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老婆我愛你 » 週四 5月 17, 2007 3:57 pm
第一,樓上有版友已經講到,那是烏龍一場,根本就沒有說要讓簡體完全取代繁體。
第二,中共根本沒有讓簡體取代繁體的意思。在中國大陸的許多場合都有看到繁體中文的使用,除了文物古蹟之外,許多商店的招牌都是以繁體去書寫。而且新華字典當中,依然會在許多簡體字的後方,寫上與之相對應的繁體字型。繁體中文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地位並非如同一種"非法文字",並沒有說"不能使用",只是政府並沒有立法將其地位確立下來。
第三,我懂繁簡兩種字體,而且我不認為簡體會破壞中國文化。文化是什麼?地理學可能會將之定義為"一種生活的方式與價值觀";簡單來說,其精髓是一種思想,一種意識形態。而文字僅僅是文化的其中一個產物,因為文字本身就是在演變中的。如果有人認為簡體中文損傷了中國文化,那繁體又何嘗不是?要知道,繁體中文是在隸書(漢隸)出現之後才基本成型的。隸書是基於小篆(秦篆)的字形上將筆畫改變所得來,而小篆與大篆之間的關係則是類似一種簡體跟繁體的關係;因為小篆也省略且簡化了大篆的一些筆畫跟結構,只是基本輪廓跟大致結構依然保留(就當時而言是如此)。小饌的出現,一方面是為了讓國家文字統一,另一方面是為了力求更容易書寫(這與簡體中文出現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如今的正體中文的始祖,在當初也是一種簡體中文。所以,在如今的繁體跟簡體之間,並不能以它們的筆畫數量跟字型,作為判斷它們"是否具有文化價值",以及"是否對文化具有破壞性"的衡量標準。目前人們所說的"對於中國文化的破壞",事實上只是華人自己定義的,而與這種所謂"破壞"類似的現象,卻是歷史上漢字演變的一個部份。
或許有人會說:"但是簡體中文會讓很多現代人讀不懂古書啊。"那我可以這麼反問,"你讀得懂在正體中文出現以前,用大篆或者更早的中文字體書寫的古書麼?"何謂"古"?何謂"今"?這都不過是人們對於時間上的分類。孔夫子、韓非子跟墨子等人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前就已經有其一套固定的理論跟學派,其在當時的書籍跟著作(有些可能因為戰火而遺失),都是用比繁體中文更早出現的古文字所寫,根本就不是以現在所用的"繁體中文"進行書寫;而後人只不過是把那些古文字翻譯成繁體,或者用繁體中文進行整理跟重新編排,最重成冊罷了。那麼,繁體中文能翻譯"在當時而言"的古文,簡體就不行麼?就我所知,中國大陸的高中裡,語文課本裡面最少有三分之二是古文。什麼叫"用簡體字的人讀不懂古書"?中國大陸有一屆高考的的文科狀元,甚至還用文言文寫了一篇拿高分的作文,其語法用詞的精湛程度,不亞於古人。
樓上有網友認為,簡體中文有改造的傾向。的確是如此,不可否認!但是我也提醒一點,如今的繁體中文也把當初的篆書給改造了一通。篆書本無橫坪豎直,只有長線跟短線(我不確定這個名詞使用得是否正確)。只是到了隸書出現的時候,這種由"長線"跟"短線"所產生的文字結構跟外貌,便被繁體中文給"改造"了。更何況,"簡化"本身就是一種"改造"。
作為後人,我們有些人會覺得"繁體中文的內涵比簡體中文要多"、"繁體中文有美感",但是換另一個角度去想:個人的認知就能夠代表一樣事物的本質麼?怎麼不說"大篆比繁體中文更有內涵更有美感"?如果說,"繁體中文比簡體的內涵要多",我想,有些人或許不這麼認為;因為這純粹是取決於個人的審美觀跟認知,根本無法用一種客觀的標準進行衡量。
當然,我並不贊成取代繁體。與樓上的洛謀的觀點一樣,不是什麼保不保留傳統的問題,自己用好自己的字體便可,無需將自己的意識形態跟文化產物強加於別人頭上。這是一種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