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好一個句子】以及帖子交流語錄

友善聯誼的、心情抒發的、生活交流的、文學討論的

版主: 小小編代貼

「造好一個句子!」


《故事》新版序:鍾偉民
http://poem1997.com/2011/%e3%80%8c%e9%8 ... %e3%80%8d/
〈錦瑟〉是李商隱詩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首。
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寫詩寫出情境是重要的,如果有人將錦瑟的情境換成意象,還能是一首什麼詩?李商隱是用情景塑造出意象來的,所以〈錦瑟〉這首詩的原意,在歷史上還眾說紛紜。

現今流行的所謂新詩,寫作講求意象就恰似未學行先學走的嬰孩,本末倒置。這種新詩我敢說只是一堆充滿提示的句子,看詩的人沒寫作能力根本續不上絃,更遑論詩意。所謂新詩比猜謎的文章結構更糟糕。

劣作通天飛講的是市場佔有率,風行了就有領導地位,但是當寫詩同讀詩的人都在估估下,詩人這個名詞應該退消了吧!一首詩像盲人摸象般,摸到啥算是啥,還胆敢自稱文學,的確很笑話的。
閱。
吳俊君 寫:〈錦瑟〉是李商隱詩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首。
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寫詩寫出情境是重要的,如果有人將錦瑟的情境換成意象,還能是一首什麼詩?李商隱是用情景塑造出意象來的,所以〈錦瑟〉這首詩的原意,在歷史上還眾說紛紜。

現今流行的所謂新詩,寫作講求意象就恰似未學行先學走的嬰孩,本末倒置。這種新詩我敢說只是一堆充滿提示的句子,看詩的人沒寫作能力根本續不上絃,更遑論詩意。所謂新詩比猜謎的文章結構更糟糕。

劣作通天飛講的是市場佔有率,風行了就有領導地位,但是當寫詩同讀詩的人都在估估下,詩人這個名詞應該退消了吧!一首詩像盲人摸象般,摸到啥算是啥,還胆敢自稱文學,的確很笑話的。
先去摸清楚新詩的起源,再來大放厥詞吧。

閱。
聽你講那句「現今流行的新詩」,就知道你根本不明白什麼是新詩。

如果寫作沒有意象,好啦。那麼乾脆都用照相機就好了啊,文字之所以優美,正是因為提供了無窮的想像力。

你連詩是什麼都不懂吧?遑論寫詩,至少盲人很努力的摸象,你連摸象的勇氣也沒有。

我還是一句老話,先去好好讀書,再來說些話吧。


然後,請你以作品說話,以作品說出自己的高度,不然誰會被你的言語打動呢?
蘇家立 寫:聽你講那句「現今流行的新詩」,就知道你根本不明白什麼是新詩。

如果寫作沒有意象,好啦。那麼乾脆都用照相機就好了啊,文字之所以優美,正是因為提供了無窮的想像力。

你連詩是什麼都不懂吧?遑論寫詩,至少盲人很努力的摸象,你連摸象的勇氣也沒有。

我還是一句老話,先去好好讀書,再來說些話吧。


然後,請你以作品說話,以作品說出自己的高度,不然誰會被你的言語打動呢?




新詩的廣義誰都知道,新詩的狹義與各種細分的類別我的確無研究。

寫作當然講意象,意象應該從情境自然地呈現,一下筆就寫意象,詩欠情也欠景是本末倒置得很的,文字之所以優美是因為作者能運用詞句描述出像樣的事物與情感,這樣的想像力是由詩情帶動的,不是由一堆所謂意象來完成的,如果一首詩只有意象全沒內容,那麼所謂意境都只是盲人摸象,連作者自已都是在摸的話,如何產生共鳴?

我的作品就是我的代言人,這個觀點很對,所以我也不再嚕囌了。
Re: 只有風聲是沒有寓言的
圖檔吳俊君 發表於 週六 1月 26, 2013 1:08 pm
[BLOCKQUOTE]





蘇家立 寫:用一顆石頭傾聽吧
當他投身池塘的中央
你可以聽見天空的心跳
從飄來的紅葉

用一個蟬殼訴說吧
被涼爽遺棄的夏季
正悄悄走入風的懷中
輕輕推動公園的鞦韆
搖晃著
一個書包放學後的夢

當你從一個鬧鐘的邊陲醒來
偷偷轉動秒針的
還是沒有名字的微風
今天他從一個開滿早晨的陽台出發
歇息於一盞素描飛蛾的夜晚

當你註解著一首風聲
從人群中
從一片只有半邊葉脈的楓
用一顆眼睛仔細地
聆聽

[/BLOCKQUOTE]


我嘗試不用成見,細心閱讀,交流有時頗费時更費神,一般我不會這樣做,看不明就掠過。今次破例,為了表示誠意。

用一顆石頭傾聽吧
當他投身池塘的中央
你可以聽見天空的心跳
從飄來的紅葉


無知覺地傾聽他投向水中。池塘是象徵小圈子嗎?
飄來的紅葉帶來天空的心跳,你聽見了?

用一個蟬殼訴說吧
被涼爽遺棄的夏季
正悄悄走入風的懷中
輕輕推動公園的鞦韆
搖晃著
一個書包放學後的夢

蟬殼象徵生命已經完結,涼爽遺棄夏季即入秋吧!秋悄悄走入風的懷中即秋意不覺地在舞動吧!輕輕推動公園的鞦韆
搖晃著一個書包放學後的夢,這句很具體有個人物在,而這個人物用沒生命氣息的暗喻中出場。

當你從一個鬧鐘的邊陲醒來
偷偷轉動秒針的
還是沒有名字的微風
今天他從一個開滿早晨的陽台出發
歇息於一盞素描飛蛾的夜晚

當你從一個鬧鐘的邊陲醒來,是暗喻時光不可再嗎?
偷偷轉動秒針的還是沒有名字的微風。想將時光倒流的人微弱得像不存在?今天他從一個開滿早晨的陽台出發歇息於一盞素描飛蛾的夜晚。開滿早晨的陽台,朝氣勃勃地出發?歇息於一盞素描飛蛾的夜晚是完全不合文理與邏輯的描寫。我即管解讀成他歇息在燈蛾撲火的夜晚。。

當你註解著一首風聲
從人群中
從一片只有半邊葉脈的楓
用一顆眼睛仔細地
聆聽


當你解讀着我的聲息,從人群中,從一片只有半邊葉脈的楓。眾裏殘缺着的過去?用一顆眼睛仔細地聆聽!唉我分析到冒汗!我眯起一隻眼,這樣怎聆聽?

再看標題:
只有風聲是沒有寓言的



讀完!還是一頭霧水,更談不上讀出了什麼詩意,請見諒。


:這篇所謂詩只是作者將簡單的意思通過複雜了的語法錯覺成意象。看不通的人會驚呼:好意象!看得通的人會笑說:爛玻璃在扮鑽石。
寂雪
圖檔蘇家立 發表於 週五 6月 18, 2004 6:41 pm
一盞薄燈燃起黑夜
難以取寒
暖迢迢離去於星辰裡
長影淚流一片黑羽
此時飛燕銜陽而落
滿地光輝瘡痍

遍處凹陷
萃取的霜藍正臥眠
伏下一段句號
俟冰苗以落寞焚燒
漸次凝結

飄流過的月眉
恰巧散落一綹清麗
類似與幽幻夢痕繾綣
如酣睏串串珠簾
席捲點點殘瓣。瑩遠





Re: 寂雪
圖檔吳俊君 發表於 週一 1月 28, 2013 1:32 pm
[BLOCKQUOTE]
蘇家立 寫: [BLOCKQUOTE]
吳俊君 寫:不能冷卻的暖終要離才有長影淚流吧!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火苗微弱啊!欲續還斷。月的確能撫人心。


好詩,欣賞了。
[/BLOCKQUOTE]

您為什麼要追討過去的詩呢?
這首詩以現在的審閱角度來看,是可以丟進垃圾桶的。

同理,主題不明確、詞藻堆砌、無令人印象深刻之意象、未能聚焦。
[/BLOCKQUOTE]



何必貶抑這麼好的一個作品!我當作者是凌雪丹楓就是。現在的蘇版主的確與此詩格格不入,你的近作《只有風聲是沒有寓言的》簡直不堪入目,我已細心閱讀。

是了!以後,如果你對我的作品,如,有任何意見之前,請先,談談你對作品的理解,如果,你的理解力不合格,再談什麼你自己對詩的見解呀!技巧呀!會言不及義。

理由很簡單,如果,你對作品所表達的東西沒有合理的認知,你所提出的修改或補救的意見,只是在反映你,你在文學上所謂的造詣,那樣子並不能真實地有效地為作品在保留原意的前題下確立基礎。

如果,每個人都不知版主你,到底對自己的作品,有幾多理解就遵照你的意見,將寫作進行修改,那原意精神還能保留嗎?究竟,寫作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別人在創新意念上的要求,還是要自得其樂呢?很坦白,我是後者。
飛燕
圖檔蘇家立 發表於 週六 6月 19, 2004 7:25 pm
窗櫺外水繪一橋彩虹
有逾期雨點綴滴落
輕燕微持薄傘,撐起湛藍銀河
謹慎盤踅過七層艷麗階段
身軀卻將懵懂搖墜而下

驟落片羽白茫
遭心鎖囚禁保險櫃深層
與編織日影的月光共衾同眠
融解成覆蓋天穹的湖泊
澄澈無眼,映照昔日魚雁互嬉的魂魄

溺死飛翔後逾期的朦朧
展動翅翼,揚起粉櫻的淡笑
慢慢飄遊無盡坡道上
靜謐留下浮空爪印

踏雪濺櫻,擲,一縷風煙
只抖擻紅棕絲帶的音律
兩緞凌旋薄空的思念
繫不緊山泉間漸湧的消瘦

突來一聲暮鐘
敲醒寂靜的軌跡
黑尾如剪,
裁去遙遠外凝盯的淡黃隻眼。
仳離的時機扣影呼喚
似單擺般盤旋無悔。





Re: 飛燕
圖檔吳俊君 發表於 週一 1月 28, 2013 4:27 pm
[BLOCKQUOTE]
蘇家立 寫: [BLOCKQUOTE]
吳俊君 寫:蘇版主:請問,飛燕是你寫的嗎?原本的蘇家立是你這位蘇家立麼?
[/BLOCKQUOTE]

我自己來剖析吧。

這作品是八年前寫的,看似典雅,但實際上只是辭藻的堆砌,詩的韻味在詞語的拉扯中消失殆盡,嚴格來說,這篇連稱為詩的殘渣的價值也沒有。

至少要讓人讀得順暢,但這一篇並沒有做到,而且相當拗口,讓人讀起來非常厭煩,就像是掛著一堆華麗首飾的女子,只會顯得她很虛榮,不會覺得她很高雅。

請問有解答您的疑惑了嗎?
[/BLOCKQUOTE]



呵呵!此詩句句都有你強調好重要的意象哇,句句都有情有境目不暇給,只是隱晦了些而已。憑你的見識,讀不通並不意外。詩寫得易明,你說沒意象,寫得有意象了,繁複了,你竟說堆砌、殘渣!蘇版主的確才學過人,與別不同。何謂藝術?何謂垃圾豈是門第之見!不過點石能成金的例子一直是騙局,上當的人一樣絡繹不絕,呵呵
Re: 《羊牯》
圖檔吳俊君 發表於 週二 1月 29, 2013 10:38 am



比興第三十六
  《詩》文宏奧,包韞六義;毛公述《傳》,獨標“興體”,豈不以“風”通而“賦”同,“比”顯而“興”隱哉?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則畜憤以斥言,興則環譬以托諷。蓋隨時之義不一,故詩人之志有二也。

譯文

詩經》里邊的作品,體大思精;其中包含着風、賦、比、興、雅、頌六項。在毛亨作《詩訓詁傳》時,特别提出“興”來;豈不是因爲《詩經》兼用賦、比、興三種方法,“賦”乃直陳,“比”爲明喻,而“興”卻隱約難懂嗎?所以,“比”是比附事理的,而“興”是引起情感的。比附事理的,要按照雙方相同處來說明事物;引起情感的,要依據事物微妙處來寄托意義。由於引起情感,所以“興”才能成立;由於比附事理,所以“比”才能產生。用比的方法,是作者因内心的積憤而有所指斥;用“興”的方法,是作者以委婉譬喻來寄托諷刺。爲了適應不同場合的不同意義,所以《詩經》作者的情志就有兩種表現方法。

劉勰對比、興兩法的運用,提出一個重要的要求,是在全面觀察了事物的基礎上“擬容取心”。比擬的是事物的形貌,但不應停留在形貌的外部描寫上,而必須提取其精神實質;也就是說,要通過能表達實質意義的形貌,來抒寫作者的思想感情。隻有這樣,才能“斥言”、“托諷”,以小喻大。


米米君所指的通篇情緒有讓人迷惑懵懂之感。我在這裏試圖將寫作上的所謂情緒具體說明,摘錄自《文心雕龍》。

內心的積憤劉勰稱之為『氣』。米米君稱之為情緒意思雖有相近,但離文心卻相差十萬百千里。呵呵
Re: 《陰謀論》
圖檔吳俊君 發表於 週六 1月 19, 2013 10:38 am


好句子干淨,再好,就像白桌布上添了得宜的瓶花:肯講究,生存,才滋潤成生活。讀文字粗貨,等同對著一桌腐骨壞肉進膳。見人遇贗品而喊好,那就簡直是在紙札文壇的竹影裡嚼蠟啖蛆,再饗人以病唾。——(香港詩人)鍾偉民
Re: 《喜菡你好》
圖檔吳俊君 發表於 週四 1月 24, 2013 11:23 pm
來了喜菡不足一月,無端刮起了一陣頗不快意的排斥之氣。起因緣於此帖,解鈴還須繫鈴人。

首先說一下我對喜菡詩版的認知:詩版得一個詩字,詩者應該無分新詩、舊詩、散文詩,所以詩版不應也不能將所有作品單一從主流新詩的角度來審視,也不應以新詩的概念強加於任何作者身上。

我一向寫散文詩,而散文詩的認知並不廣泛,不懂不要緊,我已點出散文詩的概說,至於我寫得符不符合散文詩的要求,大家可以斟酌與包容,但前題是我希望我寫的作品必須要受到尊重。

喜菡的版主無禮在先,我以事論事流露出對新詩的不屑也有不敬,所以我應該對喜菡文學論壇致歉。




《散文詩》
拼音:Sǎnwén shī
英文:Prose

散文詩,是一種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現代抒情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

基本定義

  散文詩,是一種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現代抒情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
  在本質上,它屬於詩﹐有詩的情緒和幻想﹐給讀者美和想象。
  在内容上,保留了有詩意的散文性細節。
  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觀﹐不像詩歌那樣分行和押韻﹐但不乏内在的音韻美和節奏感。
散文詩一般表現作者基於社會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觸﹐注意描寫客觀生活觸發下思想情感的波動和片斷。這些特點﹐決定了它題材上的豐富性﹐也決定了它的形式短小靈活。

散文詩
發展歷史

  散文詩是一種現代文體﹐是適應現當代社會人們敏感多思﹑複雜縝密等心理特征而發展起來的。雖然中國1000多年前就有類似散文詩的作品﹐歐洲在16﹑17世紀不少作家就寫過很有詩意的散文﹐但作爲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流行起來是在19世紀中葉以後。第一個正式用“小散文詩”這個名詞﹐和有意采用這種體裁的是法國詩人波特萊爾。他認爲散文詩“足以適應靈魂的抒情性的動盪﹐夢幻的波動和意識的驚跳”。在中國新文學中﹐散文詩是一個引進的文學品種。191527期的《中華小說界》刊登的用文言翻譯的屠格涅夫的四章散文詩(當時列入“小說”欄﹐譯者劉半農)﹐是外國散文詩在中國的最早譯介。191845期的《新青年》雜志﹐發表了劉半農翻譯的印度作品《我行雪中》的譯文﹐文末所附的說明指出它是一篇結構精密的散文詩。“散文詩”這一名稱從此開始在中國報刊上出現。對於這一文體的性質和特點﹐《文學旬刊》在1922年曾有過理論探討﹐西諦(鄭振鐸)﹑滕固﹑王平陵等人都發表了意見。

基本特點

散文詩的特點
  散文詩是詩和文的滲透、交叉產生的新文體散文詩是散文與詩“嫁接”出來的品種,這是沒有疑問的。散文詩具有詩與散文的“兩棲”特征,散文詩既吸收詩表現主觀心靈和情緒的功能,也吸收了散文自由、隨便抒懷狀物的功能,並使兩者渾然一體,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可以說不熟悉詩與散文這兩種文體,就很難創作散文詩。但是散文詩究竟是一種新的文體,還是如有人說的:散文詩是“散文的詩”和“詩的散文”?關鍵要看散文詩是否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征,或者說散文詩區别於詩和抒情散文的藝術特征是什麼。
  散文詩是抒寫心靈或主觀情緒的文體散文詩有其獨特的審視人生方式,即運用比較自由的形式抒寫心靈或情緒及其波動。從總體上看來,散文詩是抒寫心靈或主觀情緒的文體。
  波德萊爾是散文詩的最初創造者之一。他說過:“當我們人類野心滋長的時候,誰沒有夢想到那散文詩的神祕,--聲律和諧,而沒有節奏,那立意的精辟辭章的跌宕,足以應付那心靈的情緒、思想的起伏和知覺的變幻。”。他還說:散文詩這種形式,“足以適應靈魂的抒情性的動盪、夢幻的波動和意識的驚跳。”動盪、波動、驚跳,這說出了散文詩的主要藝術特征。

散文詩
散文詩與詩、與散文的不同之處
  散文詩與詩、與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的區别。比如結構、語體、節奏等方面的不同。
  1)散文詩與抒情詩的區别抒情詩由於要講究句式的整齊或大體整齊和音樂韻律,因此,即便是自由體的抒情詩,在表現心靈或情緒時也不能不受到較多限制。正是爲了突破限制,更舒卷自如地寫出心靈的真實狀態,於是才有散文詩這一文體的誕生。
  散文詩與詩歌的不同之處在於散文詩經常運用描述和議論的表現手段。
  與詩相比,散文詩沒有詩的韻腳、節奏、音節、行數、排列,即沒有詩歌的外形式的羈絆。散文詩的形式至少有如下幾種:散文的形式,散文與詩交錯排列的形式,即整段“散”的文字與單句(詩句)的交錯。這是抒情詩不可能有的自由自在的形式。
  2)散文詩和抒情散文同是抒情文體,但散文詩獨特的藝術特征是它的“動盪、波動、驚跳”。
  承認散文詩是抒寫心靈或情緒及其波動的文體,這與抒情散文的界限也就不難區分了。抒情散文總是離不開紀實,更不用說那些以記叙真人真事爲主的叙事散文了。而散文詩幾乎沒有原原本本地記錄真實人物和真實事件的。即使我們稱爲紀實的散文詩,究其實也是抒寫的内心對現實生活的印象,不過這印象很少“變形”——很少對現實生活作想象式的反映罷了。
  在結構上,有人說,詩是以“線”抒寫生活,散文是以“面”反映生活,散文詩是以“點”摺射生活。散文大都有時空長度,都有線索;散文詩無需線索,篇幅較短,常常是作者情感燃燒的那一點輻射開來,而内在情緒則形成環環相扣的情感沖擊波,沖動讀者的心弦,進入詩的境界。

散文詩

  在語體上,散文詩的語言是抒情性的想象的語言,散文的語言是叙事性的現實的語言。散文詩的語言具有散文語言無法比擬的彈性美、豐富性和不確定性,情感含量和美感含量都比較大。散文爲文,語言要求簡潔灑脱,更多一些娓娓而談,寫清作者情之所系的來龍去脈,抒情也更細膩,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銜接較緊密。散文詩爲詩,語言要求濃縮、跳躍,一般是跳躍式地聯結意象,句與句之間,尤其是段與段之間,往往是似斷實連的關係,這就留下較多的可供讀者想象的空白美。
  因此,散文詩既不是散文的詩,也不是詩的散文,它是具有完整性、特殊性、獨立性的文體形式。
Re: 《夕瀾》
圖檔吳俊君 發表於 週五 1月 25, 2013 11:46 pm


[quote="蘇家立"]「交流就是文化呀!可惜這裡的交流文化不見得很光明,當然,這是個別版主的表現!呵呵。」

用這種嘲諷的方式公開表明閣下的器量嗎?我覺得你最需要的是鏡子。你在發言時,有考慮到版主們的心情嗎?我很明白跟你說,你所謂的「交流」,其實只是小孩子想要糖吃,得不到卻怨聲頻仍。再跟你說明白一點,這裡的版主沒有理由接受你的嘲諷。

沒有膽識的人只會躲在網路背後暗箭傷人。


回到正題,現代詩,希望講求的是新意,若能將古典以新意包裝,未嘗不是好事。

其實細細品讀,文句是不錯且優美的,但遺憾在於斷句上讓人有閱讀的窒礙

另外,有許多字詞過於緊繃,不適合新詩活潑開朗的節奏譬如

驀地
彤暈燃起了的火炬
深宵赤熱

這段,深宵赤熱這是很饒舌的說法。讓人念起來感到有障礙。再者,形容詞的運用,會磨損讀者的想像力,而詩最重要的,可能就是避免多做說明。把詮釋的空間交給讀者才有良性互動啊。身為一位創作者,讓版面清晰,讀者閱讀起來輕鬆,能夠得到歡於,這也是創作者的責任之一。

其實創作者的責任很大,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盡。[/quote]


蘇版主能自重就最好,饒舌的話你喜歡可以繼續,可以說盡,記着我的一句勸告:架是自己丟的,面是人家俾的。

你評詩的功架,來來去去就在寫作技巧上,到底你對別人的詩有幾多理解,究竟人家的詩作講什麼你知不知?我實在很質疑?而你的作品,我大概拜讀過了,呵呵!

都說識英雄重英雄,你評詩的風格最好改一改,不竟教人寫詩不是人人能升任。發文的人不是位位都來找人教寫詩的。你肯教都要別人想學。當然你的詩風絕對不適合我,希望你能明白。

若能將古典以新意包裝

何謂將古典以新意包裝

但遺憾在於斷句上讓人有閱讀的窒礙。

此乃你的觀感,我不遺憾。

有許多字詞過於緊繃,不適合新詩活潑開朗的節奏,

此乃你的觀感,我不同意。

深宵赤熱這是很饒舌的說法。讓人念起來感到有障礙。

此亦乃是閣下的觀感,我收到就是了!

再者,形容詞的運用,會磨損讀者的想像力,而詩最重要的,可能就是避免多做說明。把詮釋的空間交給讀者,才有良性互動啊。

亦是你對詩的個人觀感!

身為一位創作者,讓版面清晰,讀者閱讀起來輕鬆,能夠得到歡於,這也是創作者的責任之一。

我不認同,我寫詩主要自娱,然後分享,並不確保別人喜歡。

其實創作者的責任很大,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盡。

又是你的價值觀!


寫詩每個人都有自已的一套心得,但評詩最好不要以老師姿態講解,論壇藏龍伏虎,良莠不齊,但平起平坐卻是應當的,說教的方式我就最不支持。
《閑話詩》
圖檔吳俊君 發表於 週日 1月 20, 2013 9:18 am


文字語言是死的,運用的人是生的,表達溝通交流如此而矣!注意詩人這個詞:詩離不開人,切割出來研究是荒謬的。譬如:食物與厨藝分開來探討:得出的結論,往往是什麼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厨師不會向食客解答何謂食物意味空間,食客只管味道好了。

我認為表達力與理解力匹配上自然有共鳴,搭不上的是自身的學識和學養太獨特之故!嘻!

觀感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好的詩應像顆鑽石,充滿折射,詩呀詩,其實你着實是什麼意思哇!咁你就正白癡了。

讓我探討一下何謂詩:

神馳物外、神遊太虛、神思,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物也,空:物外也。借物起興言則當有別於明心見性,故之凡人也,俗稱詩人也!
詩作能以情入文者較為上品,為文造情者等而下之,此乃劉勰之高見,我舉腳贊同。

閱覽詩者該處於何位呢?首先將詩作看待成一組思想如何?賞析過程其實在反映自己的實力嗎?是觀照自己的心念麼?捉詩作的用神是情趣,在乎結果就很有玩味與商榷了,這個是文人老犯的毛病,通常是評論家的所為。

倪匡寫過一部科幻小說,好像叫《天人》,內容大致上說天外來了一位飛仙,實質上是一組外星來的思想,接收到這組思想的人,據說眼前人會根據他內心最美好最動人的形象化身成實體與他朝夕相見。

我覺得這個故事很能反映夫隨其成心而師之的『成心』更能隱喻出莊子沒說出口的謬誤;是非原來來自理解的差異。

好詩用來欣賞好了,會欣賞的人不用看得抬高自己身份才好;劣詩當然不值一哂!
Re: 《明天》
圖檔吳俊君 發表於 週日 1月 06, 2013 11:45 pm
[BLOCKQUOTE]



墓魚 寫:成語入詩當然無傷大雅,但可以試著少用。若只能用固有的詞句去表達你「feel到的情調」,那你「feel到的情調」也太沒新意了。何不試試看別的方式呢?問好了。

[/BLOCKQUOTE]

一首詩寫得好與不好關鍵並不在所謂新意裡頭的。成語你能運用出描畫情調的效果也是一種新意,像爛瓷浮着幾片花瓣。
Re: 《思念》
圖檔吳俊君 發表於 週六 12月 29, 2012 7:55 pm
[BLOCKQUOTE]



綠豆 寫:一個情慾的細部分解,最後掉轉槍頭,徒留下回的想像空間。
寫詩的事物意象最好不要描太細。

問好詩友 新年快樂


綠豆

[/BLOCKQUOTE]

多謝綠豆指導。

我個人對意象對詩意比較喜歡融合,因為我太多時候讀別人的作品都是一頭霧水,所以不大歡喜現代詩的格局和路向。詩最重要的是詩意,而意所指的是應該能讓人明白的內容,隐晦可以的,像我這詩的結尾,或許,有人嫌描得過白了也說不定,呵呵

詩名《思念》所寫的就是因有所思才有起念。我的作品特色是有血有肉的,人性不必也從不過於掩藏。寫詩不必過於意象化,過於意象化寫人寫得像器官,而所謂詩意都變成物理學,沒半點人味。性想像不見得對詩會構成降格的素質,講求的應該是技法。我或許技法欠佳吧!所以請見諒。
Re: 《詩念》
圖檔吳俊君 發表於 週五 2月 01, 2013 8:56 pm
[BLOCKQUOTE]



米米 寫:詩思的精神似乎死了!詩屍惹來一羣思﹙思考﹚詩的蒼蠅分解詩的遺體,從一堆文字到字義,從字義到含義,從含義到意象、意態、意念、意境裏汲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蛆蟲喊這叫做分解詩﹙屍﹚體,【詩體】:這是一項空前的發現,蛆蟲很自滿牠們的解剖結果。 從此這族蒼蠅自命為詩人,牠們擁有能窺見360度角的複眼,他們聲稱他們能從360度度度有深度地觀賞和玩味詩這個東東了!有個黃毛丫頭不識趣,高興地問:《長恨歌》到底是啥個意思?


換一個排列方式, 它是百份百的散文, 不能說是散文詩, 因為散文詩的排列方法雖則和散文相同,但它具有詩意,但你的大作就讀不出什麼詩意了, 它是在陳述/描述一個現象,但陳述的手法相當淺陋, 它並沒有什麼能引發人深思的地方。如果最後一句的問題問得好一點, 也許你就能拯救這一首詩, 但你沒能做到, 這也是相當令人遺憾的事

近日你辛苦了, 花點時間去拍下拖啦, 人世間, 除了詩和辯論, 應該還有更有意義的事可以做
而它們也正正豐富了你的詩
玩得開心一點
圖檔

[/BLOCKQUOTE]

謝謝米米評點。

詩意不詩意見人見智,呵呵

畫龍點睛跟呀茂整餅有人認為是同義詞。

近日你辛苦了, 花點時間去拍下拖啦, 人世間, 除了詩和辯論, 應該還有更有意義的事可以做
而它們也正正豐富了你的詩
玩得開心一點

此段忽略!




Re: 寂雪
圖檔吳俊君 發表於 週六 2月 02, 2013 10:31 am



[CENTER]意象淺說 鄭 建 青 [/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CENTER]優秀的詩具有一種清音有余的藝術感染力。詩人“窺意象而運斤﹐代天地以立言”﹐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交融互滲構成一個意境﹐透露一個獨特的情趣世界。這意境和情趣﹐除了聲韻和節奏諸方面巧妙地結合外﹐主要是通過意象呈現出來的。試以兩首極具意象的小詩為例﹕[/CENTER][CENTER][/CENTER][CENTER]1.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CENTER][CENTER] ------馬致遠﹕《秋思》[/CENTER][CENTER]2. 人群中幽然浮現的這些臉龐﹔[/CENTER][CENTER] 濕黑枝上的花瓣。[/CENTER][CENTER] ------龐德﹕《地鐵車站》[/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秋思》中的意象如一個個特寫鏡頭接連映現﹐它們的排列組合構成一幅蕭瑟悲涼的畫[/CENTER][CENTER]面﹐襯托出“斷腸人在天涯”的悽清孤獨之感。結尾一句畫龍點睛﹐意象皆活﹐從而使全詩成為一個內有生命﹑外有形象的抒情整體﹐生動地描繪出黃昏下古道上迎西風騎瘦馬的趕路人的愁苦徬徨。[/CENTER][CENTER] 《地鐵車站》僅僅兩行﹐極其簡潔濃縮﹐仿彿一幅水彩﹐表現了詩人“一 瞬間的感受”[/CENTER][CENTER]。龐德在倡導意象主義時說﹐“意象是理智與情感在瞬間的複合。”這首小詩就充份體現了龐德的這一主張。試析﹕雨初霽﹐地鐵站台上濕漉漉的。車剛靠站﹐乘客便潮水般湧出﹐黑壓壓朝各方向散去﹐如同濕黑的樹枝縱橫交錯。忽然﹐人群中幽然浮現幾張漂亮的臉龐﹐詩人不禁感嘆﹐多像“濕黑枝上的花瓣”啊﹗“臉龐”和“花瓣”的對比交融﹐產生出新的含義﹕如花的美麗﹐稍縱即逝。[/CENTER][CENTER] 這兩首小詩裡﹐意象已非客觀物象的刻板臨摹﹐而是詩人通過觀察﹑篩選﹑融情和組合﹐創造出來的嶄新意境。這樣的意象﹐可謂情景契和吧。[/CENTER][CENTER][/CENTER][CENTER]一﹑詩貴有意象[/CENTER][CENTER] [/CENTER][CENTER]詩須有意象﹐也貴有意象。詩若無意象﹐則如“皮不存而毛焉附”。優秀的詩人能“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能成功地運用意象來描繪色彩斑斕的想象畫面和情趣世界﹐引領讀者進入“言之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的奇妙境界。[/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詩欲言情﹐須先及物。富於意象的好詩是詩人用無味的稻米釀造出來的香醇美酒﹐初嘗則香氣滿腔﹔次嘗則香氣繞腸﹔再嘗則韻味全出﹐令人回味長久。試以二詩佐之。第一首是孟浩然的《宿建德江》﹕[/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CENTER][CENTER]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CENTER][CENTER]這首五絕首聯寫移舟夜泊朦朧江渚時的環境氣氛﹐以景托情﹐點出客愁。尾聯則只寫景﹐但這是詩人眼中的特有之景。他夜泊煙渚﹐寂寞零丁﹐遂生思鄉之情。他時而凝望故鄉的方向﹐唯見天邊垂樹﹑野曠荒涼﹔時而又低頭凝視清澈水中月﹐唯有這“千裡嬋娟”浮在船舷作伴﹐孤獨感倍生。詩人對故鄉的一片眷念﹐便在這靜靜的凝視中含蓄地流露出來。由於尾聯思情隱在意像中﹐更耐人尋味。詩貴有意象﹐應在此。[/CENTER][CENTER] 第二首是葉芝的《伊尼斯福瑞湖島》﹕[/CENTER][CENTER] 我馬上就起程﹐去伊尼斯福瑞﹐[/CENTER][CENTER] 在那兒搭一間泥抹枝纏的小屋﹔[/CENTER][CENTER] 我還要種九行青豆﹐養一箱蜜蜂﹐[/CENTER][CENTER] 在蜂鳴的林間空地獨居。[/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我會擁有寧靜﹐因為寧靜緩緩滴落﹐[/CENTER][CENTER] 從清晨之面紗滴落到蟋蟀輕吟之處﹔[/CENTER][CENTER] 半夜一片微亮﹐正午紫光閃爍﹐[/CENTER][CENTER] 傍晚有紅雀振翅飛舞。[/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我馬上就起程﹐因為我日夜聽到[/CENTER][CENTER] 湖水一直在輕聲拍打著湖畔﹔[/CENTER][CENTER] 佇立在馬路上或灰色的人行道﹐[/CENTER][CENTER] 我聽到它在心底輕拍。[/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CENTER][CENTER]葉芝在這首詩裡運用了大量的意象。首節的意象有泥抹的小屋﹑九行青豆﹑一箱蜜蜂﹑和蜂聲嗡嗡的林間空地。聲形並茂﹑有靜有動的意象描繪出一幅清新生動的畫面。次節的意象呈現出一種寧靜中不乏活潑歡快的氣氛﹐短短四行勾勒了清晨﹑正午﹑傍晚﹑午夜等不同時辰的景象﹐從薄紗般的晨霧到半夜的一片微亮﹐從蟋蟀輕吟到紅雀飛舞﹐無不透露大自然的盎然生機﹐詩人對故鄉的嚮往之情油然而生。末節的意象則曲折表露了詩人對倫敦的厭倦以及渴望返回愛爾蘭的復雜心情。詩中的意象層層展開﹐推波助瀾﹐前兩節為後一節鋪墊﹐後一節對前兩節加強﹐使得意象與主題緊密相連﹐達到高度的統一。[/CENTER][CENTER] 綜上所述﹐詩貴有意象﹐主要就貴在“切”﹐即意象緊扣主題﹐唯透真情。[/CENTER][CENTER]詩意象貴在此﹐難在此﹐也妙在此。[/CENTER][CENTER][/CENTER][CENTER]二﹑意象與通感[/CENTER][CENTER] 詩意象大致可劃分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動覺和意覺等七種。這七種意象並非孤立存在﹐它們時常互相交迭拼和﹐構成種種意象的交融。例如﹐“紅杏牆頭春意鬧”一句就既有視覺意象又有聽覺意象。意象的作用在於它能刺激人的感官﹐喚起某種感覺並暗示某種感情色彩。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說﹐“在日常經驗裡﹐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這種感覺轉移即謂“通感”。下面試以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來談各個意象的彼此相通和感覺轉移﹕[/CENTER][CENTER][/CENTER][CENTER]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CENTER][CENTER]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CENTER][CENTER]落千丈強。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CENTER][CENTER]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CENTER][CENTER]這首詩描寫聽琴的感受﹐讚美穎師的高超琴藝。形象思維的語言和想像豐富的比喻﹐繪聲繪色地描寫出琴聲的柔宛激昂﹑飄蕩悠揚﹑抑揚頓挫等等騰挪變化。琴聲不僅悅耳﹐而且聲入心通﹐引起聽琴人的悲喜交集亦不能止的感情。詩中意象如“浮雲柳絮”“隨飛揚”﹐由聽覺通於視覺﹔“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由聽覺通於視覺和動覺﹔再如被琴聲感染得“起坐在一旁”(動覺)﹐“濕衣淚滂滂”(觸覺)﹐等等。由於詩人拈取的意象得當﹐寫出了通感﹐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音樂之美﹐也寫出了音樂感人的力量﹐從而引導讀者從感官的刺激上昇到藝術的鑒賞﹐進入詩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結合詩中意象互滲遂形成通感的藝術表現和藝術感染來看﹐這種感覺轉移已昇華為藝術通感。[/CENTER][CENTER][/CENTER][CENTER]三﹑意像與比喻[/CENTER][CENTER] [/CENTER][CENTER]詩人創造意象﹐常常需要採用各種修辭手段來加以完善。修辭的重要性﹐如薄迦丘所言﹐“詩的衝動不管多麼深入地激蕩了詩人心靈﹐但如果缺乏表達思想所必須的某些手段﹐那末還是很少會完成任何值得讚美的東西的----我的意思是﹐ 例如語法和 修辭的一些 規則 之類”。[/CENTER][CENTER] [/CENTER][CENTER]在各種修辭手段中﹐比喻的使用率最高。其功能是“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形象具體地點出本體和喻體這兩個性質不同的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使人頓悟比喻﹐從而達到“出人意外﹐入人意中”的藝術效果。下面請看非馬的一首《日出》﹕[/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畢竟[/CENTER][CENTER] 為宇宙的事[/CENTER][CENTER] 煩惱得[/CENTER][CENTER] 睡不著覺的[/CENTER][CENTER] 不止我一個人[/CENTER][CENTER] 看你的眼睛[/CENTER][CENTER] 也布滿[/CENTER][CENTER] 血絲[/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這首小詩的語調詼諧調侃﹐寫得很意象﹑很自然﹐完美地運用了比喻手段。詩中的“我”因熬夜而眼睛布滿血絲﹐才能由此及彼地把日出也聯想為布滿血絲的眼睛。這個比喻新鮮形像。新鮮﹐在於它別出心裁﹔形象﹐在於它一目瞭然。[/CENTER][CENTER] 再看劉荒田的一首《洗箬葉》﹕[/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母親在水龍頭下[/CENTER][CENTER] 埋頭洗著﹐枯干的[/CENTER][CENTER] 一片片﹐竟顯影出[/CENTER][CENTER] 故國名山的蒼郁來[/CENTER][CENTER] 我抽出[/CENTER][CENTER] 尖尖的長長的一葉[/CENTER][CENTER] 竟成龍舟[/CENTER][CENTER] 滿載急鼓緊鑼[/CENTER][CENTER] 水色山光﹐呼聲潮湧[/CENTER][CENTER] 十指成 槳﹐一劃撥[/CENTER][CENTER] 濺了我一臉[/CENTER][CENTER] 故鄉的嶗水[/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CENTER][CENTER]好濃厚的鄉思。在異國包粽子﹐竟能把一片長長的箬葉想象成龍舟﹐遂見故鄉的水色山光和賽舟的呼聲潮湧都一一顯現眼前。沉浸於這樣的神思﹐方才有十指成槳的衝動。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定就是詩人描寫的這種感覺。[/CENTER][CENTER] [/CENTER][CENTER]除此之外﹐非馬的《日出》和劉荒田的《洗箬葉》還有一個特點﹕文字精約﹑意蘊豐富。誠如鄭板橋在《一枝竹十五片葉呈七太守》中所言﹕“敢以少少許﹐勝人多多許。”[/CENTER][CENTER][/CENTER][CENTER]四﹑意象與創新[/CENTER][CENTER] [/CENTER][CENTER]詩意象重在創新﹐也貴在創新。意象的創新應是“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後行。”就審美與鑒賞而言﹐陳舊氾濫的意象已不能給予讀者更多的想象和咀嚼。步入二十一世紀﹐讀詩者日少。一些詩讀起來味同嚼蠟﹐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詩人使用的意象陳舊﹑抒發的感情膚淺﹐這一點尤見浪漫抒情詩中。因此﹐詩人在運用意象時須刻意求新﹐善於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和挖掘出不平凡的意象。唯有獨特的創造才能抓住新穎的意象﹐開拓絕妙的嶄新詩界。[/CENTER][CENTER] [/CENTER][CENTER]當然﹐意象的創新亦須在語言上下大功夫。僅僅是不因襲陳舊的意象﹑不落入傳統的窠臼﹐仍不能算是創新。創新一要體現在思想感情上﹐二要具有普遍意義﹐展示新的意境。意象派旗手龐德曾說﹐“在一生中能有一次表現意象﹐也比製造出無數卷作品要好得多。”言雖過重﹐卻也道出了意象與創新的重要性。從讀者方面看﹐嶄新的意象如一顆橄欖﹐越嚼越有滋味。請看艾略特的《J‧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 的情歌》的前三行﹕[/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讓我們去吧﹐我和你﹐[/CENTER][CENTER] 此刻在天空鋪展的黃昏[/CENTER][CENTER] 一如麻醉在手術台上的病人。[/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CENTER][CENTER]黃昏似病人麻醉在手術台上﹐這個意象不美﹐但令人思索。思索後﹐方會對意象的新穎﹑準確和深度拍案叫絕。黃昏和病人的關聯何在﹖黃昏時分﹐準備外出作客的詩中人心緒欠佳﹐所以在他眼裡﹐黃昏也像一個毫無活力的病人﹐被麻醉在手術台上。當然﹐這個比喻也暗示著另一個意義上的“黃昏”﹐即病態的西方世界充滿了手術室的氣味﹐反映出二十世紀初西方一部分人對西方現代文明產生的懷疑和幻滅。[/CENTER][CENTER] 上選的詩例也許太沉重﹐那不妨再看一首輕鬆的。這是非馬的一首取名《山澗》的煙山游記詩﹕[/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這些喜歡惡作 劇的石子[/CENTER][CENTER] 總愛站在[/CENTER][CENTER] 水流必經之路[/CENTER][CENTER] 扯她們的頭髮絆她們的腳[/CENTER][CENTER] 看她們左躲右閃[/CENTER][CENTER] 氣呼呼奔下山去[/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石子們知道[/CENTER][CENTER] 嬌嗔的水流[/CENTER][CENTER] 心中正暗喜[/CENTER][CENTER] 自己的婀娜多姿[/CENTER][CENTER] 水流也知道[/CENTER][CENTER] 頑皮的石子們[/CENTER][CENTER] 一天比一天[/CENTER][CENTER] 更光滑圓潤[/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CENTER][CENTER]讀《山澗》的感覺就像吃一串剛上市的荔枝那麼新鮮有味。這首詩寫得極為俏皮活潑。擬人的手法把靜態的石頭和湍湍的溪流寫得活靈活現。詩人寄情山水﹐在他眼中﹐石頭很淘氣﹐水流很嬌嗔。尤其是第二節﹐景象活潑逗趣﹐仿彿看見石頭和溪流幻變為一群少男少女在溪邊盡情嬉戲。《山澗》是浪漫抒情的﹐但寫法新鮮。普普通通的石頭和溪流經過詩人別具一格的創造﹐便展現出山水有情的境界。[/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CENTER][CENTER]綜上所述﹐只有新穎獨創的意象才能使人品之有味。詩貴在創新﹐但要做到既新奇又妥貼﹐滲入真情趣。唯此﹐才能給人新鮮準確﹑奇而不怪之感。[/CENTER][CENTER][/CENTER][CENTER]五﹑意象與翻新[/CENTER][CENTER] [/CENTER][CENTER]意象需要創新﹐但如果詩人把舊意象用得巧妙﹐翻出新意﹐跳脫了傳統意象的桎梏﹐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創新。翻新不是機械複製舊意象﹐而是要化腐朽為神奇。這一過程應該是﹕舊意象 + 新情趣=意象翻新。詩中一些習見的意象﹐經過詩人 高超的藝術加工﹐遂能化 鐵 成金﹐映照出新的意境。姑以例佐之。先看威廉斯的《紅獨輪車》﹕[/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全都靠[/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紅獨輪[/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耀著雨[/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挨著白[/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CENTER][CENTER]這首短如十六字令的小詩共四節﹐每節兩行﹐結構對稱工整。詩僅僅一句話﹐但意象紛呈。詩的前三節展示一幅恬靜的畫面。當鏡頭逐漸拉近﹐讀者先看見一個紅色的獨輪﹐接著是車的輪廓。因抹了一層雨水﹐獨輪車更顯紅耀。不過﹐末節才是全詩的關鍵﹐關鍵就在於這幅恬靜裡還有個白與紅相映。前三節終究只呈靜態。威廉斯畫龍點睛般置一“雞”字﹐整幅畫面便化靜為動﹐活靈活現了。威廉斯使用的意象都是常見的﹐但他選取得當﹐創造出來的意境便新鮮亮麗。紅車的靜態感與白雞潛在的動態感對比分明﹐抹了一層雨水的紅獨輪車映襯白雞。這些視覺意象互補互襯﹐不僅產生多層次的美感效果﹐亦折射和諧恬靜﹑生機盎然的田園生活。紅獨輪車象徵勞作﹐雨水象徵滋潤土地和創造生命的自然元素﹐而白雞象徵供人生存的食物來源。綜述﹐這首小詩妙就妙在意象濃縮﹐對比強烈﹐體現了詩人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腕力。[/CENTER][CENTER] 第二首是卞之琳的小詩《斷章》﹕[/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CENTER][CENTER]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CENTER][CENTER]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CENTER][CENTER][/CENTER][CENTER] 這首小詩僅二節四行﹐寫出了樓上人與橋上人之間的微妙關係。這橋﹑這樓﹑這月﹑這窗﹑這夢﹐哪一個不是用得爛熟的象﹖可是詩人信手拈來﹐經過新穎的藝術構思和巧妙的語言拼和﹐各個象交融而構成的整體美便呈現出深遠的意境。仿彿一幅精巧雋永的畫面﹐令人浮想聯翩。雖然寫的是常見之物﹐眼前之景﹐抒發的人生體驗也非絕唱﹐讀罷卻覺得有一股新鮮感如春風拂面﹐清爽宜人。這新鮮就在於《斷章》寫的不僅僅是浪漫愛情的微妙﹐而且還寫出了宇宙萬物乃至人生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辯証關係﹐一切都不是靜止不動﹑孤立存在的。基於此﹐這首精巧的《斷章》包含的容量博大精深﹐含蓄凝煉地折射出詩人的哲學觀點。真是語淡意新﹐妙處不傳﹔雋永遠逸﹐精約耐嚼。詩人曾這樣談意象翻新﹕舊材料﹐甚至用爛了的材料﹐不一定不可以用﹐只要你能自出心裁﹐安排得當。只要是新的﹑聰明的安排﹐破布頭也可以造成白紙。[/CENTER][CENTER][/CENTER][CENTER]六﹑結束語[/CENTER][CENTER] 前面從一些方面淺述了意象是詩歌語言的重要特點﹐是詩人表現思想感情﹑抒發人生體驗的主要藝術手段。優秀的詩應該具有積極的思想情趣﹐應該含有新鮮和具普遍意義的意象﹐應該展現嶄新的意境和引發“蛙聲十裡出山泉”的想象﹐從而使讀者產生聯想﹑共鳴和思考。[/CENTER][CENTER] 從讀者方面言﹐在欣賞一首好詩時﹐可以從剖析意象入手﹐發掘出意象的效果﹑意義以及它是如何作用於讀者的感官而實現其藝術昇華的。誠然﹐意象的作用能給予讀者以獨特的藝術感染﹐引導讀者領略詩的意境﹐可畢竟不是欣賞一首詩優劣的唯一尺子。因此﹐讀詩不僅要讀懂意象﹐還應當弄清主題﹐注意詩的其它特征﹐如節奏﹑聲韻等。恐怕只有這樣﹐才可真正窺見詩的意境。[/CENTER]
從這篇意象淺說中,我能窺見,作者引述的所有作品中都有情有境,有內容,重要的地方是沒有一首詩,它是由沒紋沒路,冗長又含糊,沒內容的方式來描寫的,反而簡潔扼要。意象是要遵從文理上的基礎上來建立的,如果寫詩的人連在散文基礎上起碼的表達力也談不上,再談寫詩,更談寫意象是不是太脫離文理的現實呢?學什麼也要講基礎,沒有語文根柢和底蘊的思想結構的文辭,縱然能堆砌出一些所謂意象出來,但它的可讀性是幾乎等於零的,詩的價值更像幼兒塗鴉的畫作,是不遑多讓的。寫詩首先學的是寫正確的句子,然後練表達力,基礎有了就可以學習寫詩。這就是我所能給喜歡詩的朋友的意見。
[/CENTER]

Re: 《抉擇》
圖檔吳俊君 發表於 週六 3月 02, 2013 11:49 am

[RIGHT] [/RIGHT]




文心雕龙·体性



《体性》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七篇,从作品风格(“体”)和作者性格(“性”)的关系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

原文


体性第二十七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曲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锐,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嗣宗俶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
  夫才由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圆。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赞曰∶才性异区,文体繁诡。辞为肌肤,志实骨髓。
雅丽黼黻,淫巧朱紫。习亦凝真,功沿渐靡。


译文
  

人的感情如果激动了,就形成为语言,道理如果要表达,便体现为文章。这是把隐藏在心中的情和理发表为明显的语言文字,表里应该是一致的。不过人的才华有平凡和杰出之分,气质有刚强和柔弱之别,学识有浅薄及湛深之异,习惯有雅正跟邪僻之差。这些都是由人的情性所决定,并受后天的熏陶而成;这就造成创作领域内千变万化,奇谲如天上流云,诡秘似海上波涛。那么,在写作上,文辞和道理的平凡或杰出,总是同作者的才华相一致的;作品的教育作用和趣味的刚健或柔弱,难道会和作者的气质有差别?所述事情和意义的浅显或湛深,也不会和作者的学识相反;所形成的风格的雅正或邪僻,很少和作者的习惯不同。各人按照自己本性来写作,作品的风格就像人的面貌一样彼此互异。归根到底,不外八种风格:第一种是“典雅”,第二种是“远奥”,第三种是“精约”,第四种是“显附”,第五种是“繁缛”,第六种是“壮丽”,第七种是“新奇”,第八种是“轻靡”。所谓“典雅”,就是向经书学习,与儒家走相同的路的。所谓“远奥”,就是文采比较含蓄而有法度,说理以道家学说为主的。所谓“精约”,就是字句简练,分析精细的。所谓“显附”,就是文辞质直,意义明畅,符合事物,使人满意的。所谓“繁缛”,就是比喻广博,文采丰富,善于铺陈,光华四溢的。所谓“壮丽”,就是议论高超,文采不凡的。所谓“新奇”,就是弃旧趋新,以诡奇怪异为贵的。所谓“轻靡”,就是辞藻浮华,情志无力,内容空泛,趋向庸俗的。这八种风格中,“典雅”和“新奇”相反,“远奥”和“显附”不同,“繁缛”和“精约”有异,“壮丽”和“轻靡”相别。文章的各种表现,都不出这个范围了。
这八种风格常常变化,其成功在于学问;但才华也是个关键,这是从先天的气质来的。培养气质以充实人的情志,情志确定文章的语言;文章能否写得精美,无不来自人的情性。因此,贾谊性格豪迈,所以文辞简洁而风格清新;司马相如性格狂放,所以说理夸张而辞藻过多;扬雄性格沉静,所以作品内容含蓄而意味深长;刘向性格坦率,所以文章中志趣明显而用事广博;班固性格雅正温和,所以论断精密而文思细致;张衡性格深沉通达,所以考虑周到而辞采细密;王粲性急才锐,所以作品锋芒显露而才识果断;刘桢性格狭隘急遽,所以文辞有力而令人惊骇;阮籍性格放逸不羁,所以作品的音调就不同凡响;嵇康性格豪爽,所以作品兴会充沛而辞采犀利;潘岳性格轻率而敏捷,所以文辞锐利而音节流畅;陆机性格庄重,所以内容繁杂而文辞隐晦。由此推论,内在的性格与表达于外的文章是一致的。这不是作者天赋资质和作品中所体现的才气的一般情况吗?
  作者的才华虽有一定的天赋,但学习则一开始就要慎重;好比制木器或染丝绸,要在开始时就决定功效;若等到器具制成,颜色染定,那就不易再改变了。因此,少年学习写作时,应先从雅正的作品开始;从根本来寻究枝叶,思路便易圆转。上述八种风格虽然不同,但只要能融会贯通,就可合乎法则;正如车轮有了轴心,辐条自然能聚合起来。所以应该学习正确的风格来培养自己的习惯,根据自己的性格来培养写作的才华。所谓创作的指南针,就是指的这条道路。
总之,由于作者的才华和性格有区别,因而作品的风格也多种多样。但文辞只是次要的枝叶,而作者的情志才是主要的骨干。正如古代礼服上的花纹是华丽而雅正的,过分追求奇巧就会使杂色搅乱正色。在写作上,作者的才华和气质可以陶冶而成,不过需要长期地观摩浸染才见功效。

内容分析

全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文学创作的根本问题谈起,指出创作是作者有了某种情感的冲动,才发而为文的。所以作者的才、气、学、习等等,就都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征有着一定的关系。刘勰认为作品的风格是:“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因此,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他把各种风格大体上归纳为“典雅”、“远奥”等八种,并概括地总结了这八种风格的基本特点。在这八种中,刘勰对“新奇”和“轻靡”两种比较不满。不过他认为,一个人的风格不限于一种,而往往有参差错综或前后不同的发展变化。
  第二部分以贾谊司马相如王粲陆机等十多人的具体情况,来进一步阐明作者性格与作品的风格,完全是“表里必符”的。
  第三部分强调作家的成功固然和他的才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依靠长期刻苦地学习。八种风格虽然变化无穷,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就可融会贯通。因此,他主张作者从小就应向雅正的作品学习。
  “风格即人”,它是作者个性的艺术表现。本篇能结合“体”、“性”两个方面来探讨,这是对的。刘勰以征圣宗经的观点来强调或贬低某种风格,这给他的风格论带来一定局限。但在理论上,他正确地总结了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明确了风格和个性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这对古代风格论的建立和发展,都是有益的。
Re: 《印象》
圖檔吳俊君 發表於 週六 3月 16, 2013 12:23 pm



[BLOCKQUOTE]
yopins 寫:這首不錯,鏡頭追著馬走,一路的印象很夢幻,而詩句中滲出詩人的想法和抱負
最後半句是多出了的,蛇已經畫得很美,就不必添注腳了
[/BLOCKQUOTE]


沒了最後的句子較好麼?呵呵

可能人老練了,做啥也擺到明吧!

李商隐的《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

錦瑟兩字是不是太重複了?是不是一樣畫蛇添了注脚?呵呵
Re: 《落款》
圖檔吳俊君 發表於 週五 12月 13, 2013 6:36 pm
[RIGHT] [/RIGHT]


竹子之氣在其骨,不在其風,墨色渲的是其雅,不是其秀;從沒有竹予人,人面獸心的印象,只有道貌像小人的君子,予人格外之感!
了之味!可解讀成:曾經.........的滋沬!或可用作體味......過去!或完了的味道!除了回憶,在回憶以外來說:了之味算是一種終與始的循環。我思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