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節山行
每逢端午節慶,向來是家族長輩們團聚內門鄉山中小屋的日子,越老越珍惜這樣相聚的時刻。我們為了不掃高齡七十五歲父親的興致,趕忙著清早起床,打包野餐盒零嘴夯不啷噹等物放置後車廂。父親早已不耐煩著催逼趕緊出發,聲音充滿望穿心情。只是灰陰低鬱的天,烏雲堆積遠方,空氣隱約中有一股濕黏霉潮氣味,濕濕涼涼的風襲上臉頰,彷彿預告山雨欲來風滿樓。一點也不相稱端午節慶該有的炙熱高溫。
車下86國道,開始環繞山路,車子高高低低蜿蜒起伏於斷崖與山坡間。濃墨天空瞬間擰出大水,雨勢淅瀝嘩啦,雨刷忙碌來來回回,視線朦朧,車窗外山色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只能辨識隱隱幾筆輪廓形象,雨水潑墨暈染古典韻味。雨勢瞬而收小,遠山青翠蔥鬱洗得更加鮮綠美麗,連心情也潔靜發亮,陽光小小露臉,羞答答地穿透烏雲照射絲絲縷縷溫柔的光線。不一會兒,烏雲又吞噬了太陽,嘩啦嘩啦嘩啦啦,雨水傾盆而下,視線再度模糊,一片寫意山水畫景包圍四周,大雨與鐵皮鼓奏交響樂敲擊耳膜。前後無來車,只有我們這一輛車,奔馳於既幽靜又如此喧嘩的山路上。
山中小屋,早有老人們等候,遠遠地擺手招呼。車一停穩,張揚喜客的三嬸扯著大嗓門揚聲:「緊來呷肉粽,端午節吃粽子,落雨天的端午節,愈要呷粽子。」三叔三嬸、四叔、小姑姑丈,幾位陪伴老人前來的堂兄姐圍坐在小屋外牆延伸搭建頂蓋的亭子,眾人圍坐於長木桌閒話昔日時光。最年輕的小姑也有六十六歲,遠從台北下來參與這場手足暮年相聚。這座山的最高點是爺爺奶奶的墓墳,十多年前父親與八位兄弟姐妹合資築建這間山中小屋,並將爺爺奶奶骨灰遷移到山頂這塊靈秀寶地,空曠的視野,仰看藍天白雲,俯視綿延的碧綠垂黃,山腳下田野盡是香蕉樹。
桌面擺置著嬸嬸姑姑們親手包的粽子。三嬸遞給我一個粽子,嗅之一股竹香芬芳淡雅,三角立體外形裹覆著內在濃濃糯米香,外觀可愛模樣隱隱騷動食欲。輕輕解開小繫繩,裸露出肥胖的三角頂端,氤氳撲鼻是炒過的糯米香蝦米香肥肉香,嗅覺召喚味蕾的記憶,舌津下盛產口水。剮下一匙粽肉入口,肥肉軟嫩有致,蝦米爆香糯米Q實。不知為何突然心有所感,粽子尋常也吃得到買得到的食物,而總是端午節這一天品嚐的粽子,永遠最為美味難忘。
包粽,取其諧音就是「包中。」蘊含一種祝福的意義,與歷史屈原投江典故無關,反倒與奶奶手藝比較有關。據姑姑嬸嬸們說奶奶擅長包粽,每逢端午節日,必要包粽;平常興之所至,也會包粽。趁農閒季節,奶奶總要摘採新鮮竹葉,洗淨晾乾備用。務農貧困的爺爺奶奶,連生九個子女,雖然無法供給每一個孩子讀書上學的機會,仍舊殷殷期盼孩子出人頭地,即便卑微工作也要做到最好。當沸騰滾燙的大鍋中浮起高高低低棕綠色澤的丘陵地形,奶奶吆喝著眾孩子:「來吃包粽,乎咱大家作狀元。汝偌大漢就要親像粽繩,大家整串繫作夥。」一顆包粽,一句包中,深深烙刻在父親叔姑們的底心。直到孩子成人,媽媽嬸嬸們嫁入家門,奶奶仍在包粽,義不容辭地傳授媳婦包粽的絕活手藝,也傳承家族血脈的責任情感。
整座山頭籠罩在雨聲的轟然中,四周雨霧濛濛恍如黑白影片的雜訊,隔絕浮華城市的喧囂。我靜靜聆聽老人們閒話日常,這些年話題開始圍繞著健康保健等資訊,或是數算九位兄弟姐妹的景況,凋零的有,失智的有,中風癱瘓的也有。我轉向亭外濛濛雨色,灰階暗沉的畫面似乎在傳達一種人生的況味。食過粽子後,向來喜歡追上潮流的二堂姐,拿出已經磨好的咖啡豆粉放進咖啡自動機沖泡。我認得其上那個鮮明綠色美人魚標誌,棕色汁液滴流入透明玻璃壺,空氣飄溢出一股濃郁馨香的咖啡香味,那是城市裡熟悉溫暖的氣味語言。堂姊俐落倒入一只只各色可愛的小耳杯中,逐一端給老人們與堂兄弟姊妹,而咖啡與粽子看似不搭調的食物,融入味蕾中攪拌,味道竟是出奇的協調,沒有代溝的衝突。堂姊一邊服事,一邊嘰嘰喳喳地說明咖啡旅行臉書新鮮事兒,逗得這群老人們呵呵大笑。
此時,雨停了,雲層透出一道溫柔的金黃光線,斜斜地照射入亭內桌面那串綁粽子繫繩,繩上猶原繫著幾顆未食用的粽子。已是午后時分。
雨後的山嵐,淡淡的霧氣圍繫著山腰,陽光稀釋了乳白色的山腰帶,山綠的形狀色彩逐漸清晰明朗了起來。忽地,不知哪來的兩隻鳳翼斑紋的蝴蝶翩翩飛入我的視線,留佇小黃花上,身段優雅美麗輕拍翅膀,雙瞳攝相機注視並記憶他們吸蜜的甜美模樣。老人們提議想上山看看,拄起拐杖,三叔三嬸步履輕健,四叔腫胖卻矯健,爸爸蹣跚隨行,豐滿的姑姑與姑丈相互扶持,沿著新闢出來的柏油路走上坡。我們年輕一輩尾隨上坡,保持護駕保鑣般小心謹慎著老人的腳步。
山頂是一個台地,其實不大,主體面積是兩個隆起的土墳,爺爺奶奶安睡之處。墓碑前則是的磨洗石子鋪成的小庭院,植栽幾顆松柏樹。雨後的天空如洗亮的蔚藍色牛仔褲,褲腳破口處是稀薄的白雲。極目眺望,綠油油的覆蓋著大地平野,相間點綴著黃澄澄屈曲的香蕉。老人們不畏年齡,起意要清理土墳庭院的垃圾雜物,我們立刻接手拾撿清理,以維持爺爺奶奶居所庭院的尊嚴肅穆,同時也是拾揀這一條老人們對家族親情的維繫繩索。
平台大致乾淨後,我們協助老人們緩緩步行下山,就是預備告別的時刻。依依感傷的氣氛縈繞,下一次再見又是哪個兄弟姐妹將要離席,然後刻入山頂的墓碑。轉身之間,老人們卻呈現了豁達的淡然,或許看透人生的百態而生發一種對捨離的釋然吧。我猜想著。眾人揮手道別,我們一部車接次一部車駛下來時的山坡小徑,隱入黃澄紅紫的夕色中,駛向霓虹城市滾滾車流裡,各自有各自的方向。
端午過後,就是真正的暑熱夏天了吧。車窗外初夏夜色,心裡也是暖暖的,忽然有個念頭:我是否也該來學學包粽?
每逢端午節慶,向來是家族長輩們團聚內門鄉山中小屋的日子,越老越珍惜這樣相聚的時刻。我們為了不掃高齡七十五歲父親的興致,趕忙著清早起床,打包野餐盒零嘴夯不啷噹等物放置後車廂。父親早已不耐煩著催逼趕緊出發,聲音充滿望穿心情。只是灰陰低鬱的天,烏雲堆積遠方,空氣隱約中有一股濕黏霉潮氣味,濕濕涼涼的風襲上臉頰,彷彿預告山雨欲來風滿樓。一點也不相稱端午節慶該有的炙熱高溫。
車下86國道,開始環繞山路,車子高高低低蜿蜒起伏於斷崖與山坡間。濃墨天空瞬間擰出大水,雨勢淅瀝嘩啦,雨刷忙碌來來回回,視線朦朧,車窗外山色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只能辨識隱隱幾筆輪廓形象,雨水潑墨暈染古典韻味。雨勢瞬而收小,遠山青翠蔥鬱洗得更加鮮綠美麗,連心情也潔靜發亮,陽光小小露臉,羞答答地穿透烏雲照射絲絲縷縷溫柔的光線。不一會兒,烏雲又吞噬了太陽,嘩啦嘩啦嘩啦啦,雨水傾盆而下,視線再度模糊,一片寫意山水畫景包圍四周,大雨與鐵皮鼓奏交響樂敲擊耳膜。前後無來車,只有我們這一輛車,奔馳於既幽靜又如此喧嘩的山路上。
山中小屋,早有老人們等候,遠遠地擺手招呼。車一停穩,張揚喜客的三嬸扯著大嗓門揚聲:「緊來呷肉粽,端午節吃粽子,落雨天的端午節,愈要呷粽子。」三叔三嬸、四叔、小姑姑丈,幾位陪伴老人前來的堂兄姐圍坐在小屋外牆延伸搭建頂蓋的亭子,眾人圍坐於長木桌閒話昔日時光。最年輕的小姑也有六十六歲,遠從台北下來參與這場手足暮年相聚。這座山的最高點是爺爺奶奶的墓墳,十多年前父親與八位兄弟姐妹合資築建這間山中小屋,並將爺爺奶奶骨灰遷移到山頂這塊靈秀寶地,空曠的視野,仰看藍天白雲,俯視綿延的碧綠垂黃,山腳下田野盡是香蕉樹。
桌面擺置著嬸嬸姑姑們親手包的粽子。三嬸遞給我一個粽子,嗅之一股竹香芬芳淡雅,三角立體外形裹覆著內在濃濃糯米香,外觀可愛模樣隱隱騷動食欲。輕輕解開小繫繩,裸露出肥胖的三角頂端,氤氳撲鼻是炒過的糯米香蝦米香肥肉香,嗅覺召喚味蕾的記憶,舌津下盛產口水。剮下一匙粽肉入口,肥肉軟嫩有致,蝦米爆香糯米Q實。不知為何突然心有所感,粽子尋常也吃得到買得到的食物,而總是端午節這一天品嚐的粽子,永遠最為美味難忘。
包粽,取其諧音就是「包中。」蘊含一種祝福的意義,與歷史屈原投江典故無關,反倒與奶奶手藝比較有關。據姑姑嬸嬸們說奶奶擅長包粽,每逢端午節日,必要包粽;平常興之所至,也會包粽。趁農閒季節,奶奶總要摘採新鮮竹葉,洗淨晾乾備用。務農貧困的爺爺奶奶,連生九個子女,雖然無法供給每一個孩子讀書上學的機會,仍舊殷殷期盼孩子出人頭地,即便卑微工作也要做到最好。當沸騰滾燙的大鍋中浮起高高低低棕綠色澤的丘陵地形,奶奶吆喝著眾孩子:「來吃包粽,乎咱大家作狀元。汝偌大漢就要親像粽繩,大家整串繫作夥。」一顆包粽,一句包中,深深烙刻在父親叔姑們的底心。直到孩子成人,媽媽嬸嬸們嫁入家門,奶奶仍在包粽,義不容辭地傳授媳婦包粽的絕活手藝,也傳承家族血脈的責任情感。
整座山頭籠罩在雨聲的轟然中,四周雨霧濛濛恍如黑白影片的雜訊,隔絕浮華城市的喧囂。我靜靜聆聽老人們閒話日常,這些年話題開始圍繞著健康保健等資訊,或是數算九位兄弟姐妹的景況,凋零的有,失智的有,中風癱瘓的也有。我轉向亭外濛濛雨色,灰階暗沉的畫面似乎在傳達一種人生的況味。食過粽子後,向來喜歡追上潮流的二堂姐,拿出已經磨好的咖啡豆粉放進咖啡自動機沖泡。我認得其上那個鮮明綠色美人魚標誌,棕色汁液滴流入透明玻璃壺,空氣飄溢出一股濃郁馨香的咖啡香味,那是城市裡熟悉溫暖的氣味語言。堂姊俐落倒入一只只各色可愛的小耳杯中,逐一端給老人們與堂兄弟姊妹,而咖啡與粽子看似不搭調的食物,融入味蕾中攪拌,味道竟是出奇的協調,沒有代溝的衝突。堂姊一邊服事,一邊嘰嘰喳喳地說明咖啡旅行臉書新鮮事兒,逗得這群老人們呵呵大笑。
此時,雨停了,雲層透出一道溫柔的金黃光線,斜斜地照射入亭內桌面那串綁粽子繫繩,繩上猶原繫著幾顆未食用的粽子。已是午后時分。
雨後的山嵐,淡淡的霧氣圍繫著山腰,陽光稀釋了乳白色的山腰帶,山綠的形狀色彩逐漸清晰明朗了起來。忽地,不知哪來的兩隻鳳翼斑紋的蝴蝶翩翩飛入我的視線,留佇小黃花上,身段優雅美麗輕拍翅膀,雙瞳攝相機注視並記憶他們吸蜜的甜美模樣。老人們提議想上山看看,拄起拐杖,三叔三嬸步履輕健,四叔腫胖卻矯健,爸爸蹣跚隨行,豐滿的姑姑與姑丈相互扶持,沿著新闢出來的柏油路走上坡。我們年輕一輩尾隨上坡,保持護駕保鑣般小心謹慎著老人的腳步。
山頂是一個台地,其實不大,主體面積是兩個隆起的土墳,爺爺奶奶安睡之處。墓碑前則是的磨洗石子鋪成的小庭院,植栽幾顆松柏樹。雨後的天空如洗亮的蔚藍色牛仔褲,褲腳破口處是稀薄的白雲。極目眺望,綠油油的覆蓋著大地平野,相間點綴著黃澄澄屈曲的香蕉。老人們不畏年齡,起意要清理土墳庭院的垃圾雜物,我們立刻接手拾撿清理,以維持爺爺奶奶居所庭院的尊嚴肅穆,同時也是拾揀這一條老人們對家族親情的維繫繩索。
平台大致乾淨後,我們協助老人們緩緩步行下山,就是預備告別的時刻。依依感傷的氣氛縈繞,下一次再見又是哪個兄弟姐妹將要離席,然後刻入山頂的墓碑。轉身之間,老人們卻呈現了豁達的淡然,或許看透人生的百態而生發一種對捨離的釋然吧。我猜想著。眾人揮手道別,我們一部車接次一部車駛下來時的山坡小徑,隱入黃澄紅紫的夕色中,駛向霓虹城市滾滾車流裡,各自有各自的方向。
端午過後,就是真正的暑熱夏天了吧。車窗外初夏夜色,心裡也是暖暖的,忽然有個念頭:我是否也該來學學包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