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七十五章 靠被迫害出名的人
寫完奏章之後,陳偁揉了揉有點酸痛的右手。昨日他見謝屏森用那種叫鋼筆的怪筆寫字,還是由左到右地寫,與華夏習俗完全不同,當時謝屏森說這樣省力又看起來舒服。那時陳偁心裡是頗不以為然的,但現在他卻覺得謝屏森所言卻也不無道理了。
過了一會兒,陳偁正想提筆再寫一封給蘇軾的信,他答應了謝屏森要幫他介紹認識蘇軾。才剛提筆,林氏就來了。
陳偁今天反常地沒有去官衙,林氏知道他必然有急事要處理,所以特別交代家人不能來打擾。可是眼見午時中都過了,陳偁還窩在書房不出來,林氏只好自己來請陳偁去吃飯。
聽林氏說了來意,陳偁笑了笑說:「賢妻辛苦了,但這事不急,先叫人喚瓘兒過來,我有事與他談。」
陳瓘進書房時,看得出神情有一絲疑惑,但他還是恭謹地向父母行了個禮,然後就垂手站在那裡等陳偁問話。
陳偁看看今年十八歲的陳瓘,溫聲對林氏說:「昨日去雪園,謝邊森贈吾二書,其中一本《蓬萊養生術》,有治療眼疾之法,謂松針水與胡蘆菔對治療眼疾有奇效。瓘兒眼睛不好,賢妻可多準備松針水與胡蘆菔讓瓘兒服用。」
林氏與陳瓘聽了,都是面露喜色。陳瓘從小喜歡讀書,大概是看書沒有節制,眼睛狀況不太好,又有雀盲(夜盲症)。所以昨夜陳偁看到這本《蓬萊養生術》,就特地翻找是否有治療眼疾之法,結果還真沒讓他失望。
這本厚厚的《蓬萊養生術》,其實是一本健康百科全書,裡面不但有各種醫療衛生健康保健的概念,還有許多治病保健的方法。當然,在這個時代的科技限制下,李映雪學的那些現代藥物是絕對沒有的;但在現代世界時曾長期患病的謝屏森,曾自學看過不少中醫醫書,而那些在明清之後才總結出來的藥方,實在多有一定的效果。因此三人還在昇龍府時,李映雪就逼著謝屏森把這些方子寫出來,然後李大公主再以特權找猴子……也就是病人,進行藥物效果測試。像是松針水治療夜盲症的實驗動物,就是李常傑的軍隊。而李常傑本人,由於李映雪怕把這個越南戰神變成盲劍客,只敢讓李常傑吃這時代叫做胡蘆菔的胡蘿蔔。可憐那些實驗動物不知道李大公主險惡用心,卻還對李映雪再三感謝。
這本書裡面許多內容,像是血型與輸血、如何防止產褥熱以降低難產、優生學等,都是二十世紀才知道的事,所以李映雪對這書可是得意洋洋的。當時她的命名惡趣再度發作,想把這書叫做《映雪寶典》。這種讓謝屏森聯想到《葵花寶典》的書名,實在是不合宋人的口味,所以在謝屏森一再勸說下,這才改成現在的名子。
說完關於陳瓘眼疾的事後,陳偁又將昨日在雪園的經歷簡要說了一下。只見林氏聽的喜逐顏色,陳瓘卻是眉頭微皺。陳偁將他們的反應看在眼裡,更確定了他的想法。
「瓘兒,汝覺得謝邊森此人如何?」陳偁這是想要進一步瞭解一下兒子的想法。
陳瓘怔了一下,他沒想到父親會問他這個問題,想了一會兒後才躊躇地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謝邊森以利誘人行事,似非君子所當為……」
陳偁點點頭,心裡卻是暗嘆:「這孩子讀書有些不求甚解,專認死理,日後要吃大虧呀……」
陳偁想的沒錯,他這個兒子後來也是一個歷史名人,但與陳偁以政績惠民而留名青史不同,陳瓘是以被迫害而聞名。而真要細究起來,陳瓘在宋徽宗時期的被迫害,起因就是他認死理又楞頭青的行事方式,惹怒了宋徽宗。
陳瓘是陳偁第三個兒子,他有兩個哥哥、一個弟弟。陳偁的小孩都很會讀書考試,後來也都當了官。不過根據《宋史》的記載,陳瓘「少好讀書,不喜為進取學。父母勉以門戶事,乃應舉」。說明白點,陳瓘這人是喜歡讀書沒錯,可是這人光讀死書卻沒有處理事情的能力,陳偁夫婦兩擔心這個兒子以後要窮途潦倒,才要他去考科舉――只要能考上舉人,至少就享有免稅的待遇,且陳瓘的兩個哥哥也好提攜一下這個弟弟。
陳瓘聽從父母的安排去考科舉,竟然一路過關斬將在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年)就考上了進士,還是第三名的探花。可是陳瓘的思想個性與其父兄差異甚大,他篤信二程理學,反對任何變革,也欠缺處事能力,所以雖然不少閩人在京任官,陳瓘這個探花竟謀不到一個好職位,只得了一個湖州掌書記。要知在宋代進士前三名通常是先被留在朝中任官,就算是外放,也大多是擔任州判官、推官,像陳瓘這樣去當掌書記的著實少見。
宋神宗元豐八年(一○八五年),第二度任泉州知州的陳偁,在努力多年終於得到朝廷同意設泉州市舶司後,卻再度中風病重而辭官居泉州。當時陳偁的長子陳瓊在北地任官,一時之間無法聯絡上;陳瓘的母親與二兄陳玨都已過世,家中只有陳偁的幼子陳珹陪伴陳偁。所以官場不得意的陳瓘,也就辭官去泉州照顧父親。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年)七月,陳偁卒於泉州。陳瓘守孝二十七個月後,見朝中舊黨掌權,思想保守一直反對陳偁請開泉州市舶司的陳瓘,便又入京謀求官職。元祐四年(一○八九年),陳瓘獲任簽書越州(今浙江紹興)判官。當時的越州知州是王安石的女婿蔡卞,大概是因為欣賞陳偁的緣故,蔡卞一直對陳瓘甚好,有重要客人來訪,也都請陳瓘作陪,可是陳瓘的反應是一律嚴拒。陳瓘這種作法倒是很得舊黨人物的歡心,可是相對於蔡卞始終對陳瓘友善看重的態度,陳瓘的待人處事能力顯然有問題。
雖說如此,但在政治正確下,這段時期陳瓘的仕途還是一帆風順。在越州判官後,又轉調明州(今浙江寧波)通判。宋代的通判在名義上是知州的副手,實際上卻與官卑位低的走馬承受一樣,是朝廷監視地方的定制。而通判更有足以牽制知州的權力:不但州府所有公文都需知州與通判同時簽署後才能發出,且通判有直接上奏皇帝的權力。
明州是當時僅次於泉州的第二大貿易港,擔任通判的陳瓘若真有行政能力,這個通判應當可以做的有聲有色。可是他在歷史上留下的紀錄,卻只有其不領十二頃職分田的收入。職分田是宋代官員法定的福利之一,對升斗小民來說,十二頃田的收入確實不少;但對俸祿優渥又有各種福利的宋代官員來說,這職分田的收入就微不足道了。
哲宗紹聖元年(一○九四年),親政的哲宗起用章惇為相。章惇也是閩人,也佩服陳偁的賢能,所以章惇北上經過明州時,特別邀陳瓘同車敘話。由於先前司馬光執政時盡廢新法又迫害蔡確等變法派,陳瓘知出了名睚眥必報的章惇必然報復舊黨,他當場就請章惇同時重用新舊兩黨。這弄得章惇當場很不高興,但或許是看在陳偁的面子上,被蘇軾稱為對自己狠對別人更狠、的章惇,卻沒有太追究陳瓘的頂撞,反招其入京為太常博士。太常博士職司研究祭祀禮法,權力上比不得在地方上呼風喚雨的通判。但古代京官地位遠比地方官員為高,就算同是地方官員,離京城越近就越搶手。就此而言,章惇讓從無京官經歷的陳瓘擔任太常博士,不但不是打壓反是高昇了。
擔任京官的陳偁,所做唯一有貢獻的事,是反對章惇、蔡卞銷毀司馬光《資治通鑑》雕版之議。除此之外,他是吾道一以貫之的反對變革。章惇一忍再忍,最後實在是受不了陳瓘,不得不讓他再去地方任官,陳瓘遂先後通判滄州、知衛州(今河南延津一帶)。滄州、衛州都是離汴梁比較近的州府,相較於當時那些被貶至嶺南的舊黨人物,章惇對陳瓘算是相當不錯的。
西元一一○○年,親政才六年的哲宗駕崩,死後無子,由向太后臨朝聽政。在立誰當皇帝一事上,當政的章惇與向太后起了衝突。神宗還活著的成年兒子只有第九子趙佖及第十一子趙佶,趙佖雖較長,卻因幼年患病導致斜視且身體健康狀況一直不好,所以向太后主張立趙佶為帝,但章惇卻咆哮說趙佶輕挑不能為帝。就歷史結果來看,章惇是對的,因趙佶就是把北宋折騰到滅亡的宋徽宗。但卻也不能說向太后錯了,因為體弱的趙佖確實在六年後就死了,如果立趙佖為帝,後來勢必會再出現幼主即位權臣掌政的情況,況且,宋徽宗即位初期的表現實在是還算可圈可點。
趙佶當上皇帝後,把跋扈專制的章惇換下來,讓舊黨的韓忠彥與溫和改革派曾布共同執政,也召回包括蘇軾在內的貶臣,陳瓘也在這情況下被召回朝廷任右正言。結果陳瓘回到汴梁後立刻幹了兩件事,第一件是在全國上下都希望消弭黨爭的氣氛下,大張旗鼓要求嚴懲新黨蔡卞、章惇、安惇、邢恕等人之罪。陳瓘此舉或許大得一些舊黨人物私下的支持,但他幹的第二件事卻不但沒人附和,更引起趙佶的震怒,因為陳瓘彈劾向太后干政。
北宋臨朝聽政的太后不少,有武則天之能卻無武則天之野心的劉娥是最出名的一個。這女人太厲害,北宋的進步繁華該有她一半的功勞。卻也因為如此,劉娥也是宋代太后中被後世儒家詆毀污衊最厲害的一個。相較於劉娥,高太后在歷史上的「女中堯舜」名聲,根本是舊黨政治人物吹捧出來的,至於執政能力實在是乏善可陳。更糟的是高圓圓這個女人還有很強的權力慾望,在她聽政時所有的大臣都得把皇帝哲宗當擺設,唯一真把哲宗當皇帝的蔡確早被她貶到嶺南去了。
與婆婆高太后比起來,向太后是個全無權力慾望的人。她之所以在哲宗死後臨朝聽政,實在是宋代從不對太子以外的皇子訓練執政能力,趙佶即位之初連政事的處理流程都不清楚,更別說要面對長期黨爭留下的複雜人事關係。可是當幾個月後趙佶稍上軌道,向太后就主動撤簾交還權力,更約束自己的家人不使他們營私弄權。而陳瓘在入京之前,就欲彈劾向太后干政;到汴梁時,向太后已歸政,他還是繼續彈劾,說向太后的兄長與一些新黨政治人物有來往,足證向太后仍繼續干政。
陳瓘這種只有黨派立場毫無是非的亂咬人行徑,立即就惹惱了趙佶。要知雖然趙佶與他的哥哥哲宗趙煦並非向太后所生,但向太后一直把他們當親生兒子一樣照顧愛護,所以趙佶對向太后的孺慕之情也是頗深的。因此,陳瓘欲以攻擊向太后來達到整肅政敵的目的,就踢到了大鐵板,也從此開始了他後半生的「被迫害」生涯。
據史料統計,陳瓘一生在十九個州縣任過官,職務被調動過二十三次。就算是在北宋末期黨爭最厲害的時候,也沒有人如他這般招執政者討厭。在女真入侵趙佶禪位給兒子趙桓後,趙桓將徽宗一朝的問題全歸咎於蔡京等所謂六賊後,已死的陳瓘才被找出來做「被迫害者代表」,用以證明蔡京的邪惡,還順便將蔡京的哥哥蔡卞及章惇也拉出來當迫害者代表」,來強化陳瓘的正義形象。至於真實歷史上蔡卞及章惇對陳瓘的提拔與容忍、蔡卞與蔡京兄弟政見不合、陳瓘執政無能卻熱衷於黨爭、還有他是因誣攀向太后惹惱趙佶才會一再被貶等事,都在政治正確的大目標下被視而不見。
此刻的陳偁當然不知道他這個兒子以後幹的那些好事,但他對陳瓘的個性太瞭解了,所以為了避免陳瓘以後吃虧,他想借謝屏森的能力一用。
「瓘兒,吾欲令汝拜謝邊森為師學經世濟民之道,汝可願否?」
寫完奏章之後,陳偁揉了揉有點酸痛的右手。昨日他見謝屏森用那種叫鋼筆的怪筆寫字,還是由左到右地寫,與華夏習俗完全不同,當時謝屏森說這樣省力又看起來舒服。那時陳偁心裡是頗不以為然的,但現在他卻覺得謝屏森所言卻也不無道理了。
過了一會兒,陳偁正想提筆再寫一封給蘇軾的信,他答應了謝屏森要幫他介紹認識蘇軾。才剛提筆,林氏就來了。
陳偁今天反常地沒有去官衙,林氏知道他必然有急事要處理,所以特別交代家人不能來打擾。可是眼見午時中都過了,陳偁還窩在書房不出來,林氏只好自己來請陳偁去吃飯。
聽林氏說了來意,陳偁笑了笑說:「賢妻辛苦了,但這事不急,先叫人喚瓘兒過來,我有事與他談。」
陳瓘進書房時,看得出神情有一絲疑惑,但他還是恭謹地向父母行了個禮,然後就垂手站在那裡等陳偁問話。
陳偁看看今年十八歲的陳瓘,溫聲對林氏說:「昨日去雪園,謝邊森贈吾二書,其中一本《蓬萊養生術》,有治療眼疾之法,謂松針水與胡蘆菔對治療眼疾有奇效。瓘兒眼睛不好,賢妻可多準備松針水與胡蘆菔讓瓘兒服用。」
林氏與陳瓘聽了,都是面露喜色。陳瓘從小喜歡讀書,大概是看書沒有節制,眼睛狀況不太好,又有雀盲(夜盲症)。所以昨夜陳偁看到這本《蓬萊養生術》,就特地翻找是否有治療眼疾之法,結果還真沒讓他失望。
這本厚厚的《蓬萊養生術》,其實是一本健康百科全書,裡面不但有各種醫療衛生健康保健的概念,還有許多治病保健的方法。當然,在這個時代的科技限制下,李映雪學的那些現代藥物是絕對沒有的;但在現代世界時曾長期患病的謝屏森,曾自學看過不少中醫醫書,而那些在明清之後才總結出來的藥方,實在多有一定的效果。因此三人還在昇龍府時,李映雪就逼著謝屏森把這些方子寫出來,然後李大公主再以特權找猴子……也就是病人,進行藥物效果測試。像是松針水治療夜盲症的實驗動物,就是李常傑的軍隊。而李常傑本人,由於李映雪怕把這個越南戰神變成盲劍客,只敢讓李常傑吃這時代叫做胡蘆菔的胡蘿蔔。可憐那些實驗動物不知道李大公主險惡用心,卻還對李映雪再三感謝。
這本書裡面許多內容,像是血型與輸血、如何防止產褥熱以降低難產、優生學等,都是二十世紀才知道的事,所以李映雪對這書可是得意洋洋的。當時她的命名惡趣再度發作,想把這書叫做《映雪寶典》。這種讓謝屏森聯想到《葵花寶典》的書名,實在是不合宋人的口味,所以在謝屏森一再勸說下,這才改成現在的名子。
說完關於陳瓘眼疾的事後,陳偁又將昨日在雪園的經歷簡要說了一下。只見林氏聽的喜逐顏色,陳瓘卻是眉頭微皺。陳偁將他們的反應看在眼裡,更確定了他的想法。
「瓘兒,汝覺得謝邊森此人如何?」陳偁這是想要進一步瞭解一下兒子的想法。
陳瓘怔了一下,他沒想到父親會問他這個問題,想了一會兒後才躊躇地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謝邊森以利誘人行事,似非君子所當為……」
陳偁點點頭,心裡卻是暗嘆:「這孩子讀書有些不求甚解,專認死理,日後要吃大虧呀……」
陳偁想的沒錯,他這個兒子後來也是一個歷史名人,但與陳偁以政績惠民而留名青史不同,陳瓘是以被迫害而聞名。而真要細究起來,陳瓘在宋徽宗時期的被迫害,起因就是他認死理又楞頭青的行事方式,惹怒了宋徽宗。
陳瓘是陳偁第三個兒子,他有兩個哥哥、一個弟弟。陳偁的小孩都很會讀書考試,後來也都當了官。不過根據《宋史》的記載,陳瓘「少好讀書,不喜為進取學。父母勉以門戶事,乃應舉」。說明白點,陳瓘這人是喜歡讀書沒錯,可是這人光讀死書卻沒有處理事情的能力,陳偁夫婦兩擔心這個兒子以後要窮途潦倒,才要他去考科舉――只要能考上舉人,至少就享有免稅的待遇,且陳瓘的兩個哥哥也好提攜一下這個弟弟。
陳瓘聽從父母的安排去考科舉,竟然一路過關斬將在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年)就考上了進士,還是第三名的探花。可是陳瓘的思想個性與其父兄差異甚大,他篤信二程理學,反對任何變革,也欠缺處事能力,所以雖然不少閩人在京任官,陳瓘這個探花竟謀不到一個好職位,只得了一個湖州掌書記。要知在宋代進士前三名通常是先被留在朝中任官,就算是外放,也大多是擔任州判官、推官,像陳瓘這樣去當掌書記的著實少見。
宋神宗元豐八年(一○八五年),第二度任泉州知州的陳偁,在努力多年終於得到朝廷同意設泉州市舶司後,卻再度中風病重而辭官居泉州。當時陳偁的長子陳瓊在北地任官,一時之間無法聯絡上;陳瓘的母親與二兄陳玨都已過世,家中只有陳偁的幼子陳珹陪伴陳偁。所以官場不得意的陳瓘,也就辭官去泉州照顧父親。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年)七月,陳偁卒於泉州。陳瓘守孝二十七個月後,見朝中舊黨掌權,思想保守一直反對陳偁請開泉州市舶司的陳瓘,便又入京謀求官職。元祐四年(一○八九年),陳瓘獲任簽書越州(今浙江紹興)判官。當時的越州知州是王安石的女婿蔡卞,大概是因為欣賞陳偁的緣故,蔡卞一直對陳瓘甚好,有重要客人來訪,也都請陳瓘作陪,可是陳瓘的反應是一律嚴拒。陳瓘這種作法倒是很得舊黨人物的歡心,可是相對於蔡卞始終對陳瓘友善看重的態度,陳瓘的待人處事能力顯然有問題。
雖說如此,但在政治正確下,這段時期陳瓘的仕途還是一帆風順。在越州判官後,又轉調明州(今浙江寧波)通判。宋代的通判在名義上是知州的副手,實際上卻與官卑位低的走馬承受一樣,是朝廷監視地方的定制。而通判更有足以牽制知州的權力:不但州府所有公文都需知州與通判同時簽署後才能發出,且通判有直接上奏皇帝的權力。
明州是當時僅次於泉州的第二大貿易港,擔任通判的陳瓘若真有行政能力,這個通判應當可以做的有聲有色。可是他在歷史上留下的紀錄,卻只有其不領十二頃職分田的收入。職分田是宋代官員法定的福利之一,對升斗小民來說,十二頃田的收入確實不少;但對俸祿優渥又有各種福利的宋代官員來說,這職分田的收入就微不足道了。
哲宗紹聖元年(一○九四年),親政的哲宗起用章惇為相。章惇也是閩人,也佩服陳偁的賢能,所以章惇北上經過明州時,特別邀陳瓘同車敘話。由於先前司馬光執政時盡廢新法又迫害蔡確等變法派,陳瓘知出了名睚眥必報的章惇必然報復舊黨,他當場就請章惇同時重用新舊兩黨。這弄得章惇當場很不高興,但或許是看在陳偁的面子上,被蘇軾稱為對自己狠對別人更狠、的章惇,卻沒有太追究陳瓘的頂撞,反招其入京為太常博士。太常博士職司研究祭祀禮法,權力上比不得在地方上呼風喚雨的通判。但古代京官地位遠比地方官員為高,就算同是地方官員,離京城越近就越搶手。就此而言,章惇讓從無京官經歷的陳瓘擔任太常博士,不但不是打壓反是高昇了。
擔任京官的陳偁,所做唯一有貢獻的事,是反對章惇、蔡卞銷毀司馬光《資治通鑑》雕版之議。除此之外,他是吾道一以貫之的反對變革。章惇一忍再忍,最後實在是受不了陳瓘,不得不讓他再去地方任官,陳瓘遂先後通判滄州、知衛州(今河南延津一帶)。滄州、衛州都是離汴梁比較近的州府,相較於當時那些被貶至嶺南的舊黨人物,章惇對陳瓘算是相當不錯的。
西元一一○○年,親政才六年的哲宗駕崩,死後無子,由向太后臨朝聽政。在立誰當皇帝一事上,當政的章惇與向太后起了衝突。神宗還活著的成年兒子只有第九子趙佖及第十一子趙佶,趙佖雖較長,卻因幼年患病導致斜視且身體健康狀況一直不好,所以向太后主張立趙佶為帝,但章惇卻咆哮說趙佶輕挑不能為帝。就歷史結果來看,章惇是對的,因趙佶就是把北宋折騰到滅亡的宋徽宗。但卻也不能說向太后錯了,因為體弱的趙佖確實在六年後就死了,如果立趙佖為帝,後來勢必會再出現幼主即位權臣掌政的情況,況且,宋徽宗即位初期的表現實在是還算可圈可點。
趙佶當上皇帝後,把跋扈專制的章惇換下來,讓舊黨的韓忠彥與溫和改革派曾布共同執政,也召回包括蘇軾在內的貶臣,陳瓘也在這情況下被召回朝廷任右正言。結果陳瓘回到汴梁後立刻幹了兩件事,第一件是在全國上下都希望消弭黨爭的氣氛下,大張旗鼓要求嚴懲新黨蔡卞、章惇、安惇、邢恕等人之罪。陳瓘此舉或許大得一些舊黨人物私下的支持,但他幹的第二件事卻不但沒人附和,更引起趙佶的震怒,因為陳瓘彈劾向太后干政。
北宋臨朝聽政的太后不少,有武則天之能卻無武則天之野心的劉娥是最出名的一個。這女人太厲害,北宋的進步繁華該有她一半的功勞。卻也因為如此,劉娥也是宋代太后中被後世儒家詆毀污衊最厲害的一個。相較於劉娥,高太后在歷史上的「女中堯舜」名聲,根本是舊黨政治人物吹捧出來的,至於執政能力實在是乏善可陳。更糟的是高圓圓這個女人還有很強的權力慾望,在她聽政時所有的大臣都得把皇帝哲宗當擺設,唯一真把哲宗當皇帝的蔡確早被她貶到嶺南去了。
與婆婆高太后比起來,向太后是個全無權力慾望的人。她之所以在哲宗死後臨朝聽政,實在是宋代從不對太子以外的皇子訓練執政能力,趙佶即位之初連政事的處理流程都不清楚,更別說要面對長期黨爭留下的複雜人事關係。可是當幾個月後趙佶稍上軌道,向太后就主動撤簾交還權力,更約束自己的家人不使他們營私弄權。而陳瓘在入京之前,就欲彈劾向太后干政;到汴梁時,向太后已歸政,他還是繼續彈劾,說向太后的兄長與一些新黨政治人物有來往,足證向太后仍繼續干政。
陳瓘這種只有黨派立場毫無是非的亂咬人行徑,立即就惹惱了趙佶。要知雖然趙佶與他的哥哥哲宗趙煦並非向太后所生,但向太后一直把他們當親生兒子一樣照顧愛護,所以趙佶對向太后的孺慕之情也是頗深的。因此,陳瓘欲以攻擊向太后來達到整肅政敵的目的,就踢到了大鐵板,也從此開始了他後半生的「被迫害」生涯。
據史料統計,陳瓘一生在十九個州縣任過官,職務被調動過二十三次。就算是在北宋末期黨爭最厲害的時候,也沒有人如他這般招執政者討厭。在女真入侵趙佶禪位給兒子趙桓後,趙桓將徽宗一朝的問題全歸咎於蔡京等所謂六賊後,已死的陳瓘才被找出來做「被迫害者代表」,用以證明蔡京的邪惡,還順便將蔡京的哥哥蔡卞及章惇也拉出來當迫害者代表」,來強化陳瓘的正義形象。至於真實歷史上蔡卞及章惇對陳瓘的提拔與容忍、蔡卞與蔡京兄弟政見不合、陳瓘執政無能卻熱衷於黨爭、還有他是因誣攀向太后惹惱趙佶才會一再被貶等事,都在政治正確的大目標下被視而不見。
此刻的陳偁當然不知道他這個兒子以後幹的那些好事,但他對陳瓘的個性太瞭解了,所以為了避免陳瓘以後吃虧,他想借謝屏森的能力一用。
「瓘兒,吾欲令汝拜謝邊森為師學經世濟民之道,汝可願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