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大自然對我們不薄,今年的蘿蔔生長得堅實多汁,一放下鍋熱氣裏,立刻騰起一股甜香味道。而刨出的蘿蔔絲韌長不斷,下鍋翻炒起來也非常方便。母親將蘿蔔絲炒至七分熟,用鍋杓打起晾在一旁降溫。她先將米漿攪拌放些鹽巴調味,然後將炒好降溫的蘿蔔絲倒入攪拌均勻。

這時候大鍋內的水已經滾開,我很經驗的將蒸籠擺上去,拿起過水絞乾的濕粄布舖入蒸籠內。然後幫母親提起攪拌好的蘿蔔絲米漿,小心翼翼的倒入蒸籠內,注滿七分左右,趕快在蒸籠四角落插上排氣竹管。

前置作業大都已經完成,母親點一枝香插在蒸籠旁。一炷香燒完需時三、五十分鐘,兩炷燒完蒸籠內的蘿蔔糕也已熟透。為了安全起見,母親會用一支筷子插入粿內,拔出看其顏色判斷是否熟透?

通常,前置作業完畢之後,我的任務是看顧灶火。蒸糕灶火不勻,蒸出的蘿蔔糕口感就差。一籠蘿蔔糕需要時間蒸燜,火勢水分掌控不好,蒸出之蘿蔔糕必然不好吃。我對火勢掌控頗具水準,所以,這項任務自然落上我的雙肩。

有一回我在灶前顧火,一時尿急離開十分鐘不到,蒸出的品質不佳立刻被母親抓包,結果挨了一頓狠揍印象極為深刻。我們家的蘿蔔糕是用在來米對糯米,八二分攤一點也不能錯誤。比例放對,蒸出來的蘿蔔糕口感最好,冷吃熱吃或煎或煮無不趁手。

我家大姑小姑口得差,經常嫌我母親炊事功夫不佳。唯獨對於母親手蒸的蘿蔔糕,絕對不敢有所批評。母親爭的蘿蔔糕比例恰當,不軟不硬口感極佳。油煎蘿蔔糕滋味好,煎至雙面金黃起鍋裝盤,端上桌趁熱沾蒜瓣醬油或桔子醬風味絶佳。

我家人人都喜歡吃油煎蘿蔔糕,母親下廚知道大家愛吃它,每次煎個兩三大盤都不夠吃。油煎蘿高之外,母親煮的蘿蔔糕湯滋味也上佳。通常她用蝦仁與青蔥爆香,之後放入大量清水入鍋同煮。湯水煮至滾燙,再將那些切成條狀蘿蔔糕放入。

嚐試鹹甜之後就可起鍋,起鍋前放入大量的芫荽與蔥青,頓時香氣四溢引人垂涎。任何人吃過母親手煮之蘿蔔糕湯,無不蓮口稱讚她的手藝。母親蒸粄作粿手藝一把罩,兄弟散居每逢年節才有時間相聚。團聚目的,竟然只為想嚐嚐媽媽的味道。

母親持家時常下廚,蒸粄做粿從未叫苦。只要家人高興,她也跟著高興。晚年鶴駕西歸之後,只有內人學會她的手藝。起初年年親自蒸粿分送給兄弟,如今夫妻年老體力日衰,不禁想起母親往昔之辛勞,於是更加懷念起媽媽昔日蒸粄做粿的手藝了。

媽媽的廚藝傳自外婆,小時候回到銅鑼外婆家,最讓我感到興奮之事,莫過於跟著外婆上街,四處去走走逛逛十分悠閒。祖孫倆逛完街店看過了親戚,回程我們就會在火車站旁的小吃店逗留。店主人是外婆的晚輩,她對外婆非常尊敬。

每次見到我們走進店內,她會立即空下手來,坐在一旁與外婆聊天。然後她會叫她先生,下鍋煮碗板條給我吃。煮粄條的時間很快,只需抓把粄條放入竹撈簍中,往滾燙之水中一放,上下輕輕搖盪幾下,簍中之粄條迅速熟透。

接著將撈簍提出水格,用力甩幾下麵簍子,甩去麵簍與粄條之水份。接著將燙好之粄條,倒入放好鹽與味精和香蔥酥的碗公內。再自桶內的大骨湯格內,舀兩勺大骨湯對入粄條上,放把韭菜豆芽,舖上兩片薄薄的瘦肉,就可端給客人吃啦。

通常煮好的粄條端上來,我會習慣的先將肉與韭菜翻弄到碗底煨熟它。接下來是先喝兩口湯潤潤嘴,之後就呼嚕嚕的吃下粄條,最後才是享受那些肉片。那年頭人人貧苦家家窮困,一碗粄條五角錢,可算是很奢侈的享受。

然而,因為這家麵店老闆從不收外婆付給的麵錢,所以,外婆不好意思太常過來打擾。除非我媽帶我和弟妹們回娘家,這才有機會進入店享受一下。女老闆桂蘭姐,聽說她是樟樹林的遠房親戚,開店時受過外婆資助,故爾常思回報而不收錢。外婆個性施恩不望報,因此除我回家之外,很少去麵店裡打擾。

客家「粄條」,閩南話叫「粿條仔」。但某家速食麵產品,卻稱它為「粿仔條」。而老廣則稱它為「河粉」,不管它如何的稱呼,我都喜歡吃它。由於粄條的型狀很摺疊的毛巾,故於南部的客家人都稱它叫做「面帕粄」。

名稱雖然各自千秋,但其滋味美好相同,至於品相內涵,卻也是各具勝場。母親在世之時,時常說她新嫁之初吃苦不少。新婦過門未及三個月,恰逢農曆年來臨。父親的家業本就不大,可是瑣事卻相當的繁雜。光是年糕發糕的磨粄蒸作,敬神祭祖用品的準備,就夠媳婦們忙得死去活來。

時間進入年關這天,老祖母只要登高一呼,家人開始爲磨粄而忙碌。母親與小姑年紀較輕,所以她們被老祖母親點,負責推石磨磨米漿之任務。一向手嫩腳幼的母親,從未面對過這種陣仗,僅只學習推拉石磨的功夫,這就使她累得三天下不了床舖。

老祖母最愛吃粄條,每次總要借個理由獎勵大家吃一頓。蒸粄條這天,全家總動員一起出動。我常跟著母親去磨米,我在一旁玩耍一邊學習。磨米漿之過程很有趣,石磨添水不及磨石聲音蕭澀依唉刺耳。彷彿人的力氣出盡後繼無力,又像似有人在唉聲嘆氣,你想將它形容得像甚麼,它就像甚麼。

有時舀米入磨眼之時,水添太多,磨出之米漿稀薄如水,準又會遭到老祖母的責罵。因此,每次輪到我負責添水之時,總是心驚膽顫不敢放鬆心情,生怕有所疏失而遭大人K頭處罰。大人只顧自己發脾氣,他們才不管自己下手重不重哩。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