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0年的中国事 -- 1985:上学了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連載小說每日請勿超過三章節

版主: 跳舞鯨魚ocohSianlight星心亞Azure

85年我上学了,不过上学之路,还是有点小波折的。

在讲述这个小波折之前,我们先来说说80年代后中国儿童主要是大陆地区儿童的不幸福童年。80年代之后,在中国新一代父母的心目中,出现了一个很重要也很有名的理念,叫做“不能让孩子输在育起跑线上”,这个理念最初在80年代初形成,在之后的30年中越来越壮大。这个理念详细说起来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什么都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在教育方面差别人一头。说起来这种想法也很容易理解,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么。这种说法之所以在80年代逐渐深入人心也是有其时代背景的。

首先是个物质因素,80年代之后,中国家庭终于逐渐摆脱了自晚清以来贫困的局面,家境一般的家庭也不再为孩子的吃穿发愁了,注意力自然开始转移到更高层次的教育上来。再加上那些年正在对文革矫枉过正,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普通的老百姓也开始意识到,教育之于孩子非常重要了。

第二个因素也是个更重要的因素,主要是一种心理因素。80年代的孩子,父母大都是文革中长大,因为文革的混乱与怪诞,几乎都没受什么正规的教育。比如我的父母,就是在文革中中断了小学的学业。现在文革结束了,教育恢复正常了,国家又在大力提倡教育,因此这些父母急切的想把自己失去的教育在孩子身上补偿回来。这种心情很容易理解,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最好的,自己永远得不到的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得到。

但是出现这种理念的因素又远没有这么简单,年轻的时候我曾经以为,到了我这一代大学教育已经很普遍,等我们生儿育女的时候,就不会这么在意孩子的教育了。但是如今的现实正好相反,现在这种理念越发壮大,每年投资到孩子教育身上的钱远超过父母一年的收入,已经不是什么希罕事,这种理念已经开始向畸形方面发展了。如今我也已经有了宝宝,跟这种理念斗争的时候到了,不知道我会不会也被这种理念无情的打倒呢?

这种理念的问题就是过于重视教育,把孩子的童年等同成了教育。因为过于急切的想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反而把教育变成了孩子的负担。你的孩子6岁上学,那么我的孩子绝对不能输给你,5岁上学最好,7岁绝对不行;你的孩子去了北京Top5的小学,我有能力就绝对不能去Top6。所以80年代之后的孩子,对于自己的儿童时期的教育,大都有一个悲惨的回忆,我也并不例外。

这种理念如此的深入人心,还扩展到教育之外的其他领域,并且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针对孩子的攀比。家长都竭尽所能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条件,决不容忍自己的孩子在各个方面输给别人的小孩。因此80年代的孩子,还有一个出名的标签:“幸福与溺爱一代”。到如今,这种理念的最畸形产物,就是“富二代”。

中国的儿童,当时是要年满7岁才能上学的,现在改成了6岁。这个年龄限制以9月1日为线,因为中国的小学都是9月1日开学。如果你的生日碰巧在9月2日,那很可惜,你只能8岁再上学了,因为这年的9月1日你还不满7周岁。为了让孩子早上学,很多年轻父母在准备生育宝宝的时候,精打细算让宝宝9月1日之前出生,这种观念直到现在还很有市场,我跟老婆在怀宝宝之前,也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如果你的宝宝碰巧是9月1日之后出生,那就只好找别的的门道让孩子早上学了。我就是一个9月之后出生的孩子,而且还是9月之后不多久的11月,要是按照规定,我只能快8岁的时候才上学,于是我妈就找了别的门道。

其实找门道也很简单,就是去找校长,当然也要带些礼物,这种事对校长来说当然是小事一桩,于是我就早早上学了。我的小学名叫实验小学,是一个县城里的崭新的学校,当我上学的时候,这个学校才刚刚送出了第一级毕业生,所以这所学校并不是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小学。我们县城的顶级小学叫做石磷小学,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我们县城唯一的小学,里面走出来的县城里的名人无数,我的大学生大姑和姑夫就都是来自这个小学,它的名字来自我们县城的制高点——石磷山。到了我们上学的年代,整个县城只有一个小学已经不合时宜,所以在县城的东部又成立了一所新的小学,也就是我们实验小学。我爸爸厂里的孩子大都去了这所小学,只有极个别有关系的孩子去了石磷小学,所以对我来说,这个学校还是很不错的,我小时候大多数的好友都是我的新同学。我最好的朋友有两个,巍和晨,一直到小学毕业,我们的关系都跟亲兄弟一样,后来上了大学,还跟他俩聚过一次,之后再也没见过面,不知两位好友现在在哪幸福的生活。

我们的小学,只有一栋二层小楼,总共10个教室,5个年纪10个班,这座小楼现在还在,只是小学已经没有了。小楼前面是一个不大的操场,操场的外面,是另一个世界,一所中学,也是我们从小向往的世界。我的小学第一年还是比较舒心的,经历了半年的学前班训练,我对小学的生活得心应手。不过第一次考试,还是不怎么顺利。那是一次写字考试,主要看学生的笔迹是否整齐,我的老毛病是字体一复杂,个头就不由自主的放大;个头一大,难免就出错;一出错,就得用橡皮擦了改改了擦的,所以搞得纸上总是黑糊糊的,当然也就得不到老师的夸奖。不过我小时候还是很上进的,得不到夸奖,就想努力写好,太沉醉于其中,就犯了另一个毛病,忘乎所以。我努力练习的地方选错了,没在雪白的纸上而在雪白的墙上,结果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这件事告诉我,好心是可能办坏事的。

我的小学第一年,碰上了两个和蔼的老师,笑眯眯的数学刘老师和耐心的语文郭老师,我很喜欢两个老师,所以我的成绩还不错,总是在班级前十之列。不过一年纪的期末考试结束之后,耐心的郭老师出了问题,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过世,我们听了之后都伤心的哭了,考试完了之后,刘老师带我们这些三好学生看望了郭老师,老师说,以后再也不能教你们了,你们要好好学习。从郭老师家出来之后,街上飘荡的是《射雕》里面苍茫的歌曲,那个时候正是射雕万人空巷的年代,我伤心极了。不过郭老师到底得了什么病,我们一直也没搞明白,班里的小道消息说,是因为郭老师晚上铰脚趾甲,伤了什么神经而发的病,不过尊敬的老师因为这个得病,也只能小道传播。据说幸亏郭老师的弟弟是医生,才捡回一条命,她的弟弟是很高明的牙医,我的第一颗坏牙齿就是他拔掉的,我很佩服他。从那之后,我晚上不再敢铰脚趾甲,因为实在太危险。不过后来,郭老师还是慢慢康复了,只是再也没能教我们。如果郭老师一直教我们的话,也许我的小学生涯不会这么跌宕,不过这是后话。
中國早期的教育制度偏激,以致對孩子的管教偏向畸形,果然真是近代中國的重大改變,為了讓孩子出頭天真的可以不擇手段。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以說是親人心中最好的寫照。
讀這篇文章
如讀中國現代教育史
看來
與台灣現象類似

最末一段
對兩位老師的描述
看出情感

關於腳趾甲的部份
似乎岐出多了些
使得文章的收束有些吃力
喜菡個人淺見
請包涵
结尾的结论是“一个牙医说,晚上剪脚趾甲会让人得致死的大病”,很明显,是爸妈骗我们的,骗我们晚上不要剪脚趾甲 我说的快了一点,^_^,我们这边正在流行一种说话隐讳的风格,逃避网络审查,不好意思了
閱畢 學習甚多

中國有讓孩子早讀的競爭
美國東北這一帶 反而大家想盡辦法讓孩子晚讀
尤其這裡一般人認為男孩子發展較慢
都想盡辦法讓男孩晚一年上學
都說希望孩子多玩玩 
才會有自信 有創造力

過年和一群中國訪問學者聚聚
他們和他們孩子都穩健有禮
應對大方 有東北大學來的高材生
更是平和溫煦 言之有物

文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