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四分衛 » 週二 4月 22, 2008 2:36 am
乍看這首詩作時,很容易與散文語句聯繫在一起,而成為遺珠。可是,反覆迴盪以後,或者,閱讀完以上,稍候片刻……它是會浮現起的什麼?這樣的什麼,就是詩的基本目的與功能了。
所以,一首詩的完成,需要藉由讀者來塑造;這樣的塑造,卻需要作品提供不可。整首詩,都在談論〈原來秋天始終住在眼睛裡〉的主題。原來之意,即表示作者是在完成一首詩以後,才下了這樣的標題。
由於詩的線索,我們不得不去探問:為何不是,〈原來春天始終住在眼睛裡〉、〈原來夏天始終住在眼睛裡〉、〈原來冬天始終住在眼睛裡〉,而是〈原來秋天始終住在眼睛裡〉呢?
作者說:「捏出幾尾雲的太陽雨/吹向遠方小島上/比憂鬱少一些/比春日又多幾片落葉的我們/原來這麼輕易/被蠢蠢季節裡的兩條蟲/感動到枯萎了所有美景。」以上。
捏出幾尾雲的太陽雨:指出意識裡的雲或雨,或是臉上的情緒展現;或是實指天空的那張臉部表情。為何如此呢?因為第二句「吹向遠方小島上」小島是指台灣,而遠方則是說小島的現況並不如自己的預期,為何作者這樣說?我們接著看下去:「比憂鬱少一些/比春日又多幾片落葉的我們/原來這麼輕易/被蠢蠢季節裡的兩條蟲/感動到枯萎了所有美景。」
敘述到這裡應該不難體會吧。只是,為何是:「被蠢蠢季節裡的兩條蟲/感動到枯萎了所有美景。」這裡,兩條蟲並非真的有這樣的蟲,而是造成枯萎的原因,草木搖落樹為霜的原因了。真流暢!
這樣的悲憫或者慈悲的元素,意在言外,無盡之意,使我想起《普門品》裡:「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
我差點錯過這樣的詩,然而,詩的創作也的確需要這樣同體大悲的心意才行,而且需要持續下去。
詩,需要比較,優劣自生。許多人寫詩,滿紙俱是要說的話,話都說滿了,讀者無法再有發揮想像的空間,可是當一首詩適度的留白,留下一些讓讀者去填滿的什麼時,詩的教化功能才能發揮生長出來。這便是境界!也就是意在言外。所以傾聽自己的聲音。
寫詩不難,境界難。但是,境界在哪裡呢?就在天地之間,隨你摘取,只是不知道你――準備好了沒有?有些人的詩作,好則好矣,卻見得到雕鑿痕跡,儘管好,卻是人工。
還記得之前跟冰夕這樣說http://
www.taiwanpoetry.com/phpbb3/viewtopic.php?f=73&t=23168:妳的作品──溫潤。蒼狗的作品──場面調度。至於然靈則是天然靈光閃現。三個人各有千秋,身上都有對方身上沒有的優點。
每當看見你們的作品時,我都會想:另外兩個人會怎樣寫這個題材?於是,創作本身樂趣盎然!
有一句廣告詞說「天然耶,尚好。」(請以台語發音,才能領略真諦!!^^)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