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空
祭
孔廟沿途切割祝禱辭,用線香
截斷如來五指山,一念了無指喻指
涉,搓揉香灰裡眾生相
紋路我的臉破碎成佛
的哀號……隨塵埃望眼
你俯身撿拾回音裡,一葉
七苦鏤空的菩提
附記:
一、「空觀」—–——–—「般若」、「中觀」的問題,是真實存在(勝義諦、實相)是甚麼的問題,反省之後,歸結為「空」。「空」就客觀存在上說,是無體、緣生、不斷轉化;就主觀語言上說,是不可界定、不可表述,只能從遮詮方面理解為非有非無。不過非有非無不是一個結論,因為它呈現為一個對立形式。自思想的進展上說,有對立即須有對立的消解或統一,所以必然引致「中」。「中觀四諦品」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一個「中」,原來亦是雙遣:一方面不可說有(空無自性),一方面不可說「無」『有緣生之對象可被經驗,由此產生假名(註二)』,所以吉藏認為這是一個從對立中升進的形式,可以無窮開展,於是依實際應用把它列為四重,但最後仍歸「無所得」。
然而天台宗的開宗者智顗的理解卻有不同:他把「中」翻轉下來,和「空」、「假」構成互相交遍的關係。為什麼呢?因為智顗認為客觀存在是不能分割的,空、假、中都不過是我們對它的觀法,無論我們如何極端、如何對立、如何相消、如何升進,都同時指向它。
若從對象自身、亦即存在自身言,它是三者相即,三個概念都同時掛在它身上,一體籠罩。所以智顗說存在是「即空即假即中,雖三而一,雖一而三。」(摩訶止觀卷一);這就是圓融三諦,代表天台宗對存在世界的看法(此即圓教)。這一個觀點,很明顯地是承自「般若」、「中觀」而又加以推進的結果。
由圓融三諦,便可以在主觀上開出一心三觀的禪法。依智顗,任何一法都可以這樣「即空即假即中」的觀它。這種觀法,在時間上是無分先後,在格局上是包含著對立、統一,所以不能單說「觀空」或「觀有」。它是雙觀,而且不止是平面的兼觀空有,還要上下交徧的對立而觀其為超對立。如此觀法,是無法通過語言作理性的交代的,所以智顗亦名之為「圓觀」:能夠進入圓觀的必然是一個不思議境界。
依此原則,智顗於是把一心三觀的內容、作用、成就重加安排,使成為天台宗所特有的修行理論。
————以上引自天台宗第九祖湛然(711~~782)著「始終心要」《大正藏卷四六,第四七三頁》。
二、「假名」—–——–—「中觀」中道第一觀,「由空入假」「由假入空」。「空」是假名施設的,因它也是知識系統,中觀談「破」,再談「空」,「由空入假」「由假入空」,即是「中」不斷在兩者間,中道就是肯定生死即涅盤,肯定這兩個世界,且這兩個世界不是對立的,而是穿梭互通的,用動態的方法來解決陷入靜態「空」、「假」、「中」的執著,「中」是不離「空」跟「假」的「中」,也不是比「空」、「假」早一階的「中」。
「假名施設」的對象是虛構性的,意指認識者對所認識對象之分別,而以命名(名言)概念表示之的活動。由假名所施設出來的名言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是不同的,但是否有所謂真實世界的存在,佛教不同宗派之間的看法並不一致。
————以上引自華梵大學哲學系哲學研究所郭朝順教授著《「假名施設」與「名言薰習」——中觀與唯識的佛教文化哲學試論》(佛教哲學的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
三、「七苦」—–——–—乃觀五蘊是苦的。人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蘊熾盛等諸苦。
————以上引自《雜阿含經題解「雜阿含經卷一」》第二頁,楊郁文著。1983年7月
2007/2/12
祭
孔廟沿途切割祝禱辭,用線香
截斷如來五指山,一念了無指喻指
涉,搓揉香灰裡眾生相
紋路我的臉破碎成佛
的哀號……隨塵埃望眼
你俯身撿拾回音裡,一葉
七苦鏤空的菩提
附記:
一、「空觀」—–——–—「般若」、「中觀」的問題,是真實存在(勝義諦、實相)是甚麼的問題,反省之後,歸結為「空」。「空」就客觀存在上說,是無體、緣生、不斷轉化;就主觀語言上說,是不可界定、不可表述,只能從遮詮方面理解為非有非無。不過非有非無不是一個結論,因為它呈現為一個對立形式。自思想的進展上說,有對立即須有對立的消解或統一,所以必然引致「中」。「中觀四諦品」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一個「中」,原來亦是雙遣:一方面不可說有(空無自性),一方面不可說「無」『有緣生之對象可被經驗,由此產生假名(註二)』,所以吉藏認為這是一個從對立中升進的形式,可以無窮開展,於是依實際應用把它列為四重,但最後仍歸「無所得」。
然而天台宗的開宗者智顗的理解卻有不同:他把「中」翻轉下來,和「空」、「假」構成互相交遍的關係。為什麼呢?因為智顗認為客觀存在是不能分割的,空、假、中都不過是我們對它的觀法,無論我們如何極端、如何對立、如何相消、如何升進,都同時指向它。
若從對象自身、亦即存在自身言,它是三者相即,三個概念都同時掛在它身上,一體籠罩。所以智顗說存在是「即空即假即中,雖三而一,雖一而三。」(摩訶止觀卷一);這就是圓融三諦,代表天台宗對存在世界的看法(此即圓教)。這一個觀點,很明顯地是承自「般若」、「中觀」而又加以推進的結果。
由圓融三諦,便可以在主觀上開出一心三觀的禪法。依智顗,任何一法都可以這樣「即空即假即中」的觀它。這種觀法,在時間上是無分先後,在格局上是包含著對立、統一,所以不能單說「觀空」或「觀有」。它是雙觀,而且不止是平面的兼觀空有,還要上下交徧的對立而觀其為超對立。如此觀法,是無法通過語言作理性的交代的,所以智顗亦名之為「圓觀」:能夠進入圓觀的必然是一個不思議境界。
依此原則,智顗於是把一心三觀的內容、作用、成就重加安排,使成為天台宗所特有的修行理論。
————以上引自天台宗第九祖湛然(711~~782)著「始終心要」《大正藏卷四六,第四七三頁》。
二、「假名」—–——–—「中觀」中道第一觀,「由空入假」「由假入空」。「空」是假名施設的,因它也是知識系統,中觀談「破」,再談「空」,「由空入假」「由假入空」,即是「中」不斷在兩者間,中道就是肯定生死即涅盤,肯定這兩個世界,且這兩個世界不是對立的,而是穿梭互通的,用動態的方法來解決陷入靜態「空」、「假」、「中」的執著,「中」是不離「空」跟「假」的「中」,也不是比「空」、「假」早一階的「中」。
「假名施設」的對象是虛構性的,意指認識者對所認識對象之分別,而以命名(名言)概念表示之的活動。由假名所施設出來的名言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是不同的,但是否有所謂真實世界的存在,佛教不同宗派之間的看法並不一致。
————以上引自華梵大學哲學系哲學研究所郭朝順教授著《「假名施設」與「名言薰習」——中觀與唯識的佛教文化哲學試論》(佛教哲學的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
三、「七苦」—–——–—乃觀五蘊是苦的。人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蘊熾盛等諸苦。
————以上引自《雜阿含經題解「雜阿含經卷一」》第二頁,楊郁文著。1983年7月
200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