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0年的中国事 -- 1991:巨变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連載小說每日請勿超過三章節

版主: 跳舞鯨魚ocohSianlight星心亞Azure

初中生活给我带来了巨变。

功课多了很多倍,作业反而少了很多倍;各种诱惑多了很多倍,老师的督促反而松懈了很多倍。因此,成绩下滑就难免了。我跟多数同学一样,那时候迷上了疯玩疯闹,上课老是想着新学会的象棋,或者放学之后去爬山什么的,放在学习上的心思就很少了。而且,小学填鸭式的教育,根本没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没有作业的压迫和老师的监督,我跟本不知道怎样学习。现在我完全按照兴趣选择功课,喜欢的比如地理语文就花心思多点,不喜欢的比如英语政治,基本就用走神中度过,这样下来,我的各门功课差距就很大了,比如地理,我基本上是全校的前两名,而政治,第一次考试就收获了不及格。另外还有英语,刚开始学的还挺有兴趣,但是一次英语课走神之后,再也搞不清楚陈述句和疑问句的语序,从此兴趣全无,我一直觉得我不喜欢英语是因为太喜欢语文,我们汉语的疑问句多简单,句号换问号全部搞定,哪有英语这么复杂。

跟小学相比,初中里的高手也多了很多,我的那些博闻广志到了初中,就变成了小儿科。记得当时我们班有个同学,也不怎么花时间学习,偏偏成绩好的出奇,令我望尘莫及。后来还从一个乡镇中学转来一个农村孩子,一脸的农村样,但是英语非常好,几乎次次满分,这个我连想都不敢想。于是只好感叹,原来井底之蛙了。我的成绩,唯一拿的出手的只有语文了,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课程。

我在进入我们班的时候,是班里第三名,但是第一次期末考试,我就成了七八名左右,以后逐年下滑,最差的一次是班里第14名,这个排名够让我爸妈失望的了。不过我是一点都不着急,一方面考高中还早,另一方面那个时候,我们这种县城的中学,考高中容易的很。为什么会这样,还要从当时的升学观念说起。

跟大城市不同,我们那里的孩子都是把升入高中当作第二选择的,最热门的选择是上初中中专。现在这种中专已经停止招生很多年,当时却是县城中学最热门的报考学校。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升入初中中专是农转非和就业的捷径,相比前途更加光明的上大学,高考更加遥远和未卜,你说不准三年的高中会发生什么,反而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干这种冒风险的事情不是我们老乡的风格。初中中专对于农村的孩子,是最现实最光明的选择,同时对很多城里的孩子尤其是家境不很好的孩子,也有很大的诱惑。其实这事即使放在现在也很容易理解,供孩子上学是为了什么?还不就是想让孩子早点自食其力,既然初中中专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为什么还要冒风险多花钱去考大学?我前边说过的很多我根本无法企及的高手,全都去了初中中专,否则,我的高中生活还不知道会怎样。

初中中专的另外一个诱惑就是可以转为城市户口,那个时候还不能花钱办理农转非,农村的孩子要想变成城镇户口,只有考学一条路,这也是农村家庭供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上了初中中专,不但毕业后可以分配工作,还能变成城镇人,身份更是从农民变成了干部,这是所有农村孩子的梦想。那时候一个农村的孩子获得体面的工作和干部身份,就跟前两年京城的大学生进入“四大”一样荣耀。

当时的初中中专热门到这么一种程度,一个学校最好的100名学生,至少有80个去了中专;而前20名学生,能有一两个上高中就很不错了。这样的形势,对我们县的高中招生很不利,我们县也理所当然做了很多年的全济南市高考录取率倒数第一,直到后来,高中的几个校长联名要求县教委出台了一个政策,要求全县初中升学考试的前200名强制上高中,这个局面才彻底扭转。这个命令在当时很不合理也违法,抱怨四起,我还记得我的另一个表妹,当时一门心思要考初中中专,考试的时候不得不限止发挥,防止考的太好上了高中,还好她运气不错,得遂所愿。不是所有学生都跟我妹妹一样幸运,本来很多可以早点工作的农村孩子,因为这个命令,三年高中之后空手而归,造就了很多悲剧。不过现在,更多的人把这个举措看作我们县教育水平大翻身的关键之举,已经忘记了当年这个命令下众多的牺牲品。

当时的各个初中,都把初中中专的升学率当作首务,老师也把这个当作工作成绩的主要评价标准。因此对于我这种一门心思考高中上大学的孩子来说,初中就很轻松了,我这样的孩子多数属于家境不错的机关孩子,我的很多好朋友都是。我记得当年,我只要能得到正常水平一半的分数,上高中就没问题了。这样的升学压力,可以保证我初中有足够的时间不务正业。

不务正业之一就是想尝试一下恋爱的味道。

从生理上讲,初中生已经13岁,已经接近成熟了,女孩子开始爱打扮,男孩子开始互相打听胡子是不是真的跟下边的毛一起长出来,于是很多少男少女也开始了懵懂的爱情。仿佛一夜之间,各个班级冒出了无数的小情侣,放学路上卿卿我我的骑自行车的小爱人,成了初中有别小学的最大区别,小学放学是排成傻傻的一队的。女孩子里边,最受欢迎的当然就是小美女,而男孩子里面,最受欢迎的当然是高大帅哥。

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也不想例外,我从小就对美好的东西充满了渴望,当然也包括爱情。我说过我的初中新班级美女如云,一开学我就有了目标人选,那是一个娇小的像雪一样白的女孩。不过怎样追女孩我是没有一点经验的,但是我的好友杰很有经验,他从小学开始就开始了实践,可惜到最后也没有成功,他家现在的嫂嫂并不是追来的而是相亲来的,可见很多事还真不是熟能生巧这么简单。到最后我也没跟那女孩表白,因为很快我的兴趣就转移到了小说身上,那上面有更诱人的爱情,更何况她家跟我家还有点关系,万一爸妈知道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初中的第一年快结束的时候,班里来了个漂亮女孩,她比我大一岁,长得有点像山口百惠。有次我们一起去东边的山上采松子,那是作为我们的课外作业要上缴的,据说会送到园林局绿化荒山。这次活动中,我懵懵懂懂感觉到,爱情来了。从那之后,我开始实践杰的经验,那就是死缠滥打,我也知道我从小很有女人缘,跟女孩很谈得来,应该会有美好结局的。但是结局很不幸,收获的不是爱情故事而是喜剧结尾,女孩总是对我时好时坏,每当我想表白的时候,女孩总是敬而远之。直到有一次,女孩跑到我的面前,高昂的下巴壳子底下比划了一下,然后放在我的头顶,笑着跑开了。这时我才注意到,我的头顶才刚刚能到她的下巴,我这样的身材是对女孩没有吸引力的。这次比较打击我,从此我不再追女孩,我这样的身高是只能做小弟弟的,一直到初中毕业,我最后一次跟女孩道别,我才猛然意识到,我已经比她高一头了,可惜,没有时间再追求爱情了。

除了跟同学偶尔讲述一下我的北京见闻,不务正业之二就是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偏巧那一年这样的大事还真不少。

那一年中国是很闭塞的,因为害怕外边的坏东西来演变我们,所以来自外边的消息并不多,但是还是有些不好的消息只言片语的传进来,我们宣传的重点,还在反思去年的风波上,那次险些我们的党差点玩完。这些消息的最主要来源是新闻联播,在节目的最后,总是有一两条国外不好的消息一带而过,这也是新闻联播的一贯风格,不好的消息要放在最不显眼的地方用最少的篇幅。从这些一带而过的消息中,我们知道,国外的形势很不好,尤其是对共产主义国家。

首先是民主德国失败了,于是并入了联邦德国,史称两德统一。我们的媒体似乎是说,东德领导层出了叛徒,在美帝的暗中支持下,于是一夜之间东德变色了。我们不知道的是,柏林人民彻夜欢呼柏林墙的倒塌。

接着东欧各国也开始进行此起彼伏的抗议,好几个国家的共产党接二连三的,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非法党派,原有的领导人被监禁甚至被秘密处决,有些已经死去的领导人甚至被暴尸,这是中国古代的权力更迭中才经常发生的事情。出现这些事件的罪魁祸首仍然是美帝,他们的走狗就是那些变节的原有领导层。我们不知道的是,这些新领导人在他们国家都有高的惊人的支持率。

不过国外的巨变我们并不担心,因为我们知道,共产主义还有最大的靠山,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从小我们就知道苏联的强大,它的核武器库可以把世界消灭好几百次,只要强大的苏联还在,那些国家迟早还会变回来。我们隐约听说了,苏联的领导人不再是总书记,而是改叫总统,我们不明白这个称谓改变代表着什么,不知道苏联解体前已经成为法律上的民选国家,也不知道苏联解体前的国家全称已经去掉了社会主义四个字。

这年的下半年,新闻联播突然传出一个消息,波罗的海的三个苏联加盟共和国正在宣布独立。我跟同学是在晚自习的收音机上知道这件事的,那时候晚自习收听新闻广播是我们的一个秘密活动,借此打发无聊的自习时间。我们对这个消息充满了不理解,难道跟着强盛的老大不比自己混更好,难道苏联不会武力解决掉他们?媒体的语气也是轻描淡写,幕后黑手还是美帝,不过苏联是无比强大,而这三个国家又都是那么偏远弱小,无碍大局。我们当时也认为苏联收拾这三个小国是举手之劳,就跟几十年前收拾匈牙利一样。我们不知道的是,这三个国家的独立倾向由来已久,这三个国家也是苏联里面比较富裕的国家,他们的人民为了表达独立的决心,曾经手拉手连成了一条人墙国境线,而苏联的中央政府内部支持他们独立的不在少数。

再之后,传出了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这三个小国闹腾了大约一两个月,苏联承认了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我们无法理解,觉得苏联脑子里进水了,能容忍美帝如此猖狂。然后是更震惊的消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一个接一个的宣布独立,而苏联政府也一个接一个的承认他们的独立。我们开始讨论,苏联这是怎么了?我们不知道的是,苏联国内也不好受,民众的抗议此起彼伏,老资格领导人相继去世,最终革新派新锐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推行政治改革,同时开始了他著名的休克疗法。他的改革到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到现在也没定论:从执政党的角度说,第一大党成了无足轻重的在野党,那是彻底失败了;从苏联的角度说,超级大国消失了,变成了一个二流大国和一堆不入流小国,那也是失败了;但是从老百姓的角度看,现在的生活更自由更富足,经济更有活力,那倒还真不算失败。现在想来,我们当时都说去年的风波主要是美国人搞鬼,其实真正的促成者也许是苏联,那年的最高潮时刻,戈尔巴乔夫访问北京,那时他正在国内大搞民主改革,他跟赵促膝长谈之后,赵终于跟保守派彻底决裂。

每天晚上,我都会跟同学交流,今天苏联又独立了几个?还剩几个?剩下的还有谁想独立?等都独立了,苏联该叫什么呢?恢复老名字叫苏俄,还是叫新苏联?更没想到的是,再后来,连俄罗斯都要独立,俄罗斯不就是苏联么,独立个什么劲呢,我们不理解。

最后俄罗斯独立前后,苏共最后的保守派搞了一次政变,这是作为正面报导上新闻联播的,我记得我爸他们都是很希望这次政变成功的,他们还是希望苏联老大哥别死去,但是政变失败了,苏联消失了。我倒是对这个消息无所谓,反而是对那个时候,站在坦克上指挥进攻克林姆林宫的叶利钦印象很深,那时我觉得这个人很勇敢,后来知道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嗜酒如命的酒鬼喝多了伏特加。那个时候,因为我的北京之行,我已经开始对新闻联播的观点有所怀疑,而权威的倒下,有一种让我莫明的兴奋感。

苏联是怎么一步一步解体的,我们都是后来知道的,当时我们的媒体报道的很少,结果看起来,苏联仿佛是一下子就崩溃了。当时我们的舆论主要是这样讲,苏联之所以解体,是因为领导层盲目的改革外加美帝的和平演变,而解体的结果,是国家秩序大大混乱,人民生活大大下降,民不聊生惨不忍睹。比如卢布直线的贬值,我记得当时有个新闻,说是有个苏联宇航员在联盟空间站上呆了一年,回来后本来巨额的可以买个别墅的奖金贬值到只能买一辆自行车,宇航员尚且如此,普通百姓可想而知,因此,我们不要盲目的改革,一定要抵制和平演变。而民间的说法则是,苏联消亡主要是出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两个苏共的叛徒,他们走了西方和平演变的道路,更有人说他们是FBI的秘密特工。这都是很中国化的观点,似乎一个国家的强盛与衰败,仅仅是少数几个领导人的事情,最广大的人民不过是盲目的追随者,苏联解体的全过程中,苏联百姓在干什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我们从来不提及,也许是有意的不提及。后来我们知道了,多数的民众是支持加盟共和国独立,支持苏联解体的,至于为什么,他们自己最清楚。

苏联解体,给上层和民众很大的震撼,苏联解体之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一夜变色,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只剩下了朝鲜越南古巴三个可怜的小弟和孤零零的中国。中国的主要精力,从改革开放转移到了防止变色上来。中国一下子孤独了,危险了,搞垮了苏联,下一个就是中国了。后来我们知道,苏联解体,美国和欧洲确实是弹冠相庆彻夜狂欢的,因为这个梦寐以求的结局来得太突然了,突然到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要说苏东巨变,美国人一点力气没出肯定不客观,但是若说是他们策划了苏东巨变有点夸大了他们的力量,自掘坟墓是苏联解体的最好写照。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这是因为生产关系不适合应生产力的发展了。但是那时国内不能这么说,现在也不愿公开这么说,苏联都不适应了,我们还能适应?其实高层应该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没多久,他们还是在犹豫了良久之后,开始生产关系的改革了。

苏联的解体,给所有学校的和平演变教育增加了新素材,只可惜我们不能找个苏联小孩来控诉一下巨变带来的灾难。很多学生很害怕,害怕这样美国大兵迟早会打过来,我们又会回到40年代美国大兵横行的年代,这也是和平演变教育要达到的目的。至于我,谁演变谁我是没多大兴趣,不过我倒还真是希望红色国家能变回来,因为中国太孤独了,人多了走路还是更有底气一些。

苏联的巨变,是这一年笼罩在中国头上的阴影,因为害怕变色,保守派占据全面上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
變,時時有
變,不得不
小的變化無所感
巨變則撼動生活
然而整個世界就是在變中運轉
無論習慣與否、認同與否
還是得面對

問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