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與棲居 ——回眸海子之死十五周年 200062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趙思運   對於一個半神和早逝的天才   我不能有更多的懷念   死了,就是死了,正如未發生的一切   從未有人談論過起始與終止   我心如死灰,沒有一絲波瀾 ……   這是詩人戈麥在海子自殺(1989年3月26日)後獻給海子的詩篇,而次年他卻由於無法忍受“人的悲哀”而自沈於北京西郊萬泉河。 十五年了……今天我將這首詩再次獻給海子以及戈麥以及活著的人。    正如薩略特所言:當今已步入了“懷疑的時代”,那麽,“詩人如何走出懷疑的時代,如何步出死亡的陰影,從而堅實地矗立在這片大地上”就成爲一個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每...
俄國藍 寫:兒童與詩,都有著「純粹」的質地
因為純粹,所以透澈。

看到「花就是燈」這句
我十分震撼也十分感動
多麼自由的心靈啊!

感謝趙老師的分享 :)
谢谢您和kokolan的鼓励……
兒童如詩 上海 趙思運 我一直認爲,兒童的本質是詩的,詩的本質是兒童的。兒童和詩都是神性的。 兒童是泛神論的,在兒童的眼裏,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靈性的。他會對著我們認爲沒有生命的東西說話,會給小凳子穿上四隻鞋子……他那清澈的眸子裏閃爍著的是神性的光芒。我覺得,一個太善言談的人往往就失去了靈性與神性,孩子的言語不發達,但上帝賦予他了洞穿萬物的神力,他能夠直接與萬物交談,因爲我們不能所以我們往往對孩子的交談感到不能理解。神性與太多的言語是對立的。不會說話的兒童以神性與萬物溝通,而當他漸漸長大成人,足以表達他所看到的一切的時候,他的神性就被上帝收回了,與常人無異。所以,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在《彩...
中間代詩人的反“革命情結” 作者:趙思運:200062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電話:021---52687314 zhaosy3054@sina.com 我曾經把中間代詩人[1]稱之爲“准”(quasi-)文化遺民,其內涵一曰:“遺民”,他們區別於“70”後、“80”後詩人的後消費主潮,而更過地承續了80年代的精英文化理念。二曰“准”(quasi-),是因爲他們揚棄了朦朧詩人和第三代詩人的“革命情結”,較少激進的對立性、不可調適性的革命因素。中間代詩人很少以“革命運動”的方式展開詩學活動,而是踏踏實實專注于寫作行爲本身和文本建構,謂之反“革命情結”。 我們發現,第三代詩人,在拒不承認權威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