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喻于日

每日以投稿一篇為限

版主: 林宇軒謝予騰綠豆黃木擇袁丞修非白

雲陰陰地打落一男子眉間挾持天空
以咆哮如花崗岩之黑犬,雷的哭聲
疊起延伸如一線浪花的長城,水在城外
激湍如坐關的喇嘛以迂迴誦唱色彩與深淺
裡外的清濁輪轉,若一山的崩岩渾滾與泥沙
染與淨皆一。陌生的刀光斬砍呼救的星火
在城外於水裡,無數方向上無數的路道上
餘燼踩著流洪的足底笑
歇斯底理的悔泣。溝陰鬱在永恆
平行的軌道,溝深沉在車廂與車廂間的空無
溝劃過山水與城、天空與街道,溝
陷溺在晨昏月臺裡上行與下行的面具,木
雕者水脹,石刻者風濕。地下道的黝暗
如裂鐘僵冷,拗拗吹野風如血
於街角傾圯的摩天樓廈如蟲腐的古森,生鐵材質而
善於等待的街頭座椅如痛風的老嫗撐著
破傘如腐去的骸骨,沙啞
是歸跫投擲臭朽的皮囊於乾河床的回聲,
街鼠如侏孺拾灰色的棄杯,翹首如夜梟
群聚似蟲蛆地痛飲城市
世紀後無聲無臭的安眠藥甜膩
如鴆之於棄妃囚於冷宮的堅冰四壁。山在

城外,水在路外,城在包圍的夜與夜之間喘息
扯不落蒙眼的黑布。尋不見的
城門口從未建完,廢墟竣工於剪綵之夜,
出城的燧道如老癆病號噎了魚骨,希望是
廢廠的鼓風爐,殘火只是記憶冷去
如水浸了的鋼筆信箴上
急速猶豫的手書,或人忘卻後
又把忘卻的一事遺失。十二月

一匹黑馬追逐,另一匹黑馬
逃竄。湮風馳過城市
乾枯的記憶如剝落的岩片,
沒有街景也沒有哭笑與表情,石板
風化的路拋棄籍貫、低陷如隱居於大漠
草原上的乾湖。水流在溝裡之前
水流在溪裡河裡,山站在,不合群地,
一個陽台上的男子的眼角。公園廣場邊上
一個遊方漢子握著一桿紅纓槍,就著小鑼
找不到找不到節奏找不到找不到波長
找不到風化了的槍譜如凝固的霧霾。十二月

在一個中年禿髮的男子肩頭,他漠然脫下的
斗篷如風雨前的死夜,在天台黑
油膠布上攤擺成一片稠稀滲混
而急速傳染如冬霧的
碎碎
雜語

這一首詩真的離我好遠
感覺上有word salad的感覺
抱歉啊
這是我的直覺
蚊人對此詩“字的沙拉”的感覺,或許沒錯,但還可以嘗試再推近一步。

這首詩給人一種實驗性的感覺。本詩題為“明喻于日”,詩中即使用大量的明(直)喻(隱喻與類比也多)。而作者的前一首詩“隱喻於夜”則用了許多隱喻。前詩以夜、三月、女子,而本詩以日、十二月﹑男子為主題。兩詩都使用強烈的語言,描述的似為後摩登(post-modern)的城市生活與個人的衝突。手法上,好像雜了印象派與意象派,企圖烘托一個感覺情境於交錯跳躍的意象群中。
這樣的詩風,並不多見,如雲蘿對作者前詩的評語,詩心較難捕捉。而城市頹退的主題既重又濁,只怕受眾性是很低的。

ZY說得不錯
這首詩的用語與字句的排列
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用心與一些實驗性
後現代的味道極濃
但誠如你所說
受眾性只怕很低

不過我還是要說一下
作者應該是詩中高手吧

整首讀來是滄桑的
腦中存在多個畫面的剪輯

唯最後一段比較明朗

讀詩有感
問好:)
這首詩的第一段中即用了11次明喻(以如、若、似等介詞作直接的比擬,亦稱直喻,以相對於隱喻),新進的詩友們對用喻一點,可以取此為參考。

這首詩確實不易懂
但詩的語言用的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