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中篇小說]-太空梭驚爆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連載小說每日請勿超過三章節

版主: 跳舞鯨魚ocoh星心亞AzureSianlight

       [悲愴中篇小說]-太空梭驚爆

  2003年2月1日,佛羅里達的美國太空梭總署任務管制中心,太空梭飛行監控的電視銀幕上,突然出現閃亮的碎片自天空墜落之景像。「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今天預定的降落前數秒,有了這種狀況出現讓管控人員非常擔心。因為,正常狀態在銀幕上應該呈現出一條軌跡,故此飛預測景像的出現,很可能是降落中的太空梭,已在降落途中解體了?

  上午九點十分左右,接到德州居民報告「聽到一聲巨大爆炸聲」。這個時間正是太空梭與中心失聯的時刻,所以太空總署立即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然而,「哥倫比亞」太空梭已超越其降落時間甚多,但其音訊全然渺茫。這時太空總署的科學家,生恐太空梭碎片掉落地面,德州居民不知情況而撿拾或碰觸引發危險。因此,緊急通令居民切勿接觸這些可疑碎片,以免招來無謂的麻煩。

  此次升空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載有七名太空人上太空執行任務。成員之中一名以色列人,六名美國人,而美國人還包括兩名女性參與其中。該小組七名太空人中有四名首次出任務,包括以色列太空人拉蒙乃是以國首位升空之太空人。

此趟任務的指揮官赫斯班,他是個老太空人,曾於一九九九年上太空出任務十天。四十七歲的拉蒙,原是以色列的空軍戰鬦機駕駛,官拜上校,於一九九八年年底獲得美國太空總署通過,准予參加該署設立的太空升空任務訓練。

  哥倫比亞號於元月十六日出發,預定二月一日十時十五分返回地球。當日發射升空時,外側燃料箱有一片橘色泡沬絕緣體脫落。根據目測;很有可能撞擊到右翼前端的隔熱片,然因隨梭沒携帶機械臂,故爾組員無法檢視其受創狀況。

根據「太空梭計劃處」的經理狄特摩深入分析,判定它並不會危害到太空梭安全,因此沒有中斷這次的飛航任務。哥倫比亞號是美國第一艘太空梭,1981年首度升空圓滿完成任務,自此之後,一共執行過廿八次升空任務,並還携回許多太空資料,輔助研究太空之探索裨益非淺。

  她的命名頗富傳奇,它是根據美國完成首次環航地球的船隻命名的。這組探險船隊由葛瑞船長率領,於一七七二年五月十一日通過加拿大卑詩省東南方,與華盛頓州和俄勒岡交界的危險沙洲河口,這條河後來也被命名為「哥倫比亞河」。葛瑞船進行環航探險時,曾載運海獺皮至中國的廣州進行交易。全球環航結束,他便率隊返回波士頓港舶靠。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1981年進入太空軌道,之後十年內美國又有四艘太空梭加入行列。她們是「挑戰者號」(1982),「發現號」(1983),「亞特蘭提斯號」(1985),以及「奮進號」(1991)。「挑戰者號」於1986年發射升空時炸毀,機內也是七名太空人。她與「哥倫比亞號」出事相隔十七年又四天,前者出發之時爆炸,後者卻在任務結束的回程上出疪漏。出事都是同週之內,莫非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哥倫比亞號」的正式名稱為OV-102,「OV」代表「軌道太空船」(Orblter Vehicle)的意思。她裝上主引擎後,重約十七萬八千磅。自從出廠以來,前後經過五十多次的改裝和整修,包括加上碳質煞車系統,鼻輪操縱系統及加強防熱系統,最後一次大修是在1999年竣工。2002年7月,科學家在「哥倫比亞號」導引超低溫氫燃料至主引擎的不锈鋼襯墊上,發現三個裂綘。嗣後,其他的太空梭上亦發現相同裂縫但科學家判定,這些裂縫並非失事的主因。
  
  事發當天,許多人事先就知道哥倫比亞號在當地上午八時左右,將飛過德州上空降落到基地。因此在週末起個大早,想親眼目睹太空梭飛越掠空的英姿。一對婦夫表示,他們看到太空梭從西邊飛過,不久後看到火焰噴射及四個物體掠落地面。回到家打開電視機後,這才知道太空梭已經出事了。另一位目擊者說,他聽到像是汽車撞倒房子的巨大聲響。接著是爆炸聲,震撼力極為強大。

  太空梭出事後不久,德州鄉村空曠上空,出現濃濃的塵煙及四散的金屬碎片。掉落地,綿延好幾公里,一直延伸到路易斯安那州的附近。而那些殘骸全屬碎片。墜落地面之後,燒焦地面並還發生惡臭,以及灰色的濃煙。有關單位聞訊立即發出警告,勸論百姓不得碰觸那些碎片。因為太空梭的燃料可能含劇毒,故其殘碎飛片必須小心處理,人畜方可避免受害。液態燃料容易造成危險,因此閒人最好不要靠近。

  與各種殘骸接觸過的百姓,緊急處理的方法趕快用肥皂水洗手。儘管目前還沒有造成傷害的報告,可是官員仍希望百姓節制,切勿好奇接觸殘骸而惹禍上身。由於太空梭使用皆為超輕金屬,解體後墜落速度緩慢,復又有大氣層的阻隔,其碎片可能經過般時才會墜落地面。

  殘骸比較集中的北德州之納可達基斯鎮,目前正是人潮湧難以管制。不僅有大批員警軍人與義工沿路搜尋碎片且還有許多民眾前往碎片墜落的地方致哀。更有不可原讓的是,大批民眾罔顧警告,竟將拾獲之碎片偷偷帶回家中留做紀念品。

  在這回的十六天太空梭任務當中,太空人和數百名科學家將進行八十四項實驗。這些實驗,都是科學家們多年的努力與企盼,才有機會送上太空做實驗。華裔科學家鍾樂藍(Leland chung),他是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艾摩利大學教授,主講癌症研究與泌尿專學,他就是這次參與實驗的科學家之一。

  鍾教授的太空梭實驗重點,是誘導攝護腺癌細胞,在太空梭內微動下生長。他希望藉此試驗了解,為何人類細胞會嚴重侵蝕骨頭?據其研究報告指出,美國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為九分之一,故此實驗之重要自不待言。這次太空艙內的實驗成品雖已損失,但想個實驗結果仍有一半以上可用。他預備將其心得撰成專文,發表於著名的太空科學月刋上,以向罹難的太空人致敬。

  威斯康辛大學的「太空自動與機械化中心」主任周偉家,他也是華裔參與此次計劃科學家之一。他所投入的研究項目,是關於香水的氣味變化。太空人携帶所蒐集到的玫瑰花與亞洲地區的稻花香精,供專家們嗅聞參考,俾以研發出新的芳香味。這個實驗除美國本土研究之外,還有來自中國大陸、荷蘭、加拿大、瑞士、以色列、比利時、澳洲、日本及列支敦斯敦等國家的實驗。它是「哥倫比亞號」服役以來,首次進行的太空科學研究,因此,所有涉與人士皆戰兢以待。

  眾多的實驗項,表面看像是雜亂無章,其實都牽涉到群眾生活的各各項目,包括有骨質疏鬆,腎結石,細胞生長。以及蜘蛛、蠶、魚、螞蟻、老鼠與木椽蜂等動物在太空中的行為反應。他們還進行能永久循環不息的水科技,希望將來有助於國際太空站的用水供應系統的設計。還有微動狀況下的燃燒實驗,以及改善建造技術之粒狀物的擠壓實驗。順帶著,太空人在飛行中也收集自己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樣本,偵測自己是否有骨質流失,肌肉喪失活力或免疫系統變化等現象。

  從哥倫比亞號電訊中斷那一刻起,地面管制中心不停的呼叫,並將無線電頻道擴大探測,冀圖能與太空梭取得連絡,可是收訊機的反應只是沉寂而已。時間分分秒秒的流逝,漫漫無邊的寄盼毫無回響,最後管制中心的管制員們只好死心。儘管情況不妙,但訓練有素的管制員仍保持冷靜。他們默默旋動無線電,滴答聲中心臟幾乎跳出來。

  他們估算一下,哥倫比亞號的速度,超過兩萬六千公里,若以此連接近地球,應該早已著陸才是。這時播音員啥茲斐德回憶說:「在任務管制中心,向外界報告的例行降落程序,都會把太空梭的位置、速度、高度,以及距離跑道多遠皆報告出來。」

  上午八時五十三分,管制人員發現太空梭左翼的液壓系統之溫度指數突然不見,顯然其溫度感應器已經喪失作用。三分鐘過後,左側主要降落架的溫度感應器訊號漸弱。於是管制員向太空梭發出訊號,提醒梭內的人注意溫度的變化。管制中心接到梭內的回應,所以在當時並未發生問題。

  哈茲斐德繼續播報降落報告;說明太空梭正從新墨西哥州與德州交界上空掠過。時速兩萬一千六百公里,距降落地點只剩兩千三百公里,飛行時間僅餘廿分鐘不到。此時,太空梭機員的無線電組突然傳出悶的音響。地面連絡員緊急呼叫機組員說:
  「哥倫比亞,這裡是休士頓。我們看到你的胎壓信息,但聽不清楚你最後通話。」

  太空梭指揮官赫斯班回答:「知道了,嗯,可……..」赫斯班的最後一個還沒說完,連絡倏然中斷,只有靜電聲不停的傳來。就在這個時候,篤的一聲音訊
全止。時間約上午九點,「哥倫比亞號」正在六萬三千公尺高處,以超過十八倍音速飛掠德州上空。

  太空任務管制中心的工程師們,全員靜肅在崗位上繼續待命,寄望能有奇蹟出現,再度和太空梭取得連絡。連絡員賀保不死心,他一再反覆的呼叫太空梭,然而,他所得到只是無邊沉寂。

  在這次的太空梭死亡之旅中犧牲兩位想為出色的太空菁英。她們分別來自印度與以色列,都是該國的首位太空人。拉蒙上校今年四十五歲,是位出色的以色列空軍戰鬦機駕駛員。平常志充四海,愛國不讓他人。卅年前和他在中學一起唸書的女同學費德曼說:「拉蒙在進行太空梭任務時,一直傳遞電子郵件給我,真讓人感到窩心。」她沉痛的回憶著說:「我確信直到最後的一瞬間,他仍是世上最滿足的人。他在郵件中寫出自太空俯視地球的那種神聖感覺,表示在他有生之年願一直的飛下去,這就是他一生中寫給的最後一句話。

  拉女士今年四十一歲,她是印度的首位女太空人。一九八○年代移民美國,當初只想做一位出色的飛機設計師,卻沒想到幸運神的眷顧,於一九九四年獲選為太空人。一九九六年曾參加過太空任務,但她在這次的太空任務中,不慎將一枚人造衛星翻滾失控逸入太空,幸好兩位太空漫步的同伴將它救回,這才免得她擔負責。太空中心的長官原希望她在這次太空梭飛行任務中將功贖罪,萬沒想到卻她的最後旅程。

  「哥倫比亞號」失事後第三天,「NASA」的工程師與專家們展開調查:初步的研判,太空梭外緣的隔熱片出現問題,很可能就是釀成這次失事的主要原因。專家指出,若干新證據顯示;太空梭在德州高空瓦解前,左翼的溫度遽然升高,機體承受頗大的風切阻力,因而迫使機上的自動駕駛儀失控改變飛行路線。此一現象說明,隔熱片早在太空梭升空之前就已受損。每輛太空梭,它的外緣覆有成千上萬塊隔熱片。用意是在太空梭返回地球,穿過大氣層產生極高溫之時可以隔熱作用。 

  「NASA」的工程師又指出:電腦檔內儲存的資料料顯示,在太空梭準備降落分解之前,左輪的凹槽與左側溫度突異常升高,情況如似太空梭在前月十六日發射升空時,梭身左側燃料槽隔熱片之剝落狀況相同。雖然當值的工程師說此:「尚不致於構成安全問題」,但經多日的搜證結果,卻讓這批專家們有了不同的聯想空間。

  專家們對於太空梭內部系統著異甚多,因為這些重要系統失靈,很可能引 發高空爆炸之危機。這干系統極其復雜精密,包括隔熱片,高精度電腦,感應器,火箭控制儀等等。它們是太空梭的腦組織與耳朵,可用於重力偵測或慣性拉力的變化探索。此外,專家們也將設法拚湊太空碎片飛落地的虛擬圖,判讀巨型望遠鏡蒐集到的遙測訊號,藉以找出太空梭正的出事原因。

  專家表示:太空梭的燃料槽爆炸,電腦故障,失高或失去控力,都會影響到太空梭的反應控制噴口。如此便會改變太空梭的飛行角度或脫離軌道,或使熱保護系統瓦解失靈。太空梭在失事前還不斷傳回訊息,這些加密訊息是利用在太空梭內部的數百小型感應器傳送。每個感應器如似神經細胞,可以偵測出太空中的溫度,壓力,機械壓或運動等細項。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德州上空解體之時,機體骸與屍塊如雨紛落。估計它的航速與穿過大氣層之溫度,太空人倖存機會等於零。失事後不久,數百名執法人員與軍人,或騎馬或搭直升機在德州的中部和東部的殘骸區,進行著地毯式的搜索。針對太空人的遺骸,太空梭碎片與主要機件殘骸,鉅細不漏的裝檢入袋以備查核。

  主要搜索區長約一百至一百廿哩,寬約十哩,自德州的巴勒斯坦市延伸至德州東部與路易斯安那州交界的亨普希爾小鎮。這個區域小河、沼澤與密林交織,搜救人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的遺體包括一個被火燒得焦黑的軀幹,一根大腿骨,一只附有牙歲的頭骨與一條燒焦的腿,以及一個站有人的太空頭盔。「關鍵殘骸」則約一千兩百多件,預期陸續還會發現更多。

  由於高空裂解之後的殘骸,經過大氣層的摩擦與壓縮,許多人體化為糜粉撒落地面,搜救人付出相當的精神與力氣,結果一直無法令人滿意。記得出事的翌日,詹森太空中心女發言人艾琳說:「已經找到太空人的遺體。」然而,飛行作業主管卡巴納,卻於稍後的時間中自行修正說法。

  到底找到多少太空人的遺體?官方一直封口沒有再發佈任何消息。不過,罹難家屬擔心找不到遺體,但國家法醫中心的主任安慰家屬說:「只要留下細胞,就可鑑定其DNA示別。此外,利用毛髮或骨頭也可辨認,除非嚴重燒毀,沒有理由不留下遺體。」話雖如此,太空人家屬仍然憂心忡忡,不知所以。

  大多數的人正為「哥倫比亞號」失事意外感到哀傷的同時,竟然有人企圖趁機發起災難財來。他們在太空梭網路上,公然拍賣起「哥倫比亞號」號失事紀念品供人競拍。其中駭人項目便是「殘骸碎片」,幸經網站主人擋駕,這才免去一場牢獄之災。

  司法單位接獲消息大為震怒,檢查官認為「罪不實貨」,同時也積極介入調查此事,圖以擬出那位隱於幕後的委託人。一位檢查官說,企圖出售「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殘骸者,將被控以「竊取公有財產罪」及「妨害聯邦調查罪」
這些罪刑期不短,所以,千萬不要以身試法,以免身陷囹圄失去自由。

  關於「哥倫比亞號」的失事真正原因,專家表示;儘管太空總署對整個飛航過程有詳細資料可無參考,但因太空梭無黑盒子裝置,所以,失事主因調查必須假以時方有結果,甚至可能「永無答案」也說不定的。話雖如此,依這些天的點滴報告仍可作出下列諸項原因:

一、 發射升空時,機艙左側受到輕傷,造成隔熱片的防護層缺陷。
二、 部份太空梭上的高壓燃料和氧化劑發生爆炸。
三、 太空梭老舊,結構體衰弱。
四、 可能電腦失靈導航錯誤,或於重返大氣層時造成高溫。
五、 遭到流星群或太空碎片撞擊。
六、 恐怖主義動過手腳。

  上述林總原因皆有可能,只是目前無法證實而已。太空任務是為人類解開千年之秘,人類是因發現而啟發求知慾望,因此才有太空探險之旅,駕著航器奔向太空。而這回「哥倫比亞號」的失事,只是太空之旅中一個小插曲罷了。可敬的是那些太空人,明知任務危險卻仍勇敢面對。因為他們知道這是生命中崇高至貴目標。誠如美國小布希總統所言:他們的勇氣,大膽與理想,使我們更加思念他們!

  八月廿六日,將近八個月的時光匆匆逝去,此一震撼人寰的悲劇成因,經「事故調查委員會」的抽絲剝繭追查,認「定哥倫比亞」太空梭的失事主因,一如各界所測:一塊重約一磅多的絕熱膠塊(聚氨基甲酸酯),於太空梭發射時脫落,擊中左翼前緣造成破損。待太空梭返航穿過大氣層,超高溫電漿自破裂處竄入,導致在十四萬呎高的梭體爆炸解體,整個過程只廿四秒而已。

  這份長達雨百多頁的報告書內,深入檢討NASA廿餘年來執行太空梭任務之過程,並指出其內部組織文化的兩大弊端:(一)為應付緊迫的的時程與有限的經費而犧牲了安全考量。(二)漠視並阻撓工程師對哥倫比亞號的風險探討運議。報告書中指出:在哥倫比亞號航行的十六天之間,NASA有八次機會可以阻止悲劇發生。可是工程師們所提建議如泥牛入海,航太總署甚至還不願啟用間諜衛星去察看太空梭體的損害狀況。

  NASA近年致力於「國際太空站」的趕建,期盼在二○○四年二月十九日之前完成基本架構,因此,兩艘負責運送人員的太空梭遂被賦予超尋常之任務。計劃內預定於今年裡,密集完成五次的升空任務。由於時間之緊迫及航程密集,故爾忙亂裡忽略了安全的要性。另方面原因為航太經費縮水,人事費用與人力補給也因經費刪減而捉襟見肘。航太署之採購力遽減13%,使用人員心裁減了42%(1993-2002)。

  早年太空梭在任務執行前要做四萬項檢查,因刪減政策關係,目前只作了八千五百項。所以在報告書中,事故調查委員會主席代表全體委員向政府建議:NASA必須成立一個獨立的「安全審核機構」,藉其縝慎的安全評做後才讓任務執行,如此,至少可免悲劇再度發生。 【完】
 

   

 

讀起來的感覺好像是一篇新聞報導,卻不像小說。
:sh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