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老實說,從小到老我都不喜歡吃稀飯。在早年艱辛的歲月裡,我家幾乎日日餐餐都是喝稀飯讓我喝怕啦。我為何要用「喝」來說明呢?那是因為我家的稀飯清湯如水,完全見不到米粒。故爾老祖覆經常笑著說:「食粥像喝湯,吹去像波浪,啜來一條巷。」
這種稀飯每餐每人限吃兩碗,小孩子消化快,不到半午肚子已咕嚕咕嚕叫個不停。為了讓它安靜,只好到外面打野食去啦。當時狀況家家貧窮戶戶艱辛,所以大家都沒啥好埋怨。斯時恰好台灣光復不久,社會百廢待興,民生問題只好自行解決。鄉下雖窮覓食容易,城市裡可就糟糕。
在城裡無地可以生產,無野食可以補充,經常見到城市人拿著東西。到鄉下四處找人家換食物哩。那時候哪家人吃白米飯,大家都會說他家前世燒好香,所以,今世才會有米飯吃啦。
或許就是因為那段歲月之苦況深烙腦海,因此在我的潛意識裡,對於清粥稀飯,始終是保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甚至可以說對它畏之如虎。而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我胃潰瘍之後,我才不得不再度親近稀飯。
嗣後隨著年紀之增加,現在對它的態度不再那麼排斥啦。這一日我人心血來潮,突然想去山上公園四處走走。穿弄過巷往前走,就在巷子口看見一家新開的清粥小店。此店門面不甚起眼,裡面的裝潢也談不上高檔。可是店內高朋滿座,人影幢幢,生意好像不錯的樣子。
個個吃完走出店門的客人,大家都面帶笑容心滿意足。店外長龍排列等候的客人,也都心甘情願毫無埋怨臉色。這種情形看在眼裡讓我感到好奇,於是決定運動之後回家之時,一定要前去好好的領教一番。
九點整運動完下山,我人走到那店門口,卻見他們已在收拾打烊啦。我心在想:「或許是湊巧今天生意好,所以店家提早收攤了。」然而之後的連續三天,我都是不得其門而入。人心就是那麼的奇怪,越是解決不了之事越是好奇。
於是我對於這家小店,更加的想要一窺其秘,有著想要打開謎底之渴望。就在一個很熱的早晨,我提早半小時出門,走至那家小店門前人還不多,因此,我也加入排隊行列。皇天不負苦心人,總算是讓我取得了入店之門票。
店門一開我便尾隨進入,桌上空蕩蕩的啥都沒有。牆面上貼著一張紅紙,上面只寫著:「清粥、菜脯蛋、時蔬」七個字罷了。我是新客也隨老客,一樣高聲的點叫:「照舊!」然後找個位置坐下等候。
大約等候十分鐘左右,一個小女孩端來我的早餐。它是一個木托盤上放著一大碗稀飯,一碟菜脯蛋,一小碟涼拌海帶絲,以及一碟燙熟的萵苣葉。我看菜色很普通,但已送上來就只好吃啦。
這家稀飯是用長秈米煮成,米飯粒粒分明且帶著滑潤。入口即化,滿嘴米香。它的涼拌入嘴可口清爽,菜脯蛋的香氣撲鼻而來,汆燙之萵苣葉也很順口。整個的組合非常和諧,難怪一吃便留住不再換店。
之後我連吃了好多次,其中菜脯蛋與稀飯沒變,但是時蔬與小菜卻是天天變化。吃過多次之後,讓我體會出簡單就是美味的真諦。這家清粥店於大前年他移,詢問鄰居之後,這才知道房東惡意調高租金而嚇走了他們。
人間美味處處有,想要嚐遍也困難。不過遇上之後,絕對不可輕易的放過它。自從舉家北遷落腳於板橋之後,時光匆匆已過了卅餘個年頭。所謂習慣成自然,我家人早已將板橋當作第二故鄉。
時至今日,附近的地理雖未全熟,但在我腦子裏對她的早期狀況,印象卻是深刻難以忘記。當時從板橋車站至江子翠,柏油路面只舖到今天的致理商專前面的公路上罷了。
當時這家清粥店的門前,除了一小段的柏油路面之外,其他全都是碎石子路。一直延伸到華江橋全面打通,這才全線舖上柏油。而這條大馬路拓寬後,它即是今日的文化路大幹道。
儘管板橋面積不及卅平方公里,卻有大漢溪與新店溪的滋潤。復有華江橋與新海橋、光復橋與忠孝橋的貫串,對外交通堪稱四通八達。近代的高鐵台鐵與捷運三鐵共構,更爲她帶來繁榮之契機。
印象中,從前的板橋車站至江子翠方向,高大的建築物並無多少。板橋酒廠、油庫巨塔和江翠大糞坑、算是附近比較醒眼之建築物。再來就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與菜圃。酒廠是當地人嚮往的工作地點,每天在這裡面下班出來的作業員,個個笑容滿面,衣服乾乾淨淨的令人羨慕。
距離酒廠不遠處的儲油庫,它是中油公司建設之轉儲塔。由於員工群裡沒有在地人,所以,大家對它的內容完全不知。這五座巨大的儲油槽,就像五枚巨大的炸彈,新到原油儲存在這裏,然後供應附近的煉油廠,提煉汽油及其他石化產品。石油怕火,附近的居民根本不知道,自己天天與危險共眠呢。
至於江翠大坑嘛,它是一座堅固的水泥建築,功用是儲存全台北市運過來的水肥。水肥是當時的天然肥料,在人造肥料尚未普及推出之前,它可是農作物的營養供應源之一。運儲在這裡的水肥,按照所需之申請,收費分批轉運出去。
石油公司之巨大儲油庫,因為附近相當距離內都沒有居屋和住民,故爾設立至它拆除之前,從未遭受過任何的抗議。不過,「江子翠大坑」卻是當時大家取笑之對象。農家大人們見面之時,若是有人問起你家孩子考上哪校?
如果考上不理想的學校,或者沒考上學校,家長會很詼諧的給個答案。大致上他們都會說:「我家的孩子,考上了『江子翠大學』啦!」那是因為閩南語的「大學」與「大坑」(ㄉㄞˇ ㄏㄚˋ)是同音的關係。 [待續]。
老實說,從小到老我都不喜歡吃稀飯。在早年艱辛的歲月裡,我家幾乎日日餐餐都是喝稀飯讓我喝怕啦。我為何要用「喝」來說明呢?那是因為我家的稀飯清湯如水,完全見不到米粒。故爾老祖覆經常笑著說:「食粥像喝湯,吹去像波浪,啜來一條巷。」
這種稀飯每餐每人限吃兩碗,小孩子消化快,不到半午肚子已咕嚕咕嚕叫個不停。為了讓它安靜,只好到外面打野食去啦。當時狀況家家貧窮戶戶艱辛,所以大家都沒啥好埋怨。斯時恰好台灣光復不久,社會百廢待興,民生問題只好自行解決。鄉下雖窮覓食容易,城市裡可就糟糕。
在城裡無地可以生產,無野食可以補充,經常見到城市人拿著東西。到鄉下四處找人家換食物哩。那時候哪家人吃白米飯,大家都會說他家前世燒好香,所以,今世才會有米飯吃啦。
或許就是因為那段歲月之苦況深烙腦海,因此在我的潛意識裡,對於清粥稀飯,始終是保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甚至可以說對它畏之如虎。而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我胃潰瘍之後,我才不得不再度親近稀飯。
嗣後隨著年紀之增加,現在對它的態度不再那麼排斥啦。這一日我人心血來潮,突然想去山上公園四處走走。穿弄過巷往前走,就在巷子口看見一家新開的清粥小店。此店門面不甚起眼,裡面的裝潢也談不上高檔。可是店內高朋滿座,人影幢幢,生意好像不錯的樣子。
個個吃完走出店門的客人,大家都面帶笑容心滿意足。店外長龍排列等候的客人,也都心甘情願毫無埋怨臉色。這種情形看在眼裡讓我感到好奇,於是決定運動之後回家之時,一定要前去好好的領教一番。
九點整運動完下山,我人走到那店門口,卻見他們已在收拾打烊啦。我心在想:「或許是湊巧今天生意好,所以店家提早收攤了。」然而之後的連續三天,我都是不得其門而入。人心就是那麼的奇怪,越是解決不了之事越是好奇。
於是我對於這家小店,更加的想要一窺其秘,有著想要打開謎底之渴望。就在一個很熱的早晨,我提早半小時出門,走至那家小店門前人還不多,因此,我也加入排隊行列。皇天不負苦心人,總算是讓我取得了入店之門票。
店門一開我便尾隨進入,桌上空蕩蕩的啥都沒有。牆面上貼著一張紅紙,上面只寫著:「清粥、菜脯蛋、時蔬」七個字罷了。我是新客也隨老客,一樣高聲的點叫:「照舊!」然後找個位置坐下等候。
大約等候十分鐘左右,一個小女孩端來我的早餐。它是一個木托盤上放著一大碗稀飯,一碟菜脯蛋,一小碟涼拌海帶絲,以及一碟燙熟的萵苣葉。我看菜色很普通,但已送上來就只好吃啦。
這家稀飯是用長秈米煮成,米飯粒粒分明且帶著滑潤。入口即化,滿嘴米香。它的涼拌入嘴可口清爽,菜脯蛋的香氣撲鼻而來,汆燙之萵苣葉也很順口。整個的組合非常和諧,難怪一吃便留住不再換店。
之後我連吃了好多次,其中菜脯蛋與稀飯沒變,但是時蔬與小菜卻是天天變化。吃過多次之後,讓我體會出簡單就是美味的真諦。這家清粥店於大前年他移,詢問鄰居之後,這才知道房東惡意調高租金而嚇走了他們。
人間美味處處有,想要嚐遍也困難。不過遇上之後,絕對不可輕易的放過它。自從舉家北遷落腳於板橋之後,時光匆匆已過了卅餘個年頭。所謂習慣成自然,我家人早已將板橋當作第二故鄉。
時至今日,附近的地理雖未全熟,但在我腦子裏對她的早期狀況,印象卻是深刻難以忘記。當時從板橋車站至江子翠,柏油路面只舖到今天的致理商專前面的公路上罷了。
當時這家清粥店的門前,除了一小段的柏油路面之外,其他全都是碎石子路。一直延伸到華江橋全面打通,這才全線舖上柏油。而這條大馬路拓寬後,它即是今日的文化路大幹道。
儘管板橋面積不及卅平方公里,卻有大漢溪與新店溪的滋潤。復有華江橋與新海橋、光復橋與忠孝橋的貫串,對外交通堪稱四通八達。近代的高鐵台鐵與捷運三鐵共構,更爲她帶來繁榮之契機。
印象中,從前的板橋車站至江子翠方向,高大的建築物並無多少。板橋酒廠、油庫巨塔和江翠大糞坑、算是附近比較醒眼之建築物。再來就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與菜圃。酒廠是當地人嚮往的工作地點,每天在這裡面下班出來的作業員,個個笑容滿面,衣服乾乾淨淨的令人羨慕。
距離酒廠不遠處的儲油庫,它是中油公司建設之轉儲塔。由於員工群裡沒有在地人,所以,大家對它的內容完全不知。這五座巨大的儲油槽,就像五枚巨大的炸彈,新到原油儲存在這裏,然後供應附近的煉油廠,提煉汽油及其他石化產品。石油怕火,附近的居民根本不知道,自己天天與危險共眠呢。
至於江翠大坑嘛,它是一座堅固的水泥建築,功用是儲存全台北市運過來的水肥。水肥是當時的天然肥料,在人造肥料尚未普及推出之前,它可是農作物的營養供應源之一。運儲在這裡的水肥,按照所需之申請,收費分批轉運出去。
石油公司之巨大儲油庫,因為附近相當距離內都沒有居屋和住民,故爾設立至它拆除之前,從未遭受過任何的抗議。不過,「江子翠大坑」卻是當時大家取笑之對象。農家大人們見面之時,若是有人問起你家孩子考上哪校?
如果考上不理想的學校,或者沒考上學校,家長會很詼諧的給個答案。大致上他們都會說:「我家的孩子,考上了『江子翠大學』啦!」那是因為閩南語的「大學」與「大坑」(ㄉㄞˇ ㄏㄚˋ)是同音的關係。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