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
閒來擁抱山林,衝著芬多精的洗滌,神清氣爽,漫步於青山道上,悠哉游哉,舒活身心神仙難比。這樣的活動計不會不耗體力,又可收到舒活筋骨的功效,一石二鳥,真是難得。通過山道的蜿蜒,出現眼前的景緻,是一口霧氣氤氳的山中之湖。湖的面積不大,但有著一股清新脫俗之悠靜。
霍地一聲潑啦!湖心魚躍,激起陣陣漣漪,一圈推著一圈,直向湖岸擴散,碰到岸壁嘎然而止。而對岸的矮相思樹上,三、五隻白鷺踏頂歇腳。隨著風力搖盪,起伏上下,白白晃眼,譜出一幅自然之美圖。
湖畔輕繞一週,有條田間小路,可以抵達一座舊色斑駁的老農厝。紅磚紅瓦,但其屋簷瓦色已有一些灰暗。這座農厝歷史久遠,緊閉的木門露出歷史的蒼白。新年張貼的門神像紙,早已被歲月沖刷得彩色不全。而門環上的紅銹濃厚,輕輕一摸鐵銹剝落一地。
退出農厝的晒穀場,意外發現好幾隻色彩鮮豔的蝴蝶。牠們在花間翩翩飛舞,蝶色黃白藍紫巧妙拌合,五彩繽紛令人目色神炫。晒穀場旁側有條小路直達屋後,沿路走過一個小坳處又是另番景象。青翠茶園就在眼前,一壠壠茶樹梯狀排列,直達山腰非常壯觀。
不遠處一排竹籬笆,茅屋三椽呈現ㄇ字型狀。這幢三合院內,隱約好像有人在走動。基於好奇心作祟,剛想拾階探訪,卻見有人出來打招呼。原來這是一家山鄉之小餐館,找呼之年輕人就是老闆本人。這家餐館由一對年輕夫婦經營,沒有招牌也沒有廣告,完全依賴大家告訴大家,以及餐館的口碑招睞不少常客。
這是一家以茶入菜的鄉土料理店,招牌菜「茶汁豆腐」頗受歡迎。它是以自產的茶葉泡出茶汁,與嫩豆腐或凍豆腐同煮,佐以其他食材融匯一起。豆腐入口芳香郁嫩,越吃越覺得它的味道與眾不同。許多顧客來到這裏,都會點上這道名菜,個個吃得眉開眼笑,可見它的魅力有多大啦。
還有一種「茶香土雞湯」,它以肉質精美的放山雞,清理乾淨後剁塊入鍋,用茶油翻煎至收血,然後放入米酒熬煮。酒力OK者可以全酒入,不勝酒力者可以半水半酒同煮。煮熟之肉與湯打入砂鍋,端上桌來咕嚕滾動香氣襲人。趁熱開鍋挾塊雞肉入口,鮮嫩彈牙口感難忘。
雞肉入口立即散發著,淡淡的茶香與酒味。任何人一吃過後準會上癮。老闆說茶油顧腸胃,腸胃欠佳者常吃它,健胃整腸之功效一級棒!據說:有位胃潰瘍老顧客,吃過幾次這種雞鍋之後,如今已像一尾活龍般的健康!
吃罷茶香料理,帶著滿腹溫暖漫步下山。走上來時路,只費廿餘分鐘腳程,不知不覺又回到喧囂熱鬧的市區。人聲喧嘩車聲隆隆,突然覺得眼前搖晃。幸好老妻與幼女在路口相接,這才鎮定跨過馬路,一家人手挽著手一起散步回家。
常言道:「博物館是歷史的倉庫,它也是文明文化的收容所。」人類設立博物館的目的,無非是要利用它來收容歷史文明的實體,留給後代去尋蹤追跡,找尋出祖先們的生活遺蹟。
中國人對「茶」情有獨鍾,並且將它列入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中國文人雅士,對於茶飲推崇備至。在某段時間裡,它還被列為社交活動之主角呢。
當時社交活動之口號說:「無茶不成會」,由此觀之,可見當時之文人雅士,對於「茶」是多麼得重視啦。待至陸羽治「茶經」、「茶譜」、「茶道」之後,「茶」就變成一種專業化之嗜好。至此中國之「茶」,不僅建立起它的地位,它也逐漸在中國各地方普遍的流行起來啦。
中國的「茶道」傳遍日韓,之後他們也各自依循中國「茶道」,衍生出自家另套之茶道。為了保有中國茶道之精華,茶業博物館之設立有其必要。目前全世界只有兩座「茶業博物館」,首座設立在中國的杭州。第二座落腳於台灣之坪林,它於1983年開始起建,預計四年內全部完工。
為了建築完善之必要,農委會還派遣出龐大的參觀團,渡海去杭州茶業博物館取經。杭州茶業博物館內,典藏著世界五十餘國之茶葉樣本,台灣包種茶、港口茶、與東方美人茶等等都在典藏之列。
坪林茶業博物館之構築,係以杭州茶業博物館為樣本。館內之展示設施包括「茶業博物館主體區」、「茶藝館區」、「戶外品茗園區」等三個主要區域。博物館之主體區涵蓋「茶事」、「茶史」、「茶藝」等三部分。
三大部分之「茶事」,包括著茶樹栽培,茶葉分類,茶葉之產銷,以及古代與現代製茶之視訊影片。而「茶史」含括中國飲茶之起源,歷代文人雅士與茶之關係,以及歷代各地茶史記事。至於「茶藝」範圍涵括古代與現代之飲茶藝術,以及古代之「鬥茶」、「點茶」與「茶歌」,還有茶葉、茶具、茶壺之選用。
此外,還包括茶之泡法,矣即飲茶方法等等。凡是入館之參觀者,不但可以瞭解中國著茶飲歷史與藝術,而且還可以實地學習泡茶之技術。此外,可以明白茶產概況,進而對飲茶產生興趣。
民國95年春季,我帶兩位新加坡朋友前訪坪林茶業博物館。友人參觀過後極為讚賞。次年十月台北電子展之後,我再帶五位洋朋友前去參觀。這些洋人平日喝慣咖啡,但我介紹一些台灣茶給他們試喝,結果一喝上癮,每次我前去探望他們,我都會帶茶葉送他們,結果他們卻送一大堆的咖啡給我。
坪林是包種茶故鄉,當地人對茶樹與茶品非常愛護。自從有了這座博物館之後,她已成為北部茶藝中心。基於經驗個人認為,如果相關單位多作宣傳與推介,相信這座博物館之名聲必可遠傳,如此還可以幫助茶產之推銷呢。 [待續]。
閒來擁抱山林,衝著芬多精的洗滌,神清氣爽,漫步於青山道上,悠哉游哉,舒活身心神仙難比。這樣的活動計不會不耗體力,又可收到舒活筋骨的功效,一石二鳥,真是難得。通過山道的蜿蜒,出現眼前的景緻,是一口霧氣氤氳的山中之湖。湖的面積不大,但有著一股清新脫俗之悠靜。
霍地一聲潑啦!湖心魚躍,激起陣陣漣漪,一圈推著一圈,直向湖岸擴散,碰到岸壁嘎然而止。而對岸的矮相思樹上,三、五隻白鷺踏頂歇腳。隨著風力搖盪,起伏上下,白白晃眼,譜出一幅自然之美圖。
湖畔輕繞一週,有條田間小路,可以抵達一座舊色斑駁的老農厝。紅磚紅瓦,但其屋簷瓦色已有一些灰暗。這座農厝歷史久遠,緊閉的木門露出歷史的蒼白。新年張貼的門神像紙,早已被歲月沖刷得彩色不全。而門環上的紅銹濃厚,輕輕一摸鐵銹剝落一地。
退出農厝的晒穀場,意外發現好幾隻色彩鮮豔的蝴蝶。牠們在花間翩翩飛舞,蝶色黃白藍紫巧妙拌合,五彩繽紛令人目色神炫。晒穀場旁側有條小路直達屋後,沿路走過一個小坳處又是另番景象。青翠茶園就在眼前,一壠壠茶樹梯狀排列,直達山腰非常壯觀。
不遠處一排竹籬笆,茅屋三椽呈現ㄇ字型狀。這幢三合院內,隱約好像有人在走動。基於好奇心作祟,剛想拾階探訪,卻見有人出來打招呼。原來這是一家山鄉之小餐館,找呼之年輕人就是老闆本人。這家餐館由一對年輕夫婦經營,沒有招牌也沒有廣告,完全依賴大家告訴大家,以及餐館的口碑招睞不少常客。
這是一家以茶入菜的鄉土料理店,招牌菜「茶汁豆腐」頗受歡迎。它是以自產的茶葉泡出茶汁,與嫩豆腐或凍豆腐同煮,佐以其他食材融匯一起。豆腐入口芳香郁嫩,越吃越覺得它的味道與眾不同。許多顧客來到這裏,都會點上這道名菜,個個吃得眉開眼笑,可見它的魅力有多大啦。
還有一種「茶香土雞湯」,它以肉質精美的放山雞,清理乾淨後剁塊入鍋,用茶油翻煎至收血,然後放入米酒熬煮。酒力OK者可以全酒入,不勝酒力者可以半水半酒同煮。煮熟之肉與湯打入砂鍋,端上桌來咕嚕滾動香氣襲人。趁熱開鍋挾塊雞肉入口,鮮嫩彈牙口感難忘。
雞肉入口立即散發著,淡淡的茶香與酒味。任何人一吃過後準會上癮。老闆說茶油顧腸胃,腸胃欠佳者常吃它,健胃整腸之功效一級棒!據說:有位胃潰瘍老顧客,吃過幾次這種雞鍋之後,如今已像一尾活龍般的健康!
吃罷茶香料理,帶著滿腹溫暖漫步下山。走上來時路,只費廿餘分鐘腳程,不知不覺又回到喧囂熱鬧的市區。人聲喧嘩車聲隆隆,突然覺得眼前搖晃。幸好老妻與幼女在路口相接,這才鎮定跨過馬路,一家人手挽著手一起散步回家。
常言道:「博物館是歷史的倉庫,它也是文明文化的收容所。」人類設立博物館的目的,無非是要利用它來收容歷史文明的實體,留給後代去尋蹤追跡,找尋出祖先們的生活遺蹟。
中國人對「茶」情有獨鍾,並且將它列入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中國文人雅士,對於茶飲推崇備至。在某段時間裡,它還被列為社交活動之主角呢。
當時社交活動之口號說:「無茶不成會」,由此觀之,可見當時之文人雅士,對於「茶」是多麼得重視啦。待至陸羽治「茶經」、「茶譜」、「茶道」之後,「茶」就變成一種專業化之嗜好。至此中國之「茶」,不僅建立起它的地位,它也逐漸在中國各地方普遍的流行起來啦。
中國的「茶道」傳遍日韓,之後他們也各自依循中國「茶道」,衍生出自家另套之茶道。為了保有中國茶道之精華,茶業博物館之設立有其必要。目前全世界只有兩座「茶業博物館」,首座設立在中國的杭州。第二座落腳於台灣之坪林,它於1983年開始起建,預計四年內全部完工。
為了建築完善之必要,農委會還派遣出龐大的參觀團,渡海去杭州茶業博物館取經。杭州茶業博物館內,典藏著世界五十餘國之茶葉樣本,台灣包種茶、港口茶、與東方美人茶等等都在典藏之列。
坪林茶業博物館之構築,係以杭州茶業博物館為樣本。館內之展示設施包括「茶業博物館主體區」、「茶藝館區」、「戶外品茗園區」等三個主要區域。博物館之主體區涵蓋「茶事」、「茶史」、「茶藝」等三部分。
三大部分之「茶事」,包括著茶樹栽培,茶葉分類,茶葉之產銷,以及古代與現代製茶之視訊影片。而「茶史」含括中國飲茶之起源,歷代文人雅士與茶之關係,以及歷代各地茶史記事。至於「茶藝」範圍涵括古代與現代之飲茶藝術,以及古代之「鬥茶」、「點茶」與「茶歌」,還有茶葉、茶具、茶壺之選用。
此外,還包括茶之泡法,矣即飲茶方法等等。凡是入館之參觀者,不但可以瞭解中國著茶飲歷史與藝術,而且還可以實地學習泡茶之技術。此外,可以明白茶產概況,進而對飲茶產生興趣。
民國95年春季,我帶兩位新加坡朋友前訪坪林茶業博物館。友人參觀過後極為讚賞。次年十月台北電子展之後,我再帶五位洋朋友前去參觀。這些洋人平日喝慣咖啡,但我介紹一些台灣茶給他們試喝,結果一喝上癮,每次我前去探望他們,我都會帶茶葉送他們,結果他們卻送一大堆的咖啡給我。
坪林是包種茶故鄉,當地人對茶樹與茶品非常愛護。自從有了這座博物館之後,她已成為北部茶藝中心。基於經驗個人認為,如果相關單位多作宣傳與推介,相信這座博物館之名聲必可遠傳,如此還可以幫助茶產之推銷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