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
黑闇激起兩對瞳孔一層層漣漪
你輕聲的笑:
「光呢?」
而看似我還在睡著
不敢睡;不能醒
裝睡時右耳闖進麥田群鴉
閉眼的睫毛上築起天國的牢獄
手掌心的鳶尾花被掀開時
你純真的指尖問著我潔白的手掌
:感覺呢?
愛?怎麼可能……
……在天堂的夢境外,放縱浪遊的掌心
反手緊握你紅塵手指,融解我們手心偽裝的冰川
背棄天光的羽翼願揚棄天賜的神恩
一種釋放毀滅的好意
一件背叛情感的惡行
激烈古典主義浪漫
主義變動向動態動能動彈動聽動容動心動情動人動身寫實主義印象
:日出 主義
光線啊表現愛情上層陰影底的微妙
色彩畫你與莫內的光照變化
沉思者雕刻表面顫動效果
怎麼能?不愛
你有許多疑問,反對冷漠地對待自然
孕育感情圓柱體重新回歸主觀
緞帶般滑潤的渦狀,強烈地感受對象
星夜即最簡單的方程式
天體運行也有異常的發生
缺陷存在最古老的程式之前
激動的顏色和筆法自畫像苦悶
激情要被刪除的錯誤自會尋找出路
真相的鑰匙存在石像的假象中
否認是人類反應中最可預期的
虛擬鑰匙語言:
問題在於選擇——
如有兩扇門
一個摧毀一切一個回到萬始之源
預言使謊言成真
造物主製作救世主
在創造你之前
樂園已毀滅五次想像
空間一股難以預料的能量
那使這次除了博愛之外
豐收向日葵不可測的未知性
金黃色的熱情自我毀滅的力量
You’re the one
如果審判追隨祢的眼神
所有純真的信仰者
這裡的人都有罪
祢的喜樂,我盼
祢得所愛,我望
祢信守我,我期待
祢不看向我,我願意
疏離的疏離的疏離上帝之手
戀戀的戀戀的戀戀我疏離的神畫
純真明白無知的快樂
讓我繼續假裝遇見不在意
往不斷旋轉的迷霧花園,小徑思緒起伏
猶如燃燒時空的火焰迷陣
蓮花海繪影曉夢迷蝴蝶身影
走出畫裡 仿如
步入畫境
附記:
一、第一段《麥田群鴉》(1890年)引自後印象主義藝術家梵谷(1853~~1890)畫作——後印象主義(Post-Impressionism)藝術是法國藝術史上繼印象派之後的美術現象,存在於十九世紀80~90年代,非社團組織,也非派別,更不含有風格的意義。他們共同觀點是,反對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片面追求客觀表現及支離破碎的外光色彩,主張重新回歸作者的主觀感情,並回復到事物的「實在性」,重視形和構成形的基本元素──線條、色塊和體、面,是他們創作的共同特色。梵谷、高更注意感情,強調色調美和藝術表現的象徵性,對野獸派和表現主義影響很大。
二、第一段《鳶尾花》引自梵谷畫作。
三、第二段《印象:日出》引自印象派畫家莫內畫作(1872年,巴黎馬摩丹博物館)——印象派藝術——1874年4月15日舉行的「畫家、雕刻家、版畫家匿名展覽會」,莫內的《印象:日出》一作被諷為印象派而得名。當時的法國畫家力圖創新,它在柯洛的巴比松畫派以及庫爾貝的寫實作風的影響和推動下,在十九世紀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光學理論和攝影實踐)的啟發下,注重在繪畫中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反對西方百年來在畫室中作畫的傳統習慣,摒棄從十六世紀以來變化甚微的褐色調子,主張到室外,在陽光下,根據眼睛的觀察和直接感受作畫,表現物體在光的照耀下色彩的微妙變化,在繪畫表現上開闢了新的領域。印象派還從荷蘭的風景畫派、西班牙的委拉斯貴玆、英國的泰納、康斯太勃的作品中吸取營養。日本浮世繪、中國繪畫對印象派畫家的探索和創新都起過促進作用。
四、第二段《沉思者》(1879~~89)羅丹( A.Rodin, 1840~1917),他的雕刻常有許多小面的處理,將光線以不同的角度作各種不同的反射,使雕像的表面看來如印象派畫般具有光和顫動的效果。代表作《沈思者》、《吻》(1886~~98,巴黎羅丹美術館)、《巴爾扎克》(Balzac,1892~~97,巴黎奧賽美術館)、《地獄之門》(1880~~1917)。
五、第三段「你有許多疑問~~~不可測的未知性」改編自美國電影「駭客任務二——重裝上陣」。
六、第三段《星夜》(1889年,紐約現代美術館)引自梵谷畫作。這幅畫的主題獨特,也因畫中流露出濃烈的情感而出名,畫中崇高的宗教熱誠,使其成為十九世紀最傑出的宗教畫之一。雖然這幅畫的含意不明,但還是有很多人覺得這是梵谷最好的作品。
七、第三段《自畫像》(1890年,倫敦古宮廷畫廊)引自梵谷畫作。
八、第三段《豐收》(1888年)引自梵谷畫作《拉克羅的豐收》
九、第三段《向日葵》(1888年)引自梵谷畫作。梵谷在印象派的影響下,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表現出另一種面貌,留給世人深刻的印象。梵谷曾說:「當我畫太陽時,要使別人覺得它是以極大的速度在旋轉,同時射出強力的光輝和熱浪。當我畫一片稻田,我要別人感覺稻草是在向外衝突,向最後的成熟破體而出。當我畫一隻蘋果,我要別人感覺那果汁正擠向果皮,而中心的果核正向外掙扎,衝向成熟。當我要畫一個人時,就要使大家感覺到那個人的生命之流,感覺到他所見,所做,所遭受的一切。當我畫一位農夫在田裡工作,我要別人感覺那農夫的生命正向下流入泥土,和玉薯黍一樣,而泥土的生命正向上流入那農夫。」
十、第三段《迷霧花園》(1900年,芝加哥藝術基金會)引自莫內畫作。
2004/1/12
----------------------------------------------------------------------------
亮羽網路城邦部落格^^
http://city.udn.com/v1/blog/index.jsp?uid=LiaoLiangYu
黑闇激起兩對瞳孔一層層漣漪
你輕聲的笑:
「光呢?」
而看似我還在睡著
不敢睡;不能醒
裝睡時右耳闖進麥田群鴉
閉眼的睫毛上築起天國的牢獄
手掌心的鳶尾花被掀開時
你純真的指尖問著我潔白的手掌
:感覺呢?
愛?怎麼可能……
……在天堂的夢境外,放縱浪遊的掌心
反手緊握你紅塵手指,融解我們手心偽裝的冰川
背棄天光的羽翼願揚棄天賜的神恩
一種釋放毀滅的好意
一件背叛情感的惡行
激烈古典主義浪漫
主義變動向動態動能動彈動聽動容動心動情動人動身寫實主義印象
:日出 主義
光線啊表現愛情上層陰影底的微妙
色彩畫你與莫內的光照變化
沉思者雕刻表面顫動效果
怎麼能?不愛
你有許多疑問,反對冷漠地對待自然
孕育感情圓柱體重新回歸主觀
緞帶般滑潤的渦狀,強烈地感受對象
星夜即最簡單的方程式
天體運行也有異常的發生
缺陷存在最古老的程式之前
激動的顏色和筆法自畫像苦悶
激情要被刪除的錯誤自會尋找出路
真相的鑰匙存在石像的假象中
否認是人類反應中最可預期的
虛擬鑰匙語言:
問題在於選擇——
如有兩扇門
一個摧毀一切一個回到萬始之源
預言使謊言成真
造物主製作救世主
在創造你之前
樂園已毀滅五次想像
空間一股難以預料的能量
那使這次除了博愛之外
豐收向日葵不可測的未知性
金黃色的熱情自我毀滅的力量
You’re the one
如果審判追隨祢的眼神
所有純真的信仰者
這裡的人都有罪
祢的喜樂,我盼
祢得所愛,我望
祢信守我,我期待
祢不看向我,我願意
疏離的疏離的疏離上帝之手
戀戀的戀戀的戀戀我疏離的神畫
純真明白無知的快樂
讓我繼續假裝遇見不在意
往不斷旋轉的迷霧花園,小徑思緒起伏
猶如燃燒時空的火焰迷陣
蓮花海繪影曉夢迷蝴蝶身影
走出畫裡 仿如
步入畫境
附記:
一、第一段《麥田群鴉》(1890年)引自後印象主義藝術家梵谷(1853~~1890)畫作——後印象主義(Post-Impressionism)藝術是法國藝術史上繼印象派之後的美術現象,存在於十九世紀80~90年代,非社團組織,也非派別,更不含有風格的意義。他們共同觀點是,反對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片面追求客觀表現及支離破碎的外光色彩,主張重新回歸作者的主觀感情,並回復到事物的「實在性」,重視形和構成形的基本元素──線條、色塊和體、面,是他們創作的共同特色。梵谷、高更注意感情,強調色調美和藝術表現的象徵性,對野獸派和表現主義影響很大。
二、第一段《鳶尾花》引自梵谷畫作。
三、第二段《印象:日出》引自印象派畫家莫內畫作(1872年,巴黎馬摩丹博物館)——印象派藝術——1874年4月15日舉行的「畫家、雕刻家、版畫家匿名展覽會」,莫內的《印象:日出》一作被諷為印象派而得名。當時的法國畫家力圖創新,它在柯洛的巴比松畫派以及庫爾貝的寫實作風的影響和推動下,在十九世紀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光學理論和攝影實踐)的啟發下,注重在繪畫中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反對西方百年來在畫室中作畫的傳統習慣,摒棄從十六世紀以來變化甚微的褐色調子,主張到室外,在陽光下,根據眼睛的觀察和直接感受作畫,表現物體在光的照耀下色彩的微妙變化,在繪畫表現上開闢了新的領域。印象派還從荷蘭的風景畫派、西班牙的委拉斯貴玆、英國的泰納、康斯太勃的作品中吸取營養。日本浮世繪、中國繪畫對印象派畫家的探索和創新都起過促進作用。
四、第二段《沉思者》(1879~~89)羅丹( A.Rodin, 1840~1917),他的雕刻常有許多小面的處理,將光線以不同的角度作各種不同的反射,使雕像的表面看來如印象派畫般具有光和顫動的效果。代表作《沈思者》、《吻》(1886~~98,巴黎羅丹美術館)、《巴爾扎克》(Balzac,1892~~97,巴黎奧賽美術館)、《地獄之門》(1880~~1917)。
五、第三段「你有許多疑問~~~不可測的未知性」改編自美國電影「駭客任務二——重裝上陣」。
六、第三段《星夜》(1889年,紐約現代美術館)引自梵谷畫作。這幅畫的主題獨特,也因畫中流露出濃烈的情感而出名,畫中崇高的宗教熱誠,使其成為十九世紀最傑出的宗教畫之一。雖然這幅畫的含意不明,但還是有很多人覺得這是梵谷最好的作品。
七、第三段《自畫像》(1890年,倫敦古宮廷畫廊)引自梵谷畫作。
八、第三段《豐收》(1888年)引自梵谷畫作《拉克羅的豐收》
九、第三段《向日葵》(1888年)引自梵谷畫作。梵谷在印象派的影響下,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表現出另一種面貌,留給世人深刻的印象。梵谷曾說:「當我畫太陽時,要使別人覺得它是以極大的速度在旋轉,同時射出強力的光輝和熱浪。當我畫一片稻田,我要別人感覺稻草是在向外衝突,向最後的成熟破體而出。當我畫一隻蘋果,我要別人感覺那果汁正擠向果皮,而中心的果核正向外掙扎,衝向成熟。當我要畫一個人時,就要使大家感覺到那個人的生命之流,感覺到他所見,所做,所遭受的一切。當我畫一位農夫在田裡工作,我要別人感覺那農夫的生命正向下流入泥土,和玉薯黍一樣,而泥土的生命正向上流入那農夫。」
十、第三段《迷霧花園》(1900年,芝加哥藝術基金會)引自莫內畫作。
2004/1/12
----------------------------------------------------------------------------
亮羽網路城邦部落格^^
http://city.udn.com/v1/blog/index.jsp?uid=LiaoLiang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