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羅白羊詩觀隨筆-短箋
△ 詩,文字與語言的結晶,文化的精華。
△ 詩,該寫文化,寫時代的脈動,寫個人意識,也寫群體意識。
△ 詩貴「新、奇、巧、妙」,詩是文字的藝術創作。
△ 詩何以不能遊戲?文以載道僅是藝術的訴求路徑之一。
△ 遊戲或者不夠藝術,但是誠實。與這個時代同步。
△ 我們的時代正走向,全球化的文化共同演進。保有我們自身的獨特性,是貢獻給這個時代最佳的禮物。
△ 個人獨特性,與世界的一致性,不是相反的二條路,而是一體二面。
△ 透過無數個相異個體,整合成一個共同的世界,而藝術的發展,將是一種「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變化。
△ 後現代化的分裂,將細碎地舖成一條時代的大道。
△ 時代在分裂之中,將逐漸重新融合為一:一個可遠觀的整體;無數個可近觀的個體。
△ 對詩的開放性態度,將使我們獲致更有開創性的未來。
△ 時代的共同詩觀,已經演化為「只有不斷的『變動』才是唯一『不變』的真理」。
△ 世界上若有50億人,就將會有50億種詩觀。
△ 企圖統治他人意識的時代已經結束,詩已經從統領思想的旗幟,退後成為展示思想的海報。
△ 廣告詞的影響力,已經比詩更強效無數倍,行銷的力量主宰了思想的流通。
△ 強烈企圖征服他人的明顯意圖都將沒落,隱密、潛移的行銷才能打入這個時代。
△ 詩人的工作便是使詩成為一種新的行銷,將生活與藝術接軌。
△ 所謂的前衛(先鋒)藝術,將漸漸不具前衛(先鋒)的外貌。
△ 傳達「感覺」比傳達「思想」,將更為人們所接受。
△ 目前,思想傳達的領導文本已是小說,次為散文,詩已漸漸成為純粹的藝術。
△ 詩的精巧構造,在這個速食時代裡,卻是另一個奪回領導地位的機會。雖然只是一個可能性而已。
△ 海峽二岸的詩觀相異,只是長久文化隔離的產物。基於相同的古文化傳統,與步向世界的一致性,仍將逐漸出現異中求同的現象。
△ 詩的目的性與功能性都將被弱化;娛樂性與消遣性都不可避免地被增強。
△ 詩人將是一群企圖扭轉時代巨輪的傻子,亦或是順著趨勢反諷人性的刺客。
△ 大眾傳播已成為比任何文本,都有破壞力、建設力的工具。
△ 藝術的類型愈來愈破碎,詩藝的發展,也無可避免地破碎。
△ 速食文化下,快速、直覺的形式,比起任何固定、嚴肅的結構,更易打入俗世。
△ 音樂的快速性,圖象的直覺性,都比起文字來得有影響力。因此文字必須建立起音樂與圖象所無法達成的「心象」。
△ 文字必須以一種抽象手段,直接在個人心中建造「戲劇效果」,也就是心中的音樂與圖象。
△ 已經沒有建造一種「完美詩歌」的可能性了。
△ 任何使詩歌「完美」的意圖終將徒勞無功。
△ 只有無限多種帶有缺陷的詩歌,合成一個時代的樣貌,而沒有完美的詩歌。
△ 真正的詩,不在於任何偉大的企圖,而是在於個人特質的展現。
△ 詩不該分真、偽。而應該比較差異性、藝術性、思想性。
△ 給予詩的各種分類,僅是一種分門別類的整理功夫。僅能將詩的向性,做一個導讀的輔助作用。
△ 真正可以明確的分類,僅是以詩人個體為分類。一個詩人,就是一種風格類型。
△ 各種詩風、主義宣言,呈現詩觀的不同。以相同詩觀展現的文字、語言特性,所造成的類似詩風,也僅是表面上的相似,並無法局限詩人的心靈。
△ 詩歌僅能以達成共鳴的人數多寡,來做明確的數值衡量。而藝術性的高低卻無法有一個明確的數值衡量。
△ 所謂的好詩、壞詩,恐怕只是一種「喜好度」的分別。
△ 抽象化是一個可能的趨勢。詩無可避免地將更加抽象化。
△ 詩的意象傳達,「懂與不懂」的爭議是無可避免的,但藝術的變化,決不因為「懂與不懂」而停止。
△ 詩的意象傳達,逐漸顯現的重點,將是「感受」的問題。
△ 「意志自由」,易於在詩的領域裡開花,這點將成為詩的優勢。
△ 詩所受到最大的限制,是語言與文字。漢語詩所展現的文化特色,將明顯不同於世界上的其他語言詩。
△ 漢語詩擁有許多其他語言詩所沒有的特色。凝縮、簡潔,就是其中一些特色。
△ 充份利用漢語創作的詩作,自然而然會接續漢文化,為時代開創新道路。
△ 取自於任何語言詩的精華,注入漢語詩中,也將自然而然發生質的變異,成為帶有漢文化特色的詩。
△ 繼承傳統,開創新局之間,並無必然的接受或排斥的關係。個人意識才是主導的關鍵。
△ 我主張尊重個人意志,才是最有價值的選擇。
△ 創造與破壞,是藝術創作必然的循環過程。詩的寫作同樣,也是創造與破壞的過程,甚至於是同時並立的,即是創造也是破壞。
△ 詩給人啟發應在破壞舊觀念,建立新體驗。
△ 詩的抒情,也應在破壞舊式抒情,建立新式情調的理念下成形。
△ 詩若不能給予「新」的建立,便是陳腔濫調。
△ 追求「新」的境界,伴隨而來的便是「奇、巧、妙」的各種層次。
△ 奇特、怪異、與眾不同的追求,能塑造詩的新氛圍。
△ 巧思、精巧、精緻的追求,能使詩不易流俗,展現新設計感。
△ 無理而妙、反常合道則是詩能令人回味再三的新意境。
△ 形式上的表現,是一種必要的設計。而設計的結果,也是詩人個性的一種呈現。
△ 詩的寫作,對我來說,也是一種設計,一種藝術。
△ 寫詩,如編碼。將個人體驗、情感,將群體、時代意識、社會文化背景,在有意無意間編寫入內。而讀詩正如解碼。
△ 詩的解碼,是將每個人自己的內心開鎖。
△ 詩的誤讀,也可以是設計的一環,用以展現多元思維。
PS:嗯,不知道該貼那裡,所以就貼這裡了,請大家批評指教。
△ 詩,文字與語言的結晶,文化的精華。
△ 詩,該寫文化,寫時代的脈動,寫個人意識,也寫群體意識。
△ 詩貴「新、奇、巧、妙」,詩是文字的藝術創作。
△ 詩何以不能遊戲?文以載道僅是藝術的訴求路徑之一。
△ 遊戲或者不夠藝術,但是誠實。與這個時代同步。
△ 我們的時代正走向,全球化的文化共同演進。保有我們自身的獨特性,是貢獻給這個時代最佳的禮物。
△ 個人獨特性,與世界的一致性,不是相反的二條路,而是一體二面。
△ 透過無數個相異個體,整合成一個共同的世界,而藝術的發展,將是一種「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變化。
△ 後現代化的分裂,將細碎地舖成一條時代的大道。
△ 時代在分裂之中,將逐漸重新融合為一:一個可遠觀的整體;無數個可近觀的個體。
△ 對詩的開放性態度,將使我們獲致更有開創性的未來。
△ 時代的共同詩觀,已經演化為「只有不斷的『變動』才是唯一『不變』的真理」。
△ 世界上若有50億人,就將會有50億種詩觀。
△ 企圖統治他人意識的時代已經結束,詩已經從統領思想的旗幟,退後成為展示思想的海報。
△ 廣告詞的影響力,已經比詩更強效無數倍,行銷的力量主宰了思想的流通。
△ 強烈企圖征服他人的明顯意圖都將沒落,隱密、潛移的行銷才能打入這個時代。
△ 詩人的工作便是使詩成為一種新的行銷,將生活與藝術接軌。
△ 所謂的前衛(先鋒)藝術,將漸漸不具前衛(先鋒)的外貌。
△ 傳達「感覺」比傳達「思想」,將更為人們所接受。
△ 目前,思想傳達的領導文本已是小說,次為散文,詩已漸漸成為純粹的藝術。
△ 詩的精巧構造,在這個速食時代裡,卻是另一個奪回領導地位的機會。雖然只是一個可能性而已。
△ 海峽二岸的詩觀相異,只是長久文化隔離的產物。基於相同的古文化傳統,與步向世界的一致性,仍將逐漸出現異中求同的現象。
△ 詩的目的性與功能性都將被弱化;娛樂性與消遣性都不可避免地被增強。
△ 詩人將是一群企圖扭轉時代巨輪的傻子,亦或是順著趨勢反諷人性的刺客。
△ 大眾傳播已成為比任何文本,都有破壞力、建設力的工具。
△ 藝術的類型愈來愈破碎,詩藝的發展,也無可避免地破碎。
△ 速食文化下,快速、直覺的形式,比起任何固定、嚴肅的結構,更易打入俗世。
△ 音樂的快速性,圖象的直覺性,都比起文字來得有影響力。因此文字必須建立起音樂與圖象所無法達成的「心象」。
△ 文字必須以一種抽象手段,直接在個人心中建造「戲劇效果」,也就是心中的音樂與圖象。
△ 已經沒有建造一種「完美詩歌」的可能性了。
△ 任何使詩歌「完美」的意圖終將徒勞無功。
△ 只有無限多種帶有缺陷的詩歌,合成一個時代的樣貌,而沒有完美的詩歌。
△ 真正的詩,不在於任何偉大的企圖,而是在於個人特質的展現。
△ 詩不該分真、偽。而應該比較差異性、藝術性、思想性。
△ 給予詩的各種分類,僅是一種分門別類的整理功夫。僅能將詩的向性,做一個導讀的輔助作用。
△ 真正可以明確的分類,僅是以詩人個體為分類。一個詩人,就是一種風格類型。
△ 各種詩風、主義宣言,呈現詩觀的不同。以相同詩觀展現的文字、語言特性,所造成的類似詩風,也僅是表面上的相似,並無法局限詩人的心靈。
△ 詩歌僅能以達成共鳴的人數多寡,來做明確的數值衡量。而藝術性的高低卻無法有一個明確的數值衡量。
△ 所謂的好詩、壞詩,恐怕只是一種「喜好度」的分別。
△ 抽象化是一個可能的趨勢。詩無可避免地將更加抽象化。
△ 詩的意象傳達,「懂與不懂」的爭議是無可避免的,但藝術的變化,決不因為「懂與不懂」而停止。
△ 詩的意象傳達,逐漸顯現的重點,將是「感受」的問題。
△ 「意志自由」,易於在詩的領域裡開花,這點將成為詩的優勢。
△ 詩所受到最大的限制,是語言與文字。漢語詩所展現的文化特色,將明顯不同於世界上的其他語言詩。
△ 漢語詩擁有許多其他語言詩所沒有的特色。凝縮、簡潔,就是其中一些特色。
△ 充份利用漢語創作的詩作,自然而然會接續漢文化,為時代開創新道路。
△ 取自於任何語言詩的精華,注入漢語詩中,也將自然而然發生質的變異,成為帶有漢文化特色的詩。
△ 繼承傳統,開創新局之間,並無必然的接受或排斥的關係。個人意識才是主導的關鍵。
△ 我主張尊重個人意志,才是最有價值的選擇。
△ 創造與破壞,是藝術創作必然的循環過程。詩的寫作同樣,也是創造與破壞的過程,甚至於是同時並立的,即是創造也是破壞。
△ 詩給人啟發應在破壞舊觀念,建立新體驗。
△ 詩的抒情,也應在破壞舊式抒情,建立新式情調的理念下成形。
△ 詩若不能給予「新」的建立,便是陳腔濫調。
△ 追求「新」的境界,伴隨而來的便是「奇、巧、妙」的各種層次。
△ 奇特、怪異、與眾不同的追求,能塑造詩的新氛圍。
△ 巧思、精巧、精緻的追求,能使詩不易流俗,展現新設計感。
△ 無理而妙、反常合道則是詩能令人回味再三的新意境。
△ 形式上的表現,是一種必要的設計。而設計的結果,也是詩人個性的一種呈現。
△ 詩的寫作,對我來說,也是一種設計,一種藝術。
△ 寫詩,如編碼。將個人體驗、情感,將群體、時代意識、社會文化背景,在有意無意間編寫入內。而讀詩正如解碼。
△ 詩的解碼,是將每個人自己的內心開鎖。
△ 詩的誤讀,也可以是設計的一環,用以展現多元思維。
PS:嗯,不知道該貼那裡,所以就貼這裡了,請大家批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