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首诗都是一个故事
小时侯自己能背诵几首古诗觉得很光荣。那爽口的诗句让我高兴,尽管不太懂其中的含义,觉得诗很神圣也很美。
小学开运动会鼓励学生投稿,选象样一点的用大喇叭广播。我在田字格上写了一首再写上班级姓名,到主席台红着脸交上去就赶紧跑了回来。当我的“大作”在运动场上回响的时候,班里的同学都看我,为班争了分老师挺高兴。这该是我的第一首“诗”吧,几句顺口溜。
后来去外地念书,在日记本上记下了一些思乡怀旧的伤感,时常在漆黑的夜里站立窗前,想这夜色我该怎样投入呢?有许多感悟只可惜没能通过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那时我过于腼腆,写诗时偷偷摸摸。记得有一天夜里,同宿舍的哥几个都已睡着,我却翻来覆去地难眠,拿出纸笔打开灯写两句又闭上,后来又打开。别人不知我是在干什么,一齐谴责:“你睡不睡呀!”实在不好意思再打扰各位,我就又把灯闭上,又不肯放弃,就摸索着在墙纸上划拉。第二天天亮那墙上的字迹模糊重叠潦草,无法辨认。毕业时同学们相互在纪念册上留言题字,大多都是赠送一些名言名句,我大笔写上去的是自己的诗!
1991年春节我家来了一位客人——李学斌,以前就知道他写诗并且很投入,于是叙旧之余就谈到诗歌。我第一次主动拿出自己的作品。他看后有些惊讶,说我有这方面的天赋,并且成功的可能性极大。这几句鼓励的话对我的影响巨大深远。如今想来他所说的不就是指感情细腻真挚吗?不就是指容易激动为人坦诚爱憎分明吗?不就是那份执着那份虔诚那份不肯放弃吗?这些我具备。
从1991年开始陆续有诗发表,有几家刊物还发表了我的组诗和简历。可以说我的每首诗都是凭作品本身质量说话,十分艰难不容易。每发表一首诗,我父母比我还高兴。这就是我坚持写作的动力。远方有关心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我一直惦念着他们。平时不能经常联系,每个新年我都要邮去我的礼物——铅印的自己的诗。我总有新作送友人并且礼物越来越精档次越来越高。现在可以献上省以上刊物了。我能够由此得到欣慰。
只有用整个身心投入诗歌,才能真正体会到那先苦后甜回味无穷的乐趣。那条傍晚被心事碾成的《街》:“归入夜色的幽香 / 无法与人分享。”当一口气写完《我的名字》,兴奋得不得了,没有一丝倦意,心情难以平静,走出锅炉房在月光下踱来踱去徘徊无终。这快乐只有自己知道。出诗集《熟透的月》时整理完厚厚的诗稿,再抓紧写完后记时我已疲惫不堪。脑子里偏又有句子闪现,于是支撑着打开台灯记录下来。刚躺下不久又一个轱辘爬起……在那个深夜两点我居室的灯盏明明灭灭,《镜子里的人》甘苦自知!
1992年,一次新结识的几位诗友聚会,嗑着瓜子削着苹果也谈诗歌。有人提议以同一个题目每人写一首,可以相互比较,也给这次诗歌活动留个纪念。大家都很相信我一致让我命题,我说:那就写“相识是短是长吧。”我的这首《相识》参加了《岁月》杂志举办的诗歌大展。
有一次我去看一位同志。他很风雅,花盆离的花枯死了,他把一团纠缠的根拔出来,正在用水清洗,说是要把它倒着插在花盆里。当时我刚调到采油一线,对事情有些新的认识,就有了这首《根》:“抛弃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 选择在黑暗的泥土里 / 向下艰难地延伸着信念 / 而这一切只是为了树起一处 / 自己永远也看不到的风景 / 那些只陶醉于鲜花绿叶的人们 / 那些只沉湎于果实而忘记劳动的人们 / 来看一看这深扎大地的根吧 / 伤痕累累 齿牙交错 / 走进根的记忆你会明白 / 被人遗忘的部分包含了多少苦心 / 我把这根洗去泥土沙砾 / 倒植在花盆中 / 让它保持向上招展的姿态 / 啊 活脱脱一株不朽不谢的花”。它像一条河流,一切经过这条河的东西都会生动起来。感谢生活中那些偶然的巧合和提示!
有一些问题能够引起我的兴趣。初中物理课上,老师由一个实验谈到了比萨斜塔,并说这塔一年比一年斜的严重。有一个潜意识在我脑海中一直让我思考这个问题。10年后的一天我写了这首《比萨斜塔》:“铁球脱手而出 / 落地时已变成两只苹果 / 因为一个实验而著名 / 塔 开始倾斜 / 那是一个巨人倒下的姿势 / 有时间为证 / 像是在做慢镜头演绎 / 朝着夕阳下山的方向 / 就一点一滴地斜下去 / 并将倾斜若干年 / 我的一颗心一直为你悬着 / 到老也没听见 / 那轰然坠地的一响”。要让我解释这首诗的具体意思,我只能说是一种焦灼的等待或是面对时间的一种无奈,可以随便从多方面去理解。我比较关注地平线,每一眼望去似乎都增加一些新的含意。终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条新的《地平线》在我眼前诞生了:“高低起伏的沟壑 / 被经历一一填平 / 当我在千里万里外 / 蓦然间回头一望 / 才发现 / 博大深远的一线 / 连接过去和未来 / 在天地间 / 缝补着我的道路 / 岁月不曾割舍 / 那是母亲手中的 / 牵挂。。。。。。”
1994年秋一个礼拜天的下午,我上完了一个夜连白,如释重负一般地往家赶。从站到矿那段三里远的油漆路上,每一步都迈得那么自信。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空气中有新鲜的泥土的气息,红红的日头在西边的一角悬着,诗意油然而生。后来在半路上搭乘了一辆回厂区的车,坐在敞蓬的车斗里开始构思。到家就赶紧拿出纸笔一气写成生怕错过:“蜜蜂贴近花蕊 / 让辛苦贴近了甜蜜 / 秒针紧贴时间行走 / 也贴近了事实的心脏 / 两个人近得不能再近了 / 才知道什么是擦肩而过 / 我用心中的网 / 收留了你全部的雾。。。。。。 / 就这样一去不返 / 我在颠簸的车上贴近写作 / 泪水搅拌着诗行 / 有二百里那么长。。。。。。”
生活中有了诗歌,像襟怀中揣了一样可以抵挡风雨的奇异珍宝。就有了那份神秘大度与超然!“在种子的内心 / 有未来的图纸!”我庆幸自己选择了这充满魔力的文字,它将把我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1995年某月某日
“因了诗,每个夜晚都是良宵!”
唐东起 (手指上的记忆) ,黑龙江省作协会员。中国石油作协会员。在《北京文学》《青年文学》《岁月》《中流》《牡丹》《阳关》《新青年》《诗林》《诗神》《青春诗歌》《诗刊》《中国诗人》《中国石油报》《地火》《散文诗世界》《中国散文诗》《华商报》》《小学生周报》《合肥晚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件。著有诗集《熟透的月》《手指上的记忆》两部。
E-mail:tangdongqi@tom.com
邮编:163514 黑龙江省大庆市高平村大庆油田测试公司八大队唐东起
http://blog.sina.com.cn/tangdongqi
小时侯自己能背诵几首古诗觉得很光荣。那爽口的诗句让我高兴,尽管不太懂其中的含义,觉得诗很神圣也很美。
小学开运动会鼓励学生投稿,选象样一点的用大喇叭广播。我在田字格上写了一首再写上班级姓名,到主席台红着脸交上去就赶紧跑了回来。当我的“大作”在运动场上回响的时候,班里的同学都看我,为班争了分老师挺高兴。这该是我的第一首“诗”吧,几句顺口溜。
后来去外地念书,在日记本上记下了一些思乡怀旧的伤感,时常在漆黑的夜里站立窗前,想这夜色我该怎样投入呢?有许多感悟只可惜没能通过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那时我过于腼腆,写诗时偷偷摸摸。记得有一天夜里,同宿舍的哥几个都已睡着,我却翻来覆去地难眠,拿出纸笔打开灯写两句又闭上,后来又打开。别人不知我是在干什么,一齐谴责:“你睡不睡呀!”实在不好意思再打扰各位,我就又把灯闭上,又不肯放弃,就摸索着在墙纸上划拉。第二天天亮那墙上的字迹模糊重叠潦草,无法辨认。毕业时同学们相互在纪念册上留言题字,大多都是赠送一些名言名句,我大笔写上去的是自己的诗!
1991年春节我家来了一位客人——李学斌,以前就知道他写诗并且很投入,于是叙旧之余就谈到诗歌。我第一次主动拿出自己的作品。他看后有些惊讶,说我有这方面的天赋,并且成功的可能性极大。这几句鼓励的话对我的影响巨大深远。如今想来他所说的不就是指感情细腻真挚吗?不就是指容易激动为人坦诚爱憎分明吗?不就是那份执着那份虔诚那份不肯放弃吗?这些我具备。
从1991年开始陆续有诗发表,有几家刊物还发表了我的组诗和简历。可以说我的每首诗都是凭作品本身质量说话,十分艰难不容易。每发表一首诗,我父母比我还高兴。这就是我坚持写作的动力。远方有关心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我一直惦念着他们。平时不能经常联系,每个新年我都要邮去我的礼物——铅印的自己的诗。我总有新作送友人并且礼物越来越精档次越来越高。现在可以献上省以上刊物了。我能够由此得到欣慰。
只有用整个身心投入诗歌,才能真正体会到那先苦后甜回味无穷的乐趣。那条傍晚被心事碾成的《街》:“归入夜色的幽香 / 无法与人分享。”当一口气写完《我的名字》,兴奋得不得了,没有一丝倦意,心情难以平静,走出锅炉房在月光下踱来踱去徘徊无终。这快乐只有自己知道。出诗集《熟透的月》时整理完厚厚的诗稿,再抓紧写完后记时我已疲惫不堪。脑子里偏又有句子闪现,于是支撑着打开台灯记录下来。刚躺下不久又一个轱辘爬起……在那个深夜两点我居室的灯盏明明灭灭,《镜子里的人》甘苦自知!
1992年,一次新结识的几位诗友聚会,嗑着瓜子削着苹果也谈诗歌。有人提议以同一个题目每人写一首,可以相互比较,也给这次诗歌活动留个纪念。大家都很相信我一致让我命题,我说:那就写“相识是短是长吧。”我的这首《相识》参加了《岁月》杂志举办的诗歌大展。
有一次我去看一位同志。他很风雅,花盆离的花枯死了,他把一团纠缠的根拔出来,正在用水清洗,说是要把它倒着插在花盆里。当时我刚调到采油一线,对事情有些新的认识,就有了这首《根》:“抛弃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 选择在黑暗的泥土里 / 向下艰难地延伸着信念 / 而这一切只是为了树起一处 / 自己永远也看不到的风景 / 那些只陶醉于鲜花绿叶的人们 / 那些只沉湎于果实而忘记劳动的人们 / 来看一看这深扎大地的根吧 / 伤痕累累 齿牙交错 / 走进根的记忆你会明白 / 被人遗忘的部分包含了多少苦心 / 我把这根洗去泥土沙砾 / 倒植在花盆中 / 让它保持向上招展的姿态 / 啊 活脱脱一株不朽不谢的花”。它像一条河流,一切经过这条河的东西都会生动起来。感谢生活中那些偶然的巧合和提示!
有一些问题能够引起我的兴趣。初中物理课上,老师由一个实验谈到了比萨斜塔,并说这塔一年比一年斜的严重。有一个潜意识在我脑海中一直让我思考这个问题。10年后的一天我写了这首《比萨斜塔》:“铁球脱手而出 / 落地时已变成两只苹果 / 因为一个实验而著名 / 塔 开始倾斜 / 那是一个巨人倒下的姿势 / 有时间为证 / 像是在做慢镜头演绎 / 朝着夕阳下山的方向 / 就一点一滴地斜下去 / 并将倾斜若干年 / 我的一颗心一直为你悬着 / 到老也没听见 / 那轰然坠地的一响”。要让我解释这首诗的具体意思,我只能说是一种焦灼的等待或是面对时间的一种无奈,可以随便从多方面去理解。我比较关注地平线,每一眼望去似乎都增加一些新的含意。终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条新的《地平线》在我眼前诞生了:“高低起伏的沟壑 / 被经历一一填平 / 当我在千里万里外 / 蓦然间回头一望 / 才发现 / 博大深远的一线 / 连接过去和未来 / 在天地间 / 缝补着我的道路 / 岁月不曾割舍 / 那是母亲手中的 / 牵挂。。。。。。”
1994年秋一个礼拜天的下午,我上完了一个夜连白,如释重负一般地往家赶。从站到矿那段三里远的油漆路上,每一步都迈得那么自信。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空气中有新鲜的泥土的气息,红红的日头在西边的一角悬着,诗意油然而生。后来在半路上搭乘了一辆回厂区的车,坐在敞蓬的车斗里开始构思。到家就赶紧拿出纸笔一气写成生怕错过:“蜜蜂贴近花蕊 / 让辛苦贴近了甜蜜 / 秒针紧贴时间行走 / 也贴近了事实的心脏 / 两个人近得不能再近了 / 才知道什么是擦肩而过 / 我用心中的网 / 收留了你全部的雾。。。。。。 / 就这样一去不返 / 我在颠簸的车上贴近写作 / 泪水搅拌着诗行 / 有二百里那么长。。。。。。”
生活中有了诗歌,像襟怀中揣了一样可以抵挡风雨的奇异珍宝。就有了那份神秘大度与超然!“在种子的内心 / 有未来的图纸!”我庆幸自己选择了这充满魔力的文字,它将把我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1995年某月某日
“因了诗,每个夜晚都是良宵!”
唐东起 (手指上的记忆) ,黑龙江省作协会员。中国石油作协会员。在《北京文学》《青年文学》《岁月》《中流》《牡丹》《阳关》《新青年》《诗林》《诗神》《青春诗歌》《诗刊》《中国诗人》《中国石油报》《地火》《散文诗世界》《中国散文诗》《华商报》》《小学生周报》《合肥晚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件。著有诗集《熟透的月》《手指上的记忆》两部。
E-mail:tangdongqi@tom.com
邮编:163514 黑龙江省大庆市高平村大庆油田测试公司八大队唐东起
http://blog.sina.com.cn/tangdong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