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他就死掉了〉

然後他就死掉了
像顆爆破的氣球
或是嚼得太久的口香糖
不值一提

然後我也死掉了
成為一座噴發的火山
在塵埃中奮起
之後,虛脫成疲軟的陰莖
垂頭喪氣地
兀自滴著義憤填膺的夢囈

然後你也死掉了
訕笑逐漸融解
平攤成此起彼落的迴音
那些鐘聲模仿得低劣
令人耳鳴

然後大家都死掉了
留下一片死寂的冬天
燈塔孤立
行屍潮水般湧來
高舉的拳頭終於被淹沒

然後正義死掉了
相當簡短的一首小詩,文字淺白卻不失趣味。
在台灣若談到顏色,絕大多數的人想到的應該都是政治,而詩中出現的綠色,也被當作其中一政黨的代表顏色。
詩中提到色盲與色差,感覺像是在嘲笑某些人的無知,明明有所差異,卻都全都看作同一類的人。
以為自己身處於囚籠之外,自認為自由,實際上仍囿於見識的狹隘。
這般行為著實不可取。

問好
明非
本詩由四首組詩組合而成,若只看第一首,給人一種情慾詩之感。
其中的豐收我的陪葬品、身上、熱油與熱汗驚汗、交匯與遠浪,這些意象都讓人往情慾詩的方向聯想。
另外有趣的是,之三題為喪禮,但內容看起來卻是復活。
但細細咀嚼,這復活也不像是真正的完全復甦,而是看似情感上揚,實際上卻給人一種逃不出輪迴的行屍走肉之感。
之四是組詩之中最長的一段,但是三與四之間感覺尚能開展。或許可以把第四段稍做調整,拆解為兩段並加以補充,感覺能夠更加完善。

問好
明非
本詩由四首組詩組合而成,若只看第一首,給人一種情慾詩之感。
其中的豐收我的陪葬品、身上、熱油與熱汗驚汗、交匯與遠浪,這些意象都讓人往情慾詩的方向聯想。
另外有趣的是,之三題為喪禮,但內容看起來卻是復活。
但細細咀嚼,這復活也不像是真正的完全復甦,而是看似情感上揚,實際上卻給人一種逃不出輪迴的行屍走肉之感。
之四是組詩之中最長的一段,但是三與四之間感覺尚能開展。或許可以把第四段稍做調整,拆解為兩段並加以補充,感覺能夠更加完善。

問好
明非
本詩為三首小詩組成之組詩。 初讀此詩,第一個吸引我注意力的字是標題中的「游」,一般來說故地重遊使用的是「遊」字,因此我迅速地往下看了一遍,發現組詩之二標題為〈江景〉,因此我想著這游字或許真與水有關。 然而細讀全詩卻發現,著墨於水的部分不多,組詩之一又有「十余裏的地方」,余裏如何推敲都不通,因此應為「餘里」二字,由簡轉繁時出現的落差。 再回頭看標題的游,應該也是「遊」字在轉換時出現的問題。 撇開字本身,本詩仍有意象是相當有趣的,如組詩之一題為故地,首行「雨水擊潰了陣地」令人聯想到嬰兒出生之時的啼哭,往下接續到我生於此,給人稍作轉想但並不過於晦澀。 不過既然為組詩,那麼詩與詩之間應該會有某種程度的...
讀來覺得是挺有意境的夢。
雖說各段落之間看不出明顯的承接關係,但是對應到主題「夢」來,卻是相當貼切。
夢總是跳躍而追尋不到足跡,如同畫面剪影般的句子,彷彿一張張快照閃過。
我個人覺得相當漂亮!
而最後的「儘管,我不常在那裏出現」,若有似無,將自己從夢境中抽離出來。
是一首讓人喜歡的小詩。

敬祝 詩安
明非
本詩是詩人對其他人總是「用嘴殺人」的控訴,以首兩段來說,控訴的語氣掌控得很不錯。
然而第三段的敘事語調突然改變,彷彿跳脫出前兩段的闡述方式,令人有種節奏稍亂的感覺,到了末兩段,又回歸一二段的語調繼續書寫。
總結來說,本詩若能在第三段的部分再稍作調整,使之與首尾兩段相符,則會更好。
敬祝 詩安
明非
本詩是詩人對其他人總是「用嘴殺人」的控訴,以首兩段來說,控訴的語氣掌控得很不錯。
然而第三段的敘事語調突然改變,彷彿跳脫出前兩段的闡述方式,令人有種節奏稍亂的感覺,到了末兩段,又回歸一二段的語調繼續書寫。
總結來說,本詩若能在第三段的部分再稍作調整,使之與首尾兩段相符,則會更好。
敬祝 詩安
明非
〈他仍留在那夜〉
 
聽說他仍留在那夜
雲圖中看不見翻轉的痕跡
人們舉起槳
賣力划向黎明
他則突然學會鑿孔
鑿穿船底,裏頭沒有光透出
下沉讓他覺得自己像棵樹
紮根在一片液化的土壤上
枝枒漫無目的地抽長
不斷遠離
死亡,也不斷接近
他相信自己達成了微妙的平衡
 
這是一種慢性崩潰
類似猛獸衰亡前的低嚎
齒牙鬆動
呼吸中夾著腐臭
但他白濁的眼仍眺望著呢
那記憶中的藍天
 
或許這就是終局
他的餘生是張壞軌的唱盤
被囚禁在無止盡的循環
一切美好都在反覆跳針時刮壞了
抖落的雜音異常刺耳
帶著發酸的味道
划槳的人們不忍苛責
因為,眾所皆知
他仍留在那夜
〈偶然〉
.
我們也曾經幸福
如熱浪中逐漸軟化的柏油
而我靜默
在一個夕陽斜照的午後
身上籠罩著霧
道路毫不意外地朦朧起來
當意識開始發黏
你乘著翡翠色的風
流過
沖刷我的殘膠
.
你是摩西
霧如紅海隨著你的腳跟合上
路面漩渦顯現
我滿面紅光
重疊的影無限延長
閃光交會
而後反覆烙印難解的密碼
我正解讀但你已走遠
遺留另一截翡翠色的風
推我前行
關於此篇作品,我想以我個人的詩觀來說,有些難以將之認定為詩。 其他先不論,若將此篇作品的折行拿掉,全都連接在一起,依照句子的內容大約可以分成兩個段落,它便會變成下面的樣子: 「緩緩白煙遮著的燕麥有著朦朧的美。 它陪伴人生青黃不接的兩個階段。 少年、青年時吃不起便當,就是熱水、便宜湯包和燕麥, 倒也能填飽肚子和部分營養。 別以為有錢就遇不到燕麥; 中年、老年病痛萌發之際更是如影隨行,呵呵。 幸運的是,比起戰爭難民和士兵,這不知是何等美味。 在這寒冬覆蓋的陽明山上,唯有一翁一杯。」 閱讀幾遍,似乎跟散文沒有差別。 詩需要有詩意,而詩意這東西因每個人的審美觀不同而多有所差異。 再來,一首詩我習慣將之...
將此詩試解如下: 此詩我們先略過詩題,來看首段「時間被客製成各種瘋狂」,時間應該是對所有人都公平的,沒有差異,但在這邊卻能夠被客製。 因此我們或許不該將時間單獨看成時間,而應視作不同的人對於時間的運用。而作者認為這樣的運用是瘋狂的。 為什麼瘋狂?因為一次選定,這十年你就只能嚐著同一種味道。十年可以視為一個斷代,所以這選擇應該是指人對於自己未來的期許,以及為目標而努力的經過。 有些人對於自己的人生選擇得早,所以早早就有既定的前進方向,有些人茫茫然不知未來該如何走下去,只好把每塊糖衣都打碎,慢慢地嘗試。 第二段開始則是提及那些來不及選擇的人,可能是被他人強迫走上自己不想走的路,因此糖都走味了,走在...
〈霜降〉 「切莫溫馴地步入那良夜」 日照漸短 黑夜,將回憶都圈在裏頭 當情感脫水 不耐寒的都枯萎了 沉默凝成足踝邊的水氣 微笑逸散,遺留兩道帶鹽的 霜 冷鋒過境 每次吐息就凍得發慌 但我們無法跑遠 有獸蒼白成群 埋伏,不遠 晴朗得令人發寒的月光下 我們窮得只剩對方 裸露的背 「怒吼,怒吼以抗拒將滅的天光」 ------------------------------------------------------------------------- 註:首尾詩句節錄自英國詩人,狄倫湯瑪斯〈切莫溫馴地步入那良夜〉 (Dylan Thomas -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
詩題清楚點明此詩與教育有關。 首句提到的提線人偶令人不禁想起前陣子的課綱事件。 應是諷刺這些負責審定的人如同人偶般沒有自己的思想,淪為受操縱的魁儡,他們用教科書建構出一個虛假的世界。 而這不真實的世界是容易摧毀的,故末句提到風雨一來,即戛然而止,接下來使用了破折號與句號,虛假至此終結。 這樣的結束手法用在此處相當不錯,但回過頭來檢視全詩,我感覺到內容似乎少了些什麼。 教育應不只是「教材」一方,就能夠單獨成立的,應該還會有「教導」與「學習」另兩方面。 也就是說,此詩僅側重於教材,教師與學生的部分則並未提及,在我個人的看法中,僅有教材,顯然構不成教育。 因此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向去做修正,第一、修改...
標註在此指的乃是社群網站中的tag,可以讓使用者互相設定標籤以達到通知或是拓展交友圈。 社群網站可以使用各式指令來達到這效果,以臉書為例,即是本詩最後一段首句的「@」,故此符號在此應該做「標記」解。 然而此詩雖以標註為題,但是內文卻不只提到標註這一社群功能。 還包括了「#」(關鍵詞連結)、正方形照片應是指辨別身分的大頭貼照,第二段中出現的是許多人常用的罐頭回應以及表情符號「<3」(代表愛心)。 最後還有「讚」,這個讚對照著上述這些空洞的文字內容,居然還獲得了100多個認同。 時常關注社群網路,這些符號在螢幕上滑動,看起來就像是各式標註飄浮在空中。 這些社群用語反覆出現無非是為了諷刺現代社群網路...
從詩題來看,〈哎呀天氣這麼好〉就給人一種輕鬆的氛圍。
一開頭就告訴我們雨天過去了,雖然知道自己仍有些事情尚未完成,但還是趁著好天氣出了門。
而這次出門,是否是為了完成一首詩而尋求靈感呢?
第三段所呈現的是一種純粹的感動,念頭不知道為什麼,覺得這樣超浪漫。同樣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最後,感受著時間流動,用具象的方式將時間描繪成光影,再以與念頭的對話作結。
綜合來看,這是一首清新的詩。

敬祝 詩安
明非
全詩帶有一種陰鬱的沉重感,挺貼近詩題〈梅雨〉。
詩中營造了兩個空間,室內與室外,而雨應當下在外頭的,卻「以概念泛進室內」。
代表了詩人的情緒受到外在的天氣所影響,在室內也下起了綿綿不絕的梅雨。
而孤獨也勾起了詩人的思緒,開始思索一些零碎的瑣事,詩人強調孤獨的感覺,是否正意味著希望找人陪伴?
於是開始「想像螢幕那頭有人看我」,但對方的神情疲憊,且不打算與我交流。
最後,將期待投射到外頭的樹影,但外頭只有許多殘敗的事物。
沒有聲音。

敬祝 詩安
明非
本詩的藍眼淚應是指馬祖每年四到九月間出現的鞭毛藻,夜間會發出螢光,而將沿岸海水染為輛藍色。
前三段皆是描寫藍眼淚的美麗,其中第三段寫道「也似北極光的剪影\躺在照片中假寐成海」意象相當漂亮。
整首詩在末段開始出現轉折,出現了孵育「秘密」與拋出強烈「疑問句」,似是對這美景拋出喆問。
而研究指出大量出現藍眼淚對於生態來說實際上是一種警訊,此藻類依賴浮游生物為食,因此藻類大量繁殖也表示海洋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這表示海洋處於一種不健康的狀況。
這樣的一種警告卻被旅人當作美景而沉醉,之間的反差值得深思。
藍眼淚的確很美,也「美得很虛弱」。

敬祝 詩安
明非
「我懷念就回到一九八八年的夏天\捉蟬的人還沒變老\雨是雨 天是天」。
雨本來就應該是雨,天本來就應該是天,但是這樣的單純卻得回到過去才能得到。是否正代表了年歲增長,使得這個世界看似不再單純?
接下來出現青山的意象,緊接著是「跳下去吧我想\只要夠近\就能伏貼生命」,呈現了死而後生的概念。
詩中出現「我妄想」、「我想」、「我懷念」,這種期望的反覆出現正代表了現實中的「我不能」。
此詩是對於心中理想的一種盼望,對於反璞歸真的盼望。

敬祝 詩安
明非
自卑與自大原本就是一體兩面,第二段的影子則呈現出了負面的情緒。
「魁儡戲般\自導自演起來」意指恐怖情人自己過多的幻想,子虛烏有的想像也都活了過來。
將假象關進去卻釋放出了更多的鬼魅,這是一種連鎖反應。
無法呼吸、撕碎自己,則呈現出他精神上的壓抑與失控。
孤注一擲在兩段結尾皆出現,不僅起了強調作用,也隱隱帶出恐怖情人對自己行為的合理化。

敬祝 詩安
明非
落葉墜地的聲音本應該是細微的,但在此卻變成了「迴盪的巨響」。
休止符應是無聲,也變成了「有聲的休止」。
使用了許多相對的意象,並且透過音樂的描述給人節奏的想像空間,為倏忽即逝的午後留下剪影。

敬祝 詩安
明非
詩中架空了一個近未來的世界,木材被禁用或許代表著某種傳統的事物逐漸式微。
在這樣變遷的世界有各式各樣的人,有些人漸漸習慣了改變、有些人將傳統當作圖利的工具販賣(走私者)。
還有許多懷舊的人,只敢偶爾、偶爾允許自己回顧過往(彈奏者)。
嗅過腐朽的人看來是更沉醉於過去的人,他可能也待在海邊(跟彈奏者一起),而他懷舊的方式是用「嗅」的。
將木材(象徵過去與傳統)腐爛(傳統的現況)的氣味吸進身體內(與自身合而為一),並且竊喜。
同時又害怕自己的行為被當作異類,因此帶著生怕被人發現的表情。
頗有深意的一首詩。

敬祝 詩安
明非
詩題為我在想著他的月亮,而月亮時圓時缺,或可視為一個人的美好與缺陷。
詩中將「他」描述為「那個收割我的人」,可以推測兩人最後應是以悲劇收場。
主人公因月圓而感到圓滿,又因月缺而被割傷。
最後激問那滿是刮傷的天空,究竟是什麼碎了,我想,碎的應是之間的感情吧。

明非
〈五月結〉

她撫順我的領,將我打結
繫在隨時望得見的案旁
如同風裏款擺的布條
鹽份刷白了衣襬
上頭墨色殷紅

我在潦草的筆跡裏認出了我的名
與她的落款
那是燒蝕的痕印
烙在左手掌心
我只是靜靜地握緊拳頭
攜著它走,走在一條任性的道上

她不說話,也從未走遠
我像顆彆扭的行星
死命不願依著既定軌道繞行
她的光暉樹冠般開展
僅為等待一個懷抱
而永不衰滅

我始終不曾受寒
這裡沒有冬季
檯燈點亮,指點著避風的航道
我知道她依然坐在案前
用漸漸爬上皺紋的手
打著一個、又一個的結
李承恩您好,這是一首有趣的小詩。試讀如下:
詩人在午後的神遊,首段類似拿起相機在極短時間的抓拍,夕陽、灰塵、窗台的植物,一瞬間全停留在那畫面中。
再配上「和諧」、「黃金比例」等詞彙,經營出來的是沉靜的、平穩的畫面感。
而從這畫面漸漸拉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裡,神遊中的詩人卻不見得這麼平靜。
或許是擔心自己技巧的生疏,造成了一種恐慌的感覺,夢境裡呈現的是「堆積自衍」、「晃震」、「墜落」。
詩人因此驚醒,時間悄悄推移。

敬祝 詩安
明非
文摩您好,試讀如下。


此詩應該是感念離世的母親之作。
從「模糊」、「長長臂手微擺」、「拖著走」幾處來看,使我覺得此詩帶給人一種灰藍色的冷色調感。

從四段的心律不整接續到了五段的「她是有電的行走,有電的走」,這讓人感受到了母親的能量。
儘管身有病痛,仍「有電的走」。
「即使是身後五十三天」,這句有兩個層面。
第一、過了五十三天,那電池依然有電。
第二、過了五十三天,於在世的親人來看,仍覺得母親尚未離開。
最後一段,「她在冷冷的街頭走」讓整首詩的情感更加抑鬱。但最後兩句的揚起衣袖與覓見久不見的哥哥,則稍稍沖淡了這抑鬱感。
或許母親已與她許久不見的哥哥重逢了吧。

敬祝 詩安
明非
北斗七您好,初讀此詩體悟如下:
本詩似在探討人們寫詩的心態。有些人太過執著於他人的評價,容易受他人左右。
寫好一首詩,便急著請其他人批改,而每個人的審美觀各有差異,最後往往淪落成無解的爭執。
首段便是在描寫這種狀態。
次段之後則點出「讓詩回歸到詩本身」,詩的存在價值便是因為它是詩,實在無須過度在意旁人的眼光。
無論他人如何評斷,對作者來說,它仍是擁有其意義。
因此受不了過敏的口沫,爆成無垠的燦爛。

敬祝 詩安
明非
本詩似乎是在闡述現代人沈迷虛擬世界中的哀傷。 首先,我將白日理解為現實生活,而夜晚則屬於虛擬世界。 會這樣想,是因為我個人認為人們白日較常與其他人現實接觸,晚上則上網的時間多了些。 在網路世界裡待久了,便把虛擬的世界當成真實,而真實世界反而像是虛幻。 因而「日出後他們死去」。人們想回到虛擬世界的擁抱,所以「時間倒數著星空」 第二段首行「夜晚來臨他們復活」,與首段首行呼應,以日與夜、死與生的相對來印證了人們對於現實與虛幻的錯亂。 「蒙蔽雙眼才能聚眾結黨」至「每個軀殼都跳了起來」則像是對於網路社群的審視,虛假的現實並沒有真誠。 第三段的部分則著重於對時事的批判,「肢解醃漬的慈悲」可能是在描述如今網...
全詩偏重說理,運用反覆強調的方式試圖增強「囚」字的壓迫感。
由於主題是「囚」,因此這首詩應該要是沉重的。
不過可能是使用的意象與「囚」字有距離感(翅膀、血淚淋漓等等...),使得我感受到的沉重只是表面上的沉重。
或許可以從「囚」這個字本身的字形為基礎進行發想,將意象更確切地與「囚」字連結起來。

敬祝 詩安
明非
本詩共十四行,似乎可以拆成三個段落。
首段從「桌子此時顯得有些陌生」開始,一直到「我想也是不辭/而別的一種咳聲」
開頭使用了「陌生」、「黃昏」等詞,給人寂寥之感。
次段由「繞過左肩」至「打開冰箱。」,「看著在泥中打滾的一群鳥」是否就是看著那些離去的人們呢?
末段自「每個人的鞋子是亂放的」到「從那裡看進來」。
在熱鬧之後總容易讓人有種錯覺,彷彿還有些人留在這裡。
詩人的心思細膩,因而感到殘留的視線。
全詩給人一種樂極生悲之感,在熱鬧之後的冷清更顯空虛。
沒有放東西的桌子給人距離感,沒有人的房間也是。
一首溫暖的小詩,描述戀人之間的互動。
「我的春天藏在你的口袋裡\左邊,右邊」,能想像在寒冷的冬日將手放進戀人大衣的口袋裡取暖的模樣。
而這樣的互動帶給彼此溫暖,冬季便縮短了一些,整體給人的感受相當鮮明。

敬祝 詩安
明非
本詩應為諷刺詩,諷刺如今重視物質生活遠勝於精神生活的世界。
全詩可拆解成兩大段落,一、二段從「意氣風發的那些年」到「『能吸大吸努力吸就是大成就』\這臭蟲的乾癟哲學。」
彷彿看見一個事業有成的企業家,正在大賺特賺。呈現一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賺錢高的情境。
後半段則人生突然來了大轉折,從「如日中天」來到了「青雲跌落」。
他未曾思考跌落的原因,反而是想著「且乾任癟以待無量膨脹」。
其中大成就、上人、無量這些詞彙似出自佛教用語。
如今許多企業家皆會資助宗教慈善團體,看似虔誠向善,但是實際上對於那些充滿智慧的話語「始終未曾入心」。

敬祝 詩安
明非



此詩題為「等待」,但綜觀全詩,我感覺不太到等待。
等待應該是抱持著一些期許,對於即將到來的人事物有所盼望,那種情感帶著些微的焦慮。
本詩讀來更像是作者在等待時對外界的觀察,有種漸漸脫離現實而進入內心世界的氛圍,而結尾有種未完結之感。

敬祝 詩安
明非
相當有特色的一首詩,標題點名這首詩是在描寫「暗戀」。
內容以時間去切割出二十四個小段落,每段都是一種暗戀的方式。
整首詩形成一個迴圈,由18:00開始書寫到隔日的17:00,然後可以再次接回首段,這是否代表著暗戀的心情是無時無刻的呢?

敬祝,詩安
明非
本詩雖看似從旁觀者的角度出發,卻流露出一種自艾自憐之感。 首句的「依舊甜美」應當接在詩題之後閱讀,蛋糕被螞蟻爬過,但是依舊甜美。 可是依舊甜美又如何呢?被螞蟻爬過的蛋糕便沒人要吃了,還被惡意抹上草地踐踏。 這首詩的前半段充滿對未來感情的不確定感與期待。 從麥浪(尚未成形),進一步推展至結婚蛋糕(逐漸定型),到了蛋糕被螞蟻爬過且踐踏(在定型中被毀壞)。 整體來說,前三分之二的鋪敘相當有層次感,然而從倒數第五句的「打翻鋼琴」開始,這首詩便出現了意料外的轉折。 這部分使我閱讀時出現了斷裂感,畢竟前三分之二絕大部分皆屬於視覺上的描寫(麥浪、光譜、草地踐踏,都相當有畫面) 鋼琴這個意象突然出現在這邊讓人...
首段提出了「你」的改變,是因「小船」的離去。 用小小的漁港比喻平靜,對應廣大的海,營造出了反差。 而事實上激烈的情緒依然存在,只是變得內斂,畢竟漁港不可能將海潮完全吞沒。 所以「小船」的離去,是否正是因為「你」不夠內斂? 第二段,她的揮手可以看做是告別,她的離開讓你「成了整個暮秋,微寒的晚霞」。 暮秋離冬不遠,晚霞之後便是黑夜,連續兩個意象皆呈現了死滅與喪失活力之感,可見用情之深。 第三段的扶桑是熱帶花卉,用來代表夏天是最適合不過的。 令人玩味的部分是扶桑也是高雄縣縣花,而提到高雄便讓我想到了高雄港。 這又和第一段提到的港產生了連結,不知是否作者有意為之? 末段的敘事角度轉向「小船」。 從它自...
剛剛發現有篇文章解析得不錯,提供參考。
http://blog.udn.com/mobile/katydid951/16619932
我倒覺得露西要表達的其中一個概念,是「失去人性」。 甚至,它是在探討人性與神性之間的差異。 有人性的前提是他要是個「人」,人性建立於人對於世界的理解上,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的點滴逐漸累積成人性。 今天露西的主角突破了「人」的境界,用截然不同的方式重新瞭解世界,也就代表著身為「人」的她正在崩解,正逐步被新的觀念給取代。 當一個人已經全知全能,那麼他還算是個人嗎?我想不是。 從主角覺醒開始,她的行為就開始越來越不像人會有的舉動。 槍傷司機、飛車追逐不顧平民,這些舉動都代表著她的人性正在流失,她自己也清楚這點,才會對警察說出那段「提醒我還是個人」的對話。 你會覺得這部片少了些人性,那是正常的,主角...
初讀此詩,我看見的是一個創作遇到瓶頸的創作者。
以「牙膏擠不出來」來描寫靈感枯竭,確實是相當地恰當。
而後又有「肚白的星寥」,應是指魚肚白的天空,只剩下幾顆星子,創作者為了突破瓶頸,熬夜到天亮。
唯「河裡的眼睛/在漂泊的荒原播放」與「角度/濕濕噠噠的/全在靠胸的瀑布」兩處反覆讀了幾次,仍無法參透其中的意涵。
不知是否是我參讀此詩的角度有誤,還請多多包涵。

敬祝 詩安
明非
本詩的以行道樹的觀點為出發,描述著「我」眼中的「妳」。 而樹漸漸茁壯的意象似乎不單單只是直白地闡述事實,更像是對作者自身成長的影射。 至於前半段不斷出現的「妳」,則類似於母親,或是對主角慈愛照顧的年長女性。 詩的中段,「妳把我留在這裡」,樹不得不與「妳」分別,眼中的淚淹沒妳的背影,就像被雨水洗去。 此時的行道樹陷入憂傷,越是寂寞的人越是需要說服自己不寂寞。 為了忘記孤獨,他將自己混在紅綠燈和街燈之中,但這兩者在本質上與樹是截然不同的存在,反而更突顯了行道樹本身的孤單,直到「她」的出現。 她的形象是個畫家,將行道樹與週邊的情境畫進畫布中,這樣的行為讓樹反思,自己與周遭的人事物,為什麼會受人欣賞?...
〈擁有我,或者死亡〉 一首歌還沒哼完,就被掛上牆角 在思索下個音符時 貝殼中傳來低語 像是羽毛,或是某種更柔軟的撩撥 它彈起弦接著吟唱: 「擁有我,或者死亡。」 於是我們迎來岔路 一個影子駐足 另一個朝著海岸奔跑 它在遙遠的島嶼招著手 繼續唱:「擁有我,或者死亡。」 擁有我,或者死亡 擁有我,或者⋯⋯ 擁有我⋯⋯ 溺水以前,我開始失眠 開始喜歡看到腐爛中的肉體 哭過之後 我會回到穿了孔的小舟 下沈的過程緩慢 貝殼總在一個手臂的距離之外 擁有我,或者 死亡⋯⋯ 岔路口的影子突然哼起歌 音調和牆上的那首很像
我們都是其中的一部份,所謂的其中又是什麼?詩中沒有明說。
或許是命運?或許是推動整個世界運行的巨大洪流,我們身在其中,隱約明白,卻無法真正掌握。
就像是電影,我們總是能夠多少猜到劇情的走向,反正不是這樣,就是那樣。
是否有種力量在背後操弄?例如基因,表面上看不出來,卻在背後默默決定了起點與終點。
我們是其中的一部份,我們都清楚。這無法明說,也不需要明說,

敬祝 詩安
明非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過度沈迷于虛擬看來是一種病徵,而不是病因。
病徵容易發現,但是病因卻難以發覺。
如此看來,真正的病因,恐怕更為深沈。

敬祝 詩安
明非
在旁人眼中,被放逐者看似瀟灑,但其中的酸楚只有本人才懂得。
不唱北方豪邁的歌,反倒唱起一座橋,即唱出一段意圖聯繫的思念。
兩者間的反差,引人思考被放逐者之所以被放逐的原因,餘味無窮。

敬祝 詩安
明非
以離開為首,但實際上卻是在訴說一個束縛的故事。
一格格的鞋櫃、鍊子,更加深了束縛之感。
讀來頗有感觸。

敬祝 詩安
明非
〈黎明之前〉

我們在黑夜中等待黎明
護城河裏流淌的是不屈的意志
於呼號的風聲中
勾起手,躺下
躺成一堵城牆
在獵犬咬斷喉管前
默禱沉眠者有醒轉的一天

這晚的月光殷紅
齒痕嵌上肚皮
後頸佈滿酸蝕的痕跡
我們把背獻給那些嘔吐的人
胸膛留給爪印
在海潮退去之後,還有足跡
還有,不曾退卻的巨岩

墨水滲進鮮血
我們不會停止書寫
長夜漫漫,黎明
不遠
Not bad but the good guys tooarrogant silence. ── Martin Luther King 我終將知道,有一個 民主國家比共產還要獨裁 ──是的,不應該如此平靜 對於浮游生物強勢的逆襲 在板塊和島嶼之間 鋪成的協議 不再是衝突,不再是 關於藍天與綠地:凝神 那些名之為賊的政客 吹響嗩吶,排列成送葬的隊伍 在至高無上的墓地 以自己的信仰安撫亡者 而風水師尚未到來。你 以抽象的敘述承諾 棺木即將安放,遠離 世俗的困境,擺脫過去 生活中的所有乖離 企圖以時間掩蓋秘密 幾世的熱與愛,在此被挖掘 。覺醒。情緒漫延; 不得不去面對 太多的仁慈就容易哀傷的事實...
〈鏡子〉

我們對著鏡子唱歌
用期盼的眼神,餵養
當年
在鏡前種下的小樹
心願繚繞著
像是輕煙,纏上枝枒
耳語著生長方向

影子鍍銀,便自顧自地飄了起來
日子終歸是越走,越短
岸邊的音符開始脫水
是誰的嗓子啞了
讓鏡的兩面劃出兩個季節
葉子枯落一地

而我們踩碎枯葉
說服自己裂解的節奏也是首歌
鏡中的樹正在抽芽
成為一窗,摸不到的春天
總說嘆息很重
夢境下沉
彼岸寂靜無聲

〈絮語〉

我是泛黃的相片
裁切好,斜斜插進騎樓
宛如一座海蝕的岩
人群遮去雙眼
潮水只能從兩旁繞過
每次衝撞都從身上剝落一些情緒
堆疊在腳邊,成為一堵
越推越遠的牆

皮夾裡總是夾著
鴿子的羽毛
只要燒燬,思念就能傳到遠方
但是大家關上門窗
戴上耳機
發語詞斷在外頭

他們只吃罐頭
將團圓飯濃縮成手邊的故事
於是,飽和的文字被肢解
陪同皺摺的書頁
堆在角落等待發酸

海岩沈沒前
我撿起幾個詞彙,貼在牆上
脫水的呼吸再度濕潤起來
沒人睜開眼
牆內高掛起一段彩虹
〈暴雨〉


銳利的筆劃被磨圓
字跡裂解,而後碎成齎粉
一張信紙就將承諾推到了邊緣
藏匿許久的哀傷從背景竄出
粉末帶著背叛者的氣味
飄落,不再顫抖
等到孤單開始凝結
我用溽濕的枕頭遮蔽天空
每顆墜落的雨,都是
墜落的期待
水滴裏頭皆包裹著流星
上頭刻著一個名字
但是不再發熱
像具撐不過酷刑的屍體
喪失維持完整的勇氣
躲在自己的眼淚裏
祈求,心甘情願成為
一堆殘肢
聽說夢境躲在烏雲身後
這場暴雨聞起來像你