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9)-
從來詩人多風騷,遇見晴情境對盤,佳句連連出口。吟哦之間,迅速的將周遭景緻納入篇章,於是傳誦古今成為名著。可惜作者不一定能享受到榮耀,只是福蔭後人罷了。詩以傳家,風花雪月,任憑吟詠,毫無止境。
「梅花開冬季,白華染十里。花蕾舞春風,青梅結粒粒。」
這是農村詩人江盛伯公遺留的一首「詠梅詩」。它在我的故鄉,幾乎大大小小都會默誦這首短詩。山村的梅花綻放葉片微染紅,冬天開花四月結子。青梅露頭之時漫步梅林,眼前儘是一片蒼翠,青梅粒粒深綠嗆眼引人注目。
山村的梅仔坑係梅子盛產之地,梅仔坑緊鄰故居,故爾梅樹何時開花何時結果?在下知之甚詳!五年級上自然課提到「梅雨」,為了探索與製作梅雨時間表,我特地到梅坑么姑家裏搭伙。寄望在梅子出果之時,統計一下它的雨量。
在這段探索期間裡,我每天早出晚歸,日日幾乎都是膩在江盛伯公之「愛梅居」,寸步不離。要不就是訪問附近的梅農,邊問邊作紀錄。就我在調查期間的接觸裏,我對江盛伯公之為人生平,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因有他家人不厭其詳的提供資訊,所以,我做出來的調查資料,深深受到自然課老師的讚美,而且她還把我的報告公開示範。有關梅雨的一些來龍去脈,我引用它老人家的詩諺:「黃梅時節家家雨,梅子成熟半陰晴。」老師說這是最準確的調查,因此,他給我一個甲等之評分。
江盛伯公之梅園半公頃有餘,從施肥、鋤草、到燻花篩菓、乃至收成、包裝、全都由他與家人通力完成。因是之故,他所寫的詠梅詩,完全逼真契合實際,絕非一般之無病呻吟,或是道聽塗說虛擬之作。
每年端午吟詠比賽,他都獨占鰲頭成為山村詩壇祭酒。他老人家的個性好靜,不喜喧嘩,連那頒獎典禮他都懶得出席。之後,由於子女成長各自成家立業,他才在自己梅園內搭廬隱居,謝絕世俗之牽絆。
江盛伯公自書其廬名為「愛梅居」,竹栱為樑,竹片結瓦,篾片編製屋牆竹釘嵌合。建築扎實,夏涼冬暖。江盛伯公更仿林和靖,妻梅子鵲優哉游哉。平日詠梅之詩不絕於筆,進而將其吟詠化成潑墨畫作。梅中有畫,畫中有梅,堪堪比美王維,遠近皆知他的文筆風采。
有一私密之消息值得一提,其所私釀之青梅酒、親手製作之白梅醬、還有鹹酸甜和梅子乾、滋味雋永可口,吃過一次保準上癮喜歡它們。自從我與他熟識之後,經常在其愛梅居用膳。素食簡單容易充飢,飯後一杯梅茶更是神仙享受。
老人家平素交遊寥少,但他說我是他的忘年之交,頗感與有榮焉!梅園內有一棵百歲高齡之「梅仙」,樹徑合圍約150餘公分,樹高九尺有餘蓊鬱蒼翠。樹蔭廣闊,結子累累。夏季綠蔭濃濃,江盛伯喜歡擺床竹躺椅樹下,寬衣舒適午寐個把小時,十足享受清風沐浴樹香。
偶有棋友前來過訪,他們便在老梅下擺開戰場。楚河漢界真分明,佈局廝殺步步小心。鏖戰數十回合直至日落西山,雙方依舊戰意濃濃,於是夜以繼日挑燈夜戰,雙方務必分出高下,如此方肯收兵。
是年「歐珀颱風」肆虐,山村果樹倒地無數,人畜受到山洪爆發,以及土石流之禍害,風裙橫掃過後,殘留一片滿目瘡痍,慘不忍睹。「愛梅居」主人恐怕「梅仙」受害,颱風前夕主人請來大批工人,將「梅仙」團團圍住加強保護。釘樁捆繩無所不用其極,為了維護「梅仙」窮竭其力。
當晚我亦投宿於「愛梅居」,半夜強風浩浩豪雨傾盆,風聲雨聲,加上物體被風吹落地面,一路滾動刮擦之聲音,吵吵嚷嚷難,使我難以入眠。當晚我親眼目睹江盛伯公數度起床,手拿電筒進進出出「愛梅居」。
但見其岣嶁身軀徘徊於老梅樹下,時而提燈照數,時而望天喃喃自語,狀似在向老天抗議還是祈求?遠觀之莫名所以。迨至天微明風勢緩和,相信颱風即將遠離「梅仙」無礙,他才上床好好補睡一覺。
嗣後,我北上求學定居於江子翠久未返鄉。趁著高中畢業參加大專聯考完畢,我收拾行囊回山村渡暑假。期間某日,滿懷著興奮前去梅園拜訪。一眼望見梅園已成一片荒蕪,內心大為詫異!內心忐忑不已,信步進入園內看看「愛梅居」。久未見面,感慨萬千。
此時的「愛梅居」竹屋,外觀一片暮氣沉沉,觸目所及儘是傾蔽、蒼涼、與衰敗。於是我轉路到江盛伯公家去一探究竟,原來老人家在我北上後第二年冬逝世。遺留下來的梅園,子女無人願意承接,因此,家人只好任由光陰侵蝕乃至頹廢。
我單獨一人在園外徘徊甚久,滿腦子回憶從前之種種。老人家的笑容,老人家的詩句,歷歷在目令人難忘。我在園內徘徊流連,直至日沒西山,這才依依不捨的離開。此一日思夜夢的竹屋建築。昔日的盛貌只有留在心中懷念不已。
「愛梅居」背後一條鄉道,它可通到山村國校之西側。山村國校西側盡頭與鄉道交會之處,有棵樹齡高壽之老梅樹。雖然它的樹齡已高邁蒼老,可是它的枝葉依舊生機蓬勃。每屆夏季枝葉扶疏,綠意盎然,樹蔭下會有群群學生在那裡玩耍。
冬季一到整樹開滿白雪似的梅花,在梅雨中抖擻綻放燦爛。又隔不久,枝椏之間已是青梅露頭迎風搖曳。由於它的樹齡高老年邁,學生們都稱它為「梅樹王公」。此樹是曾、施、王、三家所共有,原本就是三姓人家之水田界樹。早年,此樹曾引起三姓人家,為爭奪所有權而大打出手。
大家為這棵梅樹而撕破臉,常為些許樹事鬧得難分難解。某年,還為梅子之採收差點引起械鬥呢。嗣後,村人為避免情況越演越烈,由村中長老出面斡旋協調。經過三家代表取得共識,決議由三姓輪流掌管梅樹一年。
輪值當年者除了照料梅樹之外,樹上所有的結果全歸輪值者所有。這個方法總算解決了紛爭,不過輪值三代之後,因為產業道路之拓寬,它必須被移植於公地上,因此,這棵老梅樹就變成為山村之公共造產,其所有權遂全部歸公入帳。
這棵「梅樹王公」樹高十餘公尺,腰徑最粗處約兩百公分左右。春天梅葉最旺時期,其樹蔭範圍廣達八、九公尺之譜。村中孩子常在樹下玩耍,大人田間忙完,路經此地,也都會放下鋤頭在樹下歇腳休息。因為它越長越茁壯,於是成為山村之新地標。
春夏之交,梅樹結子一樹掛青,村童已經開始偷摘食用。青梅酸澀帶點苦味,可是沾鹽入口滋味不錯。酸澀鹹苦在舌尖化開,立即回甘帶甜十分爽口。孩子們膽大者爬樹採摘梅子,膽小者僅能利用竹竿在樹下敲打,然後在樹下撿拾落果。
有時候爬在樹上偷摘之時,恰好被輪值之主人發現,偷摘者便竄爬至葉濃處躲藏。其實主人眼已見到,但怕驚吼孩子跌落樹下傷了身體,所以,默不吭聲的站立一旁等待。孩子以為大人已經離開,偷偷溜下樹幹想要逃逸。此時那人才「嘩呀!」高喊一聲,孩子拔腿就跑,嚇得屁滾尿流十分尷尬。
某回我的死黨春喜上樹偷摘,主人發現之時來玩陰的。但見那人站立樹下,手拿竹竿猛戳死黨的小屁股。竿長力大,戳得死黨他哇哇大叫,主人卻在樹下邊戳邊罵,直到孩子痛苦不堪高聲求饒他才住手。死黨之糗相被大夥拿作嘲笑佐料,從此之後他再也不敢上樹偷摘梅子啦。
我喜歡在老梅樹下漫步,邊走邊呼吸新鮮空氣,一邊欣賞著累累青梅,不期然酸液已經盪漾滿嘴,這種滋味兒筆墨難以形容。家母特愛醃漬梅子,每於梅熟季節裏,她會去親戚家幫忙摘梅子。除了有工資可領之外,還可帶一大簍的青梅子回家醃漬「紫蘇綿梅」。
這種紫蘇梅做法很傳統,先將青梅撒鹽搓揉去酸澀,然後放在清流水下沖洗半天。倒盡餘水之後,以一層糖一層梅子放入大口瓶內醃漬。經數天之醃漬後,瓶內梅汁流出。此時倒出梅汁,再重複一層糖一層梅子,再將初汁倒回瓶內,同時放入些許之紫蘇葉,置放在陰暗處待其發酵成熟。
製梅過程中所產生的初汁,入口雖然有些甘澀酸苦之味,但經發酵過後,它就變成為醇熟可口的梅汁。成熟之梅汁可用來對開水當飲料,不論是冷熱飲用風味極佳。至於綿梅綿爛可口,家裏習慣以它配稀飯,對於大病初癒者,頗有開胃之療效。平時也可用它製作消暑冰品,清涼解渴滋味不錯。
有時母親也會將梅子作成脆梅或梅干,我愛梅干甚於脆梅。因此,每當母親說要醃製脆梅之時,我總會藉故閃開。母親也知道我的個性,每回都會讓我自由離開。至於脆梅的製作方法,店面或小販出售之青梅子,每袋之袋面都會附有詳細的製作方法。
山村那株老梅樹歸公之後,每逢梅樹結果我們還常去偷襲。這種荒唐的童年把戲,一直玩到我們舉家北遷方止。近日新梅紛紛上市,假日陪妻上傳統市場,見到一袋袋包裝的青梅出售。不禁的勾起那段即將湮滅的往事,遂提筆匆匆完成此文,謹此PO網與大家一起分享。 [待續]。
從來詩人多風騷,遇見晴情境對盤,佳句連連出口。吟哦之間,迅速的將周遭景緻納入篇章,於是傳誦古今成為名著。可惜作者不一定能享受到榮耀,只是福蔭後人罷了。詩以傳家,風花雪月,任憑吟詠,毫無止境。
「梅花開冬季,白華染十里。花蕾舞春風,青梅結粒粒。」
這是農村詩人江盛伯公遺留的一首「詠梅詩」。它在我的故鄉,幾乎大大小小都會默誦這首短詩。山村的梅花綻放葉片微染紅,冬天開花四月結子。青梅露頭之時漫步梅林,眼前儘是一片蒼翠,青梅粒粒深綠嗆眼引人注目。
山村的梅仔坑係梅子盛產之地,梅仔坑緊鄰故居,故爾梅樹何時開花何時結果?在下知之甚詳!五年級上自然課提到「梅雨」,為了探索與製作梅雨時間表,我特地到梅坑么姑家裏搭伙。寄望在梅子出果之時,統計一下它的雨量。
在這段探索期間裡,我每天早出晚歸,日日幾乎都是膩在江盛伯公之「愛梅居」,寸步不離。要不就是訪問附近的梅農,邊問邊作紀錄。就我在調查期間的接觸裏,我對江盛伯公之為人生平,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因有他家人不厭其詳的提供資訊,所以,我做出來的調查資料,深深受到自然課老師的讚美,而且她還把我的報告公開示範。有關梅雨的一些來龍去脈,我引用它老人家的詩諺:「黃梅時節家家雨,梅子成熟半陰晴。」老師說這是最準確的調查,因此,他給我一個甲等之評分。
江盛伯公之梅園半公頃有餘,從施肥、鋤草、到燻花篩菓、乃至收成、包裝、全都由他與家人通力完成。因是之故,他所寫的詠梅詩,完全逼真契合實際,絕非一般之無病呻吟,或是道聽塗說虛擬之作。
每年端午吟詠比賽,他都獨占鰲頭成為山村詩壇祭酒。他老人家的個性好靜,不喜喧嘩,連那頒獎典禮他都懶得出席。之後,由於子女成長各自成家立業,他才在自己梅園內搭廬隱居,謝絕世俗之牽絆。
江盛伯公自書其廬名為「愛梅居」,竹栱為樑,竹片結瓦,篾片編製屋牆竹釘嵌合。建築扎實,夏涼冬暖。江盛伯公更仿林和靖,妻梅子鵲優哉游哉。平日詠梅之詩不絕於筆,進而將其吟詠化成潑墨畫作。梅中有畫,畫中有梅,堪堪比美王維,遠近皆知他的文筆風采。
有一私密之消息值得一提,其所私釀之青梅酒、親手製作之白梅醬、還有鹹酸甜和梅子乾、滋味雋永可口,吃過一次保準上癮喜歡它們。自從我與他熟識之後,經常在其愛梅居用膳。素食簡單容易充飢,飯後一杯梅茶更是神仙享受。
老人家平素交遊寥少,但他說我是他的忘年之交,頗感與有榮焉!梅園內有一棵百歲高齡之「梅仙」,樹徑合圍約150餘公分,樹高九尺有餘蓊鬱蒼翠。樹蔭廣闊,結子累累。夏季綠蔭濃濃,江盛伯喜歡擺床竹躺椅樹下,寬衣舒適午寐個把小時,十足享受清風沐浴樹香。
偶有棋友前來過訪,他們便在老梅下擺開戰場。楚河漢界真分明,佈局廝殺步步小心。鏖戰數十回合直至日落西山,雙方依舊戰意濃濃,於是夜以繼日挑燈夜戰,雙方務必分出高下,如此方肯收兵。
是年「歐珀颱風」肆虐,山村果樹倒地無數,人畜受到山洪爆發,以及土石流之禍害,風裙橫掃過後,殘留一片滿目瘡痍,慘不忍睹。「愛梅居」主人恐怕「梅仙」受害,颱風前夕主人請來大批工人,將「梅仙」團團圍住加強保護。釘樁捆繩無所不用其極,為了維護「梅仙」窮竭其力。
當晚我亦投宿於「愛梅居」,半夜強風浩浩豪雨傾盆,風聲雨聲,加上物體被風吹落地面,一路滾動刮擦之聲音,吵吵嚷嚷難,使我難以入眠。當晚我親眼目睹江盛伯公數度起床,手拿電筒進進出出「愛梅居」。
但見其岣嶁身軀徘徊於老梅樹下,時而提燈照數,時而望天喃喃自語,狀似在向老天抗議還是祈求?遠觀之莫名所以。迨至天微明風勢緩和,相信颱風即將遠離「梅仙」無礙,他才上床好好補睡一覺。
嗣後,我北上求學定居於江子翠久未返鄉。趁著高中畢業參加大專聯考完畢,我收拾行囊回山村渡暑假。期間某日,滿懷著興奮前去梅園拜訪。一眼望見梅園已成一片荒蕪,內心大為詫異!內心忐忑不已,信步進入園內看看「愛梅居」。久未見面,感慨萬千。
此時的「愛梅居」竹屋,外觀一片暮氣沉沉,觸目所及儘是傾蔽、蒼涼、與衰敗。於是我轉路到江盛伯公家去一探究竟,原來老人家在我北上後第二年冬逝世。遺留下來的梅園,子女無人願意承接,因此,家人只好任由光陰侵蝕乃至頹廢。
我單獨一人在園外徘徊甚久,滿腦子回憶從前之種種。老人家的笑容,老人家的詩句,歷歷在目令人難忘。我在園內徘徊流連,直至日沒西山,這才依依不捨的離開。此一日思夜夢的竹屋建築。昔日的盛貌只有留在心中懷念不已。
「愛梅居」背後一條鄉道,它可通到山村國校之西側。山村國校西側盡頭與鄉道交會之處,有棵樹齡高壽之老梅樹。雖然它的樹齡已高邁蒼老,可是它的枝葉依舊生機蓬勃。每屆夏季枝葉扶疏,綠意盎然,樹蔭下會有群群學生在那裡玩耍。
冬季一到整樹開滿白雪似的梅花,在梅雨中抖擻綻放燦爛。又隔不久,枝椏之間已是青梅露頭迎風搖曳。由於它的樹齡高老年邁,學生們都稱它為「梅樹王公」。此樹是曾、施、王、三家所共有,原本就是三姓人家之水田界樹。早年,此樹曾引起三姓人家,為爭奪所有權而大打出手。
大家為這棵梅樹而撕破臉,常為些許樹事鬧得難分難解。某年,還為梅子之採收差點引起械鬥呢。嗣後,村人為避免情況越演越烈,由村中長老出面斡旋協調。經過三家代表取得共識,決議由三姓輪流掌管梅樹一年。
輪值當年者除了照料梅樹之外,樹上所有的結果全歸輪值者所有。這個方法總算解決了紛爭,不過輪值三代之後,因為產業道路之拓寬,它必須被移植於公地上,因此,這棵老梅樹就變成為山村之公共造產,其所有權遂全部歸公入帳。
這棵「梅樹王公」樹高十餘公尺,腰徑最粗處約兩百公分左右。春天梅葉最旺時期,其樹蔭範圍廣達八、九公尺之譜。村中孩子常在樹下玩耍,大人田間忙完,路經此地,也都會放下鋤頭在樹下歇腳休息。因為它越長越茁壯,於是成為山村之新地標。
春夏之交,梅樹結子一樹掛青,村童已經開始偷摘食用。青梅酸澀帶點苦味,可是沾鹽入口滋味不錯。酸澀鹹苦在舌尖化開,立即回甘帶甜十分爽口。孩子們膽大者爬樹採摘梅子,膽小者僅能利用竹竿在樹下敲打,然後在樹下撿拾落果。
有時候爬在樹上偷摘之時,恰好被輪值之主人發現,偷摘者便竄爬至葉濃處躲藏。其實主人眼已見到,但怕驚吼孩子跌落樹下傷了身體,所以,默不吭聲的站立一旁等待。孩子以為大人已經離開,偷偷溜下樹幹想要逃逸。此時那人才「嘩呀!」高喊一聲,孩子拔腿就跑,嚇得屁滾尿流十分尷尬。
某回我的死黨春喜上樹偷摘,主人發現之時來玩陰的。但見那人站立樹下,手拿竹竿猛戳死黨的小屁股。竿長力大,戳得死黨他哇哇大叫,主人卻在樹下邊戳邊罵,直到孩子痛苦不堪高聲求饒他才住手。死黨之糗相被大夥拿作嘲笑佐料,從此之後他再也不敢上樹偷摘梅子啦。
我喜歡在老梅樹下漫步,邊走邊呼吸新鮮空氣,一邊欣賞著累累青梅,不期然酸液已經盪漾滿嘴,這種滋味兒筆墨難以形容。家母特愛醃漬梅子,每於梅熟季節裏,她會去親戚家幫忙摘梅子。除了有工資可領之外,還可帶一大簍的青梅子回家醃漬「紫蘇綿梅」。
這種紫蘇梅做法很傳統,先將青梅撒鹽搓揉去酸澀,然後放在清流水下沖洗半天。倒盡餘水之後,以一層糖一層梅子放入大口瓶內醃漬。經數天之醃漬後,瓶內梅汁流出。此時倒出梅汁,再重複一層糖一層梅子,再將初汁倒回瓶內,同時放入些許之紫蘇葉,置放在陰暗處待其發酵成熟。
製梅過程中所產生的初汁,入口雖然有些甘澀酸苦之味,但經發酵過後,它就變成為醇熟可口的梅汁。成熟之梅汁可用來對開水當飲料,不論是冷熱飲用風味極佳。至於綿梅綿爛可口,家裏習慣以它配稀飯,對於大病初癒者,頗有開胃之療效。平時也可用它製作消暑冰品,清涼解渴滋味不錯。
有時母親也會將梅子作成脆梅或梅干,我愛梅干甚於脆梅。因此,每當母親說要醃製脆梅之時,我總會藉故閃開。母親也知道我的個性,每回都會讓我自由離開。至於脆梅的製作方法,店面或小販出售之青梅子,每袋之袋面都會附有詳細的製作方法。
山村那株老梅樹歸公之後,每逢梅樹結果我們還常去偷襲。這種荒唐的童年把戲,一直玩到我們舉家北遷方止。近日新梅紛紛上市,假日陪妻上傳統市場,見到一袋袋包裝的青梅出售。不禁的勾起那段即將湮滅的往事,遂提筆匆匆完成此文,謹此PO網與大家一起分享。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