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美術展覽<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2:寶島曼波>歡迎到館參觀
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2:寶島曼波
Artist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Transition in Taiwan II: Formosa Mambo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策展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覽日期: 2006年12月19日至 2007年4月15日
展覽地點:高美館101-103展覽室
展出藝術家:洪通、陳水財、郭振昌、楊茂林、梅丁衍、吳天章、陸先銘、陳界仁、連建興
Supervised by: Bureau of Cultural Affairs,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Organized by: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Exhibition Dates: December 19, 2006 to April 15, 2007
Exhibition Venue: Gallery 101-103, Kaohsoung Museum of Fine Arts
Artists: Hung Tung, Chen Shui-tsai, J.C.Kuo, Yang Mao-lin, Mei Dean-E, Wu Tien-chang,
Lu Hsien-ming, Chen Chieh-jen, Lien Chien Hsing
流洩中的台灣味--一種不按節拍舞動的自適
台灣人在生活中經常可以感受到無形的歷史、政治與社會包袱壓塑著他們的命運。
就在這塊獨特的土地上,經歷過時代變動的藝術家們,從「本土」出發去尋求心中對這塊土地認同的部份。許多人在長期的創作歷程中,逐漸找到自己特有的詮釋模式,作品中浮出的濃濃「台灣味」,散發出一種讓所有台灣人均不難辨識且倍覺親切的氣質。
自日據時代、國民政府、戒嚴、解嚴一路走來,台灣的政治與族群在複雜的融合過程中,矛盾與歧異讓藝術家在作品中,有更多背景條件去陳述自己強烈、多元,但卻又可與觀眾「尋得共通情感」的看法。曼波舞(Manbo)狂野又令人著迷的節奏,源自古巴,1940年代後期風行全球;它在空氣中留下的瞬間影像與線條令人神往,成為許多國際標準舞的創作基底。台灣藝術在錯綜複雜的政治與文化背景下,一直以來就呈現出如曼波舞般的不按牌理出牌,但在「亂」中卻又有著一種讓人羨慕的自信與自適。
百變的歲月容顏--帶大家回溯台灣人曾走過的腳步
在21世紀的今天,繼2000千禧年舉辦《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後,高美館策畫了本展,帶領大家在百花齊放的當代藝術洪流中,回溯入世風格明顯的台灣藝術家精彩作品。此次邀請展出的作品來自已逝的樸素藝術家洪通,及中青輩藝術家陳水財、郭振昌、楊茂林、梅丁衍、吳天章、陸先銘、陳界仁暨連建興共計9位藝術家,58件精彩創作。
不管是單純的台灣人生活紀實、時代人物描繪,或是對當時社會、政治議題的嚴正抗議、冷嘲暗諷等,我們可以透過藝術家認真投入情感的作品中,回顧台灣社會變遷史上曾經平凡、瑣碎但勾起我們特殊情感的過往種種。而作品中搔動人心的符碼,也將帶我們重新審視與反思,影響今日台灣人態度的整體大環境,究竟是從哪裡出發,而未來將走到哪裡。
騷動中的台灣符碼--耐人尋味的圖象意涵
本次邀請展出的作品,均具備相當強的圖象意涵及引人入勝的「文化符碼」。包括藝術家作品中所傳達的時代背景、歷史脈絡、環境氛圍等,配以作品所呈現的媒材組合、美感形式、複雜意義、技術特色以及他們所想推展的美學策略等,均是展覽主題的主要探討,也是展覽想要呈現的重要內容—藝術家的獨特創意與展品所表現出來的強烈時代脈動。
展覽的另一重點,著重在探討藝術家筆下所呈現出來的台灣社會演進。或觀看,或被觀看,台灣藝術家多多少少是屬於世俗的,而他們也樂於入世並為俗事操煩。如同社會上的其他人一樣,他們對台灣生活中的種種,都有自己的故事與看法。面對「世俗」,創作中的某
些部份必須抽離,必須模糊,必須神秘,說太「破」就不耐人尋味,因此藝術家呈現在作品上的複雜度,並非僅止於我們表面上所看到的部份問題投射而已,它們所透露出的人文意涵,也是我們要去探索的部份。
藝術家透過與大家生息相關的「題材」,呈現出自己對大環境的理解,讓作品釋出了更長遠的價值,也讓它們並未因為時代推移而與社會脈動鬆脫。無論處於任何世代,他們劃出的時代意涵總是會被一再的傳述與再詮釋,而在新時代中連結出新的意義,這也是策劃本展
的主要目的之一。也許時間真的能將一切「沖淡」,如此,當我們再度回顧這些藝術家作品中饒富「台灣味」的符碼時,對台灣人來說將會是一件別具意義的事。
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2:寶島曼波
Artist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Transition in Taiwan II: Formosa Mambo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策展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覽日期: 2006年12月19日至 2007年4月15日
展覽地點:高美館101-103展覽室
展出藝術家:洪通、陳水財、郭振昌、楊茂林、梅丁衍、吳天章、陸先銘、陳界仁、連建興
Supervised by: Bureau of Cultural Affairs,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Organized by: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Exhibition Dates: December 19, 2006 to April 15, 2007
Exhibition Venue: Gallery 101-103, Kaohsoung Museum of Fine Arts
Artists: Hung Tung, Chen Shui-tsai, J.C.Kuo, Yang Mao-lin, Mei Dean-E, Wu Tien-chang,
Lu Hsien-ming, Chen Chieh-jen, Lien Chien Hsing
流洩中的台灣味--一種不按節拍舞動的自適
台灣人在生活中經常可以感受到無形的歷史、政治與社會包袱壓塑著他們的命運。
就在這塊獨特的土地上,經歷過時代變動的藝術家們,從「本土」出發去尋求心中對這塊土地認同的部份。許多人在長期的創作歷程中,逐漸找到自己特有的詮釋模式,作品中浮出的濃濃「台灣味」,散發出一種讓所有台灣人均不難辨識且倍覺親切的氣質。
自日據時代、國民政府、戒嚴、解嚴一路走來,台灣的政治與族群在複雜的融合過程中,矛盾與歧異讓藝術家在作品中,有更多背景條件去陳述自己強烈、多元,但卻又可與觀眾「尋得共通情感」的看法。曼波舞(Manbo)狂野又令人著迷的節奏,源自古巴,1940年代後期風行全球;它在空氣中留下的瞬間影像與線條令人神往,成為許多國際標準舞的創作基底。台灣藝術在錯綜複雜的政治與文化背景下,一直以來就呈現出如曼波舞般的不按牌理出牌,但在「亂」中卻又有著一種讓人羨慕的自信與自適。
百變的歲月容顏--帶大家回溯台灣人曾走過的腳步
在21世紀的今天,繼2000千禧年舉辦《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後,高美館策畫了本展,帶領大家在百花齊放的當代藝術洪流中,回溯入世風格明顯的台灣藝術家精彩作品。此次邀請展出的作品來自已逝的樸素藝術家洪通,及中青輩藝術家陳水財、郭振昌、楊茂林、梅丁衍、吳天章、陸先銘、陳界仁暨連建興共計9位藝術家,58件精彩創作。
不管是單純的台灣人生活紀實、時代人物描繪,或是對當時社會、政治議題的嚴正抗議、冷嘲暗諷等,我們可以透過藝術家認真投入情感的作品中,回顧台灣社會變遷史上曾經平凡、瑣碎但勾起我們特殊情感的過往種種。而作品中搔動人心的符碼,也將帶我們重新審視與反思,影響今日台灣人態度的整體大環境,究竟是從哪裡出發,而未來將走到哪裡。
騷動中的台灣符碼--耐人尋味的圖象意涵
本次邀請展出的作品,均具備相當強的圖象意涵及引人入勝的「文化符碼」。包括藝術家作品中所傳達的時代背景、歷史脈絡、環境氛圍等,配以作品所呈現的媒材組合、美感形式、複雜意義、技術特色以及他們所想推展的美學策略等,均是展覽主題的主要探討,也是展覽想要呈現的重要內容—藝術家的獨特創意與展品所表現出來的強烈時代脈動。
展覽的另一重點,著重在探討藝術家筆下所呈現出來的台灣社會演進。或觀看,或被觀看,台灣藝術家多多少少是屬於世俗的,而他們也樂於入世並為俗事操煩。如同社會上的其他人一樣,他們對台灣生活中的種種,都有自己的故事與看法。面對「世俗」,創作中的某
些部份必須抽離,必須模糊,必須神秘,說太「破」就不耐人尋味,因此藝術家呈現在作品上的複雜度,並非僅止於我們表面上所看到的部份問題投射而已,它們所透露出的人文意涵,也是我們要去探索的部份。
藝術家透過與大家生息相關的「題材」,呈現出自己對大環境的理解,讓作品釋出了更長遠的價值,也讓它們並未因為時代推移而與社會脈動鬆脫。無論處於任何世代,他們劃出的時代意涵總是會被一再的傳述與再詮釋,而在新時代中連結出新的意義,這也是策劃本展
的主要目的之一。也許時間真的能將一切「沖淡」,如此,當我們再度回顧這些藝術家作品中饒富「台灣味」的符碼時,對台灣人來說將會是一件別具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