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

每日以投稿一篇為限

版主: 林宇軒謝予騰綠豆黃木擇袁丞修非白

都是夜行的走獸我們一向
用冰霧的呼息在雪夜裡擁抱取暖
山川裡我們尋找孜孜地尋找一世幽深的池林
因那些失落的隱微總凍藏為岩穴裡的冰晶
渴了只飲些花下的血,向著雲角
一座高峰在記憶裡白著永恆的春草
雪水就融流在我們心口的單衣

有一個午後落日將遲滯地走在我們身後
秋風潑靛橙的懷思在山巒面頰
踩著蘆花飛散的絲緒,我們在山道盡頭的古渡
還可以賒欠幾盅宋人埋藏的女兒紅
而酒意當然亦如用韻那回事
在自由和格律中我們尋找生命的步調,即使日落後
走過的山水都仍固執地送行在薄暮裡送行

在自由和格律中我們尋找生命的步調,即使日落後
走過的山水都仍固執地送行在薄暮裡送行

的確是如此
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生命的步調啊

^_^

這樣的送行…已經幾千年了。

還是有問題想問問:
這詩裡,不時反覆著相同的語句
我思考著,如果將之簡省又是如何?
我個人比較主張,對詩本身可有可無之物應該去除,讓詩質更密實

但是,反覆讀了讀,發現其中營造的氣氛也有其重要性,只是取捨間,應該選擇何者?

您思考過這個問題嗎?為何最後是如此表現,關鍵思考是什麼?
可以分享一下嗎?

塔羅白羊:
多謝你的善哉問。
手邊的一本詩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 X. J. Kennedy,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共十七章,分列詩的主要寫作和理解上的重點為:
Voice (tone, person, irony)
Words
Saying and Suggesting
Imagery
Figures of Speech
Sound
Rhythm
Poems for the Eye
Symbol
Myth

及其他比較統論上的課題。其中的Sound和Rhythm指出音樂性和節奏是詩整體中的一面。
我的感覺是,文字上的精度,著重在文字語言是否配合詩思及情節的推進。但文字面並不是詩的全體。有些時後,音樂性和節奏是傳達性上不可或缺的。亞弦的“如歌的行板”是此中的經典,楊牧和陳黎的不少作品亦是。再舉李白的將進酒,首句若把音聲語省去的話,就只剩“危…高…”,這裡清楚看出,原句的氣勢全在音聲語。

至於細節上說,我為何在三行及末行用反覆句型呢?籠統的答案是:存乎一心。但實則有些句型比較適合這麼用。我總是在成詩後反覆出聲讀出來,讓自己的耳朵給個意見,聽一聽順不順暢?冗不冗?或是缺不缺些什麼?

草草說一點淺見。見笑了。

問好塔羅白羊和天空魚。
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