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詩系列}貓裏蝶譜

每日以投稿一篇為限

版主: 林宇軒謝予騰綠豆黃木擇袁丞修非白

(此詩甫獲第七屆苗栗夢花文學獎)


  Ⅰ、曙鳳蝶

樟樹餵養著硬頸的幼蟲
日子總是被風晾乾
背脊黑色的縱帶
像是島嶼森林的憂鬱
啊,牠終於刺破退化的回憶
在嬰孩的蛹,雕塑古典的翅翼
於是,溪谷的岩石深夜裡擱淺
悲痛島嶼解構的沉溺
牠無聲地吶喊:
「我是一隻客家蝶」
而南庄的曙光銳利如刀
迎接破繭飛翔的愛



  Ⅱ、荷氏黃蝶

這座島嶼需要知己
那些新陳代謝的謊言,窒息
人群迎風的夢想
而政客充滿劇毒的口水
溶解了阿媽童年的記憶

我堅忍的幼蟲們
請啟動體內的防毒機制
替島嶼貼上硬頸的封條
聽哪,祖母沙啞的歌聲
正召喚青春的祖靈
採收島嶼失落的稻穗生命



  Ⅲ、紋白蝶

雖然,你們是渡海的移民
鄉愁的足跡早已風乾
記憶不過是滴污水
被政客的舌面抹布般拭去

終於,你們被迫遺忘童時的暱名
被迫挖出跋涉千里的眼睛
偷渡的鄉愁寫成簡筆
歷史課本滿載矛盾的詩句

「這座水上的國度,階級喪失了格律
外省蝶的黃昏,失落在地圖的比例尺裡」



  Ⅳ、大紅紋鳳蝶

被摺疊打包的原始族民
躺在城市階級的旅行箱裡
「黥面與裸體,
不能申報戶口與姓名。」

然而,島嶼這條紋身的獨木舟
雕塑的是山的魂靈
與,城市霓虹的傲慢
文明終究消費了上帝的伊甸

「主啊,我們不是觀光蝶,不是廉售的
商品。我們不願飛翔成一面漢人的旗,
我們需要自治的譬喻與拼音…」



  Ⅴ、淡紋斑蝶

遲來的春天期待採收,行道樹梢
傳出呼求和解的唇音,讓我們
分食各自悲情的蜜,哀悼
那些失重的親情。該打烊了
階級的內戰,冬眠的島嶼
擁有初生嬰孩的啼哭
草莓色的幼蟲啊
別再達達著後現代的自我主義
慶典纔剛啟動

我們必須習慣逆風苦行
替無私的春天
挽和解的面

喜歡丁老師詩中
那些不只是詩的詩

詩人的心 其實就是最美的一句
"啊,牠終於刺破退化的回憶
在嬰孩的蛹,雕塑古典的翅翼 "
"而南庄的曙光銳利如刀
迎接破繭飛翔的愛 "
>>描寫那長期被自認為是本土台灣人
不經意中就下意識排斥的客家人
在台灣客家人介於和人和原住民之間的尷尬地帶
說是少數民族也不是 說是我們的一部分
又總又有人有意見...或許是這樣的吧?
客人那堅忍的性格 總會努力扎根
並且往陽光飛去--期待客人 擁有更明亮的溫情

"聽哪,祖母沙啞的歌聲
正召喚青春的祖靈
採收島嶼失落的稻穗生命 "
>>這是台灣 那被殖民的痛
以及難以抗拒的海洋的宿命...有一點點感傷了
對於那年長女性歷盡的滄桑
或者痛

"被迫挖出跋涉千里的眼睛
偷渡的鄉愁寫成簡筆
歷史課本滿載矛盾的詩句

「這座水上的國度,階級喪失了格律
外省蝶的黃昏,失落在地圖的比例尺裡」 "
>>覺得這段寫得最有詩意 也最有感情
丁老師的詩似乎總是如此的 關心土地
以及土地上居住的人民 血脈...毫不掩飾的愛呵
或許這就是老師吧?
那無私了五千年仍不變的視線

"然而,島嶼這條紋身的獨木舟
雕塑的是山的魂靈
與,城市霓虹的傲慢 "
"我們需要自治的譬喻與拼音…"
>>此節描述的是原住民的痛
那些失傳的技藝 以及永遠被當作二等公民的悲創
拼音的那句諷刺得身了
居住在深山裡的那些純真 怎麼會冀求什麼奢侈呢?
只是想要擁有最初 奔跑山林的笑聲
以及語言

"我們必須習慣逆風苦行
替無私的春天
挽和解的面"
>>末段是總結 總結了整部台灣移民史
以及這塊土地上
紛雜如線團的愛恨情仇...希望所有的淚和痛
都能化在詩中

的確是詩人悲天憫人的祈禱了
盼望 所有曾經排斥過的 恨過的
都能知曉了

喜歡並且學習 問好丁老師

用精準的語言
沉重的力道
在土地上刻下
一筆一劃的感情

謹在此表達對這首詩和詩人的敬意

問好兩位

謝這首詩的時候
整個人其實
對於台灣這片土地所沉澱的歷史背負
感到深深的痛

很希望
更多的人拋開政治傾向
與政治意識
來看待我們的累積的
所有文化與族群

那是如此的美好啊
:)
獎項,文學與獎金
威仁在蝶蛹中
被那風的趨向振出蝶翼麼

也許很難怪罪
許多詩人從不曾在文壇出現
卻都會出現在頒發獎盃的獎台上
感性的好作品
也許都要向理性看齊
以往我總納悶
現在與往後我會處在在省思中
威仁對於參獎與未參獎
恃著的是什麼差距的感受?

我一直對文學獎的作品持懷疑的態度
但丁威仁這組讓我有所改觀

令人驚喜
這組寫得好
每一子題都有該擁有的美

學習了

問好各位
並給雲:


蓋誠之感通者,莫大於言行。故君子之於言行也,深加慎焉。誠之不可掩者,莫顯乎德也。故君子之得蘊於己而著見於天下焉。然德之所以能著見於天下,豈不由乎慎?夫言行邪慎,言行而可以動天地,非誠有德者,其孰能與於此哉?…言也者,心之聲也。行也者,心之迹也。 (明‧謝肅《密菴集》卷五〈聽鶴軒記〉,1228-P.139)


只謂誠便存,閑邪更著甚工夫?但惟是動容貌,整思慮,則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也。…存此,則自然天理明。學者須是將敬以直內,涵養此意,直內是本。 (宋‧程伊川《程氏遺書》卷十五)


天下之情之有節者為之也。夫以其有節者之情以為之詩,而詩之節如此其至也。…孟子曰:「詩亡。」非詩亡也,人之情不亡,詩其可以亡乎?蓋詩云亡者,情與詩無節,則由無情猶無詩也。於是有得詩之情而復有其節者,世雖漢、魏也,而猶有古作者之遺意也。 (明‧王彝《王常宗集》卷三〈跋陶淵明流水賦詩圖〉,1229-P.424)

看到一首讓我好有感覺的詩
謝謝詩人

不客氣

寫這首詩也讓我想到很多
這座島嶼的文化與社會

我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
能夠親自撫觸台灣的每一吋肌膚

問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