎。但見那客戶鼻翼猛掀滿臉訝異,見他的那付饞相模樣兒甚是有趣,於是我便開口邀請,留他在公司裏一起用餐。
誰知這一吃,竟然讓他吃出了癮頭。之後,每次來訪必定藉故探望母親,希望家母能做封肉賞他飽餐一頓。家母善待朋友,來者不拒全都收容,因為她不想讓來客失望嘛。那年家母仙逝出殯之日,這傢伙還千里迢迢的搭機趕來,堅持要送老人家最後一程咧。 [待續]。
提起客家料理,總給人們一個肥鹹油膩又大塊的第一印象。其實,現代的客家料理,經過多次的改良之後,口味已經變得清淡許多。就是刀工與廚藝上也有不少的變化。不過說句良心話,不鹹不油不大塊,那就失去客家口味之精華啦。
從小到老,在下對客家料理始終不離不棄。對於新潮派的客家料理,我則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料理隨時在變的道理我懂,但是變得突然,變得離譜,就會讓人排斥。古早之客家料理太鹹太油膩我也知道。但若是爲市場普及化而抽除固有之精華者,這點實在是令在下難以接受。
在一般人的養生觀念中認為:「想要健康就得捨棄美味」。對於這話敝人不敢茍同。又有人說:「為了美味必須革命,更改食物之內涵。」儘管如此,本人還是認為,客家料理必須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唯有如此,方可品嚐出客家料理滋味之美。
客家料理之烹飪手法,基本功不外乎是蒸、燉、燜、封與快炒。雞鴨魚肉大塊剁盤,則是顯示主人不怕客人吃的精神。談及客家料理之炒功,分有大炒、小炒、快炒、熱炒、以及混合熱炒等等。
大原則上「炒」是要時間短速度快,這樣才可炒出食材之鮮甜脆嫩滋味。燉燜與封講究的是火侯,不論是水蒸汽蒸或燻蒸,時間掐得準確不急不徐,食材之成熟程度恰到好處,即便食材稍微差些,它照樣亦可烹出美味來。
通常火候控制最是麻煩,火候控制得宜清水變雞湯,要是控制失常,或者過與不及,那麼烹煮出來食物滋味可想而知。從小我就與老祖母或姑姑們守灶門,學習添柴減柴加減火力。因此對於火候之控制,我可以說是深知其中三昧。
每次遇上神誕之日,或者是年節婚慶的大日子,我家需要烹煮大量的食物敬神請客,廚房裏的大灶小灶火爐齊開,所有火爐大灶之火候控制,捨我之外絕無第二人選。就連要求嚴苛的老祖母,她也認為非由我來擔當不可。
客家料理之蒸燉燜封,或者是快炒熱炒,若是火候控制得宜,食物自然保住鮮甜華潤滋味。若是火候控制不當,再是珍貴之食材亦無法料理出美味來。有次三姑在燉羊蹄豬腳,因為我去學校上課,家中無人掌控添柴顧火之工作。
偏偏那些食物必須趕上午餐,而且此味又是老祖父的最愛。倘若無法及時上桌,肯定會招來一陣強烈之指責。爲了渡過眼前難關,堂姊被抓公差負責管火添柴木。堂姊一向少上廚房幫忙,平日她只喜歡與同學到處遊玩。這會兒,蜀中無大將抓她當先鋒。嘿嘿!弄得滿臉烏黑骯髒之外,並將那鍋羊蹄豬腳搞砸啦。當天午餐時間老人家發火,堂姊躲在閨房裏哭泣,連午餐晚餐都沒出來吃呢。
客家料理的主項有大封、小封、四炒、四燜。大封是指紅燒東坡肉、紅燒蹄膀、或者雞鴨鵝等等。小封則是紅燒筍乾、冬瓜、或釀肉或釀魚漿的苦瓜或大黃瓜等等。至於四炒是薑絲或蒜苗炒豬腸、鳳梨木耳炒豬肺或豬腸、三層肉炒豆腐乾芹菜或韭菜花。此外,還有一炒就是蝦米韭菜炒米粉啦。
四燜是蘿蔔燜豬大骨、筍乾木耳豆腐燜排骨、四季豆乾燜排骨、梅乾菜燜豬肚等等。這些都是客家料理的基礎,一眼看來有點粗俗,吃入嘴裏滋味絕佳。雖無色香味俱佳之程度,但嚐過一次就會讓人念念難忘。品嚐客家料理吃得實在飽足,它的滋味還帶有著濃濃的思鄉情懷咧。
傳統的客家料理,講究的是大塊朵頤,食不求精但求實在,因此,在從前很多人不敢到客家人家中作客。原因是客家人的雞肉或豬肉,都是剁得大塊大塊疊盤上桌,一筷子挾起怕不有半斤重吧。當然這是笑話啦,不過所謂「擺桌心」的雞鴨鵝肉,剁大塊裝大盤卻是實情。
記得我當兵放探親假之時,回營前一夜晚,母親殺了一隻火雞綁粽子,讓我帶回部隊去做公關。一隻七、八斤重的火雞,撕下雞肉只綁成廿個大粽子而已。通常,一隻雞鴨剁盤,絶不會超過廿五塊肉。即便是身體巨大的火雞或鵝肉,一盤也不會超過五十塊肉。由此可見,客家人的手筆有多大啦。
然而,現代的客家雞鴨肉,已不再是從前的剁大塊裝大盤了。甚至很多筵席場合裏所見者,已不是豪氣的用剁大塊而是用切成小片啦。或許是考慮到成本,有些師傅的雞鴨肉切得薄可透明。不知該讚嘆他手藝好,還是該虧他小氣呢?
這種變化,老實說落在老人家眼裏,還會以為請客人小氣怕被人吃垮哩。鹹豬肉爌肉與封肉,是客家人料理豬肉的三大支柱。早期的客家媳婦,人人都會做這三種豬肉料理,若是不會料理它,廚房的日子就會很難熬過。
這三種典型的豬肉料理,家家都有但滋味各有千秋。現在客家媳婦已逐漸退化,能做這三種豬肉料理者已不多見。尤其「封肉」之技術,幾乎要被埋沒啦。其實,客家之封肉料理技術並非消失了,而是轉化成滷肉或東坡肉技術罷了。
客家封肉鹹香下飯,入口即化是其經典。這種封肉原屬老人家之私房菜,但因老人家疼愛家人,遂將它公開變成全家共享之美味。封肉充分反映出客家精神,簡單淳樸有福同享之倫理。儘管這種料理簡單,卻最能夠吃出豬肉的原味來。客家人的封肉類似滷肉或東坡肉,也有人喜歡稱它為紅燒肉或爌肉。
「封肉」的做法十分簡單,以五花肉為主材,梅乾菜或酸筍絲為輔。將五花肉切成大肉方,肉底墊以酸筍絲或梅乾菜,用砂鍋燜燉並加入五香八角提香,再放入些許冰糖增潤肉色。不放冰糖則加入生甘蔗亦可以。封肉之墊底,除上述之酸筍絲、或筍乾、或梅乾菜之外,也有人用福菜或高麗菜乾,也有人以花椰菜乾墊之。
不管利用何物墊底,其目的就是要利用它吸去油脂。這些墊底之輔材,務必以清水洗泡去其酸澀。如此方不至於搶味,這才可封出味美郁潤之好肉方。家中老祖母與三叔公最喜歡吃封肉,餐桌上要是超出兩個月没封肉上桌,老人家就會說:「腹內齋得連蛔蟲都要抗議啦!」詼諧之比喻,常是媳婦們下廚之指標。
案是已經下達,媳婦若還不做封肉上桌,老人家可會翻臉的。家母最拿手做封肉,我常在她身側陪班,所以,我對封肉做法略有心得。母親的封肉做法簡單,可是一吃令人難忘其滋味。她的做法是:先將三層肉或蹄膀拔毛洗淨。放入砂鍋用福菜墊底,同時將調味料放入一起燜燉。
先用猛火煮沸之後,改以細火慢燉。兩小時後用筷子戳豬皮,能穿透表示肉已熟透,意即表示那鍋封肉可以上桌了。家母製作的封肉,喜歡用紅花增潤肉色。她所封出之肉方鹹香恰到好處,豬皮紅潤晶瑩剔透。端上桌來香氣氤氳,挾肉入口滋味立即化開,滿嘴甜潤馨香難以形容。
某次公司有日客來訪,恰逢母親來公司探望。她在廚房裏做封肉,肉香飄揚引人垂涎。但見那客戶鼻翼猛掀滿臉訝異,見他的那付饞相模樣兒甚是有趣,於是我便開口邀請,留他在公司裏一起用餐。
誰知這一吃,竟然讓他吃出了癮頭。之後,每次來訪必定藉故探望母親,希望家母能做封肉賞他飽餐一頓。家母善待朋友,來者不拒全都收容,因為她不想讓來客失望嘛。那年家母仙逝出殯之日,這傢伙還千里迢迢的搭機趕來,堅持要送老人家最後一程咧。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