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和銀心二人不知社會險惡,所以身上的盤纏都被歹人給騙光了。二人疲憊不堪,相互扶持前行。
當真是:
可憐千金小姐嬌養慣,旅途艱險。嚐盡社會冷暖,孤苦行路難。
「小姐,咱們可不可以不要走了?我的肚子好餓喔!」
「唉喲」原來是銀心跟她家〝小姐〞說話,一時沒注意到便跌捯了。
祝英台上前欲攙扶銀心起來,便蹲下身子…
「喂喂喂,兩位,這路是用來走的,可不是用來跌跤的。」轉頭一看,說
話的人正是那揹著行李的書僮。
那書僮上前欲扶銀心起來:「來,我扶你起來。」
不知那書僮有何意圖,銀心大聲道:「幹嘛幹嘛?不要過來,幹嘛動手動腳的?」
那書僮道:「這可怪了,我是一片好心,你這個人啊,真是狗咬呂洞賓!來,我扶你。」後面這句話卻是對英台說的。
走在後頭的書生,這時開口了:「四九,不許無禮!」
說著,那書生上前欲扶英台。
英台尚未開口,一旁的銀心搶著道:「你也不必了。」
「看兄台相貌端正,倒臥此處必有因由?」
「得了!我們家小姐…」
「啊?」
自知說錯話的銀心,連忙改口道:「小……小少爺,是在這裡看風景。蹲低一點,好看!」
「是嗎?我也來看看。」那書生說著便也要蹲下身子,一同「欣賞那好看風景。」
看對方相貌端正,只是一臉憨氣,那銀心隨口說的話竟也當真。於是英台開口道:「蒼松翠柏見顏色。」
那書生聽到後,蹲下的動作也暫時停止了,稍加思索,「秋水春山見性情。」
英台和那書生互視而笑,那書生扶起英台,只有銀心在一旁乾著急。
英台覺得這自己主僕二人,如要在杭城走,這一路上勢必要有人相互照應,「公子,實不相瞞,我主僕二人家住上虞祝家村,原是要到杭城讀書,不料,一路上盤纏用盡,我們…」
「那可好極了!」那書生喜形於色,「原來你我一樣,都是要到杭城讀書的同學,能夠在此相遇,實在是太有緣了。兄台如果不嫌棄,何不一起結伴同行,這一路上,好歹也有個照應。」
「如此甚好。」英台又問:「敢問兄台姓氏,家住何方?」
「我啊?」書生一長嘆,「姓梁名山伯,家住會稽城,家逢巨變,求學緣由心底埋。」
「但說無妨。」
「山伯原有一個溫暖家庭,父耕母織,可謂天倫之樂。誰知慈父見背,撒手而去,留我母子相依。原以為鄉鄰會互助,沒想到世態炎涼,見利忘義,索債相逼。
無奈母親只能變賣家產,折成學費盤纏,要我前往杭城讀書,盼望金榜題名,以光耀門第。母親恩情深似海,期望殷殷高如山。
山伯生性駑鈍,從不奢想利祿功名,只要光明磊落,一生正直做人,也不妄求其他。豈知命運來捉弄,我又何必低頭,哪怕前途千萬難,我也要咬緊牙關,立志向學,以寸草之心,報三春暉。」
祝英台聽完後,背對著山伯,心道:「自幼是家裡掌上明珠,從不聞問人間疾苦。瞧他出身寒門,又家逢巨變,但依然不卑不亢,仍是坦蕩做人,宛若楚人和氏之玉。這樣的人,真讓我佩服…」
心念稍轉,轉過身去,「梁兄,如不嫌棄,我們插草為香,義結金蘭,如何?」
山伯喜道:「那可好極啦!我母親總說我就是太老實了。如果這一路上有你這樣的兄弟為伴,那是再好也不過了。」
山伯拱手道:「我今年十七,不知兄臺……」
祝英台也跟著作揖:「祝九郎年方十六。該當敬你為兄。」
在一旁的銀心和天九也分別對著二人行禮。
「拜見梁相公。」
「拜見祝相公。」
===================
引用自:大風音樂劇《梁祝》中台詞
當真是:
可憐千金小姐嬌養慣,旅途艱險。嚐盡社會冷暖,孤苦行路難。
「小姐,咱們可不可以不要走了?我的肚子好餓喔!」
「唉喲」原來是銀心跟她家〝小姐〞說話,一時沒注意到便跌捯了。
祝英台上前欲攙扶銀心起來,便蹲下身子…
「喂喂喂,兩位,這路是用來走的,可不是用來跌跤的。」轉頭一看,說
話的人正是那揹著行李的書僮。
那書僮上前欲扶銀心起來:「來,我扶你起來。」
不知那書僮有何意圖,銀心大聲道:「幹嘛幹嘛?不要過來,幹嘛動手動腳的?」
那書僮道:「這可怪了,我是一片好心,你這個人啊,真是狗咬呂洞賓!來,我扶你。」後面這句話卻是對英台說的。
走在後頭的書生,這時開口了:「四九,不許無禮!」
說著,那書生上前欲扶英台。
英台尚未開口,一旁的銀心搶著道:「你也不必了。」
「看兄台相貌端正,倒臥此處必有因由?」
「得了!我們家小姐…」
「啊?」
自知說錯話的銀心,連忙改口道:「小……小少爺,是在這裡看風景。蹲低一點,好看!」
「是嗎?我也來看看。」那書生說著便也要蹲下身子,一同「欣賞那好看風景。」
看對方相貌端正,只是一臉憨氣,那銀心隨口說的話竟也當真。於是英台開口道:「蒼松翠柏見顏色。」
那書生聽到後,蹲下的動作也暫時停止了,稍加思索,「秋水春山見性情。」
英台和那書生互視而笑,那書生扶起英台,只有銀心在一旁乾著急。
英台覺得這自己主僕二人,如要在杭城走,這一路上勢必要有人相互照應,「公子,實不相瞞,我主僕二人家住上虞祝家村,原是要到杭城讀書,不料,一路上盤纏用盡,我們…」
「那可好極了!」那書生喜形於色,「原來你我一樣,都是要到杭城讀書的同學,能夠在此相遇,實在是太有緣了。兄台如果不嫌棄,何不一起結伴同行,這一路上,好歹也有個照應。」
「如此甚好。」英台又問:「敢問兄台姓氏,家住何方?」
「我啊?」書生一長嘆,「姓梁名山伯,家住會稽城,家逢巨變,求學緣由心底埋。」
「但說無妨。」
「山伯原有一個溫暖家庭,父耕母織,可謂天倫之樂。誰知慈父見背,撒手而去,留我母子相依。原以為鄉鄰會互助,沒想到世態炎涼,見利忘義,索債相逼。
無奈母親只能變賣家產,折成學費盤纏,要我前往杭城讀書,盼望金榜題名,以光耀門第。母親恩情深似海,期望殷殷高如山。
山伯生性駑鈍,從不奢想利祿功名,只要光明磊落,一生正直做人,也不妄求其他。豈知命運來捉弄,我又何必低頭,哪怕前途千萬難,我也要咬緊牙關,立志向學,以寸草之心,報三春暉。」
祝英台聽完後,背對著山伯,心道:「自幼是家裡掌上明珠,從不聞問人間疾苦。瞧他出身寒門,又家逢巨變,但依然不卑不亢,仍是坦蕩做人,宛若楚人和氏之玉。這樣的人,真讓我佩服…」
心念稍轉,轉過身去,「梁兄,如不嫌棄,我們插草為香,義結金蘭,如何?」
山伯喜道:「那可好極啦!我母親總說我就是太老實了。如果這一路上有你這樣的兄弟為伴,那是再好也不過了。」
山伯拱手道:「我今年十七,不知兄臺……」
祝英台也跟著作揖:「祝九郎年方十六。該當敬你為兄。」
在一旁的銀心和天九也分別對著二人行禮。
「拜見梁相公。」
「拜見祝相公。」
===================
引用自:大風音樂劇《梁祝》中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