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每日以投稿一篇為限

版主: 綠豆林宇軒謝予騰黃木擇非白袁丞修

居士信步;觀音來處──何聲喧嘩?

只見一眾博士、碩士、學士弟子依階梯站立。階梯的設計,非常人性化,那學位越高的,站得越高,即使個子小點。

人我執說:門前俗家弟子,各自報過筆名解釋後,開始討論詩法。

法我執說:門前諸位客僧,各自報過得獎記錄後,開始討論詩法。

轉身,觀音去處──只見一片葉子追塵而去。



居士自忖:只有那未到的地方才寧靜。
借此小文與兩位版主與站長致歉,
這兩日,眠不得;兼為自省之用。
也許詩法追到最後
只是心法

也許就像燭台的腳邊是唯一黑暗的地方
太急著靠近詩,反而看不見詩

我常想
能夠停下來,看見生活,看見人
才有辦法在回過頭時
重新看見詩

我想我們各自都還有許多功課要做 ^ ^

不過得先睡好覺是真的
: p

問好~
博弈 寫:居士信步;觀音來處──何聲喧嘩?

只見一眾博士、碩士、學士弟子依階梯站立。階梯的設計,非常人性化,那學位越高的,站得越高,即使個子小點。

人我執說:門前俗家弟子,各自報過筆名解釋後,開始討論詩法。

法我執說:門前諸位客僧,各自報過得獎記錄後,開始討論詩法。

轉身,觀音去處──只見一片葉子追塵而去。



居士自忖:只有那未到的地方才寧靜。
我的面具是空的﹐法的面具也是。觀音沒作聽的姿態﹐落下的一葉也無。

不過詩還得在文字上作﹐像禪師講故事說公案。
其實詩也是明心見性的事。不此﹐還是頭上安頭。

這裡說遠離題了。博弈兄別來無恙。
ZY
關於階梯, 另一個可比參的是:

(ZT)

不落階級


師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六祖曰:「汝曾作甚麼來?」
師曰:「聖諦亦不為。」
祖曰:「落何階級?」
師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祖深器之。
我剛剛又從階梯上摔下來﹐跌個頭破血流。
這算是我慢的現世報。
ZY
這個出處當然是禪學中的六祖壇經,我是覺得有一點詞不達意。我明白這個是要很簡約,不過我覺得有一點sparce, 缺乏 而不是簡約。 在中間我覺得應該是很含蓄的對比但是我覺得你所描述的是一種parallel, 兩個同樣的景象。

我認為禪最為重要的是要,領悟,是對于我們周圍的所有領悟。是一種深入淺出的過程,在經過自我過濾后,再表達,但也不是所謂的去蕪存菁,并不是抹去我們認為不適合的地方,是以客觀的態度把事件全面呈現,但是,既然是經過自我過濾,也需要自己的voice, 自己的bias, 就是原裝呈現那個point, 但是包裝是自己要表達的觀點。這樣就會有一種外在的觀點和內在的觀點,變成一顆洋蔥,一層一層的理解,由最表面,逐漸提出疑問,反省。我覺得這樣會比較像一個佛說故事。

當然,最直接的呈現方法也不是不好,這樣反而不會有猜疑,是最忠實的表達。不過我還是覺得如le petit prince, 小王子,一樣,在小蛇里面是一只大象,會以簡單的手法,啟發讀者作出自我反省會好一點。

-說不好,不要見怪,我只是笨蛋圖檔
謝謝 Zechs 來讀, parallelism 與 contrast 是一個基本的原則,
如果能再相互對譯, 就更深點。這裡由幾個借來的詞語與稍微轉成
與現代生活對應: 我執(內與外),觀音(聽到聲音的來處),學位(階梯),
後者與’階級’其實不同,但我們都非禪門內人士(或許你是),我想用到階梯就夠了。

對於這兩日個人引起的不必要漣漪,隨手說個故事,微作一個平行對應吧。
我想最主要的是最後一句: 只有那未到的地方才寧靜。(倒不是說我來錯了圖檔
這個’未到’不論是那看不見的葉子前面的東西,
或是個人的心裡追求,甚至意境的致遠,都是可以思考的,你認為呢?

寫詩,很多時候還是個入世行為的。

交流。
hmm...

我同意你所說的“未到“的論點,無論是什麽都是值得追求的。
我是覺得這一首詩的文法有一點尷尬,因爲它介乎文言文和白話文的中間。
這個模式,是應用古文的寫法,如果是全用現代文來表現,會很有趣,甚至更能體會。
譬如說,古語裏,大概會用“聞聲“之類的,但在現代語,觀音已經是一個很刻板的名詞,而且在現代文“觀“是用眼睛,這樣就無法達到你想要運用的地步。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始得知 - 星雲禪話
至於所謂的“入世“,我很認同,雖然我的東西只是白佔位置,不過我都是以我所看的東西從而描述。
有些作家譬如william carlos williams, robert frost 都是很寫實描述,都是經歷過,然後才懂得自己。

不過呢,我不是一個什麽組織的人,無論宗教,政治,文學,統統都不參與。我只是一個很普通,很普通的路人

-說不好,不要見怪,我只是笨蛋圖檔(都不看書的)
Zechs 寫:hmm...

我同意你所說的“未到“的論點,無論是什麽都是值得追求的。
我是覺得這一首詩的文法有一點尷尬,因爲它介乎文言文和白話文的中間。
這個模式,是應用古文的寫法,如果是全用現代文來表現,會很有趣,甚至更能體會。
譬如說,古語裏,大概會用“聞聲“之類的,但在現代語,觀音已經是一個很刻板的名詞,而且在現代文“觀“是用眼睛,這樣就無法達到你想要運用的地步。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始得知 - 星雲禪話
至於所謂的“入世“,我很認同,雖然我的東西只是白佔位置,不過我都是以我所看的東西從而描述。
有些作家譬如william carlos williams, robert frost 都是很寫實描述,都是經歷過,然後才懂得自己。

不過呢,我不是一個什麽組織的人,無論宗教,政治,文學,統統都不參與。我只是一個很普通,很普通的路人

-說不好,不要見怪,我只是笨蛋圖檔(都不看書的)
說的是, 語法部份, 有機會改寫的時候, 列入考慮.
百科: 佛教經典上說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廣大,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即時尋聲赴感......

原先本想開站長個玩笑, 拈指一刪, 一切清爽安靜.

都不認識, 還是別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