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ZY » 週六 3月 12, 2005 2:55 pm
詩題“夢遊書”所指的,在末句說明︰
“我在分鏡錯亂的夢中夢見,一紙
夢遊在書寫”
“分鏡錯亂” 是電影用語,鏡頭在沒有邏輯或次序的狀況下流過的“錯亂” ,這是對夢境中情境迷亂的描寫。在這樣的一個夢中,主述者“夢見,一紙/ 夢遊在書寫” 。如果直解的話,這裡是夢中作夢了。不過,簡單一點看的話,“夢見”的間接受詞即是前面的夢。而“夢見”的直接受詞則是“一紙/ 夢遊在書寫〝這件事。“夢遊” 被擬人化而“在書寫” 這“一紙” 。當然詩人實際上所說的是,主述者在一種夢遊似的狀態下留下一些記錄。這裡有兩層複義︰直指的書寫,譬如寫詩、創作是第一層;但廣義地說,人生的過程經歷都是一種記錄,這麼理解則深廣度都有了。浮生若夢,原就是古今詩人常探討發抒的一個題目。第十六行也說︰“如果一生都無法脫離隱喻” 。這個隱喻,固然不一定就是夢,但夢卻是絕好的隱喻之一。
以如此的取向再看詩首,單行的首段引黛玉葬花的典故,如霂晟說的,立即聯想到紅樓夢,則浮生若夢的主題當屬無誤了。葬花一事,除了淒美浪漫至極,更是一個有情的病弱女子對生命的遷流與死亡之倏忽的一種極深的體會而感傷。
在此,主述者反道說“未曾葬花” ,但顯然是想著葬花一事了。雖然未曾葬花,卻有“回眸” “葬身池底” 。這裡敘述的景物大抵是在水邊(池、湖)回顧,而回顧的眼眸反影於水中一類的。但延伸的詩趣則在於,回顧往往是離去的動作,也可以作時間上往回看想。此外,“池底” ,也可聯想成心底、或是記憶深處。
在結構上,首段的單行提示了“回顧”的思考角度。而末段兩行,以如夢的記錄==>“浮生若夢” 結束。中間較長的兩段,聚疊較多的意象語,而其間的邏輯關連(尤其第二段,霂晟跟雲蘿善哉問)並不緊切。這裡,答案就在“分鏡錯亂的夢” 上了。
掉一下書袋。
Michael Schmidt 在 T.S. Eliot 的略傳中寫道︰“...The poet’s mission was to discover analogy and unity in disparate elements of experience and to hold them in expressive tension. Eliot took this to mean discovering a stable independent ‘set of objects, a situation, a chain of events which shall be a formula of that particular emotion; such that when the external facts, which must terminate in sensory experience, are given, the emotion is immediately evoked. ’ This is the famous ‘objective correlative,’ a term widely misused in criticism. Eliot viewed it in terms of imagery, implicit plot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sound.”
艾略特著名的‘objective correlative’黃惟樑以中國詩學裡的“情境交融” 及“意在言外” 來比擬(詳見黃著“中國詩學縱橫論”)。要之,意象派詩法認為並列、齊列的意象群(包含語言聲韻)可以喚起讀者反響的讀詩經驗。意象與意象間的邏輯關係並非絕對或必要的,整體的感受與經驗為詩人所重。
當然,這裡引據,只是提供另一個讀詩的角度。詩畢竟不只是一堆隨手取拾的意象疊在一起就算了。意象派詩人也有四大主張,此處不贅言,但意象間整體的有機性與張力仍是這派時人很留意的。
回到“夢遊書” ,再以浮生若夢的主題來試試理解第二段。
“夜半衢巷在月色裡起了驚覺” ,如果“夜半”看作人生半途的暗夜,則主述者在月色裡驚覺了自己處身一個(狹窄、暗而長?)衢巷。這巷裡有一個“無風地帶” ,但“衝撞越見模糊越見清晰的” 是不是有點弄不清方向、進退難覺的迷離?“無風地帶” 一詞語義並不確定,可以指一個稍有安寧之處,卻也可以指,因為無風,也不能揚帆、也沒有方向的處境。
“路過時拾起被摺疊後棄置的厭世眼神 /一枚極度適合拋光的” 。主述者“拾起”...“厭世眼神” ,是有點灰黯想不開了?不過隨即指出這念頭是“極度適合拋光的” ,何況原就是“被摺疊後棄置的”-- 隱抑的。
這兩句詩,當然也可以解作主述者拾起別人丟棄的“厭世眼神” ,那麼主述者可能是悲憫的,但由語調上看(聽、讀)來,主述者更像是冷眼旁觀的。
“彷如饑餓的流浪犬,拚命耙開遭截肢的慾望” 延伸上面厭世的思考,“遭截肢的慾望” 是不是自我戕害的另一個體現呢?但這裡的主述者是掙扎著的︰“彷如饑餓的流浪犬,拚命耙開” 。野狗耙掘的意象十分鮮明傳神。吾人是不是都是人生的流浪犬,恆久地讓內在的饑餓推逐著而奔波於世呢?
據說某些野生動物(狼、狐狸),若被獵具夾捕,會自己咬斷足肢而求逃逸,但往往因之失血而亡。這是極慘烈的一種掙扎了。(我們在此,要不要用那使用過度了的“悲劇” “英雄” 等等詞語呢?)
“揣測餘生不能丈量即任意傾倒” 回到對人生的直接思考,剪不斷、理還亂,一股腦傾倒了算了?
但倒也不那麼簡單︰“如何說服一隻辛勤工作的蜂採擷 /荒謬風景,而非情願借宿岑寂的建物中”
主述者面對的選擇是“情願借宿岑寂的建物中” 或“採擷 /荒謬風景” 。前者主述者顯然不願,剩下的就是如何去“說服” 自我去接受以“荒謬風景” 作為辛勤的結果了。
總結第二段,概是自我內在之不確定與掙扎。
相對之下,第三段則轉為對或情或友的外在人際關係的思考。“你” 大概是主述者的情人,“你的面容是一盞扭曲的昏黃” ,以燈譬人,“昏黃”雖指面色不佳,近似的詞“黃昏”則有人生遲暮的聯想。燈火有時而滅,也有時光流逝的隱指。
主述者是“解纜的箏,胃納過多飛翔而折翼” ,是自承往日的奔放不羈而受傷嗎?不過,仍有希望的︰“終究還有足夠的顏色來臨摹/只因不忍提筆” 。“只因不忍提筆” 有兩個讀法,一是因不忍心所以終究沒有提筆。第二則是因為(對你)不忍而提筆。雖然於提不提筆的結果截然相反,但其思與想皆糾結環繞於主述者與“你” 的關係與過去未來則兩讀都無妨。
下面兩句說偶遇的緣分,用“悲憫” 和“揭示” 二佛教語,把世俗的緣份說法打上一點較深刻的佛教因緣觀念了。則這裡的“嘆息” 非只是個人小我的聚散之嘆,而是推而廣之的人生必有的悲苦了。這麼的理解下,下面的“生死這樣不堪一擊的話題” 也緊切相連。
十六、十七兩行,主述者選擇了“歲月不曾洗滌的耳垢” 作為自我一生的隱喻。耳垢自然是深入而密貼的,而主述者更希冀“歲月不曾洗滌” ,是一種與歲俱老、貼切不分的喻意了。用耳的意象,也有傾耳聽君的深意吧?
這一首二十行的短詩,需要一點咀嚼。詩中唯一的小疵,在末段兩句,三用夢字,略覺重複。淺見覺得,刪去“夢見”二字於詩意無損,而句讀稍順。
ZY多事,強作解人,還請詩人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