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忍星 寫:生了根,你想拔都拔不掉
你弄痛雙手又把記憶
好好地,種回去。
結了果,你想摘都摘不完
你裝滿籮筐卻把記憶
慢慢地,篩出來。
燒成灰,你想吹都吹不散
你擦拭全身欲將記憶
輕輕地,洗乾淨。
記憶不在這裡了,如果
黃昏還記得朝霞
請把黑暗,小心撕開
聞一聞
窖藏的,明光。
這首詩寫的是很平常的題材「記憶」
卻用了不平常的隱喻
這也是這首詩吸引人之處
/生了根,你想拔都拔不掉
你弄痛雙手又把記憶
好好地,種回去。/
「記憶」本已「生了根」
不期望記憶存在
所以「想拔」、「拔不掉」、「弄痛雙手」、「種回去」
連續四個層次
寫心情的矛盾
與記憶的根深蒂固
作者與「記憶」的拔河輸了(弄痛雙手)
最終只得投降
/結了果,你想摘都摘不完
你裝滿籮筐卻把記憶
慢慢地,篩出來。/
本節的層次是
「摘」、「裝滿」、「篩」
其中三個行為裡
依然顯示出前後矛盾
並藉以堆砌出對記憶的無奈
/燒成灰,你想吹都吹不散
你擦拭全身欲將記憶
輕輕地,洗乾淨。/
「燒」「吹」「擦拭」「洗」
想要澈底殲滅
卻發現記憶燒成灰了
還是無所不在
/記憶不在這裡了,如果
黃昏還記得朝霞
請把黑暗,小心撕開
聞一聞
窖藏的,明光。/
延續上節
對記憶所做的一切
也以為
「記憶不在這裡了」
但心底對記憶的依戀還在
所以
最後四行的行為
包含「撕開」「聞」
那「明光」已不是「記憶」
而是記憶消失後的希望?
本詩中的行為層次是最迷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