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
家居老厝四周都有箭竹環繞,每屆春分箭竹筍狂飆。箭竹筍去殼筍肉不多,汆燙變酸炒以牛肉滋味不錯。當時我的堂姊夫服役金門,部隊換防返台帶回很多豬肉罐頭,用它炒箭竹筍的滋味更好。每次家裡加菜或請客,箭竹筍炒罐頭豬肉絕對少不了。某日鄰居誤闖午餐分享之後,東施效顰一番,還對人說是自己的創意呢。
孟宗竹之主幹墨綠深色,竹葉黛青濃翠又細又長。它的竹筍個體中庸,滋味則是清脆爽口非常好吃。因其竹筍冬日出產,故爾有人稱呼它叫「冬筍」。此筍富有歷史故事之傳奇氣氛,老祖父常說,所以印象深植心版。
相傳古時候有位孟宗之貧窮孝子,父親生病想喝竹筍湯。時值深冬遍地下雪,積雪深厚哪有竹筍可挖。孝子傷心之餘,他在竹林內跪地抱竹痛哭。或許是他的孝順心意感動老天?在他淚水滴熱之處,雪溶土裂冒出竹筍。因為有這故事之烘托,所以它也被稱呼為「孟宗竹」。
孟宗竹的筍殼表面多絨刺,扎入手中十分疼痛。我曾被冬筍的纖細絨刺扎傷過,當時痛得我哇哇大叫。有過這次經驗之後,我對它的印象極為不佳。此外,對於它的竹筍烹調方法不熟,故爾它極少出現在我家餐桌上。不過,坊間摻以冬筍木耳鴨血烹煮之酸辣湯,我卻特別喜歡它的滋味。
從小到老接觸過許多竹類,同時也吃過不少種類之竹筍。各類竹筍的口感滋味,至今依然深記於心。尤其居住江子翠的老厝前庭,一欉苦竹留下許多回憶,雖然後來住進新屋離開,但是對它的印象依然深刻腦海。
江子翠鄰居徐家,他們的後方有座小小的竹園。綠竹是竹園裏的主角,大約只栽植十幾墩而已。由於肥料大量之施予,它們生長得茂盛,竹筍十分多產。某日在他家吃午餐,曾經吃過肉片炒筍與綠筍排骨湯,感覺它的滋味與口感不錯。
綠竹的葉片寬大夠長,鄉下人將它當做粽葉包粽子。綠竹的主人姓徐,家中是個十足農夫,歷傳三代,代代人都對它們照料得無微不至。它的筍產量大,肉質又好。它對主人照料之恩大量的回饋,每逢筍季收入多,高興神色表現於他的臉上。
歲寒三友松竹梅,我獨對竹有偏好。儘管文人將它們排序松竹梅,其實,竹子才是公認的三友之首呢。就以文學領域來說,在詩詞歌賦與文章之中,以竹當主角或配角者,在在並非少數。
在電影攝影或畫作上,竹子出現機會似乎遠超過松樹或梅花。竹之名字響亮在於它的高風亮節,它是骨氣的象徵,因此,它處處受到尊敬與援用。至於竹子之用途有目共睹,它可製作家具、文具、或武器等等。此外,它還可以製作漁具、容器或農具,用途之廣不勝枚舉。
竹子的竹筍可食眾所皆知,竹葉可當濾水素材又可當作綠肥。其細枝可以紮成掃帚,粗幹用途之多難以細數。總之一句話,竹子與人類之生活息息相關。若想將它做個更深入之敘述,相信三天三夜也無法將它說完。
由於個人之才疏學淺,僅能將竹子與人類關係,作出上列之簡單敘述罷了。竹筍是我的至愛,不論它的體質是苦是甜是脆是硬,我都來者不拒並還將其特性發揮到極致。竹筍的天生或加工後的酸甜苦辣滋味,我都毫無猶豫的將它接受下來。
記憶裏,離家居不遠的老祖厝,前後左右皆有栽植竹子當作圍籬。正門前方栽植當屏風者,它是一種像似箭竹的「雞喇竹」。它的竹筍比箭竹筍高大,因為竹欉細密雞隻無法穿過,故爾才被稱做「雞喇竹」。
雞喇竹之竹筍適於燒烤,或以開水汆燙製作酸筍。這種酸筍略帶苦味,用它炒肉片豆豉或單炒辣椒,滋味雋永十分下飯。老祖厝臨崖左側,栽種的是一排多層次之「烏葉竹」。它的竹筍外殼滿刺手之絨毛,黑呼呼的眼見就不喜歡它。這種絨毛隨著成長產生老化現象,老化之絨毛堅硬銳利,紮入手肉之中奇癢難受。
烏葉竹的竹筍剝殼之後,筍肉呈顯出淡淡的黃綠色澤,肉質稍具苦味但不濃厚。將它與肥豬肉同燒滋味美佳,入嘴滑潤爽脆口感不錯。老祖母喜歡用它燉燒客家封肉,而這種封肉就是老祖父與家人的最愛。
老祖厝之右側與屋後全都栽植刺竹欉,此竹的竹材與苦竹相近,質地堅韌硬度夠,適合用作扁擔和竹刀。早年山鄉開墾拓殖時期,關卡防守之隘勇們,手持之長矛竹刀或棍子,就是利用老刺竹作成的。此外,用來裝豬裝雞之竹籠子,多半也是用刺竹之篾片所編成的。
刺竹因生長有尖刺,它的最大用途既可用來當做防風牆,又可以阻擋敵人或盜賊之入侵。它的竹筍肉黃裏帶著濃苦味道,通常無人會將它列入菜譜。某年夏筍生長多支,我便將它挖掘去殼與豬肉同燒,並還將它薄片汆燙後炒以辣椒。剩下一支大筍則是滾刀切塊,放入鍋中與排骨同煮。
為怕驚動家人我私自先行嚐味,筍湯微苦喝完口中回甘。紅燒豬肉滋味還算可以,可是筍片不知是何緣故?入嘴之後就有一股濃濃之苦味。為怕遭到家人反感,試過之後便將肉片挑出,剩餘之筍肉與湯汁倒入廚餘桶內。
雨天聽竹聲莎莎,這是老古厝竹子高雅的一面。大雨來時之雨水打擊竹葉,唏哩嘩啦彷彿音樂演奏。九降風吹竹葉嘩啦啦的作響,聲勢浩大震人耳膜。夜鳥投林咕咕尋伴之叫聲,透露焦躁悽厲令人同情。至於月明星稀之夜晚,走過竹下踩到落枝嗶啵連響,會讓人誤以為後頭有人在跟蹤咧。
夜深人靜之際,孤獨漫步於竹林小徑上,ㄔ亍孤單之腳步聲,在竹林中單調的迴響,那種心情之反應又是一番滋味。我愛竹子更愛其筍,唯一遺憾就是沒有藝術細胞,無法將其最美的一面呈現出來罷了。
[待續]。
家居老厝四周都有箭竹環繞,每屆春分箭竹筍狂飆。箭竹筍去殼筍肉不多,汆燙變酸炒以牛肉滋味不錯。當時我的堂姊夫服役金門,部隊換防返台帶回很多豬肉罐頭,用它炒箭竹筍的滋味更好。每次家裡加菜或請客,箭竹筍炒罐頭豬肉絕對少不了。某日鄰居誤闖午餐分享之後,東施效顰一番,還對人說是自己的創意呢。
孟宗竹之主幹墨綠深色,竹葉黛青濃翠又細又長。它的竹筍個體中庸,滋味則是清脆爽口非常好吃。因其竹筍冬日出產,故爾有人稱呼它叫「冬筍」。此筍富有歷史故事之傳奇氣氛,老祖父常說,所以印象深植心版。
相傳古時候有位孟宗之貧窮孝子,父親生病想喝竹筍湯。時值深冬遍地下雪,積雪深厚哪有竹筍可挖。孝子傷心之餘,他在竹林內跪地抱竹痛哭。或許是他的孝順心意感動老天?在他淚水滴熱之處,雪溶土裂冒出竹筍。因為有這故事之烘托,所以它也被稱呼為「孟宗竹」。
孟宗竹的筍殼表面多絨刺,扎入手中十分疼痛。我曾被冬筍的纖細絨刺扎傷過,當時痛得我哇哇大叫。有過這次經驗之後,我對它的印象極為不佳。此外,對於它的竹筍烹調方法不熟,故爾它極少出現在我家餐桌上。不過,坊間摻以冬筍木耳鴨血烹煮之酸辣湯,我卻特別喜歡它的滋味。
從小到老接觸過許多竹類,同時也吃過不少種類之竹筍。各類竹筍的口感滋味,至今依然深記於心。尤其居住江子翠的老厝前庭,一欉苦竹留下許多回憶,雖然後來住進新屋離開,但是對它的印象依然深刻腦海。
江子翠鄰居徐家,他們的後方有座小小的竹園。綠竹是竹園裏的主角,大約只栽植十幾墩而已。由於肥料大量之施予,它們生長得茂盛,竹筍十分多產。某日在他家吃午餐,曾經吃過肉片炒筍與綠筍排骨湯,感覺它的滋味與口感不錯。
綠竹的葉片寬大夠長,鄉下人將它當做粽葉包粽子。綠竹的主人姓徐,家中是個十足農夫,歷傳三代,代代人都對它們照料得無微不至。它的筍產量大,肉質又好。它對主人照料之恩大量的回饋,每逢筍季收入多,高興神色表現於他的臉上。
歲寒三友松竹梅,我獨對竹有偏好。儘管文人將它們排序松竹梅,其實,竹子才是公認的三友之首呢。就以文學領域來說,在詩詞歌賦與文章之中,以竹當主角或配角者,在在並非少數。
在電影攝影或畫作上,竹子出現機會似乎遠超過松樹或梅花。竹之名字響亮在於它的高風亮節,它是骨氣的象徵,因此,它處處受到尊敬與援用。至於竹子之用途有目共睹,它可製作家具、文具、或武器等等。此外,它還可以製作漁具、容器或農具,用途之廣不勝枚舉。
竹子的竹筍可食眾所皆知,竹葉可當濾水素材又可當作綠肥。其細枝可以紮成掃帚,粗幹用途之多難以細數。總之一句話,竹子與人類之生活息息相關。若想將它做個更深入之敘述,相信三天三夜也無法將它說完。
由於個人之才疏學淺,僅能將竹子與人類關係,作出上列之簡單敘述罷了。竹筍是我的至愛,不論它的體質是苦是甜是脆是硬,我都來者不拒並還將其特性發揮到極致。竹筍的天生或加工後的酸甜苦辣滋味,我都毫無猶豫的將它接受下來。
記憶裏,離家居不遠的老祖厝,前後左右皆有栽植竹子當作圍籬。正門前方栽植當屏風者,它是一種像似箭竹的「雞喇竹」。它的竹筍比箭竹筍高大,因為竹欉細密雞隻無法穿過,故爾才被稱做「雞喇竹」。
雞喇竹之竹筍適於燒烤,或以開水汆燙製作酸筍。這種酸筍略帶苦味,用它炒肉片豆豉或單炒辣椒,滋味雋永十分下飯。老祖厝臨崖左側,栽種的是一排多層次之「烏葉竹」。它的竹筍外殼滿刺手之絨毛,黑呼呼的眼見就不喜歡它。這種絨毛隨著成長產生老化現象,老化之絨毛堅硬銳利,紮入手肉之中奇癢難受。
烏葉竹的竹筍剝殼之後,筍肉呈顯出淡淡的黃綠色澤,肉質稍具苦味但不濃厚。將它與肥豬肉同燒滋味美佳,入嘴滑潤爽脆口感不錯。老祖母喜歡用它燉燒客家封肉,而這種封肉就是老祖父與家人的最愛。
老祖厝之右側與屋後全都栽植刺竹欉,此竹的竹材與苦竹相近,質地堅韌硬度夠,適合用作扁擔和竹刀。早年山鄉開墾拓殖時期,關卡防守之隘勇們,手持之長矛竹刀或棍子,就是利用老刺竹作成的。此外,用來裝豬裝雞之竹籠子,多半也是用刺竹之篾片所編成的。
刺竹因生長有尖刺,它的最大用途既可用來當做防風牆,又可以阻擋敵人或盜賊之入侵。它的竹筍肉黃裏帶著濃苦味道,通常無人會將它列入菜譜。某年夏筍生長多支,我便將它挖掘去殼與豬肉同燒,並還將它薄片汆燙後炒以辣椒。剩下一支大筍則是滾刀切塊,放入鍋中與排骨同煮。
為怕驚動家人我私自先行嚐味,筍湯微苦喝完口中回甘。紅燒豬肉滋味還算可以,可是筍片不知是何緣故?入嘴之後就有一股濃濃之苦味。為怕遭到家人反感,試過之後便將肉片挑出,剩餘之筍肉與湯汁倒入廚餘桶內。
雨天聽竹聲莎莎,這是老古厝竹子高雅的一面。大雨來時之雨水打擊竹葉,唏哩嘩啦彷彿音樂演奏。九降風吹竹葉嘩啦啦的作響,聲勢浩大震人耳膜。夜鳥投林咕咕尋伴之叫聲,透露焦躁悽厲令人同情。至於月明星稀之夜晚,走過竹下踩到落枝嗶啵連響,會讓人誤以為後頭有人在跟蹤咧。
夜深人靜之際,孤獨漫步於竹林小徑上,ㄔ亍孤單之腳步聲,在竹林中單調的迴響,那種心情之反應又是一番滋味。我愛竹子更愛其筍,唯一遺憾就是沒有藝術細胞,無法將其最美的一面呈現出來罷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