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0年的中国事 -- 1983:故事越来越多,严打和春晚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連載小說每日請勿超過三章節

版主: 跳舞鯨魚ocohSianlight星心亞Azure

83年我5岁了,这时的中国,越来越不平静,从上到下都充满了新鲜东西。具体到我家来说,首先是吃的东西花样越来越多,吃肉不再是什么希罕事,也不再主要用猪油炒菜,甚至隔阵子还能吃顿我们北方少见的大米饭。不过对于多数家庭来说,吃排骨依旧是很奢侈的事情,因为排骨虽然很鲜美,但是肉少骨头多,吃起来不划算,远不如吃肉实惠。于是关于吃排骨,诞生了我家一个经典故事,故事的主角依然是我和我哥。

我的几个姑姑,大姑远在济南城里,我们不常来往,二姑孩子多没工作条件很一般,四姑跟我爸差不多,当时还年轻收入也不怎么多,五姑小姑年纪尚小还未婚嫁,只有三姑在石油公司工作家里条件最好,后来她家的表哥结婚的时候,还跟表嫂一起去旅游度蜜月,我记得去的是蓬莱,这在当时的县城里面是非常时尚的富人之举。可惜三姑家境最好,去世也最早,年纪不到50就去世了,真是造化无常。我跟我哥小时候最喜欢去她家,因为她家总有数不尽的美食,我很清楚的记得,她家有间小屋,小屋有个高高的壁橱,壁橱里面就是各种好吃的。每次我去她家,最感兴趣的就是让人抱着,去检查壁橱,每次检查必定不会空手而归。我哥也跟我有类似的爱好,我们两个周末就很喜欢结伴去三姑家打牙祭。

话说有这么一天,我俩又去三姑家,在院子里玩耍的时候,突然天空飘来一阵异香,那是一种让人难忘的异香,没有那种一两个月也吃不了一顿排骨的经历的人,是不会有这种刻骨的体会的,我们两个顺着香气,就找到了来源地,是我姑姑的邻居家里正在炖排骨。那时我们还小,不太明白吃嗟来之食有多么无耻,于是就坐在人家门槛上,开始了吃排骨的意淫,对话大约是这样,“哥哥,你说排骨好吃么?”“好吃呀,最好吃的就是排骨!”“那,我先吃一块,真好吃!哥哥,你再来吃一块!”“真香,太好吃了!你再来一块!”。其实我们也没什么其他的意思,就跟小孩做家家一样罢了,还不太明白这样做有什么道德上的不妥,不过很快,炖排骨的邻居家坐不住了,两个黄口小儿坐在自家门槛大谈家里正在炖的排骨多么美味,主人家的再不表示表示可就说不过去了。于是,邻居家装了一碗排骨送到了姑姑家,后面跟着两个仿佛看见奇迹发生一样不可思议的小哥俩。姑姑表示诧异,怎么邻居都知道馋嘴的小孩来了,邻居说,那能不知道,都在我家门槛上唱戏好几出了。于是一家人笑翻了天,这个故事的娱乐性,可居我家经典笑话之首,因为每个听说了这个笑话的都会笑的肚子痛,从早年我爷爷奶奶,到10多年之后才出生的小辈,笑话的喜剧效果从未衰减。

我小时候是真的喜欢吃排骨,我能从百米之外闻到奶奶家炖排骨的香气,一点也不夸张的。但是直到我上了大学快毕业,大约2000年左右,一般的中国人才可以敞开肚皮顿顿吃排骨了,不过这时又有不幸的消息传来,顿顿吃排骨是会高血压高血脂的,对健康很不好,于是一般的中国家庭开始对排骨敬而远之,现在的富裕家庭跟30年前的富裕家庭差不多,都是一个月才吃一两顿排骨的,从起点又回到了起点。得不到的时候百般奢望,完全拥有之后却又痛苦连连,这个中国哲理在吃排骨这个问题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若即若离才是我们中国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生活里面的另一个变化,就是中国的老百姓不再把多数的精力放在吃上,娱乐的需求逐渐增多。有个新鲜东西开始进入百姓的生活,那就是电视。我记不清楚我爷爷家是哪年买了电视的了,我家似乎是在86年左右,我爷爷家还要更早一点。关于电视如何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各种文章都是写烂了的,写得最多的就是无数人挤在一起看一个小电视的盛况,我也不在多罗嗦了。我爷爷家买电视的时候,电视已经比较普及,基本上也不太会常见有人去别人家看电视的情况了。

有了电视,晚上可做的事情就多了,那时候已经有了新闻联播,看新闻联播是饭后的主要消遣,不过当年最红的几个主持人,现在绝大多数已经消声匿迹,现在红的几个老主持人当年大都是二线中坚,因为80年代末的一次风波,新闻联播也经历了一次大换血。我爷爷看新闻联播的时候,经常会说,电视真是好东西,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各地的新闻,连国外的都有。不过当时的电视绝大多数都是黑白电视,电视节目也很单调,基本就是一个中央台一个山东台,节目也不是现在24小时联播的,好像只有晚上才有节目,其中山东台每个周二还要停一天,检修设备,我这个年纪的人应该都有记忆。

那时的电视节目大约到了8点钟左右,就全部结束了,结束的时候女主持人就会说“今晚的节目到此结束!”男主持人接着说“谢谢收看!”然后就是雪花一片。我当时就非常奇怪,为什么要谢谢我呢。首先,当时人与人之间是很少说谢谢的,因为一般人见生人的机会不很多,而熟人是没必要老说谢谢的,一说谢谢,我们就觉得好像在演戏特别假,其次,说谢谢那是因为别人帮助了你,可是我没帮主持人作甚么呀,为什么要谢谢我呢?当时多数人都是这么理解的,是他们带给我们新闻和节目,要谢也要我们谢他们才对,而且我们觉得他们是在北京的上级我们是在县城的下级,中国自古就没有上级谢下级的道理。当时我们的乡亲,就是这样理解百姓和电视台的关系的,百姓谢政府那是理所应当,断然没有反过来政府谢百姓的,这是我们千年的传统教给我们的,平等的观念要在中国深入人心,确实是要费一番周折。当时跟我有一样的疑惑的孩子不在少数,我也问过父母,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别人说了“谢谢”,自己要说“不客气”,有个调皮男孩就问,那电视上主持人说谢谢,我们也要说不客气么,于是哄堂大笑,男孩子就开始流行一个游戏,电视上说完“谢谢”我们马上接一句“不客气”,说完笑的前仰后合。

当时看电视,还有一个趣事,就是看电视不能超过一个小时,超过一个小时就得把电视关上半小时再看,我奶奶说这是怕电视“累着”,好多人都觉得,电视是个娇贵的物件,不能让它一次工作这么长时间,它跟人一样是需要休息的,好在当时的节目基本也没超过一个小时的。这种习惯直到我上了中学很多家庭还有,只是连续工作的时间延长了,从一个小时变成了两三个小时,现在的眼光看有点可笑了。

电视节目的丰富,给我带来的冲击,就是动画片。80年代初,中央台引进了第一批国外动画,播放的时间是每个周末的晚饭之后,一星期才播一集,几乎所有家里有电视的孩子,都会准时收看。我记得最早的动画片,似乎是来自欧洲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是一个瑞典的经典童话,说的是有个小孩不听话,就被神灵惩罚变成了小人儿,骑在家里的白鹅身上,跟随大雁一起旅行,最后做了很多好事,终于回到了家乡,变成正常的模样。我记不太清楚,尼尔斯的旅行过程中都有什么历险,只是对他的木头鞋和白鹅记忆深刻,后来几次求瑞典朋友帮我捎一双木头鞋都没捎成,有几次去瑞典又没能成行,我现在也很好奇,到底木头鞋穿起来什么感觉。之后的动画片,还有一个是“铁臂阿童木”,日本的动画片,似乎没播多少集,故事我全忘了,只记得播放前似乎有一个“卡西欧”计算器的广告,好像动画片是免费给中国的,但是必须得播放广告,卡西欧就是这样打开中国市场的。另外一个也是日本动画片“花仙子”,这算是经典的日本卡通,上面全是帅哥靓女,每集都是一个单独的故事,那时候的每个女孩都梦想自己有一枝“七色花”,能给自己带来各种各样的漂亮衣服。动画片带给我的吸引太大了,我又是个做事情很投入的孩子,只要一看就会入迷,看完还得回味一会才能回到现实世界,每次的周末看完,我就开始数指头盼下一个周末。我是如此的投入,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我的调皮的小姑姑,总是在我入迷的时候往我嘴里送我不爱吃的东西,比如肥肉片,我都会照单全收,等看完动画片我才会反应过来,跟小姑打闹,这也是那时候我家饭桌上的乐趣之一。

电视的普及,还催生了一个日后中国30年稳居综艺节目黄金头牌的巨无霸——春晚。第一届春晚是83年,不过我相信多数的中国人对这届春晚印象不深,开始的几届春晚其实就跟现在单位的春节晚会差不多,规模很小参加者也很少,不过中国之前从来就没有综艺节目,所以还是很容易的就一炮打响了。春晚在头10年也就是80年代里,迅速发展深入人心,第二个10年也就是90年代是春晚的黄金时代,看春晚成为了中国春节的新习俗之一,特别是在北方,但是第三个10年也就是21世纪头十年,春晚越来越鸡肋,批评的声音慢慢淹没了赞扬的声音,春晚能否还能再走10年,很不好说。

春晚成为了我这代人春节习俗中必不可少的节目,春晚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过年习俗,包饺子看春晚守夜,是大年夜固定不变的流程。无数的歌星笑星明星,也通过春晚迅速走红,陈佩斯的吃面条,李谷一的难忘今宵,费帅哥的一把火,还有丹丹阿姨的超生游击队,再后来的本山大叔的卖拐卖车,已经永远的刻在了中国人的脑子中,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一味的教条和刻板,也加速了春晚的衰败。关于春晚有点小说明,当时的中国,经济和政治是分不开的,中央台和政府是没区别的,所以80年代末的几届春晚,每到新年钟声敲响,领导人都会出来拜年,这也牢固树立了春晚的正统地位,后来有一年,领导人不出来了,我们都很奇怪,慢慢的,我们才明白,商业的春晚毕竟不是领导人的政治活动,经济和政治,终于慢慢分开了。

其实我觉得,春晚的火爆,还跟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有关系,新中国逐渐把中国人的传统春节习俗,打入了封建迷信一类,春节这个名字也是新中国之后才产生的,过去我们都是叫新年的,其他的像拜灶王、请家堂、逛庙会这些传统习俗逐渐被有意无意的抛弃,春节的民俗活动慢慢形成了真空,本来丰富多彩的过年,变成了简单的年夜饭和放鞭炮,于是春晚趁虚而入了。好在这些年来,民俗和传统被重新尊重,过年的习俗慢慢又回来了,春晚的空间被慢慢挤占,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们的脑袋里装的东西越来越多了,这是个好事情,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脑袋里的东西多了,想法也就多了,越来越多的想法跟当时的管理体制越来越不协调,最终带来了混乱和随之而来的严打。

严打是“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简称,提出者是邓小平,提出的原因是当时的治安状况急剧恶化,至于为什么恶化,原因就很复杂了。首先一个原因,文革中诞生的权力机构——各地“革命委员会”已经被解散,旧的权力机构——各地“人民政府”正在恢复中,新老权力机构的交接必然带来权力真空,权力真空必然带来国家的混乱,这在古今中外都是屡试不爽的,比如当时负责社会治安的机构“公安局”基本上是从零开始重建,自然也无力维护社会治安。

第二个原因,文革实际上是右派的胜利左派的失败,不过共产党的历史上胜利的一方总是喜欢把失败的一方叫做反革命,这只是个文字游戏而已。右派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中国百余年的梦想:民主与法制。虽然我不是党员,但我更倾向右派,右派的历史自百日维新到国父起事再到新中国成立,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人民的国家法制的国家;至于左派,估计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要把中国搞成什么样,中不中洋不洋搞到哪里算哪里搞成什么算什么而已。文革就是左派们的杰作,还好现在左派日落西山,否则还不知道什么乱劲。

右派是如此的渴望法制,因此难免就心急了一点。文革结束后,为了彰显法制的地位,右派们没有按照惯例下发文件直接宣布左派们是反革命,而是组织了一次审判,通过法律的程序确定左派们的非法性并宣布他们应得的惩罚。现在看来,这个流程是很正常的,不过当时的老百姓多数都觉得这是脱了裤子放屁,谁都能看出来是个反革命的人还审判作甚。百姓这样认为也很正常,中国自古就不是法制社会,法律只是权利角逐的陪衬而已,让百姓接受法律尊重法律没错,但是一定心急不得。其实直到现在,在中国的农村,法律跟道德相比,还是个配角,强行让农民接受法律,还是会经常遭到反击的,就算是城市里,现在还是有很多年长的和底层的市民,也觉得法律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当权的右派们迫切希望建立法制社会,而人民却不清楚法律是个什么东西,同时那时的法律也很秩嫩,没有能力承载起一个法制的国家。百姓们突然变得不知道如何判断对错了:过去的对错很简单,上面下个通知就行,现在判断对错却要靠法律,而什么是法律,鬼才知道!混乱就自然而然的诞生了。

因为心急,右派们在几年后又吃了一个大亏,过于着急的推动民主,导致了大混乱,结果导致左派再次占了上风,右派中坚损失殆尽,直到最近这几年,右派们才重新获得主动。这事也给现在的民主精英们提了个醒,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不能太心急。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叠加,加剧了社会的混乱:数量众多的知青返回城市却无所事事;文革里面的造反小将一下子失去了用武之地只好游手好闲;城乡之间的管制突然松懈农民开始进城碰碰运气;工厂不能复工学校无法复课;文革中文斗不如武斗爽快这种风气的盛行等等等等,街上的闲杂人等的突然增多,一旦出现导火索,很容易发生剧烈冲突。当时的社会秩序混乱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我们家附近的省城,农民进城卖西瓜,很快就会被人一抢而光连小车都被抢走,农民们都不敢进城,仿佛城市是强盗的老巢;首都北京也是类似,当年发生了上百的无业男青年当众侮辱一个女青年的恶劣事件。当时的街头仿佛是这样,一群游民虎视耽耽,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蜂拥而至酿成骚乱。

这种情况下,右派只好暂时收起理想,效仿左派的做法,乱世重典,快刀乱麻,用暴力反击暴力,尽快恢复社会秩序。当时严打的依据并非是法律,只要大众都认为是不对的行为,都可以按照上限进行惩罚,所以造就了无数的冤案。比如我们那,年轻恋人牵手散步被人发现的,因为女方害羞说是被强迫的,结果男的就因为流氓罪判了10年,结果两家姻缘不成反成世仇。报纸上这样的案子就更多了,有被人诬陷强奸判了死刑的,有行为不检点的女孩被判死刑的,也有在家组织舞会被判无期的,我个人的感觉,这不像一次法律意义上的严惩,更像一场卫道士的复辟。

无数犯罪行为的严惩加上无数的冤屈之后,社会秩序终于慢慢恢复了,严打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小时候不愿午睡要出去玩,奶奶就吓唬我,不能出去呀,外边严打呢,小心把你抓起来,由此可见严打的威慑力,快比上恶魔了。后来中国还有几次严打,不过越来越法制化,现在已经不再提严打这个词了,毕竟这在法律上说起来很不严谨。
「從起點又回到起點」
突顯出最終的美好
無論貧富
任何時代
快樂始終是心中最期望的東西
就如您十分精采的回憶
故事中的歡笑
是一輩子誰也搶不走的財富

問好
跳舞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