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已成記憶的東西 —— 打鐵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連載小說每日請勿超過三章節

版主: 跳舞鯨魚ocohSianlight星心亞Azure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不可或缺的東西,漸漸地失去了它的功用而退出了生活的舞臺,只能深藏於人們的記憶之中。每當從記憶中把它們翻出來時,親切之餘不免又湧起一陣概歎!

打铁


八十年代以前,工業還不發達,生活也還不富裕,一般家庭所用的鐵器比如菜刀啦,鍋鏟啦,柴刀啦,鋤頭啦,鐮刀啦之類的器具,不是很容易買到,也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買得起。所以那時每一個鎮子裡,以及稍大一點的鄉村裡,幾乎都有一個鐵匠鋪,專門打造日常用的鐵器,以及翻新那些損壞了的和用鈍了的又捨不得丟的器具。鐵匠鋪一般都很簡陋,一個胡亂用磚和泥巴壘成的爐子,一個扇火用的風箱,一個用來鍛打的鐵墩,外加幾把鐵錘和一個淬火用的木桶,便是全部的家當了。打鐵的師傅呢,也是極其的簡樸,一年四季都是那一套已分不清什麼顏色的單衣及掛在胸前的那塊髒兮兮硬邦邦的生牛皮圍裙。那時我們村裡就有一個鐵匠鋪,每天都可聽到清脆而有節奏的打鐵聲。我和一幫小夥伴非常喜歡看打鐵,只要一有空就往鐵匠鋪跑。我們不僅愛聽那鏗鏘有力的錘打聲,更喜歡看整個的打鐵過程。
打鐵看似簡單,其實蘊含著很多內容的,僅“錘語”這一點,就有很多板路。平常師傅同徒弟或副手在工作中是不用口頭語言進行對話的,因為這個行當特別,不是拉風箱就是掄錘子,屋內雜訊極大,用嘴巴說話對方根本聽不見。所以師傅同副手、徒弟間有一套用於交流的錘語,要不然,師傅什麼時候要副手或徒弟來幫打、打哪兒、用多大的力、打多少下、什麼時候停手,在叮叮噹當的敲擊聲中真的是無法傳達。所以一般學打鐵的第一課就是學習怎麼聽懂錘子語言。
首先,當師傅用鐵夾夾起被燒得通紅的鐵塊放到錘煉墩上,他一隻手握著鐵夾控制通紅的鐵塊,一隻手掄起中、小鐵錘快速不斷地打在紅鐵上,不停地伸縮翻轉,這時副手或徒弟就儘管拉風箱或做其他的事,師傅這時不用他來幫忙。
如果師傅在錘打通紅的鐵塊時手中的鐵錘在鐵墩上敲打三下,那麼他是在召喚副手和徒弟快來幫忙;幫手還沒到來,他會再敲打三下,直到幫手到位為止;如果已經有個副手來了,師傅繼續錘打墩子,那是還要來一個人,就是要兩個人來掄大錘。煆錘粗煉階段,毛胚鐵還在爐子上燒著,師傅在出胚之前就會用錘聲召喚助手,而且往往都是叫兩個一起上。
幫手提起大錘雙眼盯著鐵墩上的目標準備開打,師傅這時會將手中的錘往墩上一敲,表示“注意了!”然後師傅手中的小鐵錘就錘向目標,小鐵錘落在紅鐵的哪個點上,幫手的大錘就一定要落在哪個點上;至於用多大的力,只能用大中小三檔來區分,也就是師傅用多大力,幫手就用多大力,如果師傅明明是輕錘慢打,幫手卻猛力砸下去,那肯定完了;錘要打多快也是師傅多快幫手就多快;錘打時師傅會用夾子不斷地翻轉、移動紅鐵,這與幫手無關,幫手只需雙眼緊盯師傅手中的鐵錘;在錘打過程中如果師傅手中的鐵錘移到墩子上輕輕地敲上好幾下,就是告訴幫手停止打擊,這時師傅會用自己手中的中、小鐵錘輕打進行造型,如果他錘著錘著又將錘子往墩子上敲兩下,就是告訴徒弟或副手再來,繼續打。在造型的時候很特別,時而需要幫手錘打,時而不需要,而且錘打的力度也是時輕時重,這時幫手要特別謹慎小心。有的助手喜歡猜度,一錘落下去後他估計還有下一錘就把大錘繼續掄起,不想師傅的小錘卻移到墩子上了,他砸到半路都得停下來。我們看打鐵時,會看到鐵匠師傅的小鐵錘一下落在紅鐵胚上,一下落在墩子上,徒弟手上的大錘時而猛力砸下去,時而停下來,真個是錘聲如樂,韻味十足,輕重緩急,極有節湊,讓人不得不佩服“錘語”的魅力。
隨著工業和科技的進步以及生活的富足,各人家庭裡的鐵器已很容易就能買到了,而且那些損壞了以及用鈍了鐵器基本上都棄而不用,不再翻新了。所以,慢慢地,鐵匠鋪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而成為記憶中的東西了!
世代的輪替,時代的眼淚。
理筌 寫:世代的輪替,時代的眼淚。
谢谢老师欣赏点评!!圖檔
每樣技能背後有著其獨特的故事
是外行所難以想像
世界因各行各業而豐富起來
而人類的智慧和適應力
也在本文中顯現出來

ocoh說
ocoh 寫:每樣技能背後有著其獨特的故事
是外行所難以想像
世界因各行各業而豐富起來
而人類的智慧和適應力
也在本文中顯現出來

ocoh說

是呀,每樣技能背後都有著其獨特的故事
是外行所難以想像的!
谢谢版主欣赏点评!!圖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