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中国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口号,叫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什么忘记了,虽然上学的时候经常背的。现在看来,这是很正常的提法,本来经济就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但是在当年这个提法挺大胆的,人们还沉浸在意识形态泥沼中,多数人还觉得社会主义天下最大,一下子中心换了还真不适应,说来也可笑,一帮子信奉唯物主义的信徒这么多年却一直坚持意识形态至上,表里不一在中国还真是历史悠久。不过这个提法也有一些唯金钱至上论的意思,倒也真是继承了马列唯物主义的衣钵。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很大程度上演绎成了金钱为中心,成为日后许多许多不合理万象的根源。
经济建设为中心了,经济也就真的有起色了,最然比起现在的飞速发展,还是小试牛刀。具体到我们的小县城,那就是旧貌换新颜,我们县城的城市建设50年中第一次有了革新性的变化。
我家小县城,是个很典型的中国北方小县城,历史悠久,据说过去是古卢国所在,卢姓的发源地,有一年韩国的总统卢泰愚还到我们县城认祖,过去县城里还有城墙一圈,高塔一座,大庙若干,后来当作四旧拆了修水坝,我爷爷家的厨房就是用拆下来城墙砖自己加盖的,现在还有。但是县城面积很小,到现在最多七八万人口。我小时候,整个县城就一条主要的街道,也是我们县城的东西中轴线,县城里主要的建筑都在这条街道两侧,最高的建筑是西头县委县府一栋三层小楼,最先进的建筑是东头的电影院。县府是整个县城的中心,然后分别往东西两边发散,这种格局,不知道哪年形成,我觉得也许晚清以来就是如此,一直没什么大的改变。当时曾经有一个顺口溜形容我们的县城:
石麟山下一座城
一条马路三盏灯
人民剧院柱子多
电影院里满天星
要是酒厂一开工
看哪个小子敢把烟头扔
这就是我小时候我们县城真实的写照。老县城最后一次风光,是我们县百货大楼的开业,那是一个四层的百货大楼,据说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和济南的百货大楼也不过如此,开业的那天整个大楼水泄不通,能在百货大楼工作,成了县城里年轻人的一份荣耀,百货大楼的售货员对顾客带搭不理,那是天经地义的,没的辱没了这份荣耀,当时售货员态度不好,也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这次风光过后,老县城开始走下坡路,而这一切,源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到了87年,县里作出了一个决定,在县城东面的大片农田里,再修一个新城,作为我们的新县城,因为老县城人口过于密集,不利于发展,而老县城的西边则紧靠黄河,不适合建设,因此去地势更高的县城东边修一个新城,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
开发新县城就跟开发北大荒一样艰难,难点在于人们的观念,谁也不愿搬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去,这很正常。最早搬过去的是县委县府,他们新修了一个宏伟的,足有8层的办公大楼,美中不足的是整个大楼的地势偏低,站在门外的马路上,大楼好像修在坑里,不知道哪个弱智的设计。之后搬过去的就是各种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搬的早的还能获得一个好位置,搬的晚了就算在新城也得去边缘地带了。
当时跟我们那人一说起新城,都是很不屑的表情,因为那里实在太远了,其实也并不算太远,新城加上老城,东西距离不过3公里左右,不过在我们县城人的眼里那就是相当一段距离了。一般的单位,能不搬就不搬,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因为新城实在太不方便了,比如县委,大楼足足修了三年才搬过去,最早搬过去的单位,是在老城已无立足之地的单位,比如我妈的单位,烟草公司。烟草是80年代从副食品公司分出来的单位,因为是新单位,所以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也没有自己的库房,都是借用副食品公司的,所以受人排挤也就很正常了,新城规划一出,烟草公司就迫不及待的搬了过去,不呈想,反而占据了新城的最好位置,现在反而成了黄金地段。烟草公司的东边是财政局,西边是工商局,现在都是炙手可热的政府机关,当年却是没人搭理的清水衙门。90年代财政改革之前,财政局是只管记帐不管分钱的,而工商局在那个年代,主要管个体商业,那时候的个体商业可是屈指可数。
不过有个例外是对门的邮电局,搬过去这么早是因为老城实在是没地方,而邮局的员工又是这么臃肿。邮局过去没几年,邮电就分家了,大部分人都托关系去了邮政局,没关系才留在了电信局,因为那个时候是没几个人用电话的,我还记得那时的电话只有3位号码,私人是不能装电话的。再没几年,电信蓬勃发展,邮政慢慢衰落,开始有人拖关系从邮政调到电信。这时候往事再次重演,电信局改名电信公司,又从中分出了移动电话公司。吃过亏的人依旧不长记性,愿意去移动的没有几个人,因为那个时候有个大哥大可是得有不少钱才行,最早的大哥大才5位号码。现在移动电信不可同日而语,没有眼光的人依旧吃亏。
再后来搬过去的还有检察院,法院是磨蹭着不愿搬的。当时的人们只知道法院是打官司的,但是一般人也没机会打官司,法律跟老百姓的距离还有点遥远。倒是公安局来得更实在一些,碰见坏人就找公安局,公安局抓了法院审,老百姓似乎跟法院没什么直接关系,法律是什么,那是法院的事,跟老百姓关系不大。那个时候,检察院刚刚从法院分离出来,跟烟草公司的地位很类似,老单位无处立足,只好早早的搬入新城。法院老百姓都不怎么接触,就别提检察院了。事实上那个年代,知道检察院是干什么的人真不多,连我姐姐也不清楚,她高考落榜后,碰巧检察院招人,进去之后,亲戚碰见她通常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检察院是检查什么的?当时有个笑话,新成立的检察院来了一对年轻夫妇,女的还是大肚子,老百姓来检察院可是希罕事,赶紧有人热情接待,结果男的问,我想检查一下俺老婆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接待人员哭笑不得,说我们是检察院,要检查胎儿性别去隔壁的县医院。女的还不乐意了,人家医院的医生说,去旁边检查一下,我们去旁边一看,检察院检察院,不就是检查的么,你们不检查叫什么检察院?这事反应了当时人们心目中,公检法的概念。其实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是有检察院这一机构的,过去朝代的监察御史,行使的就是检察院的职责,民国也有监察院,到了新中国,检察院的职责反而消失了,也不知是谁的功劳。
比较晚搬过去的还有银行,那时候银行可是牛单位,比现在牛多了。现在经常有人抱怨,银行排队久服务不好,那时候的银行,根本就没服务的概念,是你求银行帮你存钱给你利息,不是银行求你,拜托要搞清楚的。我就亲眼见过一次,跟妈妈一起去建设银行给单位存款,因为钱没有按照面额分好类用皮筋捆好,给人扔出来了,里面得人哼了一声说,你以为银行是干什么的,帮你点钱的么?当时个人存款还很少,也只能去工商银行。我们初中的政治课本上还讲过,中工建农四大银行是有分工的,中行管外汇,工行管商业兼管个人存款,农行管农业贷款,建行管建设贷款,只不过学这段教材的时候,实际情况早已改变,四大行已经开始全业务竞争,还多出了一个交通银行,当时还有好些同学对此提出疑问。这教材也真够落后的。
一个一个单位搬过去之后,新城也就初具规模了,后来新城修了笔直的马路,足有四个车道宽,两边还有分离的自行车道,中间用高大的绿化带分开,简直就是济南范了,我们有个亲戚老奶奶说,就是十二马路也不过如此了。现在新城已经成为我们那真正的县城,老城反而成了郊区,这一切就始自那年。
跟着城市一起变化的,还有我的家。
我说过,我小时候家里住房是很紧张的,所以经常住在奶奶家。那么紧张到什么程度呢,小时候我家是住爸爸单位的宿舍的,他的单位是县城的一个集体企业,位于新城和老城的分界线上。我上学之前,我家三口只有一间大约15平米的房,房里摆下一张双人床和一个电视厨之后,就再也没有空间了,来了客人只能坐在床边上,吃饭的时候只能去自己搭的简易厨房吃。所以我们家很少在家吃饭,因为吃饭太挤巴,我也很少在家玩耍,因为可玩的空间只有床上。不过那个时候,基本上家家如此,吃饭的时候只要不是太冷,多数人家是在院子里吃的,倒也非常热闹。我爸分的房子这么小,是因为他的身份,他的学历是初中,身份只能是招工进厂的工人,如果你的学历是中专往上,你的身份就是分配来的干部了。这个身份跟职位无关,只跟你的学历有关,干部分房子的时候是可以得到更多评分的。如果你家父母都是厂里的干部,说不定你还能分一个四五十平方的楼房,有单独的卫生间,孩子也有单独的起居室,我爸既不是干部,我妈又不是厂里的人,所以就只能分一间房了。
后来,我爸升职了,好像是成了财务科长,那是仅次于厂长和书记的实权人物,虽然我爸并不懂财务,升职的原因是新来的厂长不信任原来的财务科长,怀疑他贪污。因为财务科长是红人,后勤科长就特批我家换了个大点的房子。新房子有原来的两倍大,虽然我仍然没有自己的起居室,但是我家换了一个更大的双人床,还用柜子和橱子隔出了一个客厅,终于不用在卧室招待客人了。我家还有一个不小的院子,跟邻居一家共享,我爸甚至还养了很多兔子,我也养了自己的宠物,几只猫。这个时候,我在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去奶奶家的时间越来越少。
新城的建设,彻底改变了我家的住房条件。我妈的单位是最早搬去新城的单位之一,因此分得了不小的一块土地。盖了四层的办公楼和仓库之后,留给盖住宅的地仍然很大。我妈单位一共只有不到20个员工,算上双职工,一共盖了17套房子,每家都有一套,而且房子的面积都是根据级别工龄计算好的,基本就是对号入座。我家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私宅,这个房子有一个小院,院子的一角是一个独立的卫生间,我家在屋顶上架上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后,同时还是一个洗澡间,院子的另一角是一个储藏室,用来放杂物和自行车,屋子是一个两居室,还有个小盥洗室,一个小后院我们改造成了厨房。
我家的这个住房条件,在当时是很顶级的,几乎赶上局级的爷爷家,比任何一个我爸厂里的领导房子都要好,所以我们毫不犹豫的搬家了。我记得搬家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朋友们来访都得转一圈,然后赞叹房子的高级赶得上局级干部。不过这个家有一个缺点,就是我的卧室没有光线,就是白天也要开灯,可能这也是我早早近视的主要原因。
搬到新家之后,家的附近是很荒凉的。我家马路对面,是一片菜地,差不多过了10年之后才变成房屋。这片菜地是我们的乐园,在新家我又结识了新的朋友,一起在菜地里探险,捉蚂蚱烤着吃,是我们最大的乐趣。那个时候,一跟人说起我家在新城,人家都会说,好远。那时候放学,所有往一个方向回家的的小孩都要排成一排,防止出线交通事故,,等到了新城,就只剩了我和一个广播局的小女孩,她特别听话特别呆板,只有两个人了还非要排队,不排还威胁要告老师,非常让人头大。放学的时候,我们经常看见的是修路的工人和种树的工人,我们最喜欢追逐压路机,然后把小石子丢进压路机巨大的滚轴,扑的一声带着一阵烟雾,化为灰烬,很刺激也很诗意。不过有一次,有个调皮的孩子搬了一块太大的石头,差点导致压路机倾覆,也挺危险的。种树也很有趣,每棵种上的树我们都要刻上一个记号,现在这些树已经一抱粗,好些记号还清晰可见。有的时候周末,新城人烟稀少是没什么娱乐活动的,我们就坐在电线杆底下听大喇叭的广播,最喜欢听的是相声,边听边笑,有点像现在的年轻人用兰牙耳机自言自语一样怪异。
新城也是有狂欢的,那就是一年一度的赶会,脱胎于过去的庙会,当时的名称叫做物资交流大会,各种戏班子马戏团,各色小吃各色赌博游戏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举行差不多10天左右的狂欢。老城是没有空间举行这种狂欢的,所以大都选在新城的空地上进行。戏班子我不感兴趣,但是马戏非常好看,小吃最多的是绿豆丸子,做的好的摊主能做出肉丸子的味道。到了后来,还出现了电子游戏老虎机之类的新鲜玩意,外加脱衣舞表演。赶会一直持续到我上大学的时候,从那之后,这种狂欢就在我们县城消失了。
新城还有一种很诡异的事件,新城一直往东的山沟里,是我们县城最恐怖的地方——火葬厂。了无人烟的下午,经常会有送尸人出现,有钱有地位的家庭,单位会组织追悼会,会安排灵车出席,但是没钱的普通农民,就只好求助送尸人了。我见过的送尸人很可怕,他们用棉被把死人裹得严严实实,捆成一个棍棒装的木乃伊,然后头冲后脚冲前绑在自行车横梁上,就这么骑着自行车去火葬厂,然后带一盒骨灰返回。通常的送尸人中途是不歇息的,也大都面无表情。但是有一次,我在路边看见了一个坐下歇脚的送尸人,捆着木乃伊的自行车就停在他旁边,那人冲我笑了笑,我吓的毛骨悚然,看都不敢看那车子一眼拔腿就跑。于是,昏沉的下午,没有人的马路,捆着木乃伊的自行车,木然的送尸人机械的慢悠悠的骑车,就构成了我儿时最恐怖的画面。
我爸妈说这是我的想象,因为他们从来没看见过也没听说过还有这么一个行当,但我坚信这是真的,因为我见过不止一次,也许我的乡邻可以告诉我那个时候到底送尸人存在还是不存在。
经济建设为中心了,经济也就真的有起色了,最然比起现在的飞速发展,还是小试牛刀。具体到我们的小县城,那就是旧貌换新颜,我们县城的城市建设50年中第一次有了革新性的变化。
我家小县城,是个很典型的中国北方小县城,历史悠久,据说过去是古卢国所在,卢姓的发源地,有一年韩国的总统卢泰愚还到我们县城认祖,过去县城里还有城墙一圈,高塔一座,大庙若干,后来当作四旧拆了修水坝,我爷爷家的厨房就是用拆下来城墙砖自己加盖的,现在还有。但是县城面积很小,到现在最多七八万人口。我小时候,整个县城就一条主要的街道,也是我们县城的东西中轴线,县城里主要的建筑都在这条街道两侧,最高的建筑是西头县委县府一栋三层小楼,最先进的建筑是东头的电影院。县府是整个县城的中心,然后分别往东西两边发散,这种格局,不知道哪年形成,我觉得也许晚清以来就是如此,一直没什么大的改变。当时曾经有一个顺口溜形容我们的县城:
石麟山下一座城
一条马路三盏灯
人民剧院柱子多
电影院里满天星
要是酒厂一开工
看哪个小子敢把烟头扔
这就是我小时候我们县城真实的写照。老县城最后一次风光,是我们县百货大楼的开业,那是一个四层的百货大楼,据说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和济南的百货大楼也不过如此,开业的那天整个大楼水泄不通,能在百货大楼工作,成了县城里年轻人的一份荣耀,百货大楼的售货员对顾客带搭不理,那是天经地义的,没的辱没了这份荣耀,当时售货员态度不好,也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这次风光过后,老县城开始走下坡路,而这一切,源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到了87年,县里作出了一个决定,在县城东面的大片农田里,再修一个新城,作为我们的新县城,因为老县城人口过于密集,不利于发展,而老县城的西边则紧靠黄河,不适合建设,因此去地势更高的县城东边修一个新城,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
开发新县城就跟开发北大荒一样艰难,难点在于人们的观念,谁也不愿搬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去,这很正常。最早搬过去的是县委县府,他们新修了一个宏伟的,足有8层的办公大楼,美中不足的是整个大楼的地势偏低,站在门外的马路上,大楼好像修在坑里,不知道哪个弱智的设计。之后搬过去的就是各种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搬的早的还能获得一个好位置,搬的晚了就算在新城也得去边缘地带了。
当时跟我们那人一说起新城,都是很不屑的表情,因为那里实在太远了,其实也并不算太远,新城加上老城,东西距离不过3公里左右,不过在我们县城人的眼里那就是相当一段距离了。一般的单位,能不搬就不搬,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因为新城实在太不方便了,比如县委,大楼足足修了三年才搬过去,最早搬过去的单位,是在老城已无立足之地的单位,比如我妈的单位,烟草公司。烟草是80年代从副食品公司分出来的单位,因为是新单位,所以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也没有自己的库房,都是借用副食品公司的,所以受人排挤也就很正常了,新城规划一出,烟草公司就迫不及待的搬了过去,不呈想,反而占据了新城的最好位置,现在反而成了黄金地段。烟草公司的东边是财政局,西边是工商局,现在都是炙手可热的政府机关,当年却是没人搭理的清水衙门。90年代财政改革之前,财政局是只管记帐不管分钱的,而工商局在那个年代,主要管个体商业,那时候的个体商业可是屈指可数。
不过有个例外是对门的邮电局,搬过去这么早是因为老城实在是没地方,而邮局的员工又是这么臃肿。邮局过去没几年,邮电就分家了,大部分人都托关系去了邮政局,没关系才留在了电信局,因为那个时候是没几个人用电话的,我还记得那时的电话只有3位号码,私人是不能装电话的。再没几年,电信蓬勃发展,邮政慢慢衰落,开始有人拖关系从邮政调到电信。这时候往事再次重演,电信局改名电信公司,又从中分出了移动电话公司。吃过亏的人依旧不长记性,愿意去移动的没有几个人,因为那个时候有个大哥大可是得有不少钱才行,最早的大哥大才5位号码。现在移动电信不可同日而语,没有眼光的人依旧吃亏。
再后来搬过去的还有检察院,法院是磨蹭着不愿搬的。当时的人们只知道法院是打官司的,但是一般人也没机会打官司,法律跟老百姓的距离还有点遥远。倒是公安局来得更实在一些,碰见坏人就找公安局,公安局抓了法院审,老百姓似乎跟法院没什么直接关系,法律是什么,那是法院的事,跟老百姓关系不大。那个时候,检察院刚刚从法院分离出来,跟烟草公司的地位很类似,老单位无处立足,只好早早的搬入新城。法院老百姓都不怎么接触,就别提检察院了。事实上那个年代,知道检察院是干什么的人真不多,连我姐姐也不清楚,她高考落榜后,碰巧检察院招人,进去之后,亲戚碰见她通常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检察院是检查什么的?当时有个笑话,新成立的检察院来了一对年轻夫妇,女的还是大肚子,老百姓来检察院可是希罕事,赶紧有人热情接待,结果男的问,我想检查一下俺老婆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接待人员哭笑不得,说我们是检察院,要检查胎儿性别去隔壁的县医院。女的还不乐意了,人家医院的医生说,去旁边检查一下,我们去旁边一看,检察院检察院,不就是检查的么,你们不检查叫什么检察院?这事反应了当时人们心目中,公检法的概念。其实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是有检察院这一机构的,过去朝代的监察御史,行使的就是检察院的职责,民国也有监察院,到了新中国,检察院的职责反而消失了,也不知是谁的功劳。
比较晚搬过去的还有银行,那时候银行可是牛单位,比现在牛多了。现在经常有人抱怨,银行排队久服务不好,那时候的银行,根本就没服务的概念,是你求银行帮你存钱给你利息,不是银行求你,拜托要搞清楚的。我就亲眼见过一次,跟妈妈一起去建设银行给单位存款,因为钱没有按照面额分好类用皮筋捆好,给人扔出来了,里面得人哼了一声说,你以为银行是干什么的,帮你点钱的么?当时个人存款还很少,也只能去工商银行。我们初中的政治课本上还讲过,中工建农四大银行是有分工的,中行管外汇,工行管商业兼管个人存款,农行管农业贷款,建行管建设贷款,只不过学这段教材的时候,实际情况早已改变,四大行已经开始全业务竞争,还多出了一个交通银行,当时还有好些同学对此提出疑问。这教材也真够落后的。
一个一个单位搬过去之后,新城也就初具规模了,后来新城修了笔直的马路,足有四个车道宽,两边还有分离的自行车道,中间用高大的绿化带分开,简直就是济南范了,我们有个亲戚老奶奶说,就是十二马路也不过如此了。现在新城已经成为我们那真正的县城,老城反而成了郊区,这一切就始自那年。
跟着城市一起变化的,还有我的家。
我说过,我小时候家里住房是很紧张的,所以经常住在奶奶家。那么紧张到什么程度呢,小时候我家是住爸爸单位的宿舍的,他的单位是县城的一个集体企业,位于新城和老城的分界线上。我上学之前,我家三口只有一间大约15平米的房,房里摆下一张双人床和一个电视厨之后,就再也没有空间了,来了客人只能坐在床边上,吃饭的时候只能去自己搭的简易厨房吃。所以我们家很少在家吃饭,因为吃饭太挤巴,我也很少在家玩耍,因为可玩的空间只有床上。不过那个时候,基本上家家如此,吃饭的时候只要不是太冷,多数人家是在院子里吃的,倒也非常热闹。我爸分的房子这么小,是因为他的身份,他的学历是初中,身份只能是招工进厂的工人,如果你的学历是中专往上,你的身份就是分配来的干部了。这个身份跟职位无关,只跟你的学历有关,干部分房子的时候是可以得到更多评分的。如果你家父母都是厂里的干部,说不定你还能分一个四五十平方的楼房,有单独的卫生间,孩子也有单独的起居室,我爸既不是干部,我妈又不是厂里的人,所以就只能分一间房了。
后来,我爸升职了,好像是成了财务科长,那是仅次于厂长和书记的实权人物,虽然我爸并不懂财务,升职的原因是新来的厂长不信任原来的财务科长,怀疑他贪污。因为财务科长是红人,后勤科长就特批我家换了个大点的房子。新房子有原来的两倍大,虽然我仍然没有自己的起居室,但是我家换了一个更大的双人床,还用柜子和橱子隔出了一个客厅,终于不用在卧室招待客人了。我家还有一个不小的院子,跟邻居一家共享,我爸甚至还养了很多兔子,我也养了自己的宠物,几只猫。这个时候,我在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去奶奶家的时间越来越少。
新城的建设,彻底改变了我家的住房条件。我妈的单位是最早搬去新城的单位之一,因此分得了不小的一块土地。盖了四层的办公楼和仓库之后,留给盖住宅的地仍然很大。我妈单位一共只有不到20个员工,算上双职工,一共盖了17套房子,每家都有一套,而且房子的面积都是根据级别工龄计算好的,基本就是对号入座。我家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私宅,这个房子有一个小院,院子的一角是一个独立的卫生间,我家在屋顶上架上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后,同时还是一个洗澡间,院子的另一角是一个储藏室,用来放杂物和自行车,屋子是一个两居室,还有个小盥洗室,一个小后院我们改造成了厨房。
我家的这个住房条件,在当时是很顶级的,几乎赶上局级的爷爷家,比任何一个我爸厂里的领导房子都要好,所以我们毫不犹豫的搬家了。我记得搬家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朋友们来访都得转一圈,然后赞叹房子的高级赶得上局级干部。不过这个家有一个缺点,就是我的卧室没有光线,就是白天也要开灯,可能这也是我早早近视的主要原因。
搬到新家之后,家的附近是很荒凉的。我家马路对面,是一片菜地,差不多过了10年之后才变成房屋。这片菜地是我们的乐园,在新家我又结识了新的朋友,一起在菜地里探险,捉蚂蚱烤着吃,是我们最大的乐趣。那个时候,一跟人说起我家在新城,人家都会说,好远。那时候放学,所有往一个方向回家的的小孩都要排成一排,防止出线交通事故,,等到了新城,就只剩了我和一个广播局的小女孩,她特别听话特别呆板,只有两个人了还非要排队,不排还威胁要告老师,非常让人头大。放学的时候,我们经常看见的是修路的工人和种树的工人,我们最喜欢追逐压路机,然后把小石子丢进压路机巨大的滚轴,扑的一声带着一阵烟雾,化为灰烬,很刺激也很诗意。不过有一次,有个调皮的孩子搬了一块太大的石头,差点导致压路机倾覆,也挺危险的。种树也很有趣,每棵种上的树我们都要刻上一个记号,现在这些树已经一抱粗,好些记号还清晰可见。有的时候周末,新城人烟稀少是没什么娱乐活动的,我们就坐在电线杆底下听大喇叭的广播,最喜欢听的是相声,边听边笑,有点像现在的年轻人用兰牙耳机自言自语一样怪异。
新城也是有狂欢的,那就是一年一度的赶会,脱胎于过去的庙会,当时的名称叫做物资交流大会,各种戏班子马戏团,各色小吃各色赌博游戏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举行差不多10天左右的狂欢。老城是没有空间举行这种狂欢的,所以大都选在新城的空地上进行。戏班子我不感兴趣,但是马戏非常好看,小吃最多的是绿豆丸子,做的好的摊主能做出肉丸子的味道。到了后来,还出现了电子游戏老虎机之类的新鲜玩意,外加脱衣舞表演。赶会一直持续到我上大学的时候,从那之后,这种狂欢就在我们县城消失了。
新城还有一种很诡异的事件,新城一直往东的山沟里,是我们县城最恐怖的地方——火葬厂。了无人烟的下午,经常会有送尸人出现,有钱有地位的家庭,单位会组织追悼会,会安排灵车出席,但是没钱的普通农民,就只好求助送尸人了。我见过的送尸人很可怕,他们用棉被把死人裹得严严实实,捆成一个棍棒装的木乃伊,然后头冲后脚冲前绑在自行车横梁上,就这么骑着自行车去火葬厂,然后带一盒骨灰返回。通常的送尸人中途是不歇息的,也大都面无表情。但是有一次,我在路边看见了一个坐下歇脚的送尸人,捆着木乃伊的自行车就停在他旁边,那人冲我笑了笑,我吓的毛骨悚然,看都不敢看那车子一眼拔腿就跑。于是,昏沉的下午,没有人的马路,捆着木乃伊的自行车,木然的送尸人机械的慢悠悠的骑车,就构成了我儿时最恐怖的画面。
我爸妈说这是我的想象,因为他们从来没看见过也没听说过还有这么一个行当,但我坚信这是真的,因为我见过不止一次,也许我的乡邻可以告诉我那个时候到底送尸人存在还是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