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研究 》
--------------------------------------------------------------------------------
研究所的家属楼紧靠着柳泉路中段。现在你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往右侧看,那座建于一九七六年的三层老式建筑就是,里面大约有五十名职工。
研究所的人们在平淡乏味的环境中一年年度过,一般也不出什么稀奇古怪的事,但某一天却有个惊人的消息传出,它打破了研究所以往的宁静。自杀的小伙子名叫冯钢。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小时侯颇讨人喜欢。后来父母离异,再后来一直跟随在母亲身边,长大后越发出落得一表人才。冯刚工程学院专科毕业,学的是机械制造。
这些介绍你听了一定觉得罗里罗嗦没什么意思。但也有有意思的,冯钢在机械研究所任技术员期间并不被领导器重,领导说,这小伙子不安分,有想法是好事,但他太浮躁。再后来就传出领导要将他划为编外人员的传闻。传闻只是传闻。可你知道编外人员是个什么概念吗?就是说你可能不再是单位的正式职工,你吊儿郎当地挂在那儿,连个名分也没有,你说可怕不可怕?在九十年代初期,那就很可怕。那时冯钢在做什么呢,他在研究所一家合作单位搞一个新上的项目,但进展不大。进展不大也说明不了什么,进展不大能说明什么,干事业哪有一帆风顺的?
偏偏这时候出事情了。冯钢在一个燥热的夏夜上吊自杀。事情发生得过于突然。堂堂一英俊男儿不到三十就如此了结自己的一生,给人们留下大团迷雾。但这样的事件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就像一只黑鸟一掠而过,它飞走就飞走了,时间长了人们就不去管它了。人们对形
形色色的自杀事件除了承受力加强,也已经练就了一套通俗的推理和分析的方法。
调查者已经注意到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家庭组合,冯钢一直和他的母亲住在一起,结婚不久,夫妻两人就分居。调查者很自然问起研究所的领导关于冯钢自杀前一些消息,领导能说出些什么呢,除了笼统地谈一些冯钢的表现,再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事情了。
保卫科长老朱的办公室其实就是传达室。老朱只管一个人,就是老朱。老朱有个用右手抚摸下巴的习惯,那天他就那样左手托住右臂,捏着下巴对众人说:“冯钢这小伙子其实挺有才华的,我这里就经常收到从全国各地给他寄来的信函。”老朱说这事情他也没想到,但他会帮着调查者查明真相的。老朱讲到最后不无感慨地说,“整个所里就找不出这样标致的小伙子,真可惜,真可惜,才二十八呀,二十八。”
最先发现冯钢自杀的是冯刚新婚不久的妻子,这是人们后来才知道的。问题就出在这里。一起陪同研究所领导去中心医院太平间(冯钢遗体暂时被冰冻)的办事员小邢回来说,当时他就站在冯钢妻子的身边,他说从那个保养得很好的少妇脸上没有看出她过多的悲伤,甚至整个过程没听见过她说两句以上完整的话。冯钢的事情发生后,他的家人到过所里,研究所的人们观察到冯刚的母亲和妻子并不融洽。尤其那个俊俏的少妇,她冷若冰霜的面孔,在走进大门时就似乎透出一股别人无法干涉的威严。
请设想一九九二年那个闷热的夏天,晚饭后,机械研究所的人们习惯到柳泉路上去散步,传达室门口围聚着着另一群热爱下棋打牌的人。妇女们则一边照看着孩子一边谈论着那件事情,孩子们仰着小脸拉着母亲的衣角似懂非懂地听大人说话。奥运会上运动健儿传来的喜讯远比不上冯钢的话题有讲头,人们在叹息之余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冯刚曾在同一个研究组的吴娜说,“冯刚你平常看不出来有什么反常的举动,但你仔细观察就会觉得他有些怪,他不爱与大伙一起玩。”难道说是这种茫然的心情决定了冯刚茫然的脚步?同事们的评价不一定准确,因为研究所的人们无论男男女女都爱勾心斗角的,谁又会真正的了解谁呢?
有人提供了这样的一组信息,说冯钢在自杀之前,确实有些怪诞,比如他一边低着头走路一边自言自语。我们大概永远无法理解一个自杀者当时复杂的心理状态,我们只是从外表看到一点点皮毛。一个人内心的忧郁有多大伤害力,恐怕除了他自己无人知晓。总务科的人们聚在一起时,在翻阅杂志中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题目:为什么人们爱选择夏天自杀?为什么呢?文章列举的理由很多,但大家都觉得缺乏足够的分析和引证,譬如说夏天人们浮躁不安,情绪容易激动,冷静不下来。打字员李珍说,“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可能性大,我有个朋友,就是有抑郁症自杀的。”
办事员小邢补充说,“现在回想起来,冯钢在自杀前几天的确失魂落魄,只是我们都没有注意到。”他说冯钢那张苍白的脸至今还在他眼前闪来闪去,这让他想起某些老电影里徘徊在江边的心事重重的悲剧演员。
你想想你身边有没有朋友处于这样不好的状态?
有善于写总结报告的人后来认真做了一下总结,把同事们的推测归纳如下:
一、冯钢的自杀跟他的妻子有直接的关系,对方是个美丽而阴险的女人。她的面相一看就不是善辈。她说不定背着善良的冯钢做了些什么事情。于是冯钢伤心欲绝。
二、冯钢父母离异给他小时侯带来了心灵的创伤,这种创伤象挥之不去的阴影,冯钢根本不适应甚至害怕平淡的婚姻生活。
三、冯钢的自杀和单位领导有关。
最后这一条总结把众人吓了一跳,这不是随便说着玩的,你没根没据是不能乱猜测的,真相究竟是怎么样,恐怕只有冯钢自己才明白。很多人于是沉默不语,因为这一条又让研究所的人们想起了老萧头,那个被大家称做疯子的老萧头。
研究所有一家专门生产机械零部件的小工厂。退休工人老萧头经常会间隔一两个星期就站在研究所围墙外,朝着领导办公室的方向高声大骂。老萧头骂人的话经常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但他每次都骂得理直气壮,路过的人听上半天不一定听懂他的意思。认识他的人知道是谁,不认识的人会被吓一跳,因为老萧头时常穿一件旧式的中山装,胸前还别着毛主席像章。他有时候骂单位领导、骂单位的制度,有时候又联想到更高层的领导人来骂。老萧头骂起来的时候,他的一双老鼠般的小眼睛不停地挤巴着,双手在空中夸张地舞来舞去,这使得围观的孩子们觉得他很可笑。
说到老萧头,研究所的人们各有各的观点。那些资历深的老职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改革开放后不适应的人多了,也就是老萧目光短浅,不与时俱进,成天想着大锅饭的制度是多么的美好,怀念归怀念,可不是这么个怀法,他已经明显有点神经质了。最后所里的人们一致认为,老萧明显患有轻度的精神病症状。惟有老朱对老萧头的表现持有同情心,他说,“老萧头在研究所干了一辈子,也不容易,我尽量不撵他。不撵他。”
研究所家属楼里的人们后来渐渐习惯了,也就见怪不怪。但他们还是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出门离着老萧头远一点。“离那个疯子远一点。”大人们叮嘱说。
每个人有每个人获取消息的途径。我可以透过另外一些渠道把我知道的大致讲一下。
整个春天冯钢看上去都愁眉不展,不为别的,他为了职称的事情。
冯钢时常在上班时间窜到总工程师房间里去聊天,总工程师姓林,除了聊天,冯刚有时候喜欢和他谈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他提到的那些问题林工总觉得不切实际,让人一下子难以肯定或否定。林工是个温和厚道虚怀若谷的人。在研究所得高望重,受人尊敬。在林工面前,冯钢的烦恼很自然得流露出来,他觉得只有老林这样的人才理解他。有一次,冯钢提出过鲤鱼摆尾的现象,他说,你看鲤鱼在摆尾时摆得多么凶猛,多么有力量,是否可以能否利用这个现象去做成一种水泵呢,一种新式的水泵!冯钢讲到最后激动地叫起来,“理论上是一定可行的,你要支持我,老林,新式的水泵呀!”
林工没有说话。林工陷入了沉思,但却无心回答这个问题。第二天冯钢又去自荐他的雄心勃勃的计划时,他对冯钢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的想法是好的,但很多表面现象其实是似是而非的。”林工好象看到了冯钢告别时眼睛里掠过一道冰凉的光芒。
林工并没有完全否定你冯钢的设想。他只是在暗示你首先务实做好自己目前的工作,为了自己的职称评定能够顺利,为了不给领导留下浮躁的坏印象,为了不成为编外人员。可你为什么要有冰凉的感觉呢?
说句良心话,一切主要怪冯钢自己。老萧头是个心胸比针眼还细的人,他都明白好死不如赖活着的道理,你是有文化的人,怎么去选择一条绝路呢?
老萧头岂只是仅仅晓得那个浅显的道理,老萧头甚至也在改变自己。以往他准备骂人的时候,总是目光呆滞神气凄凉。但那天他徘徊到传达室门口,突然发现人们忽然神色匆匆,好象没人在意他的骂了(其实一直就没人在意他,人们早已默认把他当成了疯子)。人们惊奇地发现,老萧某一天也加入到众人的议论之中,但他不说话,他只是倾听,他的注意力居然也集中到冯刚的事情上去了。老萧头知道自己是个脆弱的人,从没想过自杀这样的光明大道。老萧头胆小如鼠,他一辈子不会去自杀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骂。他更没想到有年轻的小伙子选择了自杀这条路。这震惊了他。
我说过冯钢的事件就像一只黑鸟,它飞走就飞走了,人们渐渐不再谈他的事情,但是众所周知冯钢的自杀却无意中治好了老萧的毛病。这样的结局出乎人们的意料,显得有些滑稽。后来人们见到老萧,发现老萧不那么激动了,老萧头出奇得平静了下来,他不再高声怒骂,再后来他去所里拿一些福利什么的东西时,见到昔日的同事居然有说有笑了。
偶尔有人在做研究所回顾时还是会想起冯钢,于是又不免感叹一番。感叹总是于事无补的。假若冯钢把那段时间硬渡挺过来,他也许是另一番样子了。问题就是这样,你如果不走这条路,你永远都有希望,你选择了自杀,就什么希望都没有了。
林工程师后来对大家说,是他的孤独和乖僻的性格害了他。我们对心理学缺乏深刻的研究,但我们对林工程师的话深信不疑。
多年之后,林工程师坐在我的对面和我交谈。我们是在一起吃完晚饭后开始进行的对话。我父亲林工程师他目光忧虑地紧紧盯着我。
听说你要写冯钢的故事。
我说是,有这个想法。
冯钢是个谜,父亲说,但是每个谜又有它的相似之处。
你还记得你的一九九六年吗?父亲接着问。
仿佛黑夜里撕裂的一道电光,在照亮我的同时也让我羞愧地低下头。一九九六年对我来说是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这一年秋季我被单位正式开除。几乎成了人民的渣滓。我参与了一场集体斗殴。我的性格是既不外向也不内向,即不怪僻也不友善。我觉得这样的性格是很难界定的,偏向那一边都可能出问题。这一年的冬天,我真正有了自杀的的动机。我认为除了自杀找不到别的活路。我记得女友和我说分手的那一天是一边哭一边责骂我:你不是人!随后还恶毒地补了一句:狗改不了吃屎。我想她一定是气糊涂了,否则以她的修养说不出来。我母亲当时也在场。我和女友还没登记,但她住在我家里。她温柔贤惠,和我母亲关系处得相当好。母亲闻声跑过来,她站在女友一边,用手戳着我脑袋。我依然站在女友面前愤愤地盯着她。女友边哭边说,妈,他不会听你的话的,他一点控制力也没有,他不是人!一九九六年冬天,那时候本文作者看一切都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本文作者时常无耻地堵在父亲上下班的路上截住他,但本文作者仍然死要面子,他还是清醒的,拣了个人少的地方拦住父亲。当时说了些什么?我现在也记不全了。好象是说,我要自杀,我一定要自杀。我像祥林嫂一样迭迭不休地重复终于在某一天震怒了正直善良的父亲。他低沉着声音一边拽我一边朝我喊道,去自杀吧!快去吧,这么多人劝你你不听,你简直不可理喻。
现在回头想想,我当时是不是也象老萧头那样有轻度的精神病症状?
直到今天,我对自杀的过程仍没有经验,但我对其根源有着深深地反思。从另一个角度讲,能自杀成功的人我觉得是有勇气的人,象冯钢,错误的勇气。
你别笑。也不要以为本文作者又在玩叙述游戏,我说的是真的。你敢保证你从来没有过轻生的想法?即使你没有,你想想你周围认识的人。
想想。
总而言之,什么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内心体验不一定是坏事情。
这些年,研究所变化了不少,沿街房已经大部分承租给个体业主,所门口店铺云集,显得繁荣喧闹。你沿着柳泉路走,走过人民公园,就会看到一家家紧挨的休闲餐厅、洗头房、音响店、咖啡屋。研究所越来越热闹了。而且我告诉你,一到晚上,柳泉路上的霓虹灯是全城最靓丽最眩目的。
尤其是夏天。
夏天总发生很多令人振奋或郁闷的事情,而冯钢事件是颇为蹊跷的一件。研究所保卫科长老朱自认为是个称职的科长,但他知道这样的事情不过是人家的私事,外人最终也无法去深究,只能束之高阁了。那个英俊的小伙子冯钢,你现在再也见不到他,他去了另外一个遥远的地方。后来所里新进了不少年青人,其中不乏帅气的小伙和俏丽的姑娘。老职工们普遍在二十世纪末最后几年有的选择内退有的辞职下海。大家都很忙碌。现在你想打听当年冯钢的事情,也没人告诉你了。
--------------------------------------------------------------------------------
研究所的家属楼紧靠着柳泉路中段。现在你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往右侧看,那座建于一九七六年的三层老式建筑就是,里面大约有五十名职工。
研究所的人们在平淡乏味的环境中一年年度过,一般也不出什么稀奇古怪的事,但某一天却有个惊人的消息传出,它打破了研究所以往的宁静。自杀的小伙子名叫冯钢。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小时侯颇讨人喜欢。后来父母离异,再后来一直跟随在母亲身边,长大后越发出落得一表人才。冯刚工程学院专科毕业,学的是机械制造。
这些介绍你听了一定觉得罗里罗嗦没什么意思。但也有有意思的,冯钢在机械研究所任技术员期间并不被领导器重,领导说,这小伙子不安分,有想法是好事,但他太浮躁。再后来就传出领导要将他划为编外人员的传闻。传闻只是传闻。可你知道编外人员是个什么概念吗?就是说你可能不再是单位的正式职工,你吊儿郎当地挂在那儿,连个名分也没有,你说可怕不可怕?在九十年代初期,那就很可怕。那时冯钢在做什么呢,他在研究所一家合作单位搞一个新上的项目,但进展不大。进展不大也说明不了什么,进展不大能说明什么,干事业哪有一帆风顺的?
偏偏这时候出事情了。冯钢在一个燥热的夏夜上吊自杀。事情发生得过于突然。堂堂一英俊男儿不到三十就如此了结自己的一生,给人们留下大团迷雾。但这样的事件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就像一只黑鸟一掠而过,它飞走就飞走了,时间长了人们就不去管它了。人们对形
形色色的自杀事件除了承受力加强,也已经练就了一套通俗的推理和分析的方法。
调查者已经注意到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家庭组合,冯钢一直和他的母亲住在一起,结婚不久,夫妻两人就分居。调查者很自然问起研究所的领导关于冯钢自杀前一些消息,领导能说出些什么呢,除了笼统地谈一些冯钢的表现,再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事情了。
保卫科长老朱的办公室其实就是传达室。老朱只管一个人,就是老朱。老朱有个用右手抚摸下巴的习惯,那天他就那样左手托住右臂,捏着下巴对众人说:“冯钢这小伙子其实挺有才华的,我这里就经常收到从全国各地给他寄来的信函。”老朱说这事情他也没想到,但他会帮着调查者查明真相的。老朱讲到最后不无感慨地说,“整个所里就找不出这样标致的小伙子,真可惜,真可惜,才二十八呀,二十八。”
最先发现冯钢自杀的是冯刚新婚不久的妻子,这是人们后来才知道的。问题就出在这里。一起陪同研究所领导去中心医院太平间(冯钢遗体暂时被冰冻)的办事员小邢回来说,当时他就站在冯钢妻子的身边,他说从那个保养得很好的少妇脸上没有看出她过多的悲伤,甚至整个过程没听见过她说两句以上完整的话。冯钢的事情发生后,他的家人到过所里,研究所的人们观察到冯刚的母亲和妻子并不融洽。尤其那个俊俏的少妇,她冷若冰霜的面孔,在走进大门时就似乎透出一股别人无法干涉的威严。
请设想一九九二年那个闷热的夏天,晚饭后,机械研究所的人们习惯到柳泉路上去散步,传达室门口围聚着着另一群热爱下棋打牌的人。妇女们则一边照看着孩子一边谈论着那件事情,孩子们仰着小脸拉着母亲的衣角似懂非懂地听大人说话。奥运会上运动健儿传来的喜讯远比不上冯钢的话题有讲头,人们在叹息之余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冯刚曾在同一个研究组的吴娜说,“冯刚你平常看不出来有什么反常的举动,但你仔细观察就会觉得他有些怪,他不爱与大伙一起玩。”难道说是这种茫然的心情决定了冯刚茫然的脚步?同事们的评价不一定准确,因为研究所的人们无论男男女女都爱勾心斗角的,谁又会真正的了解谁呢?
有人提供了这样的一组信息,说冯钢在自杀之前,确实有些怪诞,比如他一边低着头走路一边自言自语。我们大概永远无法理解一个自杀者当时复杂的心理状态,我们只是从外表看到一点点皮毛。一个人内心的忧郁有多大伤害力,恐怕除了他自己无人知晓。总务科的人们聚在一起时,在翻阅杂志中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题目:为什么人们爱选择夏天自杀?为什么呢?文章列举的理由很多,但大家都觉得缺乏足够的分析和引证,譬如说夏天人们浮躁不安,情绪容易激动,冷静不下来。打字员李珍说,“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可能性大,我有个朋友,就是有抑郁症自杀的。”
办事员小邢补充说,“现在回想起来,冯钢在自杀前几天的确失魂落魄,只是我们都没有注意到。”他说冯钢那张苍白的脸至今还在他眼前闪来闪去,这让他想起某些老电影里徘徊在江边的心事重重的悲剧演员。
你想想你身边有没有朋友处于这样不好的状态?
有善于写总结报告的人后来认真做了一下总结,把同事们的推测归纳如下:
一、冯钢的自杀跟他的妻子有直接的关系,对方是个美丽而阴险的女人。她的面相一看就不是善辈。她说不定背着善良的冯钢做了些什么事情。于是冯钢伤心欲绝。
二、冯钢父母离异给他小时侯带来了心灵的创伤,这种创伤象挥之不去的阴影,冯钢根本不适应甚至害怕平淡的婚姻生活。
三、冯钢的自杀和单位领导有关。
最后这一条总结把众人吓了一跳,这不是随便说着玩的,你没根没据是不能乱猜测的,真相究竟是怎么样,恐怕只有冯钢自己才明白。很多人于是沉默不语,因为这一条又让研究所的人们想起了老萧头,那个被大家称做疯子的老萧头。
研究所有一家专门生产机械零部件的小工厂。退休工人老萧头经常会间隔一两个星期就站在研究所围墙外,朝着领导办公室的方向高声大骂。老萧头骂人的话经常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但他每次都骂得理直气壮,路过的人听上半天不一定听懂他的意思。认识他的人知道是谁,不认识的人会被吓一跳,因为老萧头时常穿一件旧式的中山装,胸前还别着毛主席像章。他有时候骂单位领导、骂单位的制度,有时候又联想到更高层的领导人来骂。老萧头骂起来的时候,他的一双老鼠般的小眼睛不停地挤巴着,双手在空中夸张地舞来舞去,这使得围观的孩子们觉得他很可笑。
说到老萧头,研究所的人们各有各的观点。那些资历深的老职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改革开放后不适应的人多了,也就是老萧目光短浅,不与时俱进,成天想着大锅饭的制度是多么的美好,怀念归怀念,可不是这么个怀法,他已经明显有点神经质了。最后所里的人们一致认为,老萧明显患有轻度的精神病症状。惟有老朱对老萧头的表现持有同情心,他说,“老萧头在研究所干了一辈子,也不容易,我尽量不撵他。不撵他。”
研究所家属楼里的人们后来渐渐习惯了,也就见怪不怪。但他们还是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出门离着老萧头远一点。“离那个疯子远一点。”大人们叮嘱说。
每个人有每个人获取消息的途径。我可以透过另外一些渠道把我知道的大致讲一下。
整个春天冯钢看上去都愁眉不展,不为别的,他为了职称的事情。
冯钢时常在上班时间窜到总工程师房间里去聊天,总工程师姓林,除了聊天,冯刚有时候喜欢和他谈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他提到的那些问题林工总觉得不切实际,让人一下子难以肯定或否定。林工是个温和厚道虚怀若谷的人。在研究所得高望重,受人尊敬。在林工面前,冯钢的烦恼很自然得流露出来,他觉得只有老林这样的人才理解他。有一次,冯钢提出过鲤鱼摆尾的现象,他说,你看鲤鱼在摆尾时摆得多么凶猛,多么有力量,是否可以能否利用这个现象去做成一种水泵呢,一种新式的水泵!冯钢讲到最后激动地叫起来,“理论上是一定可行的,你要支持我,老林,新式的水泵呀!”
林工没有说话。林工陷入了沉思,但却无心回答这个问题。第二天冯钢又去自荐他的雄心勃勃的计划时,他对冯钢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的想法是好的,但很多表面现象其实是似是而非的。”林工好象看到了冯钢告别时眼睛里掠过一道冰凉的光芒。
林工并没有完全否定你冯钢的设想。他只是在暗示你首先务实做好自己目前的工作,为了自己的职称评定能够顺利,为了不给领导留下浮躁的坏印象,为了不成为编外人员。可你为什么要有冰凉的感觉呢?
说句良心话,一切主要怪冯钢自己。老萧头是个心胸比针眼还细的人,他都明白好死不如赖活着的道理,你是有文化的人,怎么去选择一条绝路呢?
老萧头岂只是仅仅晓得那个浅显的道理,老萧头甚至也在改变自己。以往他准备骂人的时候,总是目光呆滞神气凄凉。但那天他徘徊到传达室门口,突然发现人们忽然神色匆匆,好象没人在意他的骂了(其实一直就没人在意他,人们早已默认把他当成了疯子)。人们惊奇地发现,老萧某一天也加入到众人的议论之中,但他不说话,他只是倾听,他的注意力居然也集中到冯刚的事情上去了。老萧头知道自己是个脆弱的人,从没想过自杀这样的光明大道。老萧头胆小如鼠,他一辈子不会去自杀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骂。他更没想到有年轻的小伙子选择了自杀这条路。这震惊了他。
我说过冯钢的事件就像一只黑鸟,它飞走就飞走了,人们渐渐不再谈他的事情,但是众所周知冯钢的自杀却无意中治好了老萧的毛病。这样的结局出乎人们的意料,显得有些滑稽。后来人们见到老萧,发现老萧不那么激动了,老萧头出奇得平静了下来,他不再高声怒骂,再后来他去所里拿一些福利什么的东西时,见到昔日的同事居然有说有笑了。
偶尔有人在做研究所回顾时还是会想起冯钢,于是又不免感叹一番。感叹总是于事无补的。假若冯钢把那段时间硬渡挺过来,他也许是另一番样子了。问题就是这样,你如果不走这条路,你永远都有希望,你选择了自杀,就什么希望都没有了。
林工程师后来对大家说,是他的孤独和乖僻的性格害了他。我们对心理学缺乏深刻的研究,但我们对林工程师的话深信不疑。
多年之后,林工程师坐在我的对面和我交谈。我们是在一起吃完晚饭后开始进行的对话。我父亲林工程师他目光忧虑地紧紧盯着我。
听说你要写冯钢的故事。
我说是,有这个想法。
冯钢是个谜,父亲说,但是每个谜又有它的相似之处。
你还记得你的一九九六年吗?父亲接着问。
仿佛黑夜里撕裂的一道电光,在照亮我的同时也让我羞愧地低下头。一九九六年对我来说是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这一年秋季我被单位正式开除。几乎成了人民的渣滓。我参与了一场集体斗殴。我的性格是既不外向也不内向,即不怪僻也不友善。我觉得这样的性格是很难界定的,偏向那一边都可能出问题。这一年的冬天,我真正有了自杀的的动机。我认为除了自杀找不到别的活路。我记得女友和我说分手的那一天是一边哭一边责骂我:你不是人!随后还恶毒地补了一句:狗改不了吃屎。我想她一定是气糊涂了,否则以她的修养说不出来。我母亲当时也在场。我和女友还没登记,但她住在我家里。她温柔贤惠,和我母亲关系处得相当好。母亲闻声跑过来,她站在女友一边,用手戳着我脑袋。我依然站在女友面前愤愤地盯着她。女友边哭边说,妈,他不会听你的话的,他一点控制力也没有,他不是人!一九九六年冬天,那时候本文作者看一切都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本文作者时常无耻地堵在父亲上下班的路上截住他,但本文作者仍然死要面子,他还是清醒的,拣了个人少的地方拦住父亲。当时说了些什么?我现在也记不全了。好象是说,我要自杀,我一定要自杀。我像祥林嫂一样迭迭不休地重复终于在某一天震怒了正直善良的父亲。他低沉着声音一边拽我一边朝我喊道,去自杀吧!快去吧,这么多人劝你你不听,你简直不可理喻。
现在回头想想,我当时是不是也象老萧头那样有轻度的精神病症状?
直到今天,我对自杀的过程仍没有经验,但我对其根源有着深深地反思。从另一个角度讲,能自杀成功的人我觉得是有勇气的人,象冯钢,错误的勇气。
你别笑。也不要以为本文作者又在玩叙述游戏,我说的是真的。你敢保证你从来没有过轻生的想法?即使你没有,你想想你周围认识的人。
想想。
总而言之,什么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内心体验不一定是坏事情。
这些年,研究所变化了不少,沿街房已经大部分承租给个体业主,所门口店铺云集,显得繁荣喧闹。你沿着柳泉路走,走过人民公园,就会看到一家家紧挨的休闲餐厅、洗头房、音响店、咖啡屋。研究所越来越热闹了。而且我告诉你,一到晚上,柳泉路上的霓虹灯是全城最靓丽最眩目的。
尤其是夏天。
夏天总发生很多令人振奋或郁闷的事情,而冯钢事件是颇为蹊跷的一件。研究所保卫科长老朱自认为是个称职的科长,但他知道这样的事情不过是人家的私事,外人最终也无法去深究,只能束之高阁了。那个英俊的小伙子冯钢,你现在再也见不到他,他去了另外一个遥远的地方。后来所里新进了不少年青人,其中不乏帅气的小伙和俏丽的姑娘。老职工们普遍在二十世纪末最后几年有的选择内退有的辞职下海。大家都很忙碌。现在你想打听当年冯钢的事情,也没人告诉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