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蛙入古井聲

版主: 和亭姚時晴古嘉暄振

  「噗咚!」一隻青蛙,想也不想,就跳進一口很深的古井裡。

  井水濺起的聲音,多麼美妙,讓在井口張望的其他青蛙也想跟著跳下去。

  沒辦法,誰叫青蛙太多,陸地上卻沒幾個水池可以棲息。爭搶著稀少的昆蟲,讓青蛙們自覺飢餓。

  廢棄的古井,理所當然會有眾多蚊蟲孳生,青蛙當然知道。

  有一大群在別處爭不到食物的青蛙,發現這口古井,不由得聚在井口,既恐懼又期待地看著陰暗深邃的井底,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進去與否的利弊得失。

  如果排除可能進去就出不來的疑慮,充滿食物的井底,看起來就像天堂。不過,就算出不來也沒關係,井底有很多食物,生活一定比較好,沒必要再出來。既然有了開路先鋒,大夥兒的膽子也大了起來,「噗咚」「噗咚」「噗咚」……

  一會兒才有青蛙發現,噗通的聲音比跳進去的青蛙隻數還要少。

  井裡有乾地?天哪!那麼深,沒進水裡不就摔死了?有些青蛙開始害怕。

  怕什麼?還不是有更多青蛙順利進入水裡!接下來就要過著食物充足的幸福日子了。所以,還是陸續有許多青蛙爭相跳進井底,無懼摔死的疑慮。

  可是,這些跳進井裡的青蛙忘了,井的空間也是有限的。

  愈來愈多青蛙擠進古井之後,古井的資源漸漸不夠分配,於是井底的青蛙也開始感受到住在井底的困苦。更可怕的是,就如他們原本所知,井太深,他們無法再跳回地面。

  因此,井底,開始有愈來愈多隻青蛙羨慕起在跳井時墜地身亡的青蛙。

  但這一切,還在井口張望的青蛙並不知道。井太深太暗了,從井口看不到井底,算不出井底有多少青蛙,更別說要看出他們的生活處境。即使井底傳來許多青蛙嗟嘆和怨恨的鳴叫,井口的青蛙也不相信那不是阻止自己進入井底的謊言。

  「噗咚」「噗咚」「噗咚」……青蛙們跳進古井裡的聲音,仍然持續響起。


這個讓我心有戚戚焉
很多人就羨慕著別人的好
但真的走到跟別人一樣的時候
才發現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就如同已回不到陸地的青蛙一樣

  謝謝和亭的分享。

  我最近在思考,到底什麼「回得去」、什麼「回不去」,
  想了又想,發現有時就是因為自己放不下,
  要是能放下,就不會自尋死路了。

  偏偏,很多人都還看不開這一點呢!

*一會兒才有青蛙發現,噗通的聲音比跳進去的青蛙隻數還要少。
*井裡有乾地?天哪!那麼深,沒進水裡不就摔死了?有些青蛙開始害怕

「噗咚」「噗咚」「噗咚」……青蛙們跳進古井裡的聲音,仍然持續響起
~~~~~~~~~~~~~~~~~~~~~~~~~~~~~~~~~~~~~~~~~~~~~~~~~~~~~~~~~~
小小建議,如果把''咚''字取消會不會更合理也貼切些?

  「咚」是水濺起的聲音,把「咚」拿掉,就沒辦法表現出掉進水裡的聲音。

  「噗咚」代表跳進水裡,「噗」最多只能代表掉在乾地上。
  所以,
「噗咚」聲音比跳進去的青蛙少,代表有些青蛙並不落在水裡。
  如果只用
「噗」,表現不出是否掉進水裡的感覺。

  後來跳進古井裡的青蛙,不見得全都掉在乾地上,
  因此,
「噗咚」的聲音的確會持續響起,沒有不合理之處。
  而且這樣才更可怕,如果有進去的青蛙沒摔死,
  接下來,食物大戰想必會愈演愈烈。
  餓死的不僅有可能是新進青蛙,
  有可能是早就為食物而離家,卻還是餓死的青蛙呢!
  他們以前的犧牲,一整個就會失去意義,只會感到更痛苦而已。

  這就是使用「噗咚」而不用「噗」的考量原因。
後來跳進古井裡的青蛙,不見得全都掉在乾地上,
  因此,
「噗咚」的聲音的確會持續響起,沒有不合理之處。
 ~~~~~~~~~~~~~~~~~~~~~~~~~~~~~~~~~~~

謝謝您的解說。
不過,我以為''噗''是絕不可能''掉在乾地上''的聲音。
井就那麼丁點大,而
且肯定還有水,只不過青蛙也肯定已經重重疊疊佈滿水面、水裡。
那麼,後跳者除了摔到前賢前烈身上發出"噗"噗"噗"的聲音外,還有"咚"的回響麼?

吹毛求疵,一點看法勿見怪。

芝加問好暑安~
芝言 寫:後來跳進古井裡的青蛙,不見得全都掉在乾地上,
  因此,
「噗咚」的聲音的確會持續響起,沒有不合理之處。
 ~~~~~~~~~~~~~~~~~~~~~~~~~~~~~~~~~~~

謝謝您的解說。
不過,我以為''噗''是絕不可能''掉在乾地上''的聲音。
井就那麼丁點大,而
且肯定還有水,只不過青蛙也肯定已經重重疊疊佈滿水面、水裡。
那麼,後跳者除了摔到前賢前烈身上發出"噗"噗"噗"的聲音外,還有"咚"的回響麼?

吹毛求疵,一點看法勿見怪。

芝加問好暑安~
  呵呵。謝謝。
  我以為芝言要把噗拿走是因為掉在乾地上,
  因為
芝言把掉到乾地的敘述,和建議改聲音的句子放在一起。

  如果是壓到底下的活青蛙的話,
  聲音應該是淒厲的「呱!」(死前的最後一聲慘叫。)

  如果,底下被壓的都是青蛙屍體,
  那的確可能造成噗的聲音。
  依照食物多寡和容身空間的比例來看,餓死在壓死之前,
  我寫的是餓死之後、壓死之前的事
  要等青蛙屍體堆滿井底,可能沒這麼快。

  可能是因為對井的大小想像不一樣,
  對疊滿屍體的速度預測也因此不一樣。

  縱使井很小,但青蛙更小,
  迅速滿起青蛙屍體的機會並不算太高,
  那需要很多很多隻青蛙才行。

  如果只是要在井裡塞青蛙,井應該是很大的。
  可惜,要說食物,卻會是很快就缺乏了。
  很多人能籌錢(包括借到錢)做生意,店沒多久就倒了,
  就是因為這種機會和結果的巨大不等值。

  另外,最重要的原因是:
  在文章的呼應上,用語不同會造成困擾。
  劇情的需要,一定要有青蛙先入水的聲音,一開始的噗咚是不能改的。
  前面噗咚,後面卻要改聲音,(不管是壓到活青蛙或壓到死青蛙的聲音,)
  勢必得花更多筆墨敘明聲音改變的原因,
  字數比例一改變,文章節奏就會跟著全部亂掉;
  為了不讓節奏亂掉,就得在其它地方加字數,
  偏偏,這樣一加,就會多出一堆無用的冗言贅語,
  不僅會變得不精練,結尾也會整個弱掉。

  既然有段缺乏食物但還有空間塞青蛙的時間,
  不如取這段時間,做故事當中的時間,
  這樣就不用讓文章前後使用不同詞彙了。

  再說,對青蛙而言,井是大的。

  所謂流浪教師一堆,教育學程還不是一個接一個開?
  公務員氾濫,每年還不是在高普考?
  富士康員工鬧跳樓潮,想擠進去的人還不是前仆後繼?
  ......

  不用超過青蛙的目光看這口井,這口井不會有滿的一天。
  所以要恭喜芝言老早就超過了青蛙的目光,
  不需要經歷和我一樣的當青蛙而身不自知的痛苦歲月。

  祝
  好
古嘉對世局感受何其之良深也,縱有千言如黃河之滔滔似亦難盡。
透過寓言式之小小說傳達民胞物與精神已甚佳,
一字半句之謬, 瑕不掩瑜,其何足道哉?
至若以青蛙自狀,以幽默自嘲、自憐,余亦心有戚戚焉。

且贈一詩也作自嘲~
溫水裡青蛙,未熱前但樂觀無妨~


萬事決行先問錢,阮囊日癟度閒年;
寸心無計
隨朝暮,七件皆須難後先。
盤算昔餘猶可靜,懶尋生意但由天;
財神許我勤來富,身不動兮誰予憐?


  謝謝芝言。

  芝言的國學底子深厚,
  文言文運用自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