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到「自由」六段論證(圖象詩)

每日以投稿一篇為限

版主: 林宇軒謝予騰綠豆黃木擇袁丞修非白

「囚」到「自由」六段論證(圖象詩)



(一)

人人人人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人人人人


(二)

人人人人人
人   人
人 心 人
人   人
人人人人人


(三)

人人人人人
人   人
人      人心
人   人
人人人人人


(四)




        心




(五)









(六)

  

        緣

 


 

這六段論證饒富深意
也發揮了網路的特質

欣賞了
一事請求,不知是否會造成你的困擾
詩,最忌說明,但,對這首詩,我深切期盼讀者,能否告知閱讀時的感覺
不好意思,提出這個邀請
以下純粹個人感覺,沒批評之意,若冒犯,見諒!

(一) 至(三)很明確,一個人和一顆心各自困在生活的圍欄裡,出走,假設是指男女之情,(四)沒來由,那個人離開(或許是女人,情緒化的物種),獨留一顆心(五)人都走了,心自然也不留(人之常情),照理說,全走光應該是煙消雲散了,留(六)的緣,就有禪意了!

依(六)推測,先走的人還眷念過往,對此份情還有一些不捨,但有無法掌控生命之嘆.

有趣!
獸禪師兄客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事請求,不知是否會造成你的困擾
詩,最忌說明,但,對這首詩,我深切期盼讀者,能否告知閱讀時的感覺
不好意思,提出這個邀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弟就不客氣了,從一角切入
依(佛法、禪)修行次第解說﹕

1.唉!不!嗚....(坐困愁城,煩惱)心為境轉。
2.忖度,如何解脫,反省、懺悔、告解(解圍,脫困,去煩惱)-凡夫識心
3.心通了!看穿紅塵,出[]的家(打開了心的牢籠門窗)(破殼–初悟)

再後就不說了,
真有興趣的會員,就請到blogs去尋吧,此地或有「心領神會」者,不礙其「禪味雅興」吧!

詩人,你的「心」住在那裡?當年六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初悟了。。。。
謝謝各位回應。容我說說自己創作的想法。

1.囚之字解,人被周遭的人事物所囚禁。
2.後來發覺,被關的是自己的一顆心。
3.一個人的介入(情人,老師,書)人被帶離了生命苦境,初嘗自由
4.但,自由的更深論述,該是“心的自在”,而外在的一切只是過眼雲煙的假象或虛象。
5.自我意識主掌的心,其實也是個牢寵,受限於過去的經驗與對事物既有的理解。
6.生命不可能一切空無,佛說:空空,乃是迦葉尊者“拈花微笑”的緣起緣滅,見到生命本真的自在。(山又是山,水又是水_禪悟三境)(鹹也有鹹的味道_弘一法師)
這是篇好圖象詩!我也把後半段貼出來參考吧:屬大乘修行

4.空性海,無住生心,由心自在.(有相→無相:菩提本無樹) 「」悟。
5.涅槃境.(入解脫門–不接任何訊息)佛教的十二地菩薩佛境(或阿羅漢空境) 。
6.隨緣化現(出菩提路),「有情」乘願再入紅塵「」菩薩道,(修十三地正等正覺)。
(7.「」「」圓滿,修成正果,真正成佛.)

詩人,你現在的心「住」在那裡?

六祖當年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初悟,三更時分五祖開示
而頓悟澈悟,得(無相)心法傳承,卻從此不得安住,亡命獵戶隱居
二十載,為避「人禍」(有相)也。(彼段時空的劣幣逐良幣)
唉,滾滾紅塵誰再來,入詩園(宿世緣)......


弘一大師的「鹹有鹹的味」,即「心」不為「境」所轉。不受環境影響的,才是「本心」呀!
個人淺見,見諒!
如何不受環境影響?人心肉做,俗人七情六慾,不俗只是一個念頭,境可以隨心轉.真正的寧靜不是無聲無息,而是喧囂中感到內心平靜之氣---吐納之間.
庭瑄 寫:個人淺見,見諒!
如何不受環境影響?人心肉做,俗人七情六慾,不俗只是一個念頭,境可以隨心轉.真正的寧靜不是無聲無息,而是喧囂中感到內心平靜之氣---吐納之間.
要不受環境影響,一般人很難作到,短時間或許可以,要常心定就難了,所以說對事、對境要
「平常心」處之,禪定修行從去識(凡夫)心,向內觀照自己的心著手,久之會進步,使「
心」安定平穩,遇事也較不慌亂了。

俗稱「在菜市場修行」是生活中的修行,很高竿的,不太容易,所以有佛七、禪七,乃至「
閉關」、出家、深山修行等方式入手。

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人少之又少,正是「修心」(心法)的奧妙之處,我是從佛像
看出來這道理,而寫了「快回吧」一文貼於散文版(7/26貼),不妨參考思索一下。共勉。
(人間福報及GJ君子網路雜誌–心靈樂園專欄同步刊登)
http://gj.yuanmatch.com/Article.asp?cuN ... &DocNo=652
要不受環境影響,一般人很難作到,短時間或許可以,要常心定就難了,所以說對「事、對境要平常心」處之,禪定修行從去識(凡夫)心,向內觀照自己的心著手,久之會進步,使「心」安定平穩,遇事也較不慌亂了。

俗稱「在菜市場修行」是生活中的修行,很高竿的,不太容易,所以有佛七、禪七,乃至「
閉關」、出家、深山修行等方式入手。

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人少之又少,正是「修心」(心法)的奧妙之處


庭瑄受教了!
那詩人的心,現在是否也修行中?
詩與修行都尚在學習、體悟中,有時入定,有時可以平常心,緣起緣減,
視外在的一切如夢幻泡影過眼雲煙(如獸兄所說)。淺嚐自由罷。

心定靜時,即接近清醒智慧時,幾至諸事無礙。
自性欲顯,自身莊嚴,或入定靜寂,心包太虛,或開談闊論,或下筆如神,
雖少識字老嫗,亦能如說如行如佛下生。這個才是真正的「我」
一一每個人原有的佛性呀。

或可思索比較–這時的「我」跟平常父母生下的「我」,那裡不同?!
覆天岸馬: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是如是觀。

說實在,我只能算是偶入此等空境。

而會成詩如上,其緣起於達賴喇嘛的「離苦得樂」,一語點撥。

叔本華的慾望究苦,王爾德的人生兩大不幸(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得到自己不想要的),確實在三十多年的歲月裏,讓我輾轉難眠。

經過無數次「現實」與「理想」不停的衝撞與撕裂,此刻,我終於明了,是一顆無明的心,隨著周遭外物在起舞弄影。

顯露而出的清明自性,表白於文字,其實是給自己一座塔,引導出天光的方向。(此可參照_我與詩神繆思的對話)

最後,衷心感謝天馬岸兄的用心觀照,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