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的甘蔗田

每日以投稿一篇為限

版主: 林宇軒謝予騰綠豆黃木擇袁丞修非白

外公的甘蔗田

甜甜的甜甜的
甜風
釀著小山谷
一家九口
小小的小小的


沙沙的沙沙的
綠蔗葉
攪和火車聲
小鐵道接軌
黑金森林

黏黏的黏黏的
粗掌
砍一園甘蔗
傷口甜膩滿手

金金的金金的
糖漿
沸滾大甕
大煙囪噴出
糖煙

濃濃的濃濃的
農人
耕著黑黑土腳
七隻雛鳥
飽飽的飽飽的
甜汁液

灰灰的灰灰的
空地
老屋子
留下農具
老農人
走出蔗田地

2001/12/26

一波波的甜味就襲了上來
這樣的景象總會讓人想起從前
記得那年
我們都快樂地跟在小火車後面
火車慢
我們的手快
從衛武營到鳳山火車站
一根根的白甘蔗就黏在我們的手
甜在我們的口
不過
灰灰的灰灰的
空地
老屋子
留下農具
老農人
走出蔗田地

這樣的景象沒有在鳳山出現
我們這裡的老農人從此快樂地過著別墅大廈雙B的生活...
蚊人^^

會寫這首詩.是紀念一生為農人的外公.他年輕時即從南投搬到花蓮光復鄉種田跟種甘蔗養活一家人.他的一生就是一頁台灣蔗農史吧.走過早年到80年代蔗農的辛酸血淚時期.

光復鄉是花蓮台糖糖廠的所在.所以很多農民種甘蔗.你說的<我們都快樂地跟在小火車後面 >的景象.是我媽媽和舅舅他們小時候的有趣回憶.但聽說那是因為當時政府管制蔗糖資源.所以連蔗農也不能保有自己種的蔗糖.依照跟台糖種植甘蔗簽約的約定.他們必須全數交出甘蔗.想要私留甘蔗給自己小孩吃都不行.蔗農私有自己種植甘蔗的是違法的.

小火車也曾繞著我們光復的甘蔗田跟糖廠走了幾十年.
沒想到你們那裡的甘蔗田變成房屋.
我們那裡則是變成改耕作別的經濟作物.
有些耕地太偏僻沒年輕人回去耕種就荒廢了

光復最有名的就是糖廠冰店了
那裡的冰類多品質濃密口感很好
我每次回去都狂吃
聽你說今夏可能去花蓮
可以順道去花蓮光復糖廠吃冰
花蓮的夏天最美最好玩了
你若有空一定要成行喔
我剛好今天做了一個原住民報告
就是介紹花蓮光復的阿美族馬太鞍部落
我附於後給你參考
去光復可去美族人的文史工作室也吃阿美族的風味餐
對了.我也是在光復出生長大的
高中以後才搬去花蓮市住

問好

亮羽^^


>>>>>>>>>>>>>>>>>>>>>>>>>>>>>>>>>>>

馬太鞍部落簡介資料

地處花蓮溪與馬太鞍溪的沖積平原,位馬錫山山腳下地形則屬於低漥沼澤帶,各類水生作物、傳統作物、野生動植物等種類豐富。再加上近來蓮花等水生作物栽培的推廣,以及花蓮縣光復鄉公所積極推出自然生態步道、自行車生態步道之推動,使得馬太鞍成為花蓮縣觀光旅遊自然生態教學的示範地區。

一年一度的豐年祭是阿美族人慶祝農作物豐收的重要慶典活動,阿美族各部落舉行豐年祭的時間各有不同,大抵是從七月份開始,從台東到花蓮輪流舉行,而輪到馬太鞍這一帶,大概是八月初或中旬左右,光復鄉的兩大阿美族部落,馬太鞍跟太巴塱分別會舉行一連串的慶典活動。 除了慶典和歌舞,豐年祭也是阿美族展示傳統農村文化的最佳場所。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婦女需要下田工作,豐年祭期間正好可以讓婦女展現舊時技能,以及有別於男性的『力與美』。藉著豐年祭的舉行,除了可以凝聚部落向心力,也可以讓大家重溫傳統農村的勞動之美。

根據史料記載,馬太鞍社區是阿美族聚集人口最多的一個部落,因此,馬太鞍(FATAAN)名稱的由來係與阿美族有密切的關係。「FATAAN」是阿美族稱呼一種樹豆的名稱,相傳這種樹豆吃了會身強體壯,因此,老人家都將其當成吉祥物般隨身攜帶,到處播種,而馬太鞍這一帶則以「長滿樹豆的地方」而得名。

馬太鞍社區民風純樸,保有阿美族的溫和性格與節慶風俗,產業方面種植蓮花經濟作物,並有多達數家的個人木雕工作室,將以上特點結合起來,藉由當地的節慶、觀光季、各類活動的宣傳舉辦,呈現具有濃厚阿美族氣息的產業色彩,塑造出屬於馬太鞍獨特的形象。因此,不論地理位置、族群凝聚、觀光景點、地方單位重視等因素,均有利於發展當地成為花蓮縣光復鄉的優良形象商圈。

整體而言,馬太鞍部落是全台阿美族部落中最大的社區部落,而且在所有原住民部落中屬於較具有發展潛力的社區部落,當地有優美的景色、豐富的自然生態及最具潛力的文化產業,再加上當地民眾向心力與凝聚力強,因此在推行社區產業輔導時,均能獲得社區協會和居民的支持與參與,使推展各項活動均能獲致很好的成果。

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4/3/n876106.htm

阿美族人特有的生態捕魚法

阿美族人知足常樂,捕魚要吃多少捉多少,千百年來以生態法來捕魚,在阿美族中稱為Palakaw,意指「讓魚棲息的魚塘」。他們採用一些自然素材如九芎樹枝等,建構三層結構式魚的家,供牠們棲息繁衍。最底層讓無鱗類的魚棲息如鰻魚、鱔魚、土虱等,中層是小魚小蝦,最上層才是魚。每個魚塘都留有進出水口,讓魚蝦自由出入。


芙登溪的生態捕魚

大自然的美食
阿美族人是最會吃野菜的原住民之一,在馬太鞍入口處有二家農場都可吃到道地的天然野味。這些天然野味全取材自馬太鞍濕地,如芙登溪裡現撈的魚蝦、濕地裡現採的各種野菜。香噴噴的的紅糯米飯及鹽烤帶鱗的新鮮吳郭魚是欣綠農園的招牌美食。


生長在潔淨的芙登溪裡的吳郭魚,完全無土味,肉質特別鮮甜,帶鱗鹽烤風味俱佳。


欣綠農園裡香噴噴的紅飯

有上帝的眼淚之稱的葛仙米,是阿美族人較喜愛的野菜之一。

寶菜是以多種野菜煮出來的湯,養顏美容,有益身體健康,這些野菜大都含有苦味,但苦後卻都會回甘,阿美族人謂之先苦後甘。「葛仙米」又稱為「上帝的眼淚」是阿美族人喜歡的野菜之一,要吃到這種菜不容昜,因為它是在大雨過後較陰濕的地方纔會長出來,但遇陽光時二、三天後,水份就蒸發而乾掉。阿美族人認為這是上天的憐憫,留下的一滴滴眼淚,變成葛仙米給阿美族當食物。

馬太鞍濕地處處都有不同的風貌,不同的角落裡有不同的生命扮著他們繽紛的生命故事,但卻相互依存。這彷彿告訴我們,對於大自然要學習謙卑包容,懂得欣賞,而求得與大自然共生、共存。

http://www.hl-life.com.tw/sowhl/modules ... =show&id=4

魔鬼樹傳說

在馬太鞍濕地西北邊,有一塊被當地原居民視為禁地的區域,裡面有一棵被視為不詳之物的魔鬼樹 --- 大葉楠,也是濕地裡最大的老樹(約八十歲左右)。相傳這顆魔鬼樹附近,每到晚上便會出現鬼火點點,甚至會追著人跑,所以原住民朋友都不想、不願,也不敢靠近該區域,久而久之,就變成馬太鞍阿美族人,訓練膽量、考驗勇氣的好地方。 雖然現在已經用科學方法來『破解』此一傳說,認為當時居民所看到的『鬼火』,很有可能是螢光蕈的螢光,不過祖先所流傳下來的傳說,仍帶給下一輩及遊客無限的想像空間。

樹豆

位於花蓮光復鄉馬錫山下沼澤地的馬太鞍,是 光復鄉的舊名,也是花東縱谷最古老、人口數名列前茅的阿美族部落。 阿美族祖先遷移到該地時,馬太鞍溪到馬太鞍部落區都長滿了樹豆,在早年物產不豐富的年代,樹豆可說是阿美族原住民的主要糧食之一。成熟樹豆在十二月至翌年三月間,便可採收成熟豆莢裡的樹豆子實用,曬乾後收藏,可以保存很多年。 阿美族的祖先們把樹豆視為珍寶,認為樹豆不但可以強身軀魔,而且結實纍纍象徵多子多孫,是可以招福避禍的吉祥物。『馬太鞍』( fata'an )便是根據樹豆的原住民發音而來。

豐年祭

一年一度的豐年祭是阿美族人慶祝農作物豐收的重要慶典活動,阿美族各部落舉行豐年祭的時間各有不同,大抵是從七月份開始,從台東到花蓮輪流舉行,而輪到馬太鞍這一帶,大概是八月初或中旬左右,光復鄉的兩大阿美族部落,馬太鞍跟太巴塱分別會舉行一連串的慶典活動。 除了慶典和歌舞,豐年祭也是阿美族展示傳統農村文化的最佳場所。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婦女需要下田工作,豐年祭期間正好可以讓婦女展現舊時技能,以及有別於男性的『力與美』。藉著豐年祭的舉行,除了可以凝聚部落向心力,也可以讓大家重溫傳統農村的勞動之美。

捕魚文化

馬太鞍濕地沼澤區的形成原因,是因為清水溪和馬太鞍溪匯流的山凹處排水不易,進而造成一大片的沼澤區。而馬太鞍地區特殊的沼澤文化,也讓當地阿美族人發展出不同程度的捕魚方式,也是維繫馬太鞍文化傳承的重要關鍵。 以『巴拉告』( Palakaw )為例,阿美族人會先為魚蝦建造一個『拉告』( Lakaw ,生態魚池),這個『家』的底層是中空的竹子,讓底棲型魚類如土虱、鰻魚等『住』進去;第二層再覆以綁好的樹枝,讓蝦子可以棲息;第三層則是綁的鬆鬆的竹把,讓小魚可以悠游與此;最上層則是開放空間,讓大魚可以迴游。這個空間自成一個生態體系,是一種最自然、最生態、最不具攻擊性的捕魚方式。

特殊儀式

在『巴拉告』架構好之後,當地居民會實行一個簡單儀式,名為『罐祭』,就是拿一個罐子,裡面裝酒,一邊跟祖先報告,一邊保佑新做的魚池,可以『馬色沸可』(魚貨滿滿的意思)。

捕魚節

馬太鞍阿美族捕魚節的舉行時間,大概是五月到八月,由部落長老擇日舉行,有時也會跟豐年祭一起進行,整個活動目前已經以娛樂性質居多,而活動地點在濕地內的福登溪。 至於『巴拉告』的由來,相傳是以前部落的男人為了怕女人耕種時受到外族騷擾,所以戍守在河邊。因為沒事可作,又有現成魚蝦可撈,進而漸漸衍生出來的捕魚方式,所以『巴拉告』是以男性為主。

雖然你說”只是送外公的一首詩而已”
但對讀者來說卻充滿著再簡單也不過的感動
尤其在看完你的回覆後
不僅僅覺得你是個熱愛生命的人
而我們也能從你的態度上學到許多真正的快樂

其詩中這一段

/黏黏的黏黏的
/粗掌
/砍一園甘蔗
/傷口甜膩滿手


最是幸福
滿傷的手竟是甜膩
”甜膩”兩字用的真好
讀出了淺淺的微笑




哲廷,試讀`20050602

我的老家在台南善化。

小時候,曾文溪附近很多甘蔗田,
我們去觀賞野鳥、找山貓大便或到隔壁大內看老鷹時,
一定會經過甘蔗田-當然,也有稻田、玉米田等等-偶爾
會發現被陷阱吊死的鳥兒,稻草人在牠旁邊搖曳身姿。

長大後,皮革工廠的排放物很臭,不但殺死曾文溪,
連村子裡的水溝都有濃濃的煙硝味或者什麼,比如死豬味。
哲廷你好^^

感謝評析

甘蔗園農人甜膩的手掌傷口來自家庭甜蜜的負擔也來自利刃般的長長甘蔗葉

過了早年的蔗農必須跟台糖簽訂不平等合約.台糖他們才肯收購蔗農的甘蔗時期後.每次在甘蔗園收成最後幾天.當時我還沒到台北創業的三個舅舅們總會把一些沒被鄉下鐵牛車載走的甘蔗堆在甘蔗園中烤來吃.那燒紅的甘蔗流出的汁液香味四溢.很芬芳香甜.小時候只吃過那一兩次就讓我回味多年.有次逛板橋夜市看到有人竟然在賣烤甘蔗.我那時不只是淺淺的微笑.而是衝過去想買來啃.可是太久沒吃甘蔗.都不會啃甘蔗了.只好很監介的請老闆幫我榨汁.呵呵

問好

亮羽^^
冰之火大哥^^

你的老家台南善化自然資源真豐富.那裡是有農田也有工廠嗎.但都有年輕人耕種的話就還能保有田園景觀吧.

花蓮鄉間沒什麼工廠.所以年輕人都外出工作求學比較多.像我舅舅們就像花蓮的大多數年輕人.退伍沒多久就上來台北創業打拼了.我外公則是一輩子做田裡活的農人.在我們這一代眼中好像是離不開田地的勞動者.雖然後來我舅舅們早已創業有成要將我外公接上台北享福.但外公寧願70歲了每天騎著古董腳踏車到田間的甘蔗園旁種菜整地除草.因為他那時年紀已大.兒子們又不當農人了.所以田地也租給人耕種.

只有在他後來肝病越來越嚴重時才不得不住到台北讓我舅舅們照顧.我外公就像光復許多農民一樣.早年生活壓力大沒別的休閒嗜好.所以下田後愛喝酒.又因貧窮買不起高級酒.大多都是只能喝米酒.但長期喝劣酒傷身.種下老年肝臟病變的病因.許多光復當地做粗活的農人或做工的原住民們.很多都是喝米酒得肝病過世的.幫我們漢人在田裡或檳榔園工作的原住民早期很多都把工錢買酒當水喝.他們也是像我外公生活壓力大又沒別的嗜好吧.這也是他們平均壽命少於漢人十年的一大主因.

花蓮的夏天不錯玩.可以走海線賞鯨看海.也可以走省道到光復原住民部落玩.到光復糖廠冰店吃冰~~~我可以20分鐘吃三碗白蘭地冰淇淋.呵呵.我從小超愛吃冰的~~~大哥有空到花蓮走走呼吸太平洋的空氣吧.夏季熱力四射的花蓮對身體跟精神都很好喔.

問好週末愉快

亮羽^^
花蓮糖廠概述/沿革

  花蓮糖廠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建廠於民國九年,光復鄉當時的地名為『馬太鞍』,即阿美族語指的『樹豆』,以前此地為河川沖積地,到處長滿樹豆,原位民採取樹豆為主副食,因而得名並沿用久遠。當時日人建廠時,其全銜為『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花蓮港製糖所大和工場』。民國26年10月1日地方行政區域改名,則以糖廠名稱「大和工場」取「大和」再加「上」字,成為「上大和」地名,迨至民國34年8月台灣光復後地名恢復舊稱「台安」,民國36年3月1日捧准設鄉為「光復鄉」。亦正式命名為『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花蓮糖廠』。

光復鄉位在花蓮縣中區,北接鳳林鎮以馬太鞍溪為界,南連瑞穗鄉間有馬蘭勾溪,西倚萬榮鄉、中央山脈,東臨豐濱鄉,海岸山脈分水嶺為鄉界。花蓮糖廠地理位置為東經121° 25',北緯23° 39'海拔高度116M年平均溫度約22°,年雨量約2,500公厘,颱風多,地震頻繁,當地居民已習以為常,懂得應變,不以為懼。

  花蓮糖廠創建於民國二年原為台東拓殖株式會社,設立於花蓮縣壽豐鄉,建立每日壓榨550噸甘蔗製糖工場一所,名為「大和工場」,於次年即開工生產砂糖,二十二年增加新式設備,提高每日壓榨甘蔗能力至1,000公噸,二十六年再提高壓榨能力至1,200公噸。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大戰末期生產設備遭盟軍轟炸,滿目瘡痍,百廢待舉,無法開工生產,是年十二月即由台灣糖業監理委員會分社辦事處於壽豐廠址,成立接管委員會,糖廠經營權正式由國人接管,重建工作經中日雙方專家評估鑑定,決定保存修復「大和」工場,拆除「壽」工場(僅保存酒精工場),做為花蓮糖廠永續經營之工場。

  戰後物資缺乏,日人戰敗撤離,技術人員欠缺,國人以高度智慧,胼手胝足,克服萬難,設於壽豐之酒精工場於三十五年底修復。三十七年二月製糖工場修復並開工運轉。每日壓榨甘蔗能力仍維持1,200公噸。
民國四十四年基於節省成本的考量,將設於壽豐的酒精遷建至光復廠內。
民國五十七年製糖設備更新,提高工場壓榨能力至2,000公噸。
民國六十四年再度擴建工場,將壓榨能力提高為2,600公噸。
民國七十三年為減低購電成本,自小港糖廠調撥2,000kw透平發電機乙台,利用節餘蒸氣發電自用。
七十八年因市場需求增設煉糖工場,煉製特砂,每日可生產300公噸特砂。
八十一年再增設晶冰糖工場生產晶冰糖。
八十三年為符合政府環保規範,設置二級(微生物處理)廢水處理池一座,讓工場排水符合標準。
八十四年依政府空氣污染環保規定,興建袋濾式排煙除塵設備,投資金額達四千餘萬元。
至此花蓮糖廠內包括製糖、煉糖、酒精、環保設備等,已成為全省設備最完善之生產廠。

製糖的原料甘蔗來源有:
一、 由農民種植與糖廠契約的原料甘蔗簡稱「約蔗」,約耕甘蔗推廣區域,北起新城鄉南至富里鄉,涵蓋花蓮縣境,受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的影響,日照較短,且土地貧瘠,颱風又多對農作物的選擇不多,種植甘蔗雖然產量不如南部地區,但在花蓮地區卻是最好的選擇,因為甘蔗有「鐵五穀」之稱,抗旱,抗颱風不像其他如稻米、西瓜、蔬菜等農作物遭颱風侵襲即損失慘重,因此約耕甘蔗的推廣面積均能保持在2,500公頃,生產的原料甘蔗約20餘萬公噸。

二、 由糖廠自有土地生產的原料甘蔗簡稱「自耕」。糖廠自營農場的面積約2,400公頃,分成二個年期生產每年約1,700公頃,甘蔗產量約十萬公噸。花蓮糖廠最高生產記錄在68/69年期自、約耕合計生產甘蔗量達467,135公噸,生產糖量47,047公噸。
製糖業屬於勞力密集產業,多年來工資逐年調漲,但國際糖價卻因生產過剩而每況愈下,長期低迷,又在WTO開放政策的影響下,歷經80年的製糖業務,終於在91年4月2日包裝完最後一包糖後,畫下休止符。有人說: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製糖工廠,遭轟炸幾成廢壚,但沒被打倒,卻被WTO所打倒,讓人不勝唏噓。雖然製糖部分關閉,但卻留下許多具80年歷史的製糖產業文化,藉著這些深具歷史的製糖設備、日式宿舍建築及老倉庫等歷史空間再利用,發展為富歷史、教育、文化等功能的觀光休閒景點,轉型為觀光糖廠。

  花蓮糖廠目前已具備住宿、餐廳、冰品、咖啡屋、花卉展售等休閒項目,往後將陸續推出日式建築宿舍提供住宿,製糖工場靜態參觀、製糖DIY、農場生活體驗等知性休閒活動。
光復糖廠

台糖光復廠的冰淇淋是花蓮縣名產之一


光復糖場原建於民國二年,廠址在花蓮縣壽豐鄉稱為「鯉魚尾糖廠」,民國十年在「上大和」即現在的光復鄉增建「大和工場」,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時,由於遭受到盟軍轟炸二座工場受創嚴重,經過專家評估後,修復「大和工場」拆除「壽豐工場」。從民國三十七年二月六日重新開工生產砂糖至今,現在朝多角化經營方式來接續砂糖生產事業。

台糖光復廠的冰淇淋是此地名產之一,這裡冰品是自然且不添加人工香料,口味較偏重於本土性,有鮮奶、草莓、蛋黃、紅豆等多達三十餘種的各式冰品。點一客冰淇淋,坐在涼亭裡,享受著味美價廉的清涼滋味,及觀賞池裡活躍的錦鯉魚,消除舟車勞頓之感。若在想外帶也是可以的,其冰品保存時間約有五個小時之久。
  糖場內除了冰淇淋之外,有日式建築宿舍及蘭花溫室,可供觀賞蝴蝶蘭及各類盆景觀賞植物,培育蝴蝶蘭外,亦種植山蘇等有機健康蔬菜,提供大眾生機飲食。



花蓮我去過四次
不過花蓮市以南的海岸線沒跑過

很好的地方
適合文藝工作者和老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